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部级精品课”名单,其中,襄阳有9节精品课入选“部级精品课”,这些课将上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记者了解到,这9节精品课的主讲人分别是襄阳七中李伶、襄阳十中张爱红、市三十八中何泽娟、市四十中杨碧云、市四十中杨宇恬、南漳县第二中学敖萍、谷城县盛康镇当铺中心小学冯镇菡、襄州区一中附属学校肖佳、襄城区千弓小学王春菊,精品课内容涵盖初中数学、初中英语、高中生物、小学科学、小学语文等科目。这些精品课“精”在哪儿?好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活用数学
在这次“部级精品课”名单中,襄阳初中数学有3节精品课入选。除了襄阳十中张爱红,还有襄阳七中李伶、襄阳三十八中何泽娟的数学课。
记者看到,襄阳七中数学老师李伶从一段精彩的喷泉视频引入,通过喷泉向同学们呈现出抛物线的数学形象。接着,李老师带着同学们观察抛物线图像,学抛物线的图像性质,明白如何确定函数图形的顶点和对称轴,并探究具体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通过配方将一般式y=ax2+bx+c转化为特殊式y=a(x-h)2+k,还知道了顶点坐标公式,探讨了两个具体二次函数图像的图像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研究数学方法时经常用到。另外,还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了有关喷泉的一些问题。希望大家今后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发现并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李伶说。
教研员胡华称,襄阳七中李伶老师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和襄阳三十八中何泽娟老师的《相交线》的课堂学习从生活中的数学出发,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现实世界。这三节课的设计都充分凸显了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体现了浓浓的“数学味”。
创设真实的情境课堂活动有“意思”
在这次“部级精品课”名单中,襄阳初中英语有2节精品课入选,主讲人均来自市四十中,她们分别是杨碧云、杨宇恬老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英语教研员董晶称,两位杨老师在精品课的设计和制作中都做到了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味。
在精品课中,杨碧云老师创设真实情境,课堂活动有“意思”。她根据教学内容,以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引,如北京冬奥会,引导讲述自己错过了冬奥会的开幕式,自然生动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为学生积累语言知识作好了铺垫。
同时,两位老师紧扣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有“意义”。董晶告诉记者,两位老师突出学生主体,加强情感共鸣。坚持把教师身份由“控制”变为“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杨碧云老师在“Haveyoubeenlateforanevent”活动中穿插融入“音乐会”“毕业日”等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让现实生活,将课本内容进行了任务分解,结合图片生动形象,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度。在此环节中,教师以学生的口吻模拟学生发言,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几个事件放入听力生成器中,以便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知识体系。
此外,两位老师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凸显课堂主线,强化育人价值。如杨碧云老师在设计中以情感线贯穿始终,从错过重大事件的“遗憾”到珍惜身边可贵的一切人、事、物,情感教育贯穿始终,不突兀、不牵强。
围绕生活主题展开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小学科学课应该怎么上?这次入选“部级精品课”的两节课给出了示范。
周日妈妈去加班了,聪聪和爸爸在家为妈妈炖了美味的冰糖莲子银耳汤,家里只有一个玻璃瓶,你能帮聪聪设计、制作一种保温装置,使冰糖莲子银耳汤送到妈妈手里时,还是热乎乎的吗?在讲授小学五年级的一节科学课时,襄州区一中附属学校科学老师肖佳带着同学们探究生活中常见的保温材料和物品。
肖佳介绍,《保温与散热》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的最后一课时,是对前三课知识的综合应用。本课有两个科学实践活动,分别是“怎样保温”和“怎样散热”。入选“部级精品课”的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怎样保温”。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肖佳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展示生活中保温和散热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了解生活中的保温材料,为后续探究活动作好铺垫——提出探究问题,就“如何设计一个保温性能更好的保温装置”制定探究方案,动手探究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
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宋晓青称,本节课中,肖佳老师灵活处理教材,遵循了课程标准给出的教学策略建议,将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设置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整节课围绕“如何帮冲冲设计一个效果更好的保温装置,让妈妈喝到一杯温暖的冰糖银耳莲子羹”这个生活味浓厚的主题展开,既能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也能让学生们通过探究实践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