2月17日,星期一。早上8点1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级海洋生态学专业研究生李晶在昆明家中的书桌前,满怀期待和好奇,点开国科大课程网站直播教室,同步打开ONENOTE笔记界面,将电脑分屏显示,做好听课准备。此时,在距离昆明两千公里外的青岛,国科大博士生导师、《海洋与气候变化》授课教师张荣华也进入直播教室,完成课件的最后调试。
8点30分,国科大2020年春季学期准时在“云端”开课。这一天,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科大77门研究生课程改为在线直播,近4000名研究生在这一天迎来了他们的新学期。
云端课堂,互助互赞
和李勇辉一样,给自己营造上课氛围的还有《资源环境化学与工程》的主讲老师公旭中。“今年是我第9年在国科大上课,以前从来都是站着上课,不习惯坐着讲课。”于是,他把笔记本用打印机包装箱架高,变成了“模拟讲台”。
化学科学学院周克斌教授在开课第一天上午完成了课程直播,“我自己先尝试一下,好让后面上课的同事心里有个底儿。”他说,课件上的PPT文字要多些,这样有利于同学们课后复习。
背水一战,不遗余力
1月26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科大通知全校师生春季学期延期开学。但是,因为科教融合的办学特色,教学安排的变动可能会直接影响师生的整体科研进度,学校决定,启动远程教学,春季学期仍按原有校历,2月17日如期开课。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已选课表不出现“地震式”变动,教务部要求各院系教学主管在调整排课时,尽量只调整开课周次,不调整上课节次。即使这样,为保证教学效果,各院系需要逐一调整开课信息的也有600班次。
截至2月15日,各院系584门研究生课程确定在第1-6周开始远程授课,占春季学期开课总量的60%,其中通过学校课程网站直播授课430门,通过视频录播157门,还有35门课程通过校外其他平台进行授课。
最后一公里,穿针引线
对于开课院系,在正常时期,从课程的沟通、落实到最终报备开课,排定教学计划至少需要一个月。而这次,各院系需要在10天内,逐一与授课教师沟通开课方案和形式,向师生转达最新教学安排,汇总和反馈课程问题,将具体繁琐的工作逐项落实到位。这个工作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主管杨林春看来,就像“穿针引线”,“我们需要架起学校和师生互通的桥”,杨林春说。
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要求各院系对远程学习受限的学生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不遗漏任何一个学生”,一方面评估远程教学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提升教学平台多媒介播放的兼容性。
作为开课门数较多的院系之一,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学主管王翠翠选择通过“学习委员群”将教学信息传达给每位同学。在她看来,不同于班长和其他学生干部,学习委员负责传达教学信息,会提高信息的“识别度”和“针对性”,也会带动起集体的学习氛围。
2月21日,国科大党委书记兼校长李树深院士在学校教学工作研讨推进视频会上强调,疫情防控工作是国科大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在打好校园守卫战的同时,必须打赢教学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