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教研机制,转变教研方式,提升我市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5月30日下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专题教研”活动在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隆重开展,研讨主题为《数学概念建构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参与本次专题教研活动的专家有无锡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教研究室主任黄伟星,宜兴市小学数学研训员、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研训科科长陈亚军,江苏省特级教师、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副校长褚明月,以及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副校长蒋碧云。
本次活动分为课堂观摩、主题沙龙、互动答疑三个环节,采用了现场展示和线上研讨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由来自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潘秋英老师主持。
课堂观摩
陈亚军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一课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巧设游戏,有序思考,让学生自主、完整地经历借助直观来理解抽象概念意义的过程,总结出相应的概念模型和思考顺序,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数学的思维分析,数学的语言表达。
蒋碧云老师执教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课立足儿童立场,巧创儿童与知识“相遇”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数学知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建构,追求知识习得过程中对学生个人发展意义的育人价值。
主题沙龙
课堂观摩结束之后,陈老师、蒋老师就这两节课的设计谈了谈各自的理解和思考。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内容,基于此,陈老师从课程标准、学科素养、单元整体、知识本质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充分挖掘,实现教学中的学科育人与学生的思维进阶。
接着两位专家对这两节课进行了深入精准的点评。
黄伟星主任认为陈老师牢牢抓住了这一节课的核心知识,让学生首先在实例中抽象模型,再在探究中理解模型,最后在游戏中深化模型,从而把这块知识结构化,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意识,体会了模型思想的价值。对蒋老师执教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课,他认为其在概念建构的同时,又在努力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注重“人”“知”相遇的创设,构筑儿童与世界的生动关联;注重基于儿童认知的活动,发展儿童观察世界的数学眼光;注重经历直观中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建构,促进知识向数学素养转化。
黄主任认为在新课标颁布之后,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从自觉、自主走向自为,进而实现基础学力的发展、学科素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育人价值。
互动答疑
在线实时观看,参与互动答疑人次达2860余人。
针对线上老师提出的部分问题,陈老师和蒋老师结合育人价值的实现分别作了深入浅出的精彩解答。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本次研讨活动就是对新课标背景下一线教师如何搭建行动桥梁,实现育人目标的深刻实践,对课堂改革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让我们期待下一次思维碰撞!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