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以下简称《通知》),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此次部署有何亮点?如何推动《通知》部署落地?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部分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的观点及部分学校的探索——
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这样说——
李奕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当前,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世界,对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着知识的产生和传播方式,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当前,要把握好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全面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人才,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人工智能带来的创新和突破既是教育进步的推动力,也是未来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工智能的引入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保护数据安全、防止算法偏见、平衡人工智能与人类教师的角色、避免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导致的社交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削弱等,都是教育领域正在面对的问题,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范,以确保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
《通知》明确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方向和实施路径,从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师供给、交流活动等六个方面部署了重点任务,对全国基础教育系统深入落实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对标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培育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周亚明
上海市教卫工委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通知》为人工智能教学活动提供了“施工图”:在构建知识体系方面明确“3+1”的知识体系。“3”即三个学段的知识,小学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等三个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由浅入深,从学习到应用再到创新,有机衔接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要求。“1”指的是“应用伦理”,将德育贯穿在每个学段人工智能教育中,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齐头并进。
专家学者这样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勤华:开展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在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实现从小学到大学的一体化贯通培养等关键领域有所突破。对此,《通知》作了相应的谋划。首先,明确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内涵定位。人工智能教育应突破“技术至上”的狭隘框架,要将技术知识的传授与伦理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跨越学科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塑造有机结合。其次,阐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培养模式。核心是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打造完整的人工智能教育培养体系。最后,搭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贯通培养体系。《通知》明确了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人工智能教育培养目标,分别聚焦于“感知体验”“理解应用”和“创作与前沿应用”,为构建跨学段、衔接有序的贯通培养体系指明方向。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柯清超:目前,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推广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为了提升人工智能教育质量,学校应根据实际,进行课程系统性规划和实施路径的优化,确保人工智能教育能够常态化、可持续地开展,可采取以下举措。一是探索AI+跨学科整合开课,优化教学内容与课时结构。二是应用优质线上资源,实施“双师”课堂教学。三是借助人工智能仿真平台,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四是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学校这样做——
江苏省海安高新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在校园科技节上观看智能机器人表演。翟伟凯摄
山东省青岛人民路第二小学两名身穿“宇航服”的学生与仿生机器狗互动。王海滨摄
吉林省实验中学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一方面,学校打通“科学家+导师”的伙伴合作协同育人路径,特别强调在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的教育投入,聘请省内高校专业教师作为校外导师,为学生提供深入接触和参与人工智能研究的机会。另一方面,除了与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吉林省科技馆等进行多角度合作,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与识别、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等方面的助推力外,学校还积极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
深圳中学南山创新学校整合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源,组建了三环形科创教练队伍:内环由学校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专业教师组成;中环吸收部分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的其他学科教师加入,开展项目式学习;外环引进校外科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及部分有科技特长的家长义工,逐步建立起一支跨学科、爱创新的人工智能教练团队。为提升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专业能力,学校组建由各学科教师参加的“AI+项目化学习研究小组”,共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学科教学、个性化学习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场景,并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详细解读,让教师明晰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
重庆两江新区礼嘉实验小学整合场地资源,建好人工智能教育阵地。以少年人工智能学院为载体,配备玛塔机器人教室、人工智能教室等10大智慧教学场域,打造可视化的人工智能长廊和体验式的人工智能活动区,形成人工智能教育科普阵地。学校整合数字资源,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科普教育板块、两江新区智慧教育云平台等,引入人工智能特色资源,建设60余节小学人工智能实验教学微课、优课及其配套资源,以及12节“5G+VR”的小学人工智能虚拟实验课程。学校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人工智能教育三级课程螺旋体系:低段“人工智能+思维”科创启蒙课程,中段“人工智能+设计”合作探究课程,高段“人工智能+创造”创新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