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关于统编语文教材的24个问题解答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十六小学人人通空间

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2020未名语文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共同主办。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报告,温教授对统编语文教材使用中的24个问题进行了解答。统编语文教材如何使用?我们一起来看。

第一个问题:小学教材识字写字教学的依据是什么?怎么做到更有科学性?

新教材在识字教学的安排是有讲究的,大家要认真去看一看。一般来说,你只要按照教材设定的各个单元、各个阶段的目标推进,学生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大致上就可以实现。当然你说你的小孩是天才,在幼儿园就会读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不提倡。大家要注意,一年级上册后面附了一个识字写字的基本字表,要求300个字当中100个字是会写的,一年级下册附了一个表是400个字会认、200个会写。小孩的字必须要过渡到阅读,比如说“蝴蝶”这两个字很难写,但小孩必须要认识它,因为他要读童话,“蝴蝶”这两个字会经常出现,字出现的频率最高的。所以,教材后面要做很多基础研究,而且从字的结构来说,认识这些字也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认识更多的字。

另外,教材有意安排多元认字。就是多方面、多种方法,就是不要完全依赖拼音认字,以前是先学拼音,然后完全依照拼音很困难,还要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等去认字。如果单纯依赖拼音认字会拖累认字的效率,尽快进入无拼音实际阅读的阶段。所以这也是新教材为什么要降低减少拖后汉语拼音的结果。

第二个问题:和大人一起读怎么教,是不是集中放到阅读课中去解决?

我这里要特别说一句,幼儿园主要做无纸化教学,主要听故事。到了小学开始使用纸质的阅读材料,就是让小孩跟大人一起读,慢慢过渡到自己读,这是一个引导的过程。以前的教材没有这个栏目,现在设了这个栏目以后,可能老师们不知道怎么处理,我建议你们把这个栏目纳入到你们的教学计划,但是不要处理成一般的课堂上的讲课。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这是课外的,或者是家庭的。

家长学堂、家长会议要建议和鼓励家长少看电视、少打麻将,多陪孩子们读书,这就等于创造了一个小孩学习的良好氛围。凡是家里学习氛围不好的、天天看手机的那些家长,他们的孩子不可能爱读书的,除了天才。

所以,和大人一起读用心良苦,也希望大家用好这个栏目,你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堂的形式示范一下家长怎么读,一开始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家长讲读、也可以是对话式的阅读,孩子怎么有兴趣就怎么读,但是要让家长注意这是书面语言的阅读,这就是语文,一起读,不要给孩子们增加压力、不要布置成作业。家长也就开始埋怨了,最近网上家长又开始在网上埋怨:老师领了工资干什么去了?应该让孩子们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自由轻松地阅读。顺便说一下,如果你们觉得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比较浅,那也可以建议补充放一些比较有趣的、比较深的课文来读。这是第二个问题,和大人一起读。

第三个问题:怎么教好《快乐读书吧》?

小学中低年级有个栏目叫《快乐读书吧》,是为了引导读书的,每个学期大致有两次,每次都安排一种阅读的类型,比如说儿童故事、童话、民间传说、寓言、科普阅读,这是类型。目标是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的类型,对各种类型的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激发他们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另外有意识让学生掌握一些读某一类书的方法,比如说读童话的方法跟读诗歌的方法显然是不一样的,民间传统跟历史不是一回事,也可以给学生讲一讲阅读的方法,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

注意,这个栏目不要像一般讲课那样,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以讲一点读书的常识,包括书的类型、阅读的方法,主要是激发兴趣,比如说书是怎么做的,有些书前面还有一些前言、插图是怎么安排的等等一些基本的知识。

第四个问题:如何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教学梯度?

小孩的认知过程是有规律的,你不要光瞄准那些天才儿童,应该瞄准大多数他们以后是普通的国民,我们基础教育主要是面对普通的国民,对普通的国民负责。这次重新强调了教学的梯队是值得重视的,比如说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主要是激发兴趣,到了三四年级开始学默读和阅读,到了五六年级要求有阅读的速度,学会浏览、能够初步阅读叙述性的。老师你们自己先稳住,尽量不搞提前量,班上有一些比较拔尖的可以让他们多读,大多数应该是稳住。

第五个问题:怎么掌握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怎么在教学中落实?

这是很要害的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因为最近这十多年来,为了防止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就是不断做作业,就提出了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要搞体系化,不是不要体系,是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现在又出现另外一种倾向,就是语文知识教学弱化了,小学初中就弱化了,到了高中就来不及,上了大学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语文知识好像缺少了。很多老师现在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设置基本的能力训练,刚才说的梯度也没有了。现在的课上得满天飞,气氛非常活跃,还有翻转课堂太热闹了,但是热闹下来没有一点干货是不行的。

针对这种现象,现在新编的教材也做了一些改进,比如说每个年级、每个单元的课程目标在教材里面是有体现的,教学点是清晰的。大家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研究,要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的这个概念,意思就是一课必须有一个主要的东西、有一个关键字,看看在哪方面去实现。所以,新编的教材是有知识体系的,但是现在往往受到一些专家对课标的批评,比如说不能出现概念、不能出现体系,这确实很难,现在的体系不是显在的,不是刻意追求体系化,主要是为了防止过度操练。

老师们了解了这一点就胸有成竹,你应该知道一年级的语文大致达到什么、三年级大致达到什么、六年级大致达到什么。那怎么理出这些知识体系?老师们感到很为难,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水平的问题。那怎么办呢?抓哪些重点?这个要下功夫,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你们可以重新看一看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版》,现在还要修订的,但我相信基本的东西不会改。看看课标,课标对每一个学段基本的干货、知识点和要求,刚才我说的基本的知识、关键的能力都是有要求的,课标要重新看一下、对照一下,一年级到六年级、初中,分四个学段,每个学段识字、写字、写作、阅读都有要求,你们要看一下。

然后对照一下教师用书,有些编著是对知识点有提示的。你要有一个整体感,不能说我教二年级就不管三四五六年级,甚至对初中也要有一个了解。

第二,看单元导语,但是现在小学没有单元导语,初中有单元导语,单元导语的最后一段就是干货。每个单元都会提出教学的要求,如果单元导语没有小学,那你要从阅读提示、组织的栏目里面写,不要太多,一课一得,不要着急慢慢来,各个栏目有提示训练点的。

总之,语文知识现在新教材是有的,还是要以随文学习为主。比如说讲到哪里,碰到了语法的知识顺便讲一讲,太小的孩子要少用概念,到了中高年级可以讲一下,大一点就可以跟他们说了,但是不要从概念到概念。

第六个问题:每册语文的语文要素的排列是根据什么?怎么去把握?

老师说抓不住知识点,怎么去落实?每个单元的语文要达到什么?你们要去看课标,教材也是依照课标来编的,小学分四个学段,每一个学段听说读写都有基本的要求,你们要去看一下。如果你想教书教得更好一点,你们可以看一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发行量比较少,它就讲得很详细,每一个学段为什么要这样教、主要抓什么,但是编得很详细。为什么要这本书呢?可以帮助你对每一个学段、每一册、每一个学年的教学任务和基本的目标有一个整体了解,而不完全是我教到哪里算哪里,教到哪里找一个教案或PPT就教了,这样不行。备课、教学一定要先有一个整体感,大家还是要学一学课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前一个问题也是讲到这个。

第七个问题:单元教学是否都要搞群文学习?

有的可以群文学习,有的还是要单篇教学。新教材的单元教学,特别是到了初中以后,它的课的构成原则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一篇课文就是一课,现在往往是一组课文是一课,更多的情况是两三篇作为一课,特别是到了初中以后更明显。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一些变化,不再是教完一课是一课,而是一组一组地学,这就叫群文学习。

为什么要这样搞呢?目标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为一个群文里面有四五篇作品,你重点讲一两篇就行了,其他的就让学生举一反三,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要注意,不是说群文教学比以前单篇教学更高级,这是方法的不同,也并不是要群文学习要代替以前的单篇教学,有些课本比较深的还是要多讲一点,有些比较浅的就让学生自己读,能读多少算多少。无论如何,在一组课文中,一篇是要精读的,要给他们举例子、给读书和思考的方法,其他的就让学生自己读。

我是很惊讶,现在小学老师怎么提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是高中2017年新编的课标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当然在教学的实践中早就有整本书阅读。比如说小孩一二年级跟大人一起读,也是一本一本读,也可以说是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现在高中提出了要整本书阅读呢?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太少了,主要是节选短篇的,很少读过整篇,加上现在都是网上阅读、碎片化阅读,学生静不下心来阅读。我们做过调查,以前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大概15分钟,现在连10分钟都达不到,就是太焦躁了。所以整本书阅读是高中提出来的,我们在小学并没有说整本书阅读,现在全国都在搞整本书阅读,搞得有点过了。整本书阅读确实有重要性,让学生养成这种读书的习惯,但是小学并没有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以后的课标要不要提还不知道,我觉得现在搞得有点过了。其实古代学语文是学博文,一辈子读,现在开始一篇一篇教。

叶圣陶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来要读一本书,现在提出整本书阅读对于初中生高中生来说是必要的。那小学是不是要这样教?不一定,但是你可以指导学生自由地在课外读一些书,在课内只是指点一下,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课外的阅读不管是整本书阅读还是很粗略的过眼,我到图书馆、到书店一下子看到十本书,十分钟就能够把一本书基本的意思掌握,这本书值不值得买、值不值得读,这是一个比较高端的技能,到了大学研究生的时候更需要。现在我们在大学里面发现有些博士生读书读得非常慢,跟中小学的教学有关系,有的该慢就慢该快就快。所以关于整本书阅读不要搞得好像很神,它应该导向自由地阅读、个性化阅读,不要要求太多、不要搞得很功利、不要处处指向写作和与考试挂钩,只有自由地阅读,慢慢习惯培养起来了,他们自然喜欢读书了。

第九个问题:有的学期教材推荐的书目比较多,特别是初中,小学高年级也是,都需要读吗?要读到什么程度?

前面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凡是推荐的书目都可以自由选择,要根据你的学生的情况、你的学校的情况、你的学情来界定。而且每一个学生读每一本书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能大致要求他们读几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就可以了。而且推荐阅读书目没有必要纳入考试的范围,中考也不要出这样的题目,特别是平时的期中期末不要出这个的问题,不要把推荐书目纳入到考试的范围。

也有的老师说教材太难了,现在的教材容量确实难一些,主要是根据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标的要求来安排的。大概是中等偏上的学校来定,有的学校教学条件比较差,他可能感到容量难,真正特别高水平的学校用教材也可以。所以,教材就是一个教学的材料,我们没有必要死抠教材,老师们完全可以自己去选择和调整,去增加或者是减少,但是你要有自己的理由,要根据你的学情。相比较而言,也是考虑到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他早熟的程度比以前要高。就像我上小学时候的小学教材跟现在比,现在的太难了,时代不一样了。

第十一个问题: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怎么结合?

现在小学初中的语文编法都是双线单元的,一条线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另外一条线是语文的素养。注意这两条线都是并行的、是交叉融合的,每一个单元都有这两方面的要求,教师用书也有提示。所以老师们教学的时候留个心,这个单元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应该在语文教育的落实过程中来体现这种人文的教育,当然也要注重立德树人,但是语文课不等于思想品德课,没有必要单独讲道理,要尽量地减少教化的色彩,要增加熏陶作用,这就叫做润物无声,这恰好是语文的特点。

我看过有些老师的备课,人文教育要求一二三、语文教育要求一二三,没有必要。人文精神教育要通过语言文字运用,很自然就达到了,他能够读这篇课文就点拨一下,没有必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

第十二问题:老师说对于作文教学感到困惑,作文怎么教、怎么考?

新教材的写作是一个系列的安排,小学的写作,教学不要总讲作文教学,是每个学段都有大致的要求。教科书里面已经安排了,你照着做就可以了,现在的问题是都在搞提前量,都是不应该的。我前几天看到一个家长在抱怨,后来我把家长的抱怨发到我的微博上,我说:“网上有人吐槽说小学孩子才三年级,语文老师每天要求写800字作文,说是首先从字数和中考对标,每周还要交一张手抄报,还有其他的作业。这显然是违反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标准,也不符合教材梯度的要求。”

按照课标的要求,低年级是写话;中年级是习作,不讲究篇章结构,当然更不能够对标中考。小学不应该每天布置那么多的写作,这样小孩怎么会喜欢呢?可以理解,但是欲速则不达。教学是有梯度的,刚才说一年级写几句话,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要求孩子一开始就写成篇的作文,结果就是套话;到了高年级还不是完整的作文,叫做习作,这是有讲究的,要求他能够不按形式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到了初中能够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等等。

第十三个问题:教材中作文训练点很多,是否全部要完成?如何取舍?

可以按照教材的安排,选择其中一部分也可以,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情况。

第十四个问题:轻读重读的问题、不同版本的素材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现在新教材也有自己处理的方法,老师感到很纳闷。

以前的版本很多,处理的方法不一样,现在要统一起来,但不是说以前的处理是错的,只是根据和考虑不一样,各有道理。我随便举一个例子,田地的“田”第二笔到底是横折钩还是横折?有些老师说:“教学里面就是横折,但是有的地方是横折钩。”教学的时候可以教给学生,你说横折和横折钩都可以,两个都没错,为什么呢?印刷体是横折,但是书写习惯一般是横折钩,正常人书写的时候也是横折钩,我们就讲横折就可以了,但是他说横折钩你也不要说是错的。印刷体跟普通的写字不太一样,宋体字跟楷体字还不一样。还有重音轻音的标准也不太一样,还有儿化音,你们就按照其中一个标准,不要去纠结这个问题,因为他都有道理,根据不一样。

关于发音的问题,特别是南方的老师在这方面只要能够教他基本上用普通话读就可以了。我在北京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你听我的普通话就是这个水平,我有的时候说话,我家里人还是听不懂,但是也不妨碍我基本的交流。像福建人、广东人是卷舌音、儿化音,所以基本上能够讲一般的普通话就可以了,不要在这方面下太多的功夫。

第十五个问题:小练习的内容有点多,如何在教学中处理?

你完全可以根据你的学情调整,可以选择一部分,但要注意练习的功能可能各不相同,要尽量兼顾一点,选择的时候注意一下。

第十六个问题:教学单元一定要按照教材的单元编排顺序进行吗?

可以改变、可以调整,但是要有你的理由,而且要根据你的学情,班上学生大部分的情况,老师的主动性是最重要的,教材不是法定的文件。

第十七个问题:如何处理好课内和课外学习的关系,是否都要采取“1+X”的方法?推荐的书目老师有没有选择权?

第十八个问题: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太乱了,选择哪个版本好?

建议你们选择人教版。

第十九个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呢?

两个办法:

第一,是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不要求把读书搞得那么功利,凡是要求写笔记、写心得的,一般来说学生感到负担都重。有的书可以这样要求,但多数书不要这样要求。

第二,允许读闲书。凡是老师和家长规定的书,孩子们都不一定读,你可以跟他讨价还价,数十本里面读两本,他们的兴趣就来了。如果没有读闲书的空间,不要把孩子逼得那么紧,人生几十年最美的也就十年左右。现在从幼儿园就开始半军事化,很可怜,人生几何啊。凡是读闲书比较多的学生,一般思维都比较活跃。

第二十个问题:如何进行系统的朗诵训练?

这的确是个问题,现在小学教材几乎都是有感情地朗诵,其实还应该注意教材怎么停顿、怎么掌握节奏。可以模仿一些比较好的朗读,但要注意防止“语文腔”,也就是装腔作势。我现在看电视台经常采访某一个人,不管是官员还是群众,他说话都是背出来的,都是语文腔,一个磕巴都不打,但没有必要搞得太细。

第二十一个问题:怎么设计教学的情景和活动?

第一,不要安排和语文活动关系不大的活动。

第二,教学情景,小学越是低年级越是应该强调有学习的情境,要激发兴趣,但这个情境不要完全靠多媒体。读书也是活动,课堂里面不要讨论那么多,老师讲得如果能够跟学生互动更好,这样的满堂灌很好,看你有没有水平,不是说非得限制老师只能在50分钟里面讲20分钟的内容。

第二十二个问题:新教材古诗词的读音和词义现在做了调整,希望老师给出理由。

现在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字音是有调整的,比如说:骑马的骑现在念ji,这个例子很多。给大家一个基本的理念,凡是除了姓氏,还有一些特殊的人名,其他所有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字音都读成普通话,可能不押韵,那也要读成普通话。当你一定要读成古音也没有错,而且这个不要去考学生,这也是教材改革的理由。

第二十三个问题:怎么教好古诗词?

怎么讲好古诗词?四点建议:

第一,以反复诵读为主,读得滚瓜烂熟,不要到后面背。

第二,注意引发兴趣。因为小孩学古诗词在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不要求他是理解什么意义、价值,可以结合诗词的内容给孩子们讲一些有趣的背景材料或故事,可以讲一讲作者的故事。

第三,重视会意与感悟。古代有一个很著名的说法,就是诗歌的内容很难做出明确的解释,诗词的文学表达都是含蓄的,加上鉴赏者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低,但是他想象力比大人要丰富,不要在诗歌的作者和背景这方面下过多功夫,就是让他读就行了,然后让他有点感受。

第四,不要逐字逐句解释,古诗词没有必要。凡是把一首古诗说得非常明白的,这个老师的水平都有问题。不要过多使用多媒体,诗歌的语言艺术是很难用图画来表达的,是超越平常语言的,往往是变形的、陌生化的,为什么学诗歌?是为了表达得更美吗?不是!是因为平常的的语言很难表达,所以用了诗的语言,诗的语言是变形的,往往是陌生化的。比如你上公共汽车坐车,你上去以后说“啊,这个红旗多么地鲜红!”人家会以为你是神经病,但是在一定场合用诗歌来表达。所以说,尽量不要用多媒体,比如我们讲“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让小孩想象。你怎么能够多媒体来表现呢?你完全破坏了孩子们的想象。多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是语文的“敌人”,每个人都有想象。

第二十四个问题:课程改来改去,不会教了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建议你们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素养,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老师不要满足于职业性,就是每年备课,网上找一些材料,你总依赖网络,你的水平是停留在网络的,网络上一般都是网民们写的,当然他们写得也很认真努力,但是不可靠。语文老师是要多读书,就像工匠一样,我们没有别的本事,我们的本事是读书比较多,老师都不读书怎么让小孩读书啊?现在因为太方便了,打开网络什么都有了,所以我们就不读书了。读书必须要有一个过程,过程是很美的,做一道数学题不会做,挣扎、困惑,最后会做了,这个过程中你的脑子得到了锻炼。

老师不会教了怎么办?那你就读书,十本二十本重新读一遍,以前没有好好学,你现在重新回头读一遍,比什么培训都要好。你说不会教怎么办呢?我告诉你,过两年还可能会改,就是不断地改,当然有些改是有必要的,我们就万变不离其宗,凡是读书比较多的、带点幽默感的老师,孩子们都比较喜欢。一个小学老师连哈利波特都不知道,小孩不会喜欢你的。老师们确实累,现在没有人不累的。现在老师很忙,学生见不到老师;学生很忙,老师也找不到学生。我们教语文的应该多读书,制定一个三年计划、五年计划,认真多读书,不要吃别人嚼过的馒头,为什么老师普遍的教学水平提不高呢?为什么教得千篇一律呢?因为现在太方便了,明天要上课了,今天晚上先打个麻将再说,手机看到十点半再备课。有没有这种情况?可能我说得过了。

THE END
1.小学教材是全国统一吗不是统一的,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是不同的。按教育部的规定,教材的使用选择权在学校手中,通常一个地区会选择一样的教材版本。《义务教育教科书》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包括语文、外语(英语等)、音乐https://edu.iask.sina.com.cn/jy/3djHrnlY1OH.html
2.重磅9月起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什么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教材? “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 http://sh.xdf.cn/paopaoshaoer/201707/8351155.html
3.中华读书报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我亲历的《体育与降》出版20年2002年第一版《体育与健康》(7?9年级全一册)由当时我社的第三编辑室启动研发,2004年5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011年教育部颁布新版课程标准,我社于2012年启动《体育与健康》的修订重新送审工作,教材也由全一册改为 7、8、9 年级各一册,共三册,此次申报的就是2012年重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https://press.ccnu.edu.cn/info/1016/4379.htm
4.人民教育出版社55年出版10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新华网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吕诺)人民教育出版社10日欢庆55岁生日。55年来,10套全国通用的“人教版”中小学教材,陪伴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茁壮成长。目前,全国中小学师生中有一半人选用“人教版”教材。 成立于1950年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新中国第一家从事基础教育教材和教育图书的研究、编写、编辑、出版和发行的专业https://www.gov.cn/jrzg/2005-12/10/content_123635.htm
5.小学教材全国统一吗小学教材有几个版本?娱乐频道不一样,但是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部编版教材以语文学科为例,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适当兼顾时代性。 小学教材有几个版本? 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有五个版本,分别为: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浙教版、外研版。https://ent.china.com/movie/newszh/11005281/20220526/42394081.html
6.请问全国各地的小学教材是一样的吗?你好,是不一样的哦。但是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https://wapiknow.baidu.cn/question/463702940826691965.html?qbl=relate_question_0
7.70年承载知识筑梦未来在文化干部奇缺的年代,人教社逐渐汇集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专家、教师、学者,参与教科书编写。他们以老解放区的教材为基础,迅速编写了新中国的第一套通用教材,于1951年秋季陆续供应。之后在1956年,又根据新中国第一部教学大纲编写出了一套全新的教材,即人教版第二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 http://www.jyb.cn/rmtzgjyb/201909/t20190930_264821.html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番禺区委员会6月16日至21日,被广东省体委推选为广东省运动员代表,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武术比赛,表演练步拳获金牌一等奖。尔后受北京公安局邀请留京为公安干警传授练手拳、练步拳和擒拿术,此间还受到原十九路军军长蔡铤锴将军接见。1957年,广州市武术协会成立,连任第一、二、三届主席,至1980年。http://zx.panyu.gd.cn/pyzx/wszld_d27q/201611/W08W6YB67RE81DRUVN0F9QEL0A7LPVRO.shtml
9.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阅读写作的思维和方法人人需要,中小学此后多年间,他深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调查,听了无数堂语文课,从源头上找问题。他关心学生,一边组织编写更符合人才发展规律,满足人才需求的教材,让孩子们“既会考试,脑子又活”,一边抽出“档期”为各类创新作文大赛“站台”,鼓励更多的孩子敢想、敢写。他关心老师,一面对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读书问题直言不讳,一面举办“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76989
10.中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网为推进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开发与案例教学工作,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称“教指委”)于今年2月向各院校征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学案例选题,共收到27所院校提交的259个选题。经研讨论证,拟确立60个选题开展首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学案例集中开发工作。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https://edm.eduwest.com/viewnews.jsp?id=1345
11.小学书法教育论文(精选11篇)教育部系列文件下达之后,各地中小学在现有基础之上,大多设聘了专任书法教师,并开设了书法课。和前二十年相比,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整体氛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变化,关注并重视书法课的风气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于此同时,全国近百家出版社也在“政策蛋糕”的吸引下,开展了中小学书法教材的编写工作。如此超大规模的教材编写https://mip.wenshubang.com/xiaoxuejiaoyubiyelunwen/986498.html
12.数学教师心得体会(15篇)(一)“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6年级)共12册,系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经审查,本教材基本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与要求,并有以下主要特点: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xdth/20230320144317_6698782.html
13.八大仇国媚外精英的嘴脸(综合)5、余桂圆(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写组长) 经典语录 为了日中关系,我同意删除狼牙山五壮士;岳飞根本不是民族英雄。 点评 让这色人等编我们的教材,哪如直接用日本教科书啊? 6、吴寄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研究室主任) 经典语录 我在贵国(按:日本)住了很多年,它比我的祖国更美好;中日两国是兄弟,弟弟不过是揍了哥哥https://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2&id=68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