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现代大学教育中应强化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被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当然也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人是大学课程实践的主体,‘人的尺度’是根本的,‘物的尺度’必须服从‘人的尺度’。大学课程实践目标要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取向,因为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充分发展。”[1]“以人为本”的目标应贯穿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现代大学教育中需强化人文精神。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对人文价值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2]

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人又是一定社会中的人,良好发展的人和良好的社会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人的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人文精神,就是要使大学生在科学知识、文化素养、思想品质、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完善的和全面的发展。近代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了著名的大学教学理念: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是“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显然,科学性智能素质和人文性精神追求,这二者要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中和谐统一,大学生仅有科学理性的追求是不够的,还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境界,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社会的进步也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教育之目的,不仅在于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还在于文化传统之保持,以及人格之铸就和人性之完善。”[3]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教人求真,教人求善、求美,追求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完善知识,完善思想,完善个性,从而造就许许多多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现代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民族的脊梁,成为国家的栋梁。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明确指出:“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的培养”,“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完全的教育”[4]。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绝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高度,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的重大意义,大学教育应该从全面塑造人出发,以创新教育为立足点,把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造就大批富有创造性、素质全面的高标准人才。

二、高校人文学科肩负着完善大学人文教育的重任

高校人文学科具有双重职能,作为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肩负着使高校学生获得社会科学知识和智能的重任,此外,人文学科还有一项潜在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独特的职能,即从人文精神方面铸造大学生爱美向善和求真的灵魂。人文学科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够在善与美方面正确引导自然科学服务于社会。高校人文学科的意义归结于一点,即直接指向人的生命意义,以完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生命状态,使他们的生命价值趋于完善。

高校人文学科在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的选择,以及促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智能素养不断完善方面,肩负着无可取代的重任。此外,人文精神还可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激发大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潜能,使他们获得更多对社会有益的科技知识。人文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以及人文科学研究的价值性,正如法国著名学者丹纳在论述德国人为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时所言:“在精神文明方面出的力,谁也比不上德国人:渊博的考据,哲理的探究,对最难懂的文字的钻研,版本的校订,字典的编纂,材料的收集与分类,实验室中的研究,在一切学问的领域内,凡是艰苦沉闷,但属于基础性质而必不可少的劳动,都是他们的专长;他们以了不起的耐性与牺牲精神,替现代大厦把所有的石头凿好。”[5]

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依然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当前的大学教育应强化人文精神,人文学科的改革和完善便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情各方面健康成长。人文精神不仅是在美的和善的方面,而且也从真的方面改造及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使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也完善了自身。“大学要实现自己的本真理想,就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使之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融合起来。……正如先生所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6]大学者,社会进步之发动机,大学生者,促使国家和民族兴旺之栋梁人才。大学教育应在教育的各种领域、各个层面、各个阶段,实现智能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使大学生具备造福于社会的技能和人生追求。高校人文学科应根据社会发展现状,积极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得高校的人文学科能够不断优化大学生的精神素质,使其具备健康和优质的知识素养、心理素质、情感意向、价值追求和发展潜力。

三、大学的科学教育应与人文教育谐调发展

传播知识和科学理念,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无疑是大学的重要职责。但知识与科学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规范和引导下,知识和科学才可能被赋予善的目的。[7]“科学探索如果脱离了人文精神的制约,就可能沦为唯科学主义的俘虏。唯科学主义将道德理想、终极关怀、文化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等人文因素排斥在大学教育的维度之外,从而助长了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的倾向。”[8]失去了人文教育,大学教育可能会沦落为唯科学主义和唯技术功利,大学教育便会退化为一种物化活动,结果只能导致科学精神的扭曲。因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和谐发展,二者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在大力发展科学教育的同时,应注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同步发展,要避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失衡状态,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则要注意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协调发展,以及二者的互相促进。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沿袭的“重理轻文”“文理有别”的思想观念,加深了学科之间的隔膜,其危害是,大学生所学知识圄于专业领域,不能够眼界开阔和触类旁通,这便造成了他们狭窄的知识面和保守的思维模式。为了顺应当前社会的科技、学术、文化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必须彻底消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隔膜,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而且要将二者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叶信治.大学课程的“实践观点”[J].南京:江苏高教,2003(1):33-36.

[2]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2-3.

[3]刘晓虹.大学与人文教育[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

[4]潘光旦.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潘光旦文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5]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53-154.

[6]高平叔.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人工智能;图形编程;创新实践

一、“巧”设场景体验人工智能

二、“巧”编程序理解人工智能

三、“巧”创项目实现人工智能

参考文献

[1]丁华.人工智能教学中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0(13):42-43.

[2]徐欣彦.引入体验活动创新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9):62-64.

乌当区下坝中学座落在乌当区东北角的下坝乡下坝街上,学校占地面积6705m2。现有在校生379名,教职工49名,专任教师43人,工勤人员3人,教辅人员3人。学校现有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楼和综合楼各一幢。理化生教学实验仪器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实验仪器设备值达到22.3万元。配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各1间;物理仪器保管室各一间、化学仪器保管室、生物仪器保管室各1间。所有的实验室通水通电,并按照要求建立台帐管理,实验仪器入柜。图书室和阅览室各1间,生均图书52册,电脑87台,全部能上网。

二、学校开展科普活动遇到的困难

(一)教育评估体系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评估的缺失

目前,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教师承担科技活动辅导任务未能被列入本人工作量,属“额外工作”;科技辅导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在晋级和评选先进时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承认;其次,科技辅导教师在撰写科技活动学术论文,即使是参加全国或省级论文评审获奖,其论文在评定职称时,也得不到主管部门的承认等。上述问题的存在,难以调动科技辅导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经费不充分的矛盾,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多年来,学校的经费上只能维持正常的办公运转。搞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需要购买仪器、材料,培训教师等,每一项都需要一笔不菲的支出。这对于本来经费就捉襟见肘的农村学校来说是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因此,科技活动的开展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想在科技竞赛的活动获得科技创新大奖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三)农村教师的知识老化和自身动手能力不强

由于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重、信息闭塞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教师基本上无法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不能掌握必要的组织开展活动的理论和方法,科技辅导教师知识老化,学科单一的弱点,缺少综合驾驭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迫切需要充实和更新。

三、我校近几年开展科普活动的探索

(一)领导高度重视,构筑青少年科技教育保障体系

学校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像开展新课程改革和艺术教育一样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全力支持。为使科技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科技辅导教师为成员的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一个领导总体抓、教导处具体抓、各科学任课老师重点抓的科技活动组织网络。学校还应该广泛宣传,使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宣传力度,创设科普文化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推动学习型学校建设,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很受学生欢迎。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科普活动,在活动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我们以专业为主线,挖掘各种蕴涵于专业教学、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宣传阵地,耳濡目染地渗透科普教育,使得科普教育看得见,摸得着,不仅具有雕塑的代表性而且更有实践功能。

(三)以少年宫建设为载体,推动学校科普活动健康有秩地发展

我校少年宫于筹建于2014年,共投入20万元,装备了可供培训和训练、活动功能室十几间。如何将我校科普活动的有秩开展与少年宫的资源相整会,从而解决科普活动所临的师资、课时和经费缺乏的困难?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两项活动的资源进行整合,确保科普活动在学校有秩的开展:

1.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每学期定期将七、八年级某个下午三节课程全部调整为:体育、美术、综合实践课程,此下午三节课都统称为活动兴趣课。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不同的兴趣小组。经过近两年的探索,现我校兴趣小组共分为:舞蹈、合唱、美术、声乐、民族特长、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科技、武术、篮球、国学、芦笙、唢呐。

2.聘请贵州师范学院的社团担任我校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

3.将少年宫的活动经费用于科普活动的开展。

4.科普活动开展的延续性

关键词:地方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地方性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大学的主要群体,其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区别于重点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属于教学型的地方性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地方和行业人才的需求,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邵阳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传统数学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制定和实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现状分析

邵阳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最初的专业定位是为邵阳地区乃至湖南省中小学的基础数学教育培养合格的数学教师.然而,随着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日渐饱和与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初等教育学生生源减少,师范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落后,教育思维单一,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只重视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制定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2.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快的创新型和技能型的应用人才.

2.2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一个主体、两个辅助、三个方向、四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数学类专业课程为主体,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智能优化方法为两个辅助,分为数学教育、金融数学和考研深造三个培养方向,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定位和社会需求,对课程体系构建了“四个平台,四个模块”,四个平台是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四个模块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其中实践教育平台通过校内实验室和中小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等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两个课程模块涵盖教育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分三个培养方向,数学教育方向开设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数学史、竞赛数学、中学数学课件制作等课程,金融数学方向开设运筹学、数学模型、最优化方法、金融学、保险精算等课程,考研深造方向开设泛函分析、拓扑学、数学分析选讲、高等代数选讲等课程;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开设MATLAB语言及其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通讯与网络、人工智能等课程.

在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方面,灵活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及时把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构建案例教学体系,实行案例分析、建模、优化求解的案例教学模式,结合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课件、案例库、试题库等网络资源,开展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2加强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3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师范技能培训.

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数学建模竞赛、教师技能比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育见习、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包括邵阳市四中、六中、十中、十一中等学校在内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及银行、企业、政府部门在内的毕业实习基地.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变单一的集中实习为循序渐进、形式多样的系列实习,具体安排如表一.

3.4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引导论文选题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把两道关:选题关、开题关.加强毕业论文题目的应用型,可以将学生的毕业论文更多地和教师的应用型科研项目结合起来,使指导教师的指导更专业,学生科研的方向更明确;鼓励学生选择数学建模方向的题目或者将毕业论文和实习、社会实践等相结合.

4.结语

地方高校数学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样有利于培养适应地方和行业人才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技术型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晓燕,国忠金,孙利.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泰山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29(6):12-15.

关键词:教育技术发展误区未来思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但我国的教育技术工作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很严重,如果不重视、不解决,势必会阻碍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教育技术发展中的误区

(一)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

(二)重效应轻效果

这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一,重技术轻理论。教师热衷于学习技术,而对教育技术理论则持怀疑、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其二,重制作轻应用。人们在制作教育教学软件时,认为“只要运用了教育技术,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而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致使真正优质的教育教学软件稀缺。其三,重评奖轻实用。许多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只是为了获得参加各种比赛、公开课的机会。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的实际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学人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践是理论的先导,同时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改理论。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各有优势和不足,如果能够协力合作、交流沟通、优势互补,将会促进教育技术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更快发展。

二、教育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实践领域的管理体制欠完善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教育技术机构,比如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但相应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技术机构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管理体制疏漏的根源在于人们对教育技术机构的功能没有形成清晰、正确的认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于教育技术的看法各异,比如认为它就是拍摄和播放电视录像、管理配有电教设备教室、搞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等。正是这些不尽全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使得教育技术机构的地位得不到足够重视,很多电教人员常常只是维修工,或者课件制作人员、网络维护人员等,而他们的专业背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此外,电教人员与学校其他教学人员之间不能实现良好的沟通与协作,也是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二)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经验而忽视中国国情

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进入美国的中、小学,我国也纷纷在中、小学引进计算机。而美国全国教育政策规划及组织协会对全国中、小学微机使用调查后发现,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中的开发及应用状况,使那些原指望靠这种新技术给教育带来一场革命的人们大失所望,许多教师拒绝使用由软件公司提供的教学程序,理由是这些软件的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国也因此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三、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思路

(一)强化理论研究,注重实践环节

(二)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发展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核心。我国的教育技术经历了无线电技术、音视频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三个发展阶段。随着教育媒体的发展,音视频媒体技术向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将会加速,数字化将是必然的趋势。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将成为主体性技术在教育领域被广泛推广应用。其中,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已成为核心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将在实践应用领域中崭露头角。教育技术正不断将新科技吸取转化为适合教育技术的新观念、新媒体,进而促使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产生更大的改变,使现代教育技术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目前,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就教育技术的本质和特点以及教育技术的学科体系,教育技术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新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等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是一件好事。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为大家所公认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因此,教育技术学科的人才标准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培养目标是育人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是课程结构设计的依据,也制约着学科体系的建设,决定着专业发展的方向。许多院校在确定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时,过于注重就业的适应面,而忽视了精品人才的打造。培养目标模糊笼统,导致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总想面面俱到,结果顾此失彼,造成课程设置庞杂,毕业生样样都知道却都不精。所以,确定适合于本校情况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校本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培养目标应该具体明了。建议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中等学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媒体编制人员、教育技术和管理人员。

四、结语

[1]毛祖桓.教育学科体系的结构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一、动漫与科学传播的概念及模型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因为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一般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称为动漫,但是两者之间同时又存在着很多差别。动画所指的是由许多帧静止的画面连续播放时的过程,其静止画面可以由电脑制作,也可以通过手绘,抑或只是黏土模型每次轻微的改变,然后再拍摄,当所拍摄的单帧画面串连在一起,并且以每秒16帧或以上去播放,使眼睛对连续的动作产生错觉,误以为看到了活动的画面。通常这些的影片是由大量密集和乏味的劳动产生,就算在电脑动画科技得到长足进步和发展的现在也是如此。动画可以分为三种:传统动画、定格动画与数字动画。

二、动漫与科学传播结合的必然性

三、动漫在科学传播中的表现形式

动漫在科技传播中有很多表现形式,虽然科技传播与科学传播略有不同,但是动漫在两者之中的表现形式却是共同的。用来展示技术成果的动漫,同样可以解释科学知识,两者并不矛盾。

(一)符号表现法

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如箭头、虚线、实线、点、圈等)来代替一些抽象的或特意简化的东西。这种表现方式在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基本的方式,尤其在学术论文交流、科技教育中最为常见。它可以是静态的插图,也可以做成动态的动画效果以电子媒介显示,用于表现事物间的抽象关系、某个部分的突出强调、事物的动态演进过程等。如应用于科技教学、科技产品推介等活动的Powerpoint幻灯片中的各种符号表现。

(二)示意表现法

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原理、人眼见不到的物质及其动态,通过示意性的图形和模拟化的动态表现出来,使之变得简单化、形象化。示意表现法所表现的内容必须以科学为依据,不可毫无根据地随意发挥创造。[6]最典型的示意表现方式为模式图或模型图式。几乎每个科技领域都要有其必然的发展过程、学科体系与框架、错综复杂的要素结构,这就需要用图式或模式图表达。

(三)形象表现法

形象表现法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的漫画、插图、动画表现各种具体的科技知识、科技新闻或宣传科学精神、科技理念等观念上的内容,在科技普及与科技教育中最为常见。形象表现法以其独有的亲和力、表现力以及审美趣味性赢得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接受与喜爱。《2006中国科普报告》中指出,中小学生希望科普网站“内容更多、更有意思”、“最新的内容再多一些、丰富一些”、“游戏多一些、益智类多一些、试验多一些、与科学家对话多一些、科学图片多一些”等。有关科普网站介绍科学知识的方式,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形式是:故事34%,动画29%,游戏17%。[7]这也体现了公众对寓教于乐形式的渴求。教科书中的插图、科普漫画、动画科教片等都属于典型的形象表现形式,下文将要提到的神舟七号科技新闻中便运用了形象表现形式。#p#分页标题#e#

(四)动画与实景结合表现法

这种表现形式是将动画与实景合成于同一影视画面之中,使图像更加生动,科学内容阐明得更加清楚。许多电影特技、影视科教片都会使用这种表现方式表现宏大场面、难以拍摄的场景、细节,或塑造虚构的三维动画人物形象,随着技术的发展,动画与实景结合的表现方式将会应用于更加广泛的科技传播领域。

(五)写实表现法

写实表现法是数字动画的专利,数字动画能将物体的形态、色彩、动作等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来,甚至能够表现出超越现实的视觉效果,在科技传播领域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而虚拟现实(VR)技术又融合了现代数学、控制论、图形图像学、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与艺术等多领域知识技术,能够模拟各种环境,并使人在这些环境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具有感知多样性、沉浸感、交互性、构思性等特征,为数字动画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增添了重要砝码,同时也应用于教育、航天航空、生物分子、军事、地质学、考古、建筑业等各领域建设中。

四、动漫在科学传播中功能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舌、鼻、身等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心理学家特瑞拉认为:我们的学习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听觉和视觉是非常重要的。[8]通过这项研究可以看出,听觉与视觉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在科学传播中,受众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众所周知,对于一般大众来说,学习科学知识难免会觉得枯燥、灰色,这就要求传播者利用合理的传播方式,“抓住’受众的眼球和耳朵,已达到有效传播。在这方面,动漫是当仁不让的。

THE END
1.小学生过早的接触人工智能是不是好事?同时,教育部门也在积极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方式,如教育部发布通知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11650776/answer/51319098577
2.教育部最新部署!鼓励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校本课程!12月2日,教育bu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教育bu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知》明确指出:至2030年要达成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本普及的目标,把人工智能的学习分为了三个阶段。小学低年级阶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291527355808443&wfr=spider&for=pc
3.本期精选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以统编版语文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乐园》的教学为例,从教、学、评三个方面阐述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大单元习作“教—学—评”一体化。 (一)“教”大单元要素——为什么而写?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优美,围绕“乡村生活”徐徐展开,由《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和《三月桃花水》4 篇课文https://lnedu.ltd/newsinfo/6758946.html
4.儿童学习机器人价格贝乐聪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对话语音小学教材学习早教机diy玩具 一件代发7天包换48小时发货 ¥57.0月销1套 深圳市拓丰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11年 近3个月价格 新款智能机器人支持多国语言早教机幼儿园至高中全科同步早教学习 一件代发48小时发货支付宝 ¥449.35 https://www.1688.com/jiage/-B6F9CDAFD1A7CFB0BBFAC6F7C8CB.html
5.新!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人工智能教育三是坚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强调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提升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四是坚持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积极稳妥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先行先试。 通知指出,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NjYzNDI2MA==&mid=2247514519&idx=2&sn=dc5240d30aec7282b7cdac4f526f8509&chksm=fc36213992380dfb406a3447602e70627edee92e07f15cf4ad60a78b04ab6485d6b570603248&scene=27
6.逆天的语言AI模型来了!编故事以假乱真,问答翻译写摘要都行,横扫各第一题(阅读理解):一篇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卡了半天的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月24日,火炬在希腊奥林匹亚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点燃后,将传递至雅典的帕纳辛奈科体育场,并于3月31日传递至北京。从北京开始,火炬将经过六大洲,途经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此次接力还会将火炬送上珠穆朗玛峰,这是接力的最后一站https://www.jianshu.com/p/874fd64584f5
7.竞赛提醒·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参与者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原理,通过计算机编程和手工搭建,智造机器人进行交流展示。鼓励突出人工智能属性,如使用图像识别、视觉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手段,实现相关智能感知,执行规定任务和实现预设功能。 3、智能机器人(小学四年级及以上) https://blog.csdn.net/m0_74417957/article/details/133685098
8.人工智能助力小学四年级数学个性化教育案例通过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的应用,洪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在个性化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数学成绩显著进步。老师们的教学压力也得到有效缓解,能够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未来,[希望小学] 将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在四年级数学教育中的更多应用,为学生们打造更加优质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39 0 0 2024-11-25https://kcsq.nxeduyun.com/index.php?r=teach/topic/info&sid=811039&id=372637
9.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教学为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人工智能,智能诊断,人工智能为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人工智能可根据单元要素和习作要求进行语义分析,对学生习作进行诊断,针对学生全体和个体找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LNJY202323005.html
10.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祖先的摇篮、遥远、苍苍茫茫、天长地久、污染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20223085831_1658391.html
11.智能(教学设计)2024大数据助力智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全一册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大数据助力智能》是新教材人教版(2024)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全一册第 6 单元《人工智能耀未来》中的一篇课文。教材首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智能场景,如智能语音助手、智能推荐系统等,让学生初步感受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https://m.zxxk.com/soft/47934998.html
12.浅谈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构建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简而言之,人工智能系统的各种软件自带的工具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用好工具的关键,在于教师明确自己想要通过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而所有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借力智能化英语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构建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 在学习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9 It smells delicious时,笔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食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616/10440968.shtml
13.可以这样读三年级**课外书国学经典小学生漫画故事二年级四年级当当研轩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宋词来了【全2册】 】【young妈】歪歪兔孔子来了论语可以这样读三年级**课外书国学经典小学生漫画故事二年级四年级阅读写给孩子的论语课书籍》。最新《【宋词来了【全2册】 】【young妈】歪歪兔孔子来了论语可以这样读三年级**课外书国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55216733.html
14.刚言心语小思AI智能时代数字赋能小学语文教学这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教授的是小学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观潮》。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我们教师巧妙地将AI智能时代的数字资源融入教学中。 首先数字元素体现在预习中。 教师利用AI智能技术(以腾讯元宝为例),为学生推送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预习资料,包括课文朗读、视频讲解、图文解读https://www.meipian.cn/55nb1x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