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重大影响。ChatGPT赋能教学,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向“师-机-生”三元结构,促进教学内容从人工生产转向智能生产,催化“知识+素养”的测评模式;ChatGPT赋能学习,推动学习空间泛在化,满足学习过程全覆盖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人机协同的学习模式;ChatGPT赋能育人,推动育人理念转向高阶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培育,创新学科融合的育人模式。面对ChatGPT引发的冲击,我们要充分重视、冷静思考、积极应对,既要加快发展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高水准竞品,又要深入研究人机协同的智能教育学规律,妥善处理教育的变与不变、公平与效率,以及技术的专用性与通用性等重要关系,正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引领教育体系结构与运行机制变革。
关键词:教学模式;学习形态;育人理念;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
本文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7期“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专刊
一、ChatGPT引发的教育思辨
二、“教”:建构多元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教学体系
三、“学”:打造泛在化、个性化、协作化的学习形态
四、“育”:重塑知识为基、能力为重、价值为先的育人内涵
五、应对策略与发展建议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专刊
ChatGPT使人们更加真切地体验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与以往的技术突破所产生的冲击一样,人们面临着拥抱或禁止的两难抉择。一方面,希望享受技术变革产生的红利,如,有调查显示,美国89%的大学生使用ChatGPT完成作业(Victor,2023),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计划将智能工具纳入新生讨论学术诚信的必修课,弗曼大学也正以同样的方式更新其课程。另一方面,又担心技术变革造成知识、主体、过程异化风险和教育伦理、治理风险(周洪宇,李宇阳,2023),如,华盛顿大学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纳入其学术诚信政策中的剽窃定义,巴黎政治学院可能开除使用ChatGPT等智能工具的学生,班加罗尔RV大学禁止使用ChatGPT并要求涉嫌使用的学生重做作业。部分学术期刊正在更新编辑规则,强调不能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使用ChatGPT(Thorp,2023)。
拥抱机遇、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一些完全限制的措施只能是权宜之计。技术发展永远都在路上,革命性影响永远都在过程之中。面对ChatGPT引发的重大挑战,教育系统必须正确处理教育的变与不变、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技术的专用性与通用性等重要关系,妥善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和限度,让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推动教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的变与不变
(二)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三)技术的专用性与通用性
ChatGPT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私人助理和顾问,有助于实现“师师有助教、生生有学伴”这一理想,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智能工具并不完美,教师要了解智能工具的优势和局限性,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运用,从而提高工作和教学效率,激发创作灵感,增强教学效果。
(一)教学模式:从二元结构转向三元结构
智能工具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变为“师-机-生”三元结构。这种结构性变革推动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育范式从供给主导转变为需求主导(祝智庭,戴岭,2023),重塑和更新教师的角色功能、能力要求。ChatGPT具有广泛的连接性,依托互联网和应用平台,将触角延伸到每一位用户,在学习大量文本数据的基础上,能够理解人类表达的自然语言和上下文语境,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快速生成知识内容。这意味着智能工具不仅可以拓展人类的思维,还能与人类形成优势互补,在持续的人机互动过程中实现互教互学。由此,智能工具成为联通人类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超级中介,能够扮演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角色,为教师和学生赋能,改变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与传统的二元结构相比,技术赋能“师-机-生”三元结构,将教师从低效、重复、繁重的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回归育人主业,聚焦于更具创造性、更有温情的育人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强化学习效果和学习迁移(黄荣怀等,2023),培养符合智能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教学内容:从人工创造转向智能生成
(三)教学评价: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智能工具改变知识获取方式和人际交互方式,深化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竞争性,加速教学评价目标从传授握知识转向提升能力和素养。简单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学习难以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劳动者需要具备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阶能力和核心素养,如数字素养与能力、科学素养与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挑战。在以知识为主的教育中,评价目的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内容注重标准化和经验化。ChatGPT加速信息获取和知识传授的过程,知识的网络化特征日益凸显,信息过载和认知负荷推动知识学习从死记硬背转向联通交互(陈丽,徐亚倩,2023),更加强调信息的获取、识别能力。这种转变对教育思维和工作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创造全新的交流世界,使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更深层次的教学工作,开展体验、探究、实践等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之适应,教学评价将超越对知识本身的单一评价,强调更高层次的实践能力、更加全面的综合素养,形成“知识+素养”的综合性评价。
ChatGPT赋能学生学习,重塑学习空间、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是大势所趋,即便可能存在作弊和依赖风险,但是动机决定学生的态度和方式,教育系统需要因势利导,塑造更加健康、更有乐趣的学习形态。
(一)学习空间泛在化
(二)学习过程个性化
(三)学习方式协作化
智能工具应用于学习场景,将更好地发挥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各自优势,形成双向赋能的协作共同体,拓展人类思维和创造力,提升智能工具的能力水平,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ChatGPT能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与人进行多种方式的交流互动,如文本、语音、动作,能够适应不同的场景,如语言交流、资源生成、方案设计、程序编写。与人类相比,智能工具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感知能力等,在处理大规模、重复、结构化任务方面,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结果准确性,如从大规模数据集中快速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然而,智能工具在应用之前需要进行专门训练,根据训练结果不断优化调整模型参数,数据集、训练方法与过程都会影响智能工具的能力表现。基于前置训练的模型优化意味着数据集不可能实时更新,智能工具生成的内容的可靠性和有用性存疑,也不能像人一样对未来进行预测。显然,智能工具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人也需要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这种双向需求推动人和智能工具建立协作关系。在这种协作关系中,人占主导地位,强化在情感沟通、价值判断、艺术审美、实践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智能工具占次要地位,发挥在信息检索、数据分析、过程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ChatGPT将融入人们所熟悉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场景,可能成为促变教育的一个奇点,进一步彰显教育在更高层次的育人内涵,培养更多具有高阶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一)变革育人理念
(二)创新育人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新技术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多年前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已经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当前,我国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连接、开放、共享、个性化的教育新格局,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优化教育治理、实现终身学习,打造面向智能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对于ChatGPT的后续发展,我们要冷静观察、准确把握、趋利避害,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重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智能教育学学科,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增强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学和学习能力,培养符合未来需求的时代新人。
第四,抓紧自主研发,发展可用智能工具。当前,ChatGPT不对中国用户开放,算法和用于ChatGPT训练的数据集和语言模型都来自国外,在数据标注和参数调校方面必然存在着政治、思想和文化偏差,用户交互数据不可避免被收集利用。不论是从技术竞争、文化保护,还是安全角度考虑,我们必须加快自主开发,用富有中国特色的场景和数据,锻造中国版GPT,为我国教育数字化的蓬勃发展提供强大的数字基座。数据、模型和算力是ChatGPT等智能工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要加大对公共知识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构建开放、共享、高质量的中文语料库;要加强AI算力的关键性软硬件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建设投入,打造大规模、高性能的AI算力平台;要对大语言模型进行迭代优化,打造中文通用语境和各类专业语境的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