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医粉以为学中医的次第就应该,或必须是从经典开始,如此才是玄门正宗,才会踏上正途,开始虽辛苦,一旦突破,就会进境爆表,然后有朝一日自会开天门而飞升至医神境界。果真应该如此吗?
从事中医教学、临床三十五年
同学们心目中的中医男神潘毅老师
先作个自我介绍吧:我本科七七级,即文革十年大学停考试招生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如果对这个年级没概念,那给个数据——广东当年的高考录取率是1.63%。
也许是这个年级那摩羯式岩羊攀登的学前及学中经历,我对它的情结特别深。
大学毕业后即留本校任教,后又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退休前是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
从事中医教学、临床三十五年。
在本校、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正安文化及其他不同场合教过课。
课程涉及哪些科目或内容呢?
▼
系统教过的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概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周易与中医学、五运六气、子午流注、中医一年通、无极导引,以及前些年台湾中医师检定考试科目:内经知要、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等。
非系统教过的内容有:伤寒论、中医内科学、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其他校内外各类文化、医学与养生讲座的内容太广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可以说,在清华大学演过讲、北京大学讲过座、中文大学教过课。
即便再谦虚,也应该可以说:在国内中医院校体制内教过这么多科目或内容的老师,该是罕有的。
由于平日乱翻各类书的积累,和以上科目的教学积淀,以及著《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时对既往学识和经验的疏理、融汇与提升。我想应该可以说,对中医学认识的深度、厚度、广度乃至高度也算略备了。
教得多或杂的好处是整个中医框架内的内容易于融汇贯通,通则透,所以教起每门课来都容易纵横贯串,例子信手拈来。
教过不同层次或背景的学生又有那些呢?
本科生、研究生、中西医结合二学位生、非医攻博生、非医攻硕生(香港)、自学考试生、医院医师培训生、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生(基本是现职医生),以及全国优秀临床人才(学员全是教授或主任医师,不带一个“副”字的)等。
教学质量如何?
自我评价:不虚伪地说,优秀是够得上的。
但自评容易让人怀疑是否有自恋的成分在?那就看看以学生为主的客观评价:退休前是学校唯一毎届都被全校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教师。获南粤(广东省)优秀教师奖。登上2009年全国医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荣登2010年各省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获得过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全校教师讲课比赛第一名。
所著60多万字,含“易”“道”“象”篇的《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在中医界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已印刷七次。
由于擅思考,自以为供中医思考的脑内存还行,转速也算快,所以临床较擅奇难杂症的诊治。
切题:学中医通常的学习次第
本来,这在院校不存争议,几乎每个中医院校所排的科目顺序都差不多:
中医基础理论(同时开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与后两门并列开的通常是针灸学)—內、外、妇、儿等临床学科(与之并列开的通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些开课的经典),而正规提法的四大经典该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及神农本草经,但后两经在高校或者没开课,或者是选修课。
然后在中医诊断学之后陆续安排一些见实,在学完临床科目后安排实习。
这个顺序或次第合理吗?
以下内容,主要为他们而写。注意,下来讨论的学习次第是对常人而言的,自觉天赋异禀或身边有个风清扬般的绝世高人指点者请自觉除外。
不少中医粉可能是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样的书看多了,或是受到网上一些自命非凡的人讲话的影响,以为学中医的次第就应该,或必须是从经典开始,如此才是玄门正宗,才会踏上正途,开始虽辛苦,一旦突破,就会进境爆表,然后有朝一日自会开天门而飞升至医神境界。舍此,都是左道旁门,所得不过是野狐禅。
果真如此吗?
这里得先说清楚,学医不从四大经典入手,不等于说,学医不该学四大经典。
要说经典,我的经典情结更重,这不,除中医经典常温,我甚至连经典中的经典——《易经》都援入了中医,并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与普及,在高校正式开了好些年课。就我所知,中医院校开类似于《周易与中医学》课的甚少。
我所著之书就有“道”之篇,亦开过《医眼观兵略》(孙子兵法在中医的运用)。那么,就四大国学经典:《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而言,我就差《论语》未引进过中医了。所以,我该算是个经典的经典迷了。
再说一遍,今天讨论的是学习次第问题,而不是该不该学经典的问题。
常见网上的一些争论,往往自己理解有偏,或为了自己装那啥,接着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这里先打预防针。
学中医少走弯路
学中医的都知道,中医的治则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为使天赋非异稟的同好们少走弯路,我们不妨也因时因人地分析一下:
时代背景是要考虑的
《名老中医之路》的那些前辈,该有百岁或以上了吧?那个年代学医人的古文功底或国学常识通常高于今人,所以他们从经典开始,如果碰上高明的老师或师傅,或许这条路部分人走得通,但即便如此,走通这条路的人的概率有多少呢?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北漂演员的成功,但漂在北京一直漂得不咸不淡、不汤不水的又有多少呢?
要知道中医经典都是古文,加上里面货真价实的未接触过的医学内容,咱们不妨自问:如果在毫无医学与古文基础上,自己能看得懂吗?又或者硬着头皮看,能够看下去几页?从中又能领悟多少?
现在有些读经小孩的培训,以后他们能否走这条路或许可以拭目,但终归未成大众。
还有更过的表达,说读经典千万别看别人的注解与白话文,因为别人可能注歪了,要自己先背下来,有朝一日自己悟通了才是真的通。
自己有自己的悟当然好。但说千万不看别人的注就有点逗笑了,因为:
不看注?以王冰为代表的历代著家们如果看到这一说岂不是要吐血?因为他们算是白忙活了。
菩提树下一坐就悟透的,难道是你?佛佗及后世的六祖慧能等不世出的奇人人数肯定不会多。如果你认为你是,那么恭喜你,走这条自悟或者顿悟之路,肯定是最快成材的。
当然,如果学白话本的粉们同时喜欢背诵经典,比如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里出现的经典引文,先朗朗上口,然后与白话内容相参着看;或者背那些实用又基本不须理解的内容,如经络走向、交接规律、循行路线等,自然好,本人严重赞同!但这很难说是从经典入手学中医,只是现代教材与经典相参而学。
如果从现代教材入手,我不敢说学出来的医生水平就很高,但他的平均值不算低。
所以,我们实际要考虑的是不同学习次第的成才概率。当然,现代教材之后如果再加上经典的学习,就会如虎添翼。
何况,现代教材,比如《中医基础理论》,经常就是经典与久经验证的各家学说的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与白话化,实际也为经典的学习铺好了路。
但为什么现在对中医院校教育的评价相当一般呢?
这不是学习次第问题。这里既有学生们的学习动力问题,不少学生是考到哪间学校就读哪间的,并不见得是带着学医目的或目标来的,同时又有课业负担重——一个学期学六七门课造成的消化不良,还有就是临床实习或跟诊的安排问题(这个命题今天不讨论),更有毕业后医疗单位的唯科研为第一权重的评价体系问题。
试想,如果医生的评价不以医术水平为第一权重,就算你是从经典入手学习的人在这体系内又能如何?
不得不从经典入手
上述老中医学医的年代是没有现代教材的,所以他们必须从经典入手。
严格来讲,他们很多也不是从四大经典入手的,多半是从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开始的,也就是说:先从他们那个年代最浅的中医知识普及本开始,就类似于现代从中医四大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入手。所以,由浅入深地学是古往今来学习某门学科的基本路径,前人也不例外。
而现代一些在网上或书上宣称自己从经典入手学中医并学通得如有神助的,其实多半是院校出身或自己接触过白话本中医教材,然后才学习经典并从经典中得到大益的,所以,他们其实是回归经典,并不是从经典开始。他们之所以这样说,估计是想让人认为他才是正宗且老字号,这就是典型的装了。这种说法也挺像一个人明明是吃了三个饼才饱,却对外宣称,他只吃了第三个饼就饱了,为什么?因为第三个饼卖相比较好吧!
其实我挺纳闷的,当今国内,如果不经院校培训,宣称自己一开始就从经典入手,不读白话教材的人(极少数个人境遇特殊者除外)是如何拿到执业医师执照的?如果没有执照,基本就难以行医,不能行医又如何证明自己学通了呢?
百思不得其解!即便是十多年前曾开放过的自学考试拿执照,考的也基本是院校教材。
还有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全国二三所中医药院校,没有一所是把内经、伤寒的学习放在第一学期的,都是白话基础科目打头,这种科目的好处是系统化、条理化及知识体系的完整化做得比较好。
再有,大家也可以问问高校教内经与伤寒的老师,他/她们可愿意在第一学期就教?不是教不了,而是要同时兼顾的基础知识太多、太碎也太繁杂,教学难度大,也难以一下教透,也可说限制了他们水平的真正发挥。
伤寒论亦如是,如果仅是初步了解一下六经辨证与几个对应的代表方的应用也可以一开始就接触,但系统地学习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问我中医的核心课程是什么?该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和《中医内科学》,而《内科学》基本可说是上面前四门的组合。前四门学通了,《内科学》就不难学通,甚至接近可以自学。而妇、儿等临床科的形式与《内科学》近似。
所以,我现在在正安文化就是以前四门为基础外加病案,兼有其他老师上的针灸、经络调理而整合成中医一年通课程,就是希望从真正的基础入手让业余爱好者能相对容易地走进中医之门。
学完这些,至少你找中医看病时,可分辨出医生的优劣和处方或措施的合理性。
同时,你也该可以初步学以为用了。学以致用是巩固与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的不二法门,至于如何用,各人的学习目的与身边环境不同,自应因宜制宜。
有跟诊条件的自然最好,但如果没跟诊条件的,其实也可以看古今医案,面对复杂病例,看看医林高手们的思路及对知识的运用是怎样的,也应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方式。
这里必须说明,如果真有成医的欲望,或本身就是中医文化的深度爱好者,学经典就应该且必须。因为那是中医的提高课。
正式学之前应该做什么
可以先学学推拿按摩、艾灸、刮痧、拔罐、耳穴疗法等,只要认真看看、练练,上手都不难。先体会疗效,有了疗效,自然就会生出求其所以然之心。
中国传统的不少功夫,往往都是先践行,践行有效后才回去找所以然的。
同时也可以看看对中医思维有启发的书,这些书不一定要一下读懂,只须领略其中的思维方法就好了,适应了中医的思维方法,学起中医来比较容易直达本原。
本公众号之开,主要是为广大中医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也想尽自己的微力为大家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
我呢,也想继续教学相长,光站在讲台上讲似乎未够过瘾,尝试着网络交流,也算是迎接另一种教学挑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