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二语与外语克拉申理论习得与学得
现阶段英语教学涉及面很广,反映在外语学习或教学上就存在着许多看法和观点。由于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习得的机制对于我们显得既异常又熟悉,同时又是那么陌生。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本人一直希望能探索一条适合国人学习英语的捷径,但又始终有不尽人意之处。究其原因现阶段的英语教学,就自然会出现不同的着重点。本文就英语教学现阶段的语言“习得”和“学得”展开一些探讨。
一、现阶段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
现阶段的英语教学究竟是二语还是外语,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二者的差异问题。目前大家对此的看法比较一致(Stern,1999:16)。“二语”常常指两种情况:第一,任何一门晚于母语而被习得的语言;第二,从掌握语言水平的角度看,指的是一个人所讲的‘弱式’语言和“次要”语言。所以“二语”指的是在本国内,人们学习并使用的某个非自己母语的语言;第二语言一般指在本国与母语有着同等地位的一种通用语。“外语”指本国语言以外的语言,自己国家以外的某个言语社区所讲的、非自己母语的语言。因此,英语在我国不是第二语言,而是外语。在我国环境里进行的不是第二语言习得而是外语学习。或者说,中国的英语教学至少在目前仍属外语教学。
二、语言“习得”和“学得”理论
因为我们如果用Krashen的观点,那么我们也应该知道其他相应的条件背景,做到前后一致,不歪曲别人,不能给别人的术语增添一些你自己强加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别人的理论和学说就不能进一步的发展。学术讨论必须有一个前提,你所用的术语是你自己创造的?还是引用他人的?如果使用某个术语时,加入了新的内容,就应该有所说明,或改换一种称呼。三、讨论与启发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就我国国情下大学生对英语学得和习得过程的理解谈以下几点。
1.Krashen的习得或学得理论是在美国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
应该吸收其中的合理且能适合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的那部分,不能照搬照抄。但也不能用中国的标准对其理论狂轰乱炸。比如,不少学者对Krashen的习得/学得区分学持批评态度,称他的这一区分缺乏科学依据。但如果我们按照Krashen思路理解其思想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语言习得过程和儿童习得L1和L2时的过程相似”(Krashen,1981:1);“正式的学习环境对书面测试最好……有的研究显示非正式环境对促进真实语言的使用有优势,对习得有用。”这一点我相信有不少人都有体会。但Krashen还说,“正式环境既对习得又对学得有促进的潜势”等(Krashen,1981:6)。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如何促进那种潜势?如何解决外语习得中的“僵化现象”或“高原现象”?这些都是我国外语教学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Krashen语言习得经验迁移到外语教学活动中,改良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形成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尽管母语已足以帮他们解决在一般社会活动中所谓遇到的种种困难。但随着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大,异族文化的交流,学生有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需要。由此,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外语做事的能力。
(2)建立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在言语、表情。姿态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关怀、欣赏、肯定、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减少学习压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3)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基础阶段的外语学习往往远离现实生活,难以创造真实的生活情景。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没有真实性情景可依。一切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因素都是体现真实情景的语料库。可是,这个“语境库”毕竟有极大的局限性。教师必须在“真实性”,与“无真实性”之间作出选择,模拟真实程度不一的情况情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语境库”的局限性,形成多层次情景。
(4)运用综合的信息源和媒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媒体传递单源信息,结果学生难以提高各种语用能力,获得真正的语言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语言软件的开发,我们完全有条件为学生创立一个多媒体,多信息源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仿真的语言习得环境中学习外语。
本文从“学得”和“习得”两个方面探讨了外语教学的中心应放在学生如何学方面,教师的“教”也要以学生如何学为基础,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优势,提高语言刺激质量,避免语言僵化。我国的英语教学不是Krashen式的二语习得,中国没有二语习得的环境。所以,我国的外语教学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第二语言习得/学得理论,而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逐步摸索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大学英语教学路子和习得模式。
参考文献:
[1]Hawkins,R.SecondLanguageSyntax:agenerativeintroduction[M].Blackwell.
[2]Skehan,P.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M].OUP,1998.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文化教学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全面了解文化差异,充分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英语视频、英语电影,呈现出生动形象的英语文化,实现渗透文化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深入理解英语文化的含义,明确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扩展学生文化知识面,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渗透文化教育,一味地传授英语知识,不注重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不了解,不清楚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文化知识。为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和改革教学理念,积极深入讲解文化知识,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热情,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西方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使学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感受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理解文化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渗透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多阅读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灵活运用英语知识,使学生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分析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以往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注重渗透文化教学,多开展一些文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全面掌握文化知识的内涵,使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青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
[2]孙军.以文化为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二、英语文学语言的生动性特征
三、英语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艺术特征
四、结语
二、体验识解观及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体验识解观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英语写作是人与现实互动体验及其认知加工后意义表达的产物,而体验识解观正是人们得以认识世界以及获取意义的方式,故将体验识解观用以促进英语写作教学,实为从认知层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我国众多教师所忽略的,因而这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从现实、认知与语言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可得到两点启示英语写作教学中:(1)要将体验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以便学生更好地认知;(2)将识解的五方面内容用于英语写作中,是英语写作真正实现对认知方式的外在化。体验识解观在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如下所述。
(3)语言表达:认知内容的凝化。英语写作,其实就是用英语书写人们识解的客观现实。换句话说,英语写作就是将认知方式凝化。在英语具体表达时,怎样将认知内容表达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词汇及句型结构选择与表达的单一。学生词汇上的问题首先体现在词汇贫乏、单一,缺少变化,并且概括词(generalwords)使用更多,缺少一些精确的具体词。例如,在表示打击碰撞之时,学生多会选择hit。虽然hit有打、打击、碰撞之义,但它不能够表示所有方式的打。突显打的不同方式,含打之义的动词也会有不同选择。当突显用皮鞭打时,whip是合适的选择;当突显用物体敲击、攻击及撞之时,最好选用strike;而表两物相撞或碰撞的动词非collide不能传达其妙;smack突显打的方式为用手掌掴;beat表示连续击打。由此可见,突显打的不同方式,动词的选择绝非仅为hit一个。
学生在词汇上体现的问题还有动词使用过多,不能将其灵活地转化为与其具有同样意义的名词或介词结构等静态表达。王寅(2007)在其《认知语言学》一书中叙述了ICM与辖域、认知域、图示、框架、脚本等术语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用约等于连接,所以辖域可以用框架来表示。框架在词性转换上能起到极大的作用,用一雇佣框架能够很好的说明:在雇佣框架中,必定有参与者(雇佣者与受雇者),也存在雇佣这一动作以及这整个事件。参与者及这一事件是Taylor(2002)所说的事体(thing),雇佣动作为其所言的关系。因此,对不同方面的突显可以获得不同词性的词汇。如若突显参与者,employer与employee将会出现在句中的主语位置;如突显雇佣这一整个事件,employment会被选用;而若要突显雇佣这一动作,employ能被选择出现在表达中。
可见,在辖域中突显不同实体(关系或事体),不同词性将被选择,这有助于解决学生词汇选取单一,动词使用过多这一问题。在句子层面,也可以用识解观解决学生表达单一这一问题。每个句子其实就是一个事件域,Ungerer&Schimid(2011)在运动事件域中列出了六个构成要素,即图形、背景、路线、运动、方式与原因。在这一运动事件域中有三个要素必不可少,即图形、背景和路线。其它三个成分基于表达的详略度选择呈现与否。因此,表达运动事件的句子就可能包含这六个要素。在这一事件域中,突显不同要素会产生不同句子结构。倒装句是将突显成分提于句首而产生的句子非常规表达。例如,Myfatherstandsintheroom(我父亲站在此房间中)因突显成分的转换将导致句子结构的变化。要是对背景intheroom突显,这句话就会转换为Intheroomstandsmyfather.倒装句的出现显然就是对不同要素的突显所致。句子不同要素的突显会丰富句子的表达形式,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表达过于单一这一问题。
三、结语
二、在听力水平方面
三、在词汇量方面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词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背单词是一件痛苦的事。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恰当配合英语歌曲来教学,适当留意信息的活泼型,不但可以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英语单词、词汇的了解和记忆。假如说单词是英语的核心,那由它组成的句子则更是平常交流、写作、使用的一个必不成少的要素。一个句子里有非常多的词汇,而那些词汇组成的一些具有不同意境的句子会使人感觉易联想,易记忆,而当人们把留意力集中到记忆句子上面,会发现里面的单词很快就记下来了。英文歌曲中的句子都是很优美的句子,经过重复听唱一些英文歌曲,我们可以有效地记住一些经典的句子,同时也记住了英语单词的意思。
如WESTLIFE的“SeasonintheSun”里有句话是说,GoodbyePapa,pleaseprayforme.Iwastheblacksheepofthefamily,有些学生认为blacksheep是“黑羊”的意思。当教师为学生纠正这个词组的意思时,学生们都很有兴趣的想要了解,进而教学的气氛就被带动起来了,学生们也都全神贯注地在听课,blacksheep其实是“害群之马”的意思。再比如有句话是说,EverytimethatIwasdown,youwouldalwayscomearoundandgetmyfeetbackontheground,其中短语“getone’sfeetbackontheground”是帮助某人度过难关的意思。这种英文中的词组举不胜举,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爱好进行歌曲的选择,然后将他们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四、在英语语法方面
五、在文化背景方面
六、在翻译能力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即语言中的文化教育,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
在教材中"What'syour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name,please?”或“MayIknowyourname?”如果使用“What'syour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youhadyour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兴趣爱好为话题如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等等。
3.称呼语
例如“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我们在教材出现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Wang"的情况,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Smith"、"Aunt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Wang。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Zhang,NurseW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4.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5.称赞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you."如,
A:Yourcoatlooksnice.
B:Thankyou.
6.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Book1Lesson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为什么Mrs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一个大学数学教授不会解不出高考数学试题,而一个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却可能对一些高考语文试题感到束手无策。这一奇特现象。便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既成事实的语文应试教学所造成的尴尬后果。
一、扭曲的应试、变形的课堂
各级考试已不只是考察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的一种形式,而且早已成为考评教师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考试后的成绩排队,不仅显示了各个学生的成绩优劣,同时也“排”出了任课老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校方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排名次情况来发放教师的奖金数额,甚至作为评聘职称的标准,这些早已成为“公认”的评价标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更形成了从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只重分数不管其余的不争事实。在考试的层层压力下,教师的心弦越绷越紧,课堂教学处在应试阴影中。教师钻研教材实则成了钻研教参,为提高对试题的命中率,教参成了教师须臾不敢脱离的护身符,对于教参中的重点、要点无一遗漏地“宣读”给学生听,整篇课文的教学,所有主要东西还是由教师自己讲、学生记。对教学的研究变为对各级各类试题的研究。尤其是随着高考语文命题的标准化,各级语文命题也随之标准化。“标准化”课堂教学就应运而生了。本应生动活泼,甚至还要最丰富的情感参与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犹如工厂生产线似的标准化操作,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凡此种种应试教学的现状都严重危害着正常的语文教学,如朗读课在很大程度上被取消,讨论课变成了简单化的“满堂问”,标准化试题取代了应有的读写训练,教师常常只满足于在这种训练中画上几个简单的符号……如此这般,在应试能力、解题技巧提高的背后就是语文智能的退化和停滞。“长期的应试教育不但把孩子毁了,也把老师毁了,老师的退化不亚于孩子,而且比孩子更可怕。当一个教师退化为一部古板的机器时,他怎么能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和知识的穿透力去影响学生。”[1]
1990年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里已经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本来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知识是研究语言文学及其运用方式与方法的各种理论知识。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和发展语文能力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毕竟不是我们语文的教学目的,而只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手段,因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听说读写实际”,必须“着重于运用”,也就是说语文知识对语文能力培养的指导作用,必须依赖于言语实践。正如一个乒乓球运动员,他所掌握的运动学理论知识及对各种打法的研究对其训练确有指导作用,而要取得冠军,却要靠长期坚持不懈的打球实践。同样,单纯地学习语文知识或以语文知识的研究来取代语文能力的训练是绝对行不通的。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有一种理解,以为掌握了语文知识、学好了课文就具有了语文能力,因而我们的各级语文测试,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对课文的理解,作为测试的目标,甚至将此与对语文能力的测验平起平坐。
二、着眼于阅读、复归于言语
国家教委决定,从1995年起,我国将全面实行“新高考制”。语文学科高考新特点是:更为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和素质的提高,考试材料不直接从教材中选取。这无疑将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一个新的契机,使我们叫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真正有了走向科学化的可能。也使我们语文教师彻底抛弃应试教学的沉重枷锁、从应试教学模式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探索符合语文学习科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有了可能。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祖国母语,通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来灵活自如地运用汉语,使之成为人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摒弃语文教学的应试理念,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推到首要的地位。以笔者之见,中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有两个途径是不可逾越的:一是阅读,二是言语的科学分析。
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基本方法。有识之士大抵赞同这样的看法:培养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应试教学的结果培养不了学生语感,反倒破坏了学生的语感。而阅读正是培养语感的必要途径。阅读不同于朗读,虽有专家认为朗读法是语文科的第一教学法,笔者对此不敢苟同。阅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的过程有思维的参考,伴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过程由于声音的干扰,不利于思索,但容易激感,有助于对课文情境的体验。二者都可促进语感,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教学中应改变对课文重思想分析和语法分析的习惯作法,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默读和朗读上,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有意识地扩大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感就能得到明显加强,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根据笔者自身学习语文的体会和长期对学生的观察,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有些学生喜爱阅读,其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水平高于其他学生。作家的语言运用能力无疑是极高的,虽然他们的学历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的是,没有哪个作家不是声称他们从小就酷爱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即此理。中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放在首位,教师的工作重在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是语文教学走出误区的法门之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试教学造成的语文教育的停滞不前,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但只要广大教育者能逐渐认识到其严重弊端,并敢于抛下包袱参与改革与实验,语文教学的正确路径又是能找到的。
注释:
[1]康健、段跃《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中国青年》1994.4)
(一)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特点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网络教学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提供真实的交际需要和氛围,给“外语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增添了语言学习气氛。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获取大量有关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建构适当的认知图式(Schemata);有利于学生培养英语语感。
2.信息量大。因特网上的信息是一个取之不竭的“信息海洋”,它可以源源不断的丰富学生的知识。
3.交互性强。在因特网上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连网的人交谈,可以与电脑互动交流,这种交流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4.知识新。传统英语学习,是以固定教材为主,而且为了保持教材稳定性,往往一套教材一般使用几年,有的甚至十几年,知识比较陈旧。可是,网络却可以让学生轻松、快捷地读到当天的英美电子版的报刊杂志,像《纽约时报》、《伦顿邮报》、《今日美国》等,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5.趣味性强。界面友好(friendlyinterface),设计生动有趣是现代网络教学的一个特点,它能帮助学生很轻松地学习英语。
6.多样性。学习英语的各种方法都能在网络上实现,如,通过歌曲,电影,动画,游戏等多种手段。
(二)大学英语教学采用的几种网络课堂模式
1.课堂链接网络英语教学模式
2.局域网英语教学模式
3.互联网英语教学模式。
二、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优势
借助网络进行教学,有利于建立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浏览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词汇量的增加。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电脑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利用网络的高效,同时也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总之,利用网络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大的优越性。
1.英语网络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强化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英语教学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在讲解一些内容比较抽象的课文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矫正发音错误。
由于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的学习可以延伸到课外。现在的学生很少对计算机不感兴趣的,因此,爱屋及乌,由于喜欢网络,一些本来对英语可能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也会自主加入到英语网络学习的行列。有效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快速提高听说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愉悦的心情、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是学生沉重的负担。而运用网络教学手段,能为学生创造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英语交际场景,它形象生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加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动脑的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自觉,更有兴趣地进行英语口语交际。
2.英语网络教学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网络媒体图像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物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网络多媒体课件这一刺激物激发学生的再造形象。在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能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内心的感受,从而更快更好地投入新的学习过程。教师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本课对话情景进行部分消音或全部消音处理,以便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配音,更好地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造进一步理解语言的条件。
3.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是医治中国学生“哑巴英语”的良药
“说”是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交际方式,是语言能力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在英语课上很少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而直接与外国人交谈的机会则更少,但是网络可以让你随时找到用英语交谈的对象,比如与NetMeeting和ICO等网络软件及多媒体电脑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进入WebDiscussionBoards和ElectronicDiscussionForum等网页,还能依据电脑的评判(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甚至习惯用语)修正自身的错误。让学生真正说出口,形成流畅的语流和悦耳的语感。
4.网络教学能扩大英语教学的范围,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弊端
1.粗制滥造,华而不实
2.喧宾夺主,无正确的教学观
3.过分依赖网络,缺乏正确的学生观
由于英语网络课堂上,老师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缺少了在常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师生互动。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可能会由于网络的参与而忽视学习主体是学生。因而在我看来,网络应该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我们不应该单纯地为了网络而网络。让适合网络教学的课堂应用网络,利用高科技的辅助手段高效、快捷地为教学服务。
四、合理使用网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随着大学英语课改的进一步实施,网络教学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那么是不是这种方式用得越多越好呢诚然不是,每种事物都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只有把先进的教学手段同科学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威力。
1.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以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为基础。专业教师是设备使用和维护的行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推广的中流砥柱。广大英语教师只有对学习工具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流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丰富大学英语网络教学。
结语
总之,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代网络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是不可阻挡的教学改革潮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了一个开放式、交互型、个性化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可以说,网络正在开辟英语教学的一个新领域。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尚待完善。我们应该科学地采用课堂教学和现代网络技术两者合作与互补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满足现代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求。
[1]DavidW,Brooks,DianeE.Nolan2001.Web-TeachingAGuideforDesigning.InteractiveTeachingfortheWeb.KluwerAcademic/PlenumPublishers.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北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4.
[3]邱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探讨》.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王奎珍,张鑫.《浅谈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学》.电化教育研究,2000,4.
[5]祝智庭.《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计算机与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