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的方法?

管理创新的方法是指产生管理创新或创意的途径和机制。诸如艾科卡、松下幸之助等人在进行管理创新时都遵循了一定的管理创新方法,并考虑了进行管理创新的约束条件及其内存规律,从而成功地取得了不少的管理创新成果。如果一味行动,而不把握行动的规律,其结果不是遭受失败就是事倍功半。管理创新的方法主要有:

1.加强系统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修炼

我们前面说过,管理创新是要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改变不正确的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容易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产生创新或新创意。而要改变不正确的心智模式必须要进行“修炼”,学会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学会看清事物表象背后的结构性冲突,从而找到真正的原因和矛盾,这样才会有利于产生创新。

2.学会突破常识,采用反向思维法

反向思维是指思考问题的逻辑方式与一般人的想法相反或不同,常常打破常识,从一种新的视角看问题,从而产生意外的发现,甚至在此基础上产生管理创新或新创意。具有反向思维的人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喜欢思考的特点,这样的人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把问题想得更透,喜欢从多种角度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因而思维很活跃,一般人认为正常的事情,他们往往能看到不平常之处。如同样是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一般人会习以为常,思维也会就此打住,不会进一步去思考。可是,具有反向思维习惯的牛顿却能见常人之所不见,进一步思考,后来因此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关于反向思维的例子还有许多,如:

(1)竞争的实质是要求合作。一般人认为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的对抗和对立关系,但从“竞争”一词的英文单词来看,竞争一词还有“伙伴”的意思,即还有合作的意思,从当前发达国家的巨型企业从对抗走向合作的趋势来看,人们更注重“伙伴”这种意思的把握,并对竞争和竞争对手进行了重新定位。我国目前的价格战,表明我国企业还未意识到竞争应转向合作的趋势,还未真正理解“竞争”一词的含义和其发展趋势。

(2)规模生产并不一定是对的。普遍的观点认为,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这种观点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在日趋强调个性化的后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并不一定可行。因为人们的需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追求个性化消费已成为一种趋势,这时要求企业进行小批量生产和差异性生产。另外,实行规模化生产,是强调数量,若产品不适销对路或卖不出去,生产越多就意味着浪费,反而达不到企业的预期目标。

(3)不要勉强挽留想要离去的员工。当某一员工想离开企业时,传统的做法是给员工做思想工作,希望他留下来,甚至不让员工离去。这样做轻则导致更多的内耗、制造矛盾、分散企业凝聚力,重则贬低领导者,甚至吃里扒外。所以要走而不走或要走而不让走都不是正确的做法,而应让要走的人尽快走,以免影响企业的发展,虽然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但若不为企业所用,只能成为祸害。

(4)薄利多销是头脑简单的做法,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并能获得可观的利润。一般人总是认为薄利多销是一种成功的销售策略,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成熟的顾客在购物时更在乎满意度,在乎得到的享受和满足感。高附加值的产品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满足,如高文化附加值的产品能使顾客在心理上享受到更多的满足,高服务附加值的产品能使顾客用得放心,节约了许多隐性成本。

3.知识综合的管理创新法

芮明杰教授认为,管理创新只有通过两种方式产生,(1)用新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来分析、研究现实中的管理问题,即从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现实问题,从而能得到不同以往的新看法和启示,进而产生创新的灵感。例如,信息技术的革命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企业的信息系统产生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管理幅度由此不受限制,从而大大冲击企业的组织结构,新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将诞生。(2)沿用以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手段,并将这些科学知识、方法和手段综合起来并系统地看待管理问题,从而得到不同的思路、看法和启示。例如,现代柔性管理模式即是属于这种方式产生的管理创新。

4.改进、突破管理创新法

改进原则是指在现有的管理基础上,进行有创意的提高与改进,通过这种方式,更容易产生管理创新,也是现实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可以是在自己特有的管理基础上,也可以是在别人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提高,或通过否定他们而建立新的管理方法。例如,推销这种营销方式,最开始采用单家单户的人员推销方式,但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于是便让推销员进入超市、商场,穿上营业的工作服,进行现场推销。一方面,打消了消费者认为对方在搞推销的念头,另一方面,营业人员的意见对消费者有较大的影响,使得这种推销方式极为成功,这也不失为一种营销方式上的创新。又如,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的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后来通过去美国学习企业管理并邀请美国管理专家到日本讲学,保留美国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成分,再加上日本传统文化,甚至还加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具有日本特色的管理模式,使得日本的企业管理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他人的长处,这也不失为一种管理创新。

5.技术开发加快的管理创新法

技术开发管理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捷径和源泉,也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技术开发,获得新成果,往往会伴随企业管理上的创新或导致管理模式的变化。微软公司把“技术开发管理”的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不断淘汰自己的产品”是该公司的口号,也是该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正因为微软一直十分重视技术开发,才使得他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在企业管理模式上都不断有创新和进步,始终处于IT行业的领导者地位。现在,通过加快技术开发,促进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家们的共识,美国柯达公司也提出了“站在传统与未来之间”的开发技术方案。正是技术开发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使美国企业领先于世界。

THE END
1.创新方式方法(精选十篇)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是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重要途径,是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的重要环节。近几年,***面对**建筑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生 动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qo5r2e0.html
2.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方法(通用12篇)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方法(通用12篇) 实践证明,各级基层组织只有始终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才能将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社区社会管理创新https://www.jy135.com/guanli/25444.html
3.创新思维与方法二、创造、创新和创新思维 1、创造的涵义与特征 2、创新的涵义与特征 3、创新思维的涵义与特征 思维训练题 三、 创新方法举例 1信息交合法 2、检核表法 创造与创新两个概念在特征上都有独创、新颖的共同之处,但在内涵和外延上又有一定区别。“创造”一词是带有根源性含义的概念,英文为create,最早是由拉丁语https://www.kechuang.org/t/1472
4.创新调查研究方法理论奋进新时代,我们应针对调查研究的内容、时间、对象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同时,为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要不断创新调查研究方法。习主席指出,调查研究方法要与时俱进,在运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针对新形势新对象,特别是https://www.workercn.cn/c/2023-05-22/7847328.shtml
5.创新方法72变(荣振环)冢边木创意是创造生意的源泉,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就在于你平时是否善于思考,乐于尝试新事物、新方式和新方法。 创意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对规律的思考,对事物的判断,不断地演练形成的,培养创意的方法举不胜举,关键在于实用。笔者通过长期的思考,对和田十二法进行了新的诠释和例证,每一个方法都配有6个小案例,12个方法就https://www.cnblogs.com/todaysgp/archive/2008/05/12/1193935.html
6.4种思维,8个字的产品创新方法当产品经理到高级产品经理阶段,已经会开始经过自己思考融入合理的产品创新了。到了产品总监阶段,产品创新思维就根深蒂固了。如何判断一个产品经理的重要蜕变的准则就是创新思维。当你的产品开始合理创新的时候,说明你离你的产品成功越来越近了。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了四种思维八个字创新方法。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665999847&efid=Y0EY3Yab9nxvGrdmlZOgLA
7.101种创新方法:7个步骤了解完整个设计创新流程和生命周期是实现可靠创新的基本要求。但是,设计团队也必须了解在整个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运用相应的方法支撑最终的设计原型。就像一个木匠会根据他正在建造房屋或椅子,熟练地选择不同的工具,设计师也同样需要熟悉创新设计的方法。https://www.jianshu.com/p/a2e3f67fb101
8.常用的创新方法有哪些常用的创新方法包括: 1. 设计思维:以用户为中心,通过观察、洞察、理解用户需求和问题,迭代设计解决方案。 2. 六顶思考帽法:通过穿戴不同颜色的“思考帽”,以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寻找创新解决方案。 3. TRIZ理论:通过分析现有技术和发现技术演化规律,找到问题的矛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 https://www.360doc.cn/article/75092861_1112396922.html
9.技能培训方案(精选14篇)第二,在创新方式方法,激发职工学技练功上下功夫。 一是通过整理职工学历、职称档案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方位调查职工技能培训需求,详细了解和掌握不同层面、不同知识结构的职工所拥有的技能程度、个人特长、知识积累、发展方向等情况,找准职工对技能培训的需求,制定技能培训计划,完善技能培训模式,做到技能培训形式多样化https://www.ruiwen.com/peixunfangan/502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