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载信息】张立国,周釜宇,梁凯华,&康晓宇.(2023).面向教育新基建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量表设计.中国远程教育(03),64-72.
【摘要】教育新基建是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阶段新的“体系化”擘画。中小学校长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进力量,其信息化领导力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演化。现有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测评工具已然失效,急需迭代更新。面向教育新基建的新要求,从愿景规划、组织变革、校园建设、教学改革、学习创新、自我发展六个方面概括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转变,对校长在信息化领导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定义,设计了新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框架,研究编制了面向教育新基建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量表,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等步骤,对820份有效数据进行了检测,最后依据检测结果修订了题项,评价量表结构良好,信效度高,可作为新时代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有效测评工具。
【关键词】教育新基建;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角色定义;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框架;自评量表
一、
引言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科信〔2021〕2号)(简称“《意见》”),指出“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教育新基建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阶段,从以互联网为中心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旨在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框架研究概述
20世纪末,世界各国研究者开始探索构建教育领导者信息化领导力的能力标准和评价框架。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ISTE)先后于2002年和2009年颁布的《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标框架,被沙特、马来西亚、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研究者普遍采纳(Arafeh,2015,p.253)。也有部分研究者构建了不同于ISTE发布的框架标准(Yu&Durrington,2006;Changetal.,2008)。但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些评价框架难以全面反映数字时代对校长的要求(Schoenbart,2019)。鉴于此,ISTE更新2009版标准,于2018年发布了《ISTE教育领导者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18)》,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分为公平和公民权拥护者、愿景规划者、赋权领导者、系统设计者和互联学习者5个维度,与上述信息化领导实践活动一致。这一标准一经发布,迅速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普遍认同(Gerald,2020)。
三、
面向教育新基建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新要求及其评价框架设计
(一)教育新基建对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新要求
1.以人机协同实现信息化愿景规划
教育新基建是面向智慧教育、元宇宙、智能在线学习环境等未来教育的提前部署(祝智庭等,2021;刘革平等,2021)。与之对应,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的焦点应从信息化建设转向未来教育新生态的构建。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使得校长对学校发展现状做出更为精准的判断,并对学校教育新生态的愿景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
2.以系统性变革推进组织体系可持续发展
数据驱动是教育新基建的六大特征之一。《意见》指出,推动教育新基建要以数据流带动教育的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李千目,2021)。愿景规划的有效实施需以有效运行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为支撑,单纯依靠组织管理的数字化难以有效应对未来智能社会的挑战,校长应以智能技术驱动团队运行机制变革,促进组织系统性变革,逐步建设智慧治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3.以智能基础设施赋能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意见》提出,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教育新基建的核心内容,建设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双向赋能、深度融合的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智能时代未来校园的具体形态,强调基于智能技术的个性化服务,实现以师生个体为中心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和智能推送。然而,我国智慧校园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既没有成熟的行业标准,又缺乏典型的建设应用案例(雷励华等,2021)。因此,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校长应依据学校发展需求,以智能技术赋能基础设施,实现校园环境的智慧化,切实以智慧校园支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4.以赋权教师驱动教学创新
《意见》强调,要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智能诊断、智能助教、智慧学伴等教学应用,构建“人机共教、人机共育”的智慧教育形态。教师是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的第一生产力(张育桂,2016)。信息化教学创新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仅依靠教师个人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升是难以实现的,更多地需要教师主动探究并实施教学创新,从而实现教学改革。适当赋权教师以形成共享领导力,培育教学创新的“土壤”,可有效提高教师的心理资本,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王辉,2018,p.154),提高教学创新质量。
5.以多学科教学培养数字公民
为适应虚实融合的智慧学习新空间,学生在提高信息素养的同时,还应注重数字公民素养的培养。在持续开放的学习空间下,学生可能面临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信息泄露等潜在风险(刘晓琳等,2020),尤其是数据伦理、算法伦理和人类教育伦理问题(张立国等,2021),只有成为数字公民,才能有效应对各类复杂问题。然而在我国,相比于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等概念,数字公民素养尚未引起教育决策者和实践者的足够重视(周小李&王方舟,2019)。校长应通过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等多学科教学,让学生安全、合法、负责任地使用数字化工具,批判性评估网络资源,成长为数字时代的合格公民。
6.以个人提升示范终身学习
《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管理、技术和服务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与保障能力。相较于信息时代原住民的学生,校长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习惯可能会成为其推进学校教育变革的障碍。校长只有通过持续学习提升信息化领导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同时带动师生成为终身学习者(Tyson,2020)。
(二)教育新基建新要求下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框架
本研究对校长在信息化领导力实践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定义(ISTE,2018),编制初始评价框架,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界定为信息化愿景规划者、可持续发展体系维护者、智慧校园建设者、信息化教学创新促进者、数字公民素养倡导者、终身学习示范者6个维度。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邀请国内3位高校教育技术专家和3位基础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学校校长,围绕评价框架的合理性、要素的代表性及其能否体现教育新基建的新要求等问题开展多轮意见征询。根据第一轮反馈意见,为有效体现校长领导方式的变革,将信息化教学创新促进者改为赋权教师领导者;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培养不应局限于学校教育,在数字公民素养倡导者维度添加协同多方培养。在第二轮修订中,为更契合教育新基建,将智慧校园建设者的“资源升级”“绿色上网”“互联互通”3个要素修订为“完善智慧教学设施”“建设智慧科研设施”“部署智慧公共设施”。经过前两轮的专家意见征询和修改,第三轮专家评定的一致性达到0.8以上,符合要求,最终确定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框架示意图
1.信息化愿景规划者
2.可持续发展体系维护者
3.智慧校园建设者
推进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智慧、安全、开放的智慧校园环境。①借助智能设备和网络,升级学校教、学、研、管、评的基础设施,为教学创新、数字资源的个性化推送、智能化管理、过程性评价等提供支撑;②建设可信、安全的新型基础设施,通过网络实名认证、行为审计、信息过滤等措施,建设绿色校园;③建设学校网络开放体系,积极推进学校平台与各级教育专网、行政专网、智慧平台等外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拓展校园的时空维度。
4.赋权教师领导者
赋权教师,提升教师专业自主性,鼓励教师主动创新信息化教学。①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跨学科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生态的变革;②为教师提供资源和条件支持,鼓励教师开展基于智能诊断的自适应学习和网络研修;③从教师需求出发,赋予教师自主选择教、学、研、训的数字化资源和工具的权利;④激励教师使用数字化工具变革学习评价,为实现个性化、精准化、可视化的学习评价提供充分支撑。
5.数字公民素养倡导者
在着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还应加强数字公民教育。①将数字公民教育正式纳入学校育人目标,凸显数字公民素养的重要性;②支持、鼓励教师发展个人的数字公民素养;③通过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科技节等形式推进数字公民教育;④与家长和社区成员通力合作,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审视与评估网络资源,规范学生的数字化行为。
6.终身学习示范者
四、
面向教育新基建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量表开发及检验
(一)量表初始题项编制
在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框架的基础上,参考《ISTE教育领导者标准(2018)》《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意见》等,初步编制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量表,共39个题项。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受访者根据题项描述与自身符合程度从“1”(没有)到“5”(充分)进行自我评估。
(二)内容效度分析
为保证内容效度,邀请3位教育技术专家、3位教育领导与管理专家和6位基础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学校校长,对以下方面进行了评估修订:①题项能否准确反映测量维度,一致认为题项能够有效反映各维度的内涵。②各题项是否交叉混淆,如:“赋权教师追求个性化的专业学习权力”与“支持教师自主选择教学研的数字化资源和工具,赋予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权利”重复,且语义不详,予以删除;题项“支持学生批判性的评估在线资源,培养数字公民素养”过于概括,予以删除。③评估语句表述是否符合校长领导实践,修订表述方式,如“制定网络安全保护制度,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改为“通过网络实名认证、行为审计、信息过滤等措施,营造绿色网络校园环境”。经修订,最终确定37个初始题项。
(三)量表试测
(四)量表正式发放
在本次调研中,校长性别以男性居多,598人,女性为222人;东部区域校长占比28.3%,中部占比23.3%,西部占比27.8%,东北占比20.6%;受访者的年龄多在41~55岁之间,其中35岁及以下有效样本44份,36~40岁有效样本74份,41~45岁有效样本221份,46~50岁有效样本223份,51~55岁有效样本206份,56岁及以上有效样本52份;受教育程度分析,专科及以下114位,本科687位,硕士研究生18位,博士研究生1位。
将数据随机分成两个样本,使用SPPS24.0对样本一(n=400)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AMOS24.0对样本二(n=420)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五)量表检验结果
1.探索性因子分析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量表的KMO值为0.956,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0.001),表明量表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抽取并选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从而获取6个公共因子,与量表设计中的6个维度一致。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因子负荷量小于0.5以及归属不明确的题项,可持续发展体系维护者和赋权教师领导者两个维度均删除一题。修改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旋转后各维度因子负荷在0.51~0.82之间,均大于0.50,累积解释变异为69.32%。
表1评价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2.验证性因子分析
表2评价量表的主要拟合指数
各项拟合指标系数GFI、AGFI、TLI、CFI均达到标准范围,RMSEA指标为0.062,小于0.08,卡方自由度比值小于3,均在接受范围之内,验证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多维结构假设。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图如图2所示。
图2评价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图
3.聚敛效度分析
标准化因子负荷值一般可接受为0.6以上,0.7为良好,各题项标准化因子负荷值在0.62~0.90之间,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如表3所示,量表6个维度平均方差提取值在0.49~0.68之间,信息化愿景规划者的值略低于0.5,但仍属可接受范围,其余均符合标准;组合信度在0.85~0.93之间,均大于0.7。以上数据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表3评价量表CR和AVE指标结果
4.区分效度分析
表4测量量表的区分效度
5.信度分析
信息化愿景规划者、可持续发展体系维护者、智慧校园建设者、赋权教师领导者、数字公民素养倡导者、终身学习示范者的Cronbach’salpha值依次为0.83、0.85、0.85、0.89、0.91、0.88,均在0.7以上,表明量表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
五、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学技术与环境的变革,更是一场认知与思维的革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伴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而逐步丰富与发展,相应的评价框架和量表也应因时而变(Schoenbart,2019)。针对已有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测评工具失效的核心问题,面向教育新基建的新要求,运用演绎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新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工具,得出如下结论:①新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框架包括信息化愿景规划者、可持续发展体系维护者、智慧校园建设者、赋权教师领导者、数字公民素养倡导者、终身学习示范者6个维度;②评价量表共包括33个题项,信效度良好,可成为面向教育新基建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有效测评工具。
(二)研究讨论
1.评价框架在构建的指向、视角、焦点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2.评价量表信效度良好,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经预试、修订、实验、分析、再修订等多轮迭代,保证了量表编制过程的规范性,确保了量表结果的合理性。①量表试测和正测取样有效样本共计977份,覆盖了我国不同的经济发展区域、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校长,尽量降低了共同方法偏差。②为确保量表的信效度,每个维度的题项至少3个题目,5~7题最佳(张伟豪等,2020,p.96),本量表每一维度题数5~6个,符合理想状态。③卡方自由度比越小,表明量表拟合度越高,本量表卡方自由度比值为2.607,小于3,符合标准;拟合指数CFI为0.925,TFI为0.917,均达到理想状态,GFI和AGFI0.8~0.9,属于可接受范围,验证了评价量表的合理性。
评价量表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①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有效测评提供了科学的评价工具。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实践应用时,应立足于本地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现状,参考本评价量表因地制宜做出适当调整。②为校长成为有远见的信息化教育变革推动者给出了一条清晰的实践路径。③为我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的更新提供借鉴。“标准先行”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在2014年发布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但其指导价值已衰减,构建面向未来教育的新标准迫在眉睫。
3.研究在抽样规模、量表区分效度、适用范围上还可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爱芭·奥西恩尼尔森.(2018).数字转型呼唤远见卓识的领导才能:迈进学习者充当学习主人的时代(肖俊洪译).中国远程教育(5),22-34,62,79.
边琦,田振清,王俊萍,&李嘉峪.(2016).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内蒙古地区为例.中国电化教育(8),102-106.
大卫·V.戴,&约翰·安东纳基斯.(2012).领导力的本质(林嵩,&徐中译)(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雷励华,张子石,&金义富.(2021).教育信息化2.0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演变与提升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40-46.
李千目.(2021-09-01).教育新基建推动教育现代化迈向新高端.江苏科技报(A4).
刘革平,王星,高楠,&胡翰林.(2021).从虚拟现实到元宇宙:在线教育的新方向.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12-22.
苗建明,&霍国庆.(2006).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领导科学(9),20-23.
沈书生.(2014).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建.电化教育研究(12),29-33.
孙祯祥,&郭张燕.(2013).“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的调查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5),72-81.
王辉.(2018).组织中的领导行为(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淑华,王以宁,张海,&史册.(2020).中小学校长领导风格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影响的研究——以变革型领导理论为视角.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105-112.
王永军.(2020).面向教育4.0的创新发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框架之构建.远程教育杂志(6),41-49.
谢忠新,&张际平.(2009).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现代教育技术(4),73-77.
许央琳,&孙祯祥.(2013).基于信息共享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电化教育(4),40-45.
杨鑫,解月光,赵可云,&修颖.(2018).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构建及发展途径.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34-40,48.
杨宗凯,吴砥,&郑旭东.(2018).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教育研究(4),16-22.
杨宗凯.(2021).新基建是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必然要求.在线学习(9),35-37.
张立国,刘晓琳,&常家硕.(2021).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问题及其规约.电化教育研究(8),5-11.
张伟豪,徐茂洲,&苏荣海.(2020).与结构方程模型共舞·曙光初现.厦门大学出版社.
张育桂.(2016).高校协同地方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路径探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82-87.
赵磊磊,&赵可云.(2016).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对校长领导效能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调查分析.现代远距离教育(3),68-73.
赵晓伟,&沈书生.(2019).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演变与构建策略.电化教育研究(11),34-40.
周小李,&王方舟.(2019).数字公民教育:亚太地区的政策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8),3-10.
祝智庭,许秋璇,&吴永和.(2021).教育信息化新基建标准需求与行动建议.中国远程教育(10),1-11,76.
Arafeh,S.(2015).Educationaltechnologyleadershipforeducationleaders:Anintegratedtechnologyleadershipmodel.UniversityPressofAmerica.
Chang,I.H.,Chin,J.M.,&Hsu,C.M.(2008).Teachers’perceptionsofthedimensionsandimplementationoftechnologyleadershipofprincipalsinTaiwaneseelementaryschools.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Society,11(4),229-245.
Dexter,S.,&Richardson,J.W.(2020).WhatdoestechnologyintegrationresearchtellusabouttheleadershipoftechnologyJournalofResearchonTechnologyinEducation,52(1),17-36.
Gerald,S.N.(2020).MeasuringPrincipals‘TechnologyLeadershipandPrincipals’Behaviors:AQuantitativeStudy.VirginiaTech.
Hitt,D.H.,&Tucker.P.D.(2016).Systematicreviewofkeyleaderpracticesfoundtoinfluencestudentachievement:Aunifiedframework.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86(2),531-569.
Leithwood,K.,Harris,A.,&Hopkins,D.(2020).Sevenstrongclaimsaboutsuccessfulschoolleadershiprevisited.SchoolLeadership&Management,40(1),5-22.
Schoenbart,A.J.(2019).Principals’PerceptionsofTheirTechnologyLeadership&Behaviors:AMixedMethodsStudy.ManhattanvilleCollege.
Tyson,M.(2020).EducationalLeadershipintheAg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GeorgiaStateUniversity.
Yu,C.,&Durrington,V.A.(2006).Technologystandardsforschooladministrators:Ananalysisofpracticingandaspiringadministrators’perceivedabilitytoperformthestandards.NASSPBulletin,90(4),301-317.
DevelopmentofSchoolPrincipalTechnologyLeadershipScaleBasedontheNewInfrastructureofEducation
LiguoZhang,FuyuZhou,KaihuaLiangandXiaoyuKang
Keywords:newinfrastructureofeducation;schoolprincipals;educationalinformatization;smartcampus;roledefinition;technologyleadership;evaluationframework;self-reportingscale
作者简介
张立国,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周釜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494163852@qq.com)。
梁凯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康晓宇,中央电化教育馆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国家一般项目“互联网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师资城乡一体化流动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CA21008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