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而言,变化大,可以说每年都在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还停留在原有的教学层面上,我们将违背教材的改编原则和意图,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达不到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新编教材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科学课的教学从孩子们的身边事开始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足可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
二、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在《太阳与彩虹》教学中,利用星期日组织学生到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泼水”游戏,在愉快地玩耍中,使学生意外的发现了与彩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因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彩虹形成的奥秘。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还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达到了科学教学从知识、兴趣、能力和德育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
三、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础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否则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例如在《物体颜色》教学教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的提高。
四、采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生物进化》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了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其它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五、自制教具,促进实验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重要性;策略
一、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能够启蒙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相应能力。新课标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而,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具备科学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实中的科学课堂教学与《科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相差较远,不健康的教学现象仍然以各种方式悄然侵蚀着科学课堂教学,危害着科学教学的发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本人工作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过分强调动手,忽略了学生动手的同时要动脑。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
2、视教材为教学的唯一内容,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育者的任务是“教书”,受教育者的任务是“读书”,教好书就成为教师天职,读好书是学生的唯一任务。因而“书”就毫无疑问成为学习科学的唯一学习内容。如果稍加了与教科书上没有要求的内容就被视为“超标”。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均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却不敢越雷池一步。教科书提供了一系列的科学事实及描述那些事实的术语,教学则成了往学生头脑中灌书上的词汇和结论。这种观念带来最大的弊端就是学习内容脱离实际、脱离生生活,造成现实的知识学习单一、老化,许多学生能背定义、原理,却不能用它来分析现实问。
3、教学资源硬件条件有限。我所在的小学是城市综合保税区的小学,原来是农村小学,和原来城市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科技馆等科学宣传场所,这些都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在农村小学的高效开展。
二、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自己动脑解决问题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不仅是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起点,而且还是探究活动各个阶段的起点。我们就要从引起学生产生疑问开始,打开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发现不同,引发争议,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创设于一定情境中,可以是直观手段或事物展示,也可以是创设悬念式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想问,并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激起他们的思维。比如三年级上册《蜗牛(一)》一课时,把课前捕捉到的蜗牛放在盘子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学生马上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蜗牛怎么爬行的,蜗牛爱吃什么食物,是怎么吃食物的?蜗牛有牙齿吗?等等。
(二)利用自然环境,优化教育资源。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特点的比较综合的新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活动化的处理,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关联的活动组合。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上课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活动组织和指导工作,根据探究价值的大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并在多向互动中培养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素养。
(三)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途径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启蒙学生的科学意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小学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把“动手做”和“动脑想”贯穿于科学教育的始终,使小学生能够实现动手、用脑的双结合,实现手和脑共同协调、共同发展,用“做”促进“思考”,用“思考”指导“做”,在“做”中感悟和思考,不断提高科学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科学教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低效教学课堂影响了课堂效率,因此有效课堂才是提升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含义
所谓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不断获得知识、积累知识并不断进步的过程。小学科学教育应始终把让学生有机会亲自探究自然奥妙,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小学科学教师就必须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的策划和调整,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二、提高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习探究欲望
(二)运用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三)教学设计充分预设,有效利用教学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行为,为了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很多教师会在授课之前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做整体安排。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使得所有教学活动都在教师的掌控之内,但是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就会阻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充分的教学准备和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但是充分的预设并不是教师对教学的完全控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能机械地按照原有的方案确定教学思路,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调整课堂的节奏和内容,不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和步骤。但是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预设和生成的节奏,一有课堂“生成”就紧抓不放,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有的教师甚至把“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需要教师全面理解“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准确把握教师指导,促进学生有效建构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2.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3.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三、结语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农村;教学
小学科学课,它是一门科学启蒙教育课,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根本无法替代的课程,如果我们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疑是对儿童科学兴趣的扼杀。
一、分析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1、学生缺乏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学科的设立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而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往往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只有先让学生对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有自主探索的内动力。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等种种原因,在农村学校,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潜意识里就把科学课列为“副科”,教师的科学课时不时又会被挤课、占课,小学科学课教学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科学课设立的意义得到切实的发挥,教师必须从课堂入手,改变现状,加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学生的科学探索奠定基础。
2、教学观念落后,科学素养不高
3、教学资源不足,设备简陋
由于农村经济实力的落后,加之主观上的一些原因,科学教学的投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教学资源不足,实验教学设备简陋。许多教室里连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没有,更谈不上用电视进行录像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大多数小学实验仪器、药品不全,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无法进行,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教学资源问题确实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掌握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其次,教师还可以自制一些教具,带领学生合理运用身边的一些资源,引导学生去做一些简单的趣味实验,家庭实验等,尽量缩小教学资源不足带来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课堂的教学只是为学生打下学习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有所获。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教学中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一个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应积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种种原因就放弃科学教学。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为了他们能更好的成长,教师要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广泛结合农村教育资源,为农村小学科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