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五号宋体;表格字体:小五号宋体)
课程名称
(中文)
(英文)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
£必修£选修
课程类型
£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集中性实践课程
£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课程£通识扩展课程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适用专业
开课单位
开课学期
第___学期
学时学分
学分: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性质、内容、任务)
性质:《********》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通识课等)。
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
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掌握..........,具备......等能力。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领域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
决********方面问题的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通过本课程学习,预期学生可以具备以下知识、技能或素养:(以下为范例,供参考,各目标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
课程目标1(L01):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建立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并能够进行求解与分析。(建立自控系统的数学模型,计算对应参数)
课程目标2(L02):熟练运用所学自动控制原理的知识,采用时域分析,复数域分析以及频域分析等方法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能够测算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和稳态性能指标。(综合比较分析自控系统性能指标)
课程目标3(L03):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通过各元器件的物理、机械等规律,对实际的连续或者离散控制系统构建如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等数学模型,能够研究系统的控制规律,判定系统的稳定性,测算其性能指标,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分析理论模型性能,有效针对性改善)
课程目标4(L04):理解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校正设计思路,针对不同的设计要求,能够在如串联校正、并联校正、超前校正、滞后校正以及复合校正中选取适宜的校正方法,开发设计满足特定性能指标需求的控制系统,并能有效的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完善性。(改善不利性能指标,并验证效果)
......
下表思政课、数学、英语、体育、创新创业等其他面向全校的通识类课不需填写,请删除;专业课必填!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及指标内涵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及贡献度(H/M/L)
L01
1-3将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抽象为数学、物理问题,选择恰当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对模型进行推理、求解和修正。
1-3/M
L02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2-1/H
L03
2-2/H
L04
3-3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控制算法和自动化装置,并体现创新意识
3-3/M
(说明:将通用标准中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及指标内涵与本专业知识和能力相结合进行描述;H-高支撑、M-中支撑、L-低支撑)
教学单元一:填写教学主题名称
学时:其中实验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主要内容
填写说明:某一单元包含的主要内容,不写章节,可逐项列出。须包含思政融入点、教学重难点。
实验内容
填写说明:实验名称、学时、目的要求、方法原理、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掌握要点、实验内容、实验类型(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等)、实验要求(必做、选做)、安全教育。
教学方式
填写说明:教学方式包含讲授、练习、演示、讨论、实验、上机操作、小组报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教学方式应清楚明确,详细描述。
例:老师讲授—学生讨论—查阅专题资料、形成报告—学生汇报—师生互动讨论:
1.教师讲授……等。
2.围绕……的主题,学生自由讨论,相互启发;
3.学生分组对……等主题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学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各组汇报、相互提问、质疑辩驳、自由表达;
5.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
教学单元二:
主要内容(注明重、难点)
教学单元三:
学时:
(可根据内容自行增删表格)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填写说明: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课程要明确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要明确是采用百分制还是五级制;考查课程请注明考查方式(如论文、大作业等等)。建议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明确各考核环节的权重,各考核环节要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一)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环节
权重
考核要点
考核方式1
K1(百分数,下同)
考核方式2
K2
考核方式3
K3
考核方式4
K4
...
合计
100%
课程目标权重
(权重:K1)
(权重:K2)
(权重:K3)
(权重:K4)
(权重:100%)
课程目标达成度
分数分配
课程目标分数
Y1(百分数,下同)
A1
A2
A3
A4
M1
Q1
Y2
B1
B2
B3
B4
M2
Q2
Y3
C1
C2
C3
C4
M3
Q3
Y4
D1
D2
D3
D4
M4
Q4
Y1+Y2+Y3+Y4+...
=100%
100
Q
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
(1)课程目标分数计算:M1=A1*K1+A2*K2+A3*K3+A4*K4;
(2)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计算:Q1=K1*该项课程目标考核方式1学生平均分+K2*该项课程目标考核方式2
平均分+K3*该项课程目标考核方式3平均分+K4*该项课程目标考核方式4平均分)/M1
(3)课程目标总达成度(含n个课程目标):Q=M1×Y1+M2×Y2+M3×Y3+M4×Y4
(4)以上课程目标数量和考核方式数量可自行确定。
以下为计算范例:具体权重(比例)自行决定,定稿后删除!!
考核要素
实验
20%
根据实验参加次数、实验正确率、实验报告质量评定
课堂表现及书面作业
10%
根据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堂小练习、书面作业等情况评定
期末考试
70%
根据试卷答题正确性评定,答题步骤正确性与解题思路正确性酌情给分。
(二)课程目标评定权重
(权重20%)
(权重:10%)
(权重:70%)
Y1
0
15
30
22.5
根据学生各课程目标实际得分计算
50
55
20
29.5
25
23
Y1+Y2+Y3+Y4=100%
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说明:
(1)各课程目标分数合计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例如课程目标L01分数=0*20%+15*10%+30*70%=22.5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
例如课程目标1达成度=(20%*该项课程目标实验学生平均分+10%*该项课程目标课堂表现及书面作业平均分+70%*该项课程目标期末考试平均分)/该项课程目标分数
(2)课程目标总达成度(含n个课程目标):Q=M1×Y1+M2×Y2+M3×Y3+M4×Y4。
(三)课程目标评价标准(以下考试方式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要与上表对应关系一致,用定性语言体系得分差异)
评分标准
L01:熟练运用所学自动控制原理的知识,采用时域分析,复数域分析以及频域分析等方法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测算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和稳态性能指标。(综合比较分析自控系统性能指标)
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根据设计要求,能很好
地仿真自动控制系统的各种稳定性分析,并进行系统动
态性能指标的测算。
优(90-100)
能较好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根据设计要求,能较好仿真自动控制系统的各种稳定性分析,并进行系统动态性能指标
的测算。
良(80-89)
能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根据设计要求,能够仿真自动控
制系统的各种稳定性分析,并进行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
测算。
中(70-79)
基本能够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根据设计要求,基本能够仿真自动控制系统的各种稳定性分析,并进行系统动态性能指
标的测算。
及格(60-69)
不能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根据设计要求,不能仿真自动控
不及格(0-59)
L0N:理解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校正设计思路,针对不同的设计要求,能在如串联校正、并联校正、超前校正、滞后校正以及复合校正中选取适宜的校正方法,开发设计满足特定性能指标需求的控制系统,并能有效的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完善性。(改善不利性能指标,并验证效果)
能熟练地通过参数调节改善系统性能指标。能熟练地独
立使用计算机仿真或进行自控系统的设计和校正。
能较好地通过参数调节改善系统性能指标。能较好地独
能通过参数调节改善系统性能指标。能独立使用计算机
仿真或进行自控系统的设计和校正。
基本能通过参数调节改善系统性能指标。基本能独立使
用计算机仿真或进行自控系统的设计和校正。
不能通过参数调节改善系统性能指标。不能独立使用计
算机仿真或进行自控系统的设计和校正。
2.课堂表现及书面作业
L01: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建立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与分析。(建立自控系统的数
学模型,计算对应参数)
能够熟练针对已知的原控制系统进行性能指标分析,并针对设计的目标性能要求,选取合适的设计思路和有效的校正方法,设计开发出满足要求的自控系统和装置。出勤率高,每次按时提交作业,作业字迹工整,作业内容正确;实践作业、研讨作业,均能积极参与,对所讨论内容理解正确。
能够较好地针对已知的原控制系统进行性能指标分析,并针对设计的目标性能要求,选取合适的设计思路和有效的校正方法,设计开发出满足要求的自控系统和装置。出勤率较高,每次按时提交作业,作业字迹工整,作业内容正确;实践作业、研讨作业,均能积极参与,对所讨论内容理解正确。
能够针对已知的原控制系统进行性能指标分析,并针对设计的目标性能要求,选取合适的设计思路和有效的校正方法,设计开发出满足要求的自控系统和装置。出勤率较高,每次按时提交作业,作业字迹工整,作业内容正确;实践作业、研讨作业,均能积极参与,对所讨论内容理解正确。
基本能够针对已知的原控制系统进行性能指标分析,并针对设计的目标性能要求,选取合适的设计思路和有效的校正方法,设计开发出满足要求的自控系统和装置。每次按时提交作业,作业字迹工整,作业内容正确;出勤率不高,实践作业、研讨作业,均能积极参与,对所讨论内容理解正确。
不能够针对已知的原控制系统进行性能指标分析,并针对设计的目标性能要求,选取合适的设计思路和有效的校正方法,设计开发出满足要求的自控系统和装置。出勤率低,不能按时交作业;实践作业、研讨作业,不能参与。
L02:熟练运用所学自动控制原理的知识,采用时域分析,复数域分析以及频域分析等方法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测算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和稳态性能指标。(综合比较分析自控系统性能指标)
能够熟练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或者传递函数,结合系统的初始条件,合理选用时域分析、复数域分析或者频域分析的方法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定分析,并求解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指标。出勤率高,每次按时提交作业,作业字迹工整,作业内容正确;实践作业、研讨作业,均能积极参与,对所讨论内容理解正确。
能够较好地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或者传递函数,结合系统的初始条件,合理选用时域分析、复数域分析或者频域分析的方法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定分析,并求解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指标。出勤率教高,每次按时提交作业,作业字迹工整,作业内容正确;实践作业、研讨作业,均能积极参与,对所讨论内容理解正确。
能够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或者传递函数,结合系统的初始条件,合理选用时域分析、复数域分析或者频域分析的方法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定分析,并求解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指标。出勤率教高,每次按时提交作业,作业字迹工整,作业内容正确;实践作业、研讨作业,均能积极参与,对所讨论内容理解正确。
基本能够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或者传递函数,结合系统的初始条件,合理选用时域分析、复数域分析或者频域分析的方法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定分析,并求解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指标。出勤率不高、每次按时提交作业,作业内容基本正确;实践作业、研讨作业,基本能参与,对所讨论内容理解基本正确。
不能够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或者传递函数,结合系统的初始条件,合理选用时域分析、复数域分析或者频域分析的方法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定分析,并求解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指标。出勤率低、不能按时交作业;实践作业、研讨作业,不能参与。
L03: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通过各元器件的物理、机械等规律,对实际的连续或者离散控制系统构建如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等数学模型,研究系统的控制规律,判定系统的稳定性,测算其性能指标,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分析理论模型性能,有效针对性改善)
能够针对已知的原控制系统进行性能指标分析,并针对设计的目标性能要求,选取合适的设计思路和有效的校正方法,设计开发出满足要求的自控系统和装置。出勤率一般,每次时提交作业,作业字迹工整,作业内容正确;实践作业、研讨作业,均能积极参与,对所讨论内容理解正确。
基本能够针对已知的原控制系统进行性能指标分析,并针对设计的目标性能要求,选取合适的设计思路和有效的校正方法,设计开发出满足要求的自控系统和装置。出勤率不高,次按时提交作业,作业字迹工整,作业内容正确;实践作业、研讨作业,均能积极参与,对所讨论内容理解正确。
不能够针对已知的原控制系统进行性能指标分析,并针对设计的目标性能要求,选取合适的设计思路和有效的校正方法,设计开发出满足要求的自控系统和装置。出勤率低,不按时交作业;实践作业、研讨作业,不能参与。
3.期末考试
能够很好地掌握科学概论的知识,对基本内容有很好的
理解。
能够较好地掌握科学概论的知识,对基本内容有较好的
能够掌握科学概论的知识,对基本内容有一定的理解
基本上能够掌握科学概论的知识,对科学概论的内容有
一定的了解。
不能够掌握科学概论的知识,对科学概论的内容不了解。
L02:熟练运用所学自动控制原理的知识,采用时域分析,复数域分析以及频域分析等方法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测算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和稳态性能指标。(综合比较分析自控系统性能指标)
根据自动控制系统稳定分析和设计目标,能熟练选择恰
当的数学模型,选用适宜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并能比较
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并能熟练进行校正设计,完善性能
指标,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
根据自动控制系统稳定分析和设计目标,能够较好选择
恰当的数学模型,选用适宜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并能比
较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能较好进行校正设计,完善性能
根据自动控制系统稳定分析和设计目标,能够选择恰当
的数学模型,选用适宜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并能比较不
同方案的优缺点。能进行校正设计,完善性能指标,进
一步提高系统性能。
根据自动控制系统稳定分析和设计目标,基本能够选择
较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基本能够进行校正设计,完善性
能指标,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
根据自动控制系统稳定分析和设计目标,不能够恰当的数学模型,选用适宜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并能比较不同方案的优缺点。
根据要求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指标,能够
熟练通过控制规律采用多种设计方法,设计控制器,很
好地达到设计目标。
较好地通过控制规律采用多种设计方法,设计控制器,
较好达到设计目标。
熟练通过控制规律采用多种设计方法,设计控制器,能
够达到设计目标。
熟练通过控制规律采用多种设计方法,设计控制器,基
本能够达到设计目标。
根据要求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指标,不能够通过控制规律采用多种设计方法,设计控制器,
无法达到设计目标。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七、大纲编写的依据与说明
制定人:审核人:审核日期:
10
联系地址:安徽省铜陵市北京中路297号,安徽省铜陵市翠湖四路东段邮编:244000Email:gsglx@tl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