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节令,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节气。而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节令诗中,作者借其所描写的不同节日与风俗,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教材中的节令诗(广义上词也属于诗歌,所以节令诗词可简称为节令诗),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教材中的节日诗词
2.教材中的时令诗词
二.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写作特点
教材中涉及的节令诗都比较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而生动。虽然描写的节令并不相同,但是都描写了相应的节日或者时令所特有的风俗与物候。
1.写作手法:白描为主,借景抒情节令诗的描写相对应节令的物候和节俗,通常都使用白描手法,如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或是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都是直接描写物候和节俗,十分生动形象。此外,借景抒情也是主要的写作手法,不同的物候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正因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因此“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也都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抒感的目的,例如,“雨纷纷”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借雨天表达了对祖先的悼念崇敬之情。此外如韩愈的“绝胜烟柳满皇都”,巧用对比,但相对白描和借景抒情来说对比的手法出现较少。
3.语言风格:典雅含蓄,通俗质朴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注重典雅含蓄之美,通过描写景物,创造意境,为表达情感服务,节令诗也是如此。“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借这种浪漫想象之语,表达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一般来说,节令诗多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语言不夸饰雕琢,而是朴实平易,如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直言明说,今天读来仍然通俗易懂。
4.形式体裁:古体近体,诗词兼具教材中诗歌的形式多样,如《观刈麦》(七年级上册)是古体的乐府诗,《春晓》是五言古诗,因为近体诗不押仄声韵。《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均为七年级上册)等都是近体诗,且都是七言绝句;《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是五言律诗。除了诗歌,还有词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
三.研究古代节令诗的现代意义
学习古代的节令诗词,不仅与今天的中小学生语文学习有关,而且对现代的许多读者都有启发意义,也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1.拓宽学生与读者知识视野的意义
2.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当今现代社会,少数人重视物质财富,忽视精神生活,民俗节日的氛围不浓,逐渐式微;一些年轻人追究时尚,看重“洋节”,因此,保护传统的民俗节日迫在眉睫。学习节令诗词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能起到保护传统、传承文明的作用。这些节令诗词,有助于学生和普通读者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及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太阳每天自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是由于()
A.地球自西向东公转B.地球自东向西公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D.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2.下列比例尺中,最小的是()
A.1:5000B.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2000千米
C.1:30000000D.1:40000
3.下列山脉中,不属于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
A.喜马拉雅山脉B.阿尔卑斯山脉C.安第斯山脉D.阿特拉斯山脉
4.“地球之肺”是指()
A.热带草原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寒带针叶林D.热带雨林
5.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A.欧洲B.大洋洲C.亚洲D.南极洲
6.聚落的形态有()
A.乡村和工厂B.牧场和城市
C.城市和乡村D.牧区和林区
7.目前,世界发展已进入()
A.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B.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
C.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D.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
8.下列关于人口迁移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国家人口增长越快越好B.一个国家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C.人口问题只是在少数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D.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9.下列数据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一组是()
A.2.2%,1.7%B.2.1%,1.5%C.1.5%,0.7%D.1.0%,0.8%
10.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下列哪个大洋()
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
A.春季B.夏季C.秋冬D.冬季
12.关于高台县区(约39°N、99°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低纬度B.位于北半球、高纬度
C.位于北半球、中纬度D.位于西半球、低纬度
13.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A安第斯山脉B喜马拉雅山脉
C落基山脉D昆仑山脉
14.世界最高的高原()
A巴西高原B西伯利亚高原C黄土高原D青藏高原
15.主要居住在北冰洋沿岸的土著居民的因纽特人是()
A.白种人B.黑种人C.混血种人D.黄种人
二、读图题(共30分)
16.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问题(共14分,每空1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ABC
(2).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①②③
(3).图中甲处为运河,它是洲与洲的分界限。乙处为运河,它是它是洲与洲的分界线。(4)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是和.
17.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共8分,每空1分.
(1).由图中等温线的变化可推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能答出一点得满分,多答不得分)。
(2).图中A地的气温在℃以上,B点的气温在℃以下。
(3).图中B地的气温比周围同纬度地区低1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该地海拔高,联系一下世界地形图,该地主要地形区为。
(4).图中C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月,D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月。
18.读图回答问题:(共10分,每空1分)
(1)地图上测得龙岭与云岭两山之间的距离为5厘米,那么龙岭和云岭之间的实地距离是:。
(2)图中a、b、c、d是山脊还是山谷a;b;
C;d。
(3)图中甲、乙两处分别是什么地形甲;乙。
(4)若d处有一小河,则该河的流向大致是。
(5)A点在B点的方向。
(6)龙岭与云岭的相对高度是。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1C2B3C4D5D
6C7C8D9C10D
11B12C13C14D15D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A亚洲B北美洲C非洲
(2).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印度洋
(3).图中甲处为巴拿马运河,它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限.
乙处为苏伊士运河,它是它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4)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或20°W和160°E.
17.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共6分,每空1分.
(1).由图中等温线的变化可推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能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多答不得分)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或同纬度高原、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地的气温低或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2).图中A地的气温在30℃以上,B点的气温在0℃以下。
(3).图中B地的气温比周围同纬度地区低1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该地海拔高,联系一下世界地形图,该地主要地形区为青藏高原。
(4).图中C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D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
(1)地图上测得龙岭与云岭两山之间的距离5厘米,那么龙岭和云岭之间的实际距离是:50千米。
(2)图中a、b、c、d是山脊还是山谷a山脊;b山谷;
C山谷;d山谷。
(3)图中甲、乙两处分别是什么地形甲陡崖;乙鞍部。
(4)若d处有一小河,则该河的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
(5)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6)龙岭与云岭的相对高度是17米。
看了“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题”的人还看了:
1.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目录
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目录
3.地理七年级上册试题及答案
一、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背诵内容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背诵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首: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时代上看,主要集中在汉代唐代宋代,从形式上看,有三首诗歌两首词;从选取的内容看,主要是励志和风景的描绘;从艺术特点来看,选取的诗词都是同时代的翘楚之作,是中华诗词传诵不衰的典范之作,值得学生认真欣赏、涵韵和背诵。
二、从中考考点的角度把握诗词
从中考题的诗歌赏析题来看,所考诗歌都是课内教读的诗歌,考查点主要是:
一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①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②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④对象征意义的理解。二是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三是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①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②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四是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还可以按内容把初中古诗词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按人物形象还可以分为: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等。
三、举例欣赏诗词
一是选取《观沧海》进行欣赏。首先可以翻译这首诗文如下: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其次是把握其主题思想赏析: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再次可以选取其中的诗句来分析其写作特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怀,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一、单元主题词呈现
二、比较概说
苏教版教材在七、八年级都有单元主题词,共24个。而在九年级的各单元之首,换成了学习方法指导,当然,这些学习方法的命名,也是值得玩味的。北师大版则是始终如一,共36个,
三、单元主题及主题词的思考
主题单元,是课文编排的一种理性选择,人教版、语文版也都是这样。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排课文,可以在学习的内容上相互补充,放大了学习的效益。但遗憾的是,人教版、语文版教材都没有提炼鲜明的主题词。虽然人教版也暗示出单元主题词,但没有明确标示出来,而是在单元导读中,让读者来提取。如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都是“人生”,且单元内容是有所侧重的。第一单元是追求美好人生,第二单元是人生的理想信念等。但没有一个醒目的主题词提挈。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而语文版虽然也是主题单元,但没有主题词,这是教材编者需要思量的。
一个鲜明凝练的主题词,是这个单元内容呈现的第一道风景线。就像一部影片一样,一个好的片名。在片头推出来,一下子就映入了观众的眼帘而刻印在心里。如果一个单元的主题词,在单元课文的前面,用诗一样美好的词语提炼出来,再用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形式(现在都是印刷体)展示出来,那一定会给学生一种视觉冲击力,一种阅读观赏的享受。在这个主题词的引领下,让学生走进单元课文。走进自己的阅读空间,这也是一种阅读的意境啊。而在单元课文学习之后,再回头品味单元主题词,也许对它有更新更深的认识与体验。譬如,在对北师大版的第一单元“童年梦痕”学习后。作品所描写的童年生活,鲁迅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的那些生活与学习片断,确实如梦一样渐行渐远,成为历史回忆的印记,而“雪地贺卡”,又以另一种境界唤起学生的童心。这些内容展示出不同时代童年的不同体验。而这个单元的主题词。就是让学生重拾童年的梦想,重忆童年的时光。这是一种诗意的唤醒。
一、充分运用电化媒体,规范书写习惯,再现复习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时,教师要从课件的质量上去讲究书写的规范。教学中,展现板书内容时,让学生欣赏书写的美观,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有的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需要再现前节讲过的内容;有的课文讲到难点时,需要重复作者概况或者写作背景等等,只要运用电教媒体设备,几秒钟就把需要的内容再现出来,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录音机和录音带渲染气氛,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三、运用投影调动学生观察事物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提高说话写话能力
四、运用电视录像诱发学生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电视录像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图像活动变化,能展示情节,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激发兴趣,产生情感共鸣。七年级上册《春》《夏》《秋天》《济南的冬天》都是描写四季的散文,教学重点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课文中有一幅幅流动变化的画面,景物动态、色彩变化的语句和画龙点睛、跃入眼帘的字词,教师不需作过多的讲解,只要借助电视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把四季景物特征用动画、文字不断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入四季的景色,感受四季的美丽,边看边自己理解,从而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