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好礼放送,百万优惠券限量领”“恭喜您获得一张28元新人代金券”“最后2小时!你有30枚鸡蛋待0元带走”……双十一期间,一边是电商大促,一边是消费者收到的各类营销短信轰炸。
营销短信“伏笔”藏在隐私条款中
为何电商平台的营销短信如此之多?消费者允许电商平台给自己发送信息了吗?贝壳财经记者浏览上述App的隐私协议发现,事实上平台早已经把能够发送短信的权利融合进了隐私条款,当用户打开App并在同意隐私条款选项上“打钩”时,就已经“默认同意”了接受营销短信。
营销短信如何“退订”?
11月8日至9日,贝壳财经记者浏览几家知名电商发现,营销短信并非不可以取消,但取消的方式较为复杂。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平台自身发布的商业性短信,有相当一部分营销短信来自在平台上经营的商铺,对此,平台的监管“鞭长莫及”。拼多多官方客服就对记者表示,“只支持关闭营销或物流通知短信。如您收到商家的骚扰,可以打开与商家聊天的页面,点击投诉,拼多多会尽快核实处理。”
排除电商平台,目前市面上的营销短信服务商很多,结合大数据公司提供的脱敏手机号码发送营销短信是较为常见的营销行为。但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这些商家往往并不纠结于发送信息前是否“经过消费者同意”。
“现在北京地区不能做营销短信了,其他地区可以。”11月1日,一名短信营销服务商对记者表示,“在我们这里可以定制106开头的营销短信,具体价位需要根据你推送的内容收费,比如房地产的价格为0.055元一条,医美的可能就更贵一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