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学设计;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在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能力结构体系中,教学设计的能力因素是其重要部分,其他的能力因素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在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程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建设,目前已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的地位,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回顾本课程的建设过程,总结经验,对进一步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和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概况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是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1989年谢幼如教授和李克东教授根据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在全国率先开设《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并在教学大纲、课程教材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建设。
本课程通过广东省教育厅的专家评审,被评为广东省2004年度高校精品课程,并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本课程还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评审,成为该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2门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之一,参加2004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目前,本课程已被评为2004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开发优质资源为基础,以开展教学改革为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核心,全面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1、开发优质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
开发优质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包括教材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两个层面。我们建立立体化的教学设计教材系列,开发专题网站,提供各种教学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实例和实用性强的工具软件,最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2、开展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的手段
开展教学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手段。为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促进教学改革,我们开展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探索《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推进课程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提高教学效果——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提高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的效果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及时将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努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促进人才素质培养。
三、课程建设的方法与步骤
1、课程教材建设
2、课程网站开发
(1)满足学生对专题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需要;
(2)给学生的设计实践提供大量的典型案例和有关的设计工具;
(3)形成师生共建共享机制,促进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该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为本精品课程的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3、课程教改试验
(1)学习目标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学习内容围绕特定的专题;
(3)学习环境基于专题学习网站;
(4)学习过程重视自主与协作的结合;
(5)学习效果注重学生具有创造性的电子作品的制作。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索形成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基于资源利用的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学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教学设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实现师生对网站资源的共建共享。
4、成果推广应用
我们积极将课程建设成果应用到实践教学中,提高课程的示范性和辐射面。一方面,依托本课程负责人所主持的多项重点研究课题将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推向大、中、小学等教育教学领域,在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分别在各种学习培训班、经验交流会议和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上介绍课程的建设成果与经验,引起强烈的反响。
四、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1、重视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结合
第一项措施是重视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结合,即一方面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将课程教学的实践凝练为理论成果,体现科研与教学的相辅相承。
2、加强实践教学
第二项措施是加强实践教学,就是以大、中、小学实验学校作为实验基地,通过对各种类型实验学校指导和研究实践,将理论、技术和资源建设成果在实验学校推广应用,从而推动实验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实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由本课程负责人所主持的研究课题拥有大量的实验学校,覆盖大、中、小学等不同层次类型。我们根据研究需要,长期深入这些实验学校开展教学试验研究,参与指导实践,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此外,我们在研究实践中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优秀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并将其编写、出版成系列培训教材,如《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教育部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联合出版,2000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和《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等。这些多媒体培训教材由于具有内容新颖、表现形式多媒体化、实用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3、改革评价手段
第三项措施是改革评价手段,是指在本课程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考试测验的单一考核方式,采用测试、小组成果、个人学习文件夹等多元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真实性、发展性评价。
五、课程建设的成果与影响
1、课程建设的成果
(1)理论研究成果创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本课程的建设中,我们构建出新的教学设计体系,并形成新的内容结构,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反映当前教学设计研究及其应用现状,实现基础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这些理论与方法还在全国近200多所中小学和全省30多所高校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资源建设成果优秀,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3)教改试验成果显著,推动基于网上资源应用的课程教学改革
2、课程建设的影响
本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简称ICCE)和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简称GCCCE)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参考文献:
2、谢幼如、余红、尹睿.基于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学习模式的行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