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

(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88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0〕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已于1999年11月2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88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

自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

二○○○年三月八日

为正确理解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

现结合行政审判工作实际,对执行行政诉讼法的若干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一、受案范围

第一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

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

讼的受案范围:

(一)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为;

(三)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

(四)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五)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六)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第二条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国家行为,是指国务院、中央军

和总动员等行为。

第三条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二)项规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三)项规定的“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

任免等决定”,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涉及该行政机关公务员权利义务的决定。

第五条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四)项规定的“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

的具体行政行为”中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通

过的规范性文件。

二、管辖

第六条各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和审查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具体

行政行为的案件。

专门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不审理行政案件,也不审查和执行行政机关申请执行

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

第七条复议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改变原具体行政

行为”:

(一)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主要事实和证据的;

(二)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范依据且对定性产生影响的;

(三)撤销、部分撤销或者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处理结果的。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行政诉讼法第十四条第(三)项规定的“本辖

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一)被告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且基层人民法院不适宜审理的案件;

(二)社会影响重大的共同诉讼、集团诉讼案件;

(三)重大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案件

(四)其他重大、复杂案件。

第九条行政诉讼法第十八条规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户籍所在地、

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既对人身又对财产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没收财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上

述行为均不服的,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

民法院提起诉讼,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

第十条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应当在接到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之日起10日内以书

面形式提出。

对当事人提出的管辖异议,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

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

三、诉讼参加人

第十一条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

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

属。

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起诉讼的,其近亲属可以依其口头或者书面委

托以该公民的名义提起诉讼。

第十二条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

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一)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的;[page]

(二)与被诉的行政复议决定有法律上利害关系或者在复议程序中被追加为第

三人的;

(三)要求主管行政机关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责任的;

(四)与撤销或者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

第十四条合伙企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以核准登记的字号为原告,由

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作诉讼代表人;其他合伙组织提起诉讼的,合伙人为共

同原告。

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作

诉讼代表人;没有主要负责人的,可以由推选的负责人作诉讼代表人。

同案原告为5人以上,应当推选1至5名诉讼代表人参加诉讼;在指定期限内未

选定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指定。

第十五条联营企业、中外合资或者合作企业的联营、合资、合作各方,认为联

营、合资、合作企业权益或者自己一方合法权益受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均可以自

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第十六条农村土地承包人等土地使用权人对行政机关处分其使用的农村集体所

有土地的行为不服,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者改变企业隶属关系的,该企业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可以提起诉讼。

第十八条股份制企业的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等认为行政机关作出

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可以企业名义提起诉讼。

第十九条当事人不服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的具体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

讼的,应当以在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上署名的机关为被告。

第二十条行政机关组建并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但不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

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组建该机

构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

告。

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

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行使行政职权的,应当视为委托。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

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第二十二条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间内不作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不

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当事人对复议机关

不作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复议机关为被告。

第二十三条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变更被告;原告

不同意变更的,裁定驳回起诉。

应当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

诉讼。

第二十四条行政机关的同一具体行政行为涉及两个以上利害关系人,其中一部

分利害关系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没有起诉的其他利

害关系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第三人有权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主张,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有权提

起上诉。

第二十五条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

面委托的,也可以口头委托。口头委托的,人民法院应当核实并记录在卷;被诉机

关或者其他有义务协助的机关拒绝人民法院向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核实的,视为

委托成立。当事人解除或者变更委托的,应当书面报告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通知

其他当事人。

四、证据

第二十六条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

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

为时的证据、依据;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

行为没有证据、依据。

第二十七条原告对下列事项承担举证责任:

(一)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

(二)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三)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

实;

(四)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

(一)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page]

能提供的;

(二)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诉讼过程中,提出了其在被告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

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有权调取证据:

(一)原告或者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提供了证据线索,但无法自行收集而申

请人民法院调取的;

(二)当事人应当提供而无法提供原件或者原物的。

第三十条下列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根据:

(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

(二)被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其他证据。

第三十一条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

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

行为的根据。

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审过程中没有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二审法

院撤销或者变更一审裁判的根据。

五、起诉与受理

第三十二条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对原告的起诉进行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

,应当在7日内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7日内不能决定是否受理的,应当先予受理;受理后经审查不符合起诉条件的

,裁定驳回起诉。

受诉人民法院在7日内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的,起诉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

法院申诉或者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予受理;受理后可以

移交或者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理,也可以自行审理。

前三款规定的期限,从受诉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之日起计算;因起诉状内容欠

缺而责令原告补正的,从人民法院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三条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申请复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申请

复议直接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复议机关不受理复议申请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

其他组织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三十四条法律、法规未规定行政复议为提起行政诉讼必经程序,公民、法人

或者其他组织既提起诉讼又申请行政复议的,由先受理的机关管辖;同时受理的,

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选择。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申请行政复议,在

法定复议期间内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三十五条法律、法规未规定行政复议为提起行政诉讼必经程序,公民、法人

或者其他组织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后,又经复议机关同意撤回复议申请,在法

定起诉期限内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三十六条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后,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准予撤诉的裁定确有错误,原告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审判监督程序

撤销原准予撤诉的裁定,重新对案件进行审理。

第三十七条原告或者上诉人未按规定的期限预交案件受理费,又不提出缓交、

减交、免交申请,或者提出申请未获批准的,按自动撤诉处理。在按撤诉处理后,

原告或者上诉人在法定期限内再次起诉或者上诉,并依法解决诉讼费预交问题的,

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三十八条人民法院判决撤销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后,公民、法人或者其

他组织对行政机关重新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

依法受理。

第三十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

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

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

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起诉期间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第四十条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没有制作或者没有送达法律文书,公

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只要能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存在,人

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四十一条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

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

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

超过2年。

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

规定。

第四十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

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

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page]

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

六、审理与判决

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

诉:

(一)请求事项不属于行政审判权限范围的;

(二)起诉人无原告诉讼主体资格的;

(三)起诉人错列被告且拒绝变更的;

(四)法律规定必须由法定或者指定代理人、代表人为诉讼行为,未由法定或

者指定代理人、代表人为诉讼行为的;

(五)由诉讼代理人代为起诉,其代理不符合法定要求的;

(六)起诉超过法定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复议为提起诉讼必经程序而未申请复议的;

(八)起诉人重复起诉的;

(九)已撤回起诉,无正当理由再行起诉的;

(十)诉讼标的为生效判决的效力所羁束的;

(十一)起诉不具备其他法定要件的。

前款所列情形可以补正或者更正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期间责令补正或者更正

;在指定期间已经补正或者更正的,应当依法受理。

第四十五条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后,原告提出新的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

准许,但有正当理由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合并审理:

(一)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分别依据不同的法律、法规对同一事实作出具体行政

行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诉的;

(二)行政机关就同一事实对若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分别作出具体行政

行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分别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诉的;

(三)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对原告作出新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不服向同一人

民法院起诉的;

(四)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

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应当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

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3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

定。

申请人对驳回回避申请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对申请人的复议申请,人

民法院应当在3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第四十八条人民法院对于因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具体行政

行为或者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不能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

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依法采取

人民法院审理起诉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

费等案件,可以根据原告的申请,依法书面裁定先予执行。

当事人对财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

止裁定的执行。

第四十九条原告或者上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

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

原告或者上诉人申请撤诉,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准许的,原告或者上诉人经合法

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而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

决。

第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不影

响案件的审理。

第五十条被告在一审期间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应当书面告知人民法院。

原告或者第三人对改变后的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就改变后的具

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

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不撤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具体行政行为

违法的,应当作出确认其违法的判决;认为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应当判决驳回

原告的诉讼请求。

原告起诉被告不作为,在诉讼中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不撤诉的,参照

上述规定处理。

第五十一条在诉讼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诉讼:

(一)原告死亡,须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二)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

务承受人的;

(四)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page]

(五)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送请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

(七)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讼。

第五十二条在诉讼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结诉讼:

(一)原告死亡,没有近亲属或者近亲属放弃诉讼权利的;

(二)作为原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后,其权利义务的承受人放弃诉讼权

利的。

因本解释第五十一条第一款第(一)、(二)、(三)项原因中止诉讼满90日

仍无人继续诉讼的,裁定终结诉讼,但有特殊情况的除外。

第五十三条复议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原具体行政行

为,复议决定自然无效。

复议决定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错误,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复议决定时,应当责令

复议机关重新作出复议决定。

第五十四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被告重新作出的具体行

政行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结果相同,但主要事实或者主要理由有改变的,不属于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情形。

人民法院以违反法定程序为由,判决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重新

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不受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限制。

行政机关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

为,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判决

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三款的规定处理。

第五十五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得加重对原告的处罚,但利害关系人同为

原告的除外。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得对行政机关未予处罚的人直接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起诉被告不作为理由不能成立的;

(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存在合理性问题的;

(三)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因法律、政策变化需要变更或者废止的;

(四)其他应当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形。

第五十七条人民法院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不适宜判决维持或者驳回

诉讼请求的,可以作出确认其合法或者有效的判决。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的

判决:

(一)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但判决责令其履行法定职责已无实际意义的;

(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销内容的;

(三)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不成立或者无效的。

第五十八条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或

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判决

,并责令被诉行政机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害的,依法判决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九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判决撤销违法的被诉具

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

在判决撤销的同时,可以分别采取以下方式处理:

(一)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二)责令被诉行政机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三)向被告和有关机关提出司法建议;

(四)发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建议有权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十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如不及时重新作出具体行

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当事人利益造成损失的,可以限定重新作

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期限。

人民法院判决被告履行法定职责,应当指定履行的期限,因情况特殊难于确定

期限的除外。

第六十一条被告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违法,民事争议当事人要

第六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应当在裁

判文书中援引。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

文件。

第六十三条裁定适用于下列范围:

(一)不予受理;

(二)驳回起诉;

(三)管辖异议;

(四)终结诉讼;

(五)中止诉讼;

(六)移送或者指定管辖;

(七)诉讼期间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或者驳回停止执行的申请;

(八)财产保全;

(九)先予执行;

(十)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page]

(十一)补正裁判文书中的笔误;

(十二)中止或者终结执行;

(十三)提审、指令再审或者发回重审;

(十四)准许或者不准许执行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十五)其他需要裁定的事项。

对第(一)、(二)、(三)项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

第六十四条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七条、第六十条规定的审限,是指从立案之日起

算在内。

第六十五条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和裁定后,当事人均提起上诉的,上诉各

方均为上诉人。

诉讼当事人中的一部分人提出上诉,没有提出上诉的对方当事人为被上诉人,

其他当事人依原审诉讼地位列明。

第六十六条当事人提出上诉,应当按照其他当事人或者诉讼代表人的人数提出

上诉状副本。

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应当在5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其他当事人,对方

当事人应当在收到上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出答辩状。

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将副本送达当事人。

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答辩状,应当在5日内连同全部案卷和证据,报送

第二审人民法院。已经预收诉讼费用的,一并报送。

第六十七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对原审人民法院的裁判和被诉

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全面审查。

当事人对原审人民法院认定的事实有争议的,或者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审人

民法院认定事实不清楚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理。

第六十八条第二审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审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的

裁定确有错误,且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审人民法院的裁定,指令

原审人民法院依法立案受理或者继续审理。

第六十九条第二审人民法院裁定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的行政案件,原审

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第七十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改变原审判决的,应当同时对被

诉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判决。

第七十一条原审判决遗漏了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或者诉讼请求的,第二审人

民法院应当裁定撤销原审判决,发回重审。

原审判决遗漏行政赔偿请求,第二审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依法不应当予以赔偿

的,应当判决驳回行政赔偿请求。

原审判决遗漏行政赔偿请求,第二审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依法应当予以赔偿的

,在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同时,可以就行政赔偿问题进行调解;调解不成

的,应当就行政赔偿部分发回重审。

当事人在第二审期间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进行调解;调

解不成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

第七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违反法律

、法规规定”: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主要证据不足;

(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

(三)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裁判;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

第七十三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提出。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赔偿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

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在2年内申请再审。

第七十四条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后,经审查,符合再审条件的,应

当立案并及时通知各方当事人;不符合再审条件的,予以驳回。

第七十五条对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

审。

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抗诉案件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

第七十六条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

定是由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

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

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

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

、裁定。

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

第七十七条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

裁定由院长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

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应当作出裁定,裁定应

当写明中止原判决的执行;情况紧急的,可以将中止执行的裁定口头通知负责执行

的人民法院或者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但应当在口头通知后10日内发出[page]

裁定书。

第七十八条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认为原生效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在撤销

原生效判决或者裁定的同时,可以对生效判决、裁定的内容作出相应裁判,也可以

裁定撤销生效判决或者裁定,发回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第七十九条人民法院审理二审案件和再审案件,对原审法院受理、不予受理或

者驳回起诉错误的,应当分别情况作如下处理:

(一)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实体判决后,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不应当受理的,

在撤销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的同时,可以发回重审,也可以迳行驳回起诉;

(二)第二审人民法院维持第一审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裁定错误的,再审法院应

当撤销第一审、第二审人民法院裁定,指令第一审人民法院受理;

(三)第二审人民法院维持第一审人民法院驳回起诉裁定错误的,再审法院应

当撤销第一审、第二审人民法院裁定,指令第一审人民法院审理。

第八十条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发现生效裁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

发回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重新审理:

(一)审理本案的审判人员、书记员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

(二)依法应当开庭审理而未经开庭即作出判决的;

(三)未经合法传唤当事人而缺席判决的;

(四)遗漏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的;

(五)对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未予裁判的;

(六)其他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裁判的。

第八十一条再审案件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的,适用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七条规定

的审理期限。

再审案件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适用行政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的审理期限。

第八十二条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审理期限,应当直接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同时报中级人民法院备案。

七、执行

政赔偿调解书,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

第八十四条申请人是公民的,申请执行生效的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行政

赔偿判决书和行政赔偿调解书的期限为1年,申请人是行政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

织的为180日。

规定履行期限的,从该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八十五条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行政赔偿判决书和行政

赔偿调解书,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

第一审人民法院认为情况特殊需要由第二审人民法院执行的,可以报请第二审

人民法院执行;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决定由其执行,也可以决定由第一审人民法院

执行。

第八十六条行政机关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

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可以由人民法院执行;

(二)具体行政行为已经生效并具有可执行内容;

组织;

(四)被申请人是该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人;

(五)被申请人在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期限内或者行政机关另行指定的期限内

未履行义务;

(六)申请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

(七)被申请执行的行政案件属于受理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管辖。

人民法院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应当立案受理,并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条件的

申请,应当裁定不予受理。

第八十七条法律、法规没有赋予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

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法律、法规规定既可以由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

行,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受理。

第八十八条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

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

院不予受理。

第八十九条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由申请人所在

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执行对象为不动产的,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受

理。

基层人民法院认为执行确有困难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执行;上级人民法

院可以决定由其执行,也可以决定由下级人民法院执行。

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在申请执行的期限内未申请[page]

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

在90日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享有权利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参

照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规定。

第九十一条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提交申请执

行书、据以执行的行政法律文书、证明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材料和被执行人财产

状况以及其他必须提交的材料。

享有权利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

向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调取有关材料。

第九十二条行政机关或者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

,有充分理由认为被执行人可能逃避执行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后者申请强制执行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财产担保。

第九十三条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后,应当在

30日内由行政审判庭组成合议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就是否准予

强制执行作出裁定;需要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由本院负责强制执行非诉行政行为

的机构执行。

第九十四条在诉讼过程中,被告或者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申请人民法院

强制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不予执行,但不及时执行可能给国家利益、

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先予执行。后者

申请强制执行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财产担保。

第九十五条被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

不准予执行:

(一)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二)明显缺乏法律依据的;

(三)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

第九十六条行政机关拒绝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

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三款的规定处理,并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

有关规定,对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处罚。

八、其他

第九十七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和本解释外,可以参照

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

第九十八条本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

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同时废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

作的司法解释以及与有关机关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凡与本解释不一致的,按本

THE END
1.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规定有哪些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2、法律依据:《行政诉讼法》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https://www.66law.cn/laws/1787960.aspx
2.最高人民法院行政案件裁判要点汇编200则(中)(2018)最高法行再128号:行政诉讼中的全面审查一般是指人民法院在行政案件审理中,应当对被诉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法律依据、行政程序、职责权限等各方面进行合法性审查,不受诉讼请求和理由的拘束。 53.法院可主动对基础民事争议一并审理 (2017)最高法行申6349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906/07/10582837_1046723144.shtml
3.15.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制度。A.合议B.回避C.公开审判D15.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制度。 A.合议 B.回避 C.公开审判 D.两审终审 15. ABCD【解析】本题考查行政诉讼制度。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选项 ABCD均当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BCD项。https://m.ha.huatu.com/2020/0403/1921770.html
4.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行政规章。A.依据B.适用C.参照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 )行政规章。 A. 依据B. 适用C. 参照D. 参考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欢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因此她们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A. 对 B. 错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下列()不属于沟通的过程。 A.发送信息B.接https://m.ppkao.com/wangke/daan/21d39267fc4b4329b2418b5b88d59234
5.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原则是什么?一、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原则是什么? 1、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原则 《行政诉讼法》第3条第1款的规定:“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行政诉讼法》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https://www.64365.com/zs/949397.aspx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2018第三条?各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和审查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行政行为的案件。 专门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不审理行政案件,也不审查和执行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行政行为的案件。铁路运输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执行行政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 http://lawdb.cncourt.org/show.php?fid=149032
7.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为了进一步推动跨行政区划法院管辖改革,《行诉解释》根据上述政策法律依据,就跨行政区划法院管辖改革以及需要履行的程序作了进一步明确,铁路运输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执行行政诉讼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此外,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个别当事人利用管辖权异议制度干扰行政诉讼的问题,《行诉解释》明确规定了管辖http://www.sxlawyer.org/newstyle/pub_newsshow.asp?id=29006935&chid=1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