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共设6院1系2部。院系设置为:
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机电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学系、传播学系、秘书学系;新闻传播学研究所(校级)。
上海建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上海建桥学院外国语学院
视觉传达系、环境艺术系、数字媒体艺术系、宝石工艺系;设计基础教学部、设计实践中心。
上海建桥学院护理系
护理学系;医疗护理实践中心。
上海建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夜大学、交大网校、国际培训部、航空警务服务培训、围棋进修学院。
二、院系领导
商学院
机电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信息技术学院
(注:以上数据截至2013年12月)
董事长:周星增
副董事长:黄清云、郑祥展
校长:潘迎捷
校党委书记:蒋威宜
副校长:张家钰(教学)、蒋威宜(党政)、郑祥展(财务)、朱瑞庭(学术)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雨
客座教授:秦怡、吕世杰、江若尘。
教授:潘迎捷、蒋威宜、张家钰、刘锦高、马长伟、汪燮华、石潇、张捷、朱瑞庭、余炳炎、郭大宁、张骏德、高东、卢宁、钱晓文、颜志刚、杨大亮、孙文抗、程祖德、王美娟、卢贤中。
副教授:徐方勤、徐安东、杨晓芳、甘家宝、成长生、陈莲君、戴春妮、余莉、朱曙锋、尹静、矫桂娥、李玮莹、朱丽娟、王重华、富丹江、周英芬、王新伟、邱海蓉、沈霄凤、李人晴、李翼、杨崇礼、郭薇、沐红英、印浩、周蓓蓓、张润兴、葛洪波、阿娜、冯修文、朱万玉、王仲贻、王君兰、吴远恒、张鸿成、黄雪珍、刘杰、张雪娜、钱力奋、李芝章、王丹、蒋家平、周玉凤、王瑛、沈晓明、马云霞、卢保奇、陈征、孟振祥、邵婉鸣、袁凌云、刘丹宁、宋艳华、杜秀玲、史玉华。
(注:排名不分先后;统计有纰漏,以上为不完全统计。)
Address:1500-1700KangqiaoRd,Pudong,Shanghai,P.R.China
邮编:201315Postalcode:201315
上海建桥学院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迄今学校总投资现已愈10亿元人民币,现校区占地面积487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620.99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20.02万册、电子图书42.65万册;建成9个实验中心,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可容纳近5000名学生同时进行各类实验实训。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有13029人,其中本科生10330人。自创办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11届逾25000名合格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8%以上。学校设有6院1系2部。商学院、机电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护理系、基础教学部和思想政治教学部。另外,学校还设置有继续教育学院。学校有27个本科专业,涉及经、管、文、理、工、艺六个学科;另有专科专业14个。
学校教职工总人数696名,其中专任教师43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比39%,研究生学位占比63%,有9人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有上海市模范教师1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3人、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10人,“晨光计划”项目获得者7人,海外名师项目获得者1人。
在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建桥学院已启动临港新校区建设工程,计划在东海边、美丽的滴水湖畔、南汇新城建设一座占地800亩、一期总建筑面积近43万平方米的新校区。新校区的法人财产权全部在学校名下。新校区预计2015年启用。
(一)校长办公室(与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合署办公)
主任:王邦永副主任:周宇华、何羽
(二)人事处(与党委组织部合署办公)
处长:马长伟副处长:施荣瑜
校园景色(三)教务处
副处长:王东旭(主持工作)副处长:周荣玲
(四)学生处(党委学工部合署办公)
处长:张宁副处长:周智明
(五)财务处
处长:侯燕飞副处长:韩敏明
(六)督导办
副主任:张嗣萍(主持工作)
(七)招生办公室
主任:俞晓光
(八)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
主任:李道康
(九)对外交流办公室
主任:俞晓
处长:陈祝林
(十一)信息化办公室
副主任:阮鹏(主持工作)
(十二)图书馆
馆长:曹育南
(十三)实践室与资产管理处
处长:郭新华
(十四)审计处
处长:舒敏
(十五)继续教育学院(上海建桥学院夜大学)
院长:张家钰(兼)副院长:侯秀珍、朱丽青
所长:黄清云
(一)党委办公室(与校长办公室合署办公)
主任:王邦永
(二)党委宣传部(与党委办公室合并办公)
部长:何羽
(三)党委组织部(与人事处合署办公)
部长:马长伟副部长:施荣瑜
(四)党委学工部(与学生处合署办公)
部长:张宁副部长:周智明
(五)中国教育工会上海建桥学院委员会
主席:夏雨
(六)共青团上海建桥学院委员会
书记:张巍
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20万册、报刊875种,电子图书10余万种、期刊2万多种,共计约200GB,以及随书光盘自建数据库等;并拥有“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书生之家电子图书馆”“EBSCO数据库”等系统镜像站点或使用权。馆藏文献全部实行书目数据标准化,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图书馆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具有较为完备的网络设施,以RG-iS1000、ADTX光纤磁盘阵列等存储设备用于电子书刊文献;并设置计算机检索系统,读者可进行查询、自助续借等操作。图书借阅室借阅合一全开架,并将发展网上预约借书等项服务。
在科学研究方面,既注重学科专业的应用性特色,为产业一线服务,又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以科研成果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同时还注重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基本建成一支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骨干力量。通过“十二五”建设,中青年教师中研究生比例达到90%,博士学位比例达到15%;中青年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0%,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0%。
学校成立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自2003年启动科研工作5年来,已先后获科研项目194项,其中国家及市级纵向项目134项,研究经费362.3万元;发表科研论文236篇,其中核心期刊157篇,出版专著7本,教材53本。学校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申报的“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研究”获得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2009年5月,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在该校挂牌成立。
学校与东华大学合作,从2013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学校取得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创造条件。学校未来几年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有部分专业可以开展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
校级:
(一)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二)新闻传播研究所(三)国际商务研究中心
院级:
(一)商学院实验实训室
(1)经济管理实训室(2)财务会计实验室(3)物流实验室(4)信息化物流实验室(5)国际贸易实验室(6)电子商务实验室(7)ERP实验室(8)企业模拟经营管理沙盘实验室(9)金融实验室(10)旅游会展实验室
(二)机电学院实验实训室
(1)数控技术应用实验室(2)金工实验室(3)数控系统应用及故障诊断实验室(4)机械基础实验室(5)传感器及测试技术实验室(6)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实验室(7)电机与伺服驱动实验室(8)电子电路实验室(9)电工技术实验室(10)操作技能训练室(11)微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室(12)汽车实训中心
(三)新闻传播学院实验实训室
(1)现代化电视实验室(2)实验室(3)秘书实务实训室、(4)摄影暗房、多媒体新闻采编实验室(5)新闻传播学研究所
(四)信息技术学院实验实训室
(1)局域网组网实验室(2)网络布线与测试实验室(3)互联网及其应用实验室(4)InternetⅡ模拟实验室(5)网络管理实验室、(6)网络接入实验室(7)网络安全实验室(8)计算机组成实验室(9)接口技术实验室(10)嵌入式系统实验室(11)软件开发与测试实验室
(五)外国语学院实验实训室
(1)多媒体语言实验室(2)网络语言实验室(3)语言研究学会
(六)艺术设计学院实验实训室
(1)艺术创作设计中心(2)装修构造与材料展示室(3)陶艺创作设计室(4)首饰设计制作实训室(5)宝石加工实训室(6)环艺创作设计室(7)宝石综合实训室
(七)护理系实验实训室
(1)形态试验室(2)功能试验室(3)显微镜室(4)基础护理实训室(5)内科实训室(6)外科实训室(7)妇儿实训室(8)外科手术室(9)ICU实训室
从综合大楼上鸟瞰校园美景上海建桥学院办学以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眼造就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始终围绕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先进学生群体的形成,加大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力度。
从应用型职业教育特点出发,初步形成“专业渗透、就业导向、能力为先、质量监控”的教育教学特色,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添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有包括国家级示范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在内的实验实训室36个,建立了130余家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不同环境下的实践操作机会,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专业理论背景又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004年9月,就在国务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后的五个月,上海建桥学院投资方——上海建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做出一项重大决策:坚持学校的公益性质,不要求经济上的回报,办学结余全部投入学校再发展。不仅如此,上海建桥(集团)有限公司还利用集团其它投资如房地产、能源项目的收益支持学校的基础建设,极大地缓解了学校再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可以说,学校办学以来能实现稳定持续发展,与建桥学院始终坚持公益性质是分不开的。就业导向,多方合作。所有专业均置于上海实施“科教兴市”的大战略框架内,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对接,与市场紧缺人才需求相适应,绝大多数毕业生因其“起点高、能力强、上手快、素质好”而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上海建桥学院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任务,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高等教育的要求。实施多层次高等教育,努力把上海建桥学院成为建设成一所有特色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能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国内有影响的多科性高水平民办大学。
通过建设新校区,到2020年,在校生控制在2万人,逐步调整本专科结构比例,以本科为主体,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为两翼。在以管、文、工学科为主的专业结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建成多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走在全国民办高校前列。
“十二五”期间,上海下决心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道路,这为学校高起点发展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未来十年,学校董事会、党政班子最大的愿望,是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招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争取办学层次再上一个台阶;
二是招留学生,同时让更多学生出国深造,争取国际化办学有新突破新发展;
三是实现上海建桥学院向上海建桥大学的华丽转身。
——强本科。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十二五期间不搞专业低水平扩张,发挥相对优势,集中各种资源,夯实本科基础,打造强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培养优秀本科人才。
——兴学科。抓学科建设是学校强本科的需要,是学校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需要,是学校再上台阶的需要。要以队伍建设为抓手,精心汇聚学科梯队;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服务社会为途径,形成科研主攻方向。
——创特色。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思政工作、学校管理、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注重凝练特色,塑造优势,形成具有建桥办学风格的特色,与公立本科院校实现差异互补,与其他同类院校形成错位竞争。
上海建桥学院的得名,取之以“桥”文化映照下的办学宗旨:“为学生建成才之桥,为教师建立业之桥,为社会建育人之桥”。建桥,“桥”的品质与精神贯穿于事业的始终。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文化智慧,肩负着使命与责任,建桥人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服务社会发展;桥,是人流、物流的通道,是两地之间最近的直线——要求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效率观投入工作,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桥,是沟通心灵的纽带——尊崇以人为本,团结协作,和谐共赢;桥,是奔向成功彼岸的捷径——倡导助人即助己,服务他人、回馈社会、报效国家,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理念。
学校热心公益事业,迄今已在全国各地捐建近40所希望小学,资助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300多名贫困生累计达1000多万元;此外,学校还多次冠名或赞助中国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等棋类比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击剑比赛、全国大学生摔跤比赛等体育赛事。
学校努力办“让人民满意、让政府放心”的高水平民办高校。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寻求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的多方合作理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针对性地培养具有企业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双赢目标。学校的办学方针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依法治校,严格管理;办学理念是:民营模式、公益性质、人本观念、文化管理。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为该校题写校名感恩、回报、爱心、责任
注:校训确定于2010年9月建校十周年之际,经多番商议,在周星增董事长的支持下,确定“感恩、回报、爱心、责任”为校训,学校主要创办人、董事长周星增先生为学校题写校训,包含着上海建桥学院“善行天下、服务社会”的理想。
校徽建桥校徽由文字、字母和图形三部分组成。上方校名为费孝通先生为学校题写,下方为学校英文名称,中间为学校投资举办方——上海建桥集团的标识,其中字母“GENCH”由英语单词gentle(有修养的)的“GEN”和Chinese(中国人)的“CH”组合而成,谐音“建桥”,意为“有修养、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建桥人”。另外也寓意建桥集团为学校创立建设作出的贡献。
学校主色调:建桥红,代表激情与活力;建桥绿,代表稳健与务实。两色互衬,和谐统一。(CMYK值:█红色:C:0,M:100,Y:100,K:0█绿色:C:100,M:60,Y:70,K:10)
(一)中国台湾:台湾义守大学、环球科技大学、中原大学、昆山科技大学、中叶大学
(二)日本:日本梅花女子大学
(三)西欧:德国欧洲商学院、德国Wildau应用科技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丹麦罗斯基尔德大学
(四)北美:美国查尔斯顿学院、夏威夷大学毛伊学院、华盛本大学、温盖特大学、达科他州立大学,
(五)澳洲:澳大利亚威廉布鲁学院
学校加入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在校本科生可跨校辅修联合办学成员高校开设的第二专业和课程。
上海建桥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全面负责制,运行规范,管理严格。倡导“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教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
学校形成校、院系、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监控与反馈。这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定期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多层次听课制度、学生学习跟踪制度、教学巡视制度、教与学沟通制度等。
坚持需求导向和特色办学:以“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为办学方向,高起点、高投入、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实施发展规划,努力将上海建桥学院建设成一所有特色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能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国内有影响的多科性高水平民办大学。
学校坚持定期举行校长在线访谈,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在教代会无记名投票表决,优化流程设计给犯错学生以申诉和改正的机会,一系列举措营造出良好的内外部教学科研环境。专门聘任法务专家。学校所有出台的文件政策,特别是涉及到师生利益的决策,都请法务专家从法理的角度审核把关。
完善教代会制度。修改通过《上海建桥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和《上海建桥学院工会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校长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等都经过教代会代表讨论通过。特别是2011年出台的《工资分配改革方案》,经过教职工代表讨论,在教代会上以票决制通过,做到工资增长常态化和制度化。
几年来,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分别与新、日、美、欧洲、澳等国家的9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加强和台湾同类学校间交流。与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等共同主办了四届海峡两岸民办(私立)高校校长论坛,加强了该校与海峡对岸高校的联系,共有42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为营造该校国际化氛围,扩大了学生们的国际视野,迄今已聘用来自美国、韩国、加拿大、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专家21名到校执教。
学校调整和充实组织机构。保证有足够的人手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完善、充实国际交流人员,优化国际交流人员的队伍和结构,适时成立国际交流学院。
学校积极申报举办旅游管理、奢侈品营销与管理、新闻传播学、艺术设计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推进与国外大学学术交流。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重点学科建设需要,实施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国际交流支持计划,积极引进优秀外籍专家。
学校在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信息化资源整合和信息化应用集成的力度。
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规划并启动:实现了校园有线、无线全覆盖;网络的安全与稳定性有较大提高,核心机房运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网络核心速度达到千兆。信息化应用、综合门户、人事系统、科研系统等进行试运行;数据中心、教务系统、图书系统、一卡通系统等已升级;学工系统、机房管理、资产系统有待开发。
学校还建立了网站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公开网(市教委确定的8所信息公开工作试点高校之一,民办唯一1所)、党务公开网。
现任校长潘迎捷
上海建桥学院校长潘迎捷潘迎捷,男,汉族,1951年4月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农科院副院长,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中共上海市郊区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园艺学会理事长,上海农学会副理事长,上海海洋大学校长等职务。
2013年12月20日,受聘担任上海建桥学院校长。
研究方向:真菌分子遗传学、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以单核和同核原生质体为材料的食用菌杂交育种新方法和育种技术程序;在国际上首次发现ssRNA香菇病毒颗粒,并提出了香菇病毒病的预防与控制方法。先后获11项国家、农业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的重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多篇。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情况1、科技部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华东经济区现代化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研究》等16项国家攻关;2、863重大专项《设施农业数字化技术应用与示范》。
获奖情况: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94年和19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1992年、1996年和1997年),94年入选上海市首批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96年获上海市第二届自然科学牡丹奖,98年入选首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99年获第六届上海市科技精英奖。
现任党委书记蒋威宜
蒋威宜,女,汉族,1949年1月生,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教授。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女性领导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上海建桥学院党委书记。
曾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主编著作6部。其中著作《知我中华》获上海市高校思研会优秀著作二等奖。论文《中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比较研究》、《舍区管理改革的新尝试》、《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因素探析》、《必须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德育教育贵在务实》等获全国高校思研会优秀成果奖或上海市高校思研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同时被转载或收入《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多种杂志和文献。
早在1993年就提出“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工作重心将向学生宿舍转移(或扩散)”的观点,并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具有开创性的学生宿舍学生自主管理的新模式。分别于1995年1月和1998年6月发起旨在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劳动意识、自立意识、环保意识的“十无校园”和“文明修身”活动(前者得到国家教委肯定,国家教委办公厅就此曾向全国高师发过文件;后者在上海市有一定影响)。此外,由她培育的“爱心学校”和“BBS三自模式”也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
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94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标兵,2000年获上海市1998-1999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称号,2008年被评为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女职工工作者,2009年获2007-2008年度上海青年志愿者行动杰出贡献奖。
创校校长黄清云
近50多年来,在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及理论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交流和公开发表了论文近20篇;其中不少获得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
2000年,黄清云转战民办高等学校,作为上海建桥学院的第一任校长和党委书记,他依靠董事会和教职工,牢牢把握民办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005年9月,上海建桥学院获准举办本科教育,并连续三年成为上海市依法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院校之一;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学校连续四度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他本人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现兼任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民办高等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教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职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教评估协会副会长、上海建桥学院副董事长。
近日,“2014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公布。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技术负责单位研制的“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荣登“十大科技进展”榜首。“海马”...
12月20日,徐汇区教育系统首届“位育高中杯”教职工长跑比赛在位育中学举行。来自各校的150位长跑爱好者奋勇争先,在凛冽寒风中以跑会友。区教育局局长庄小...
“淘宝网店涨租”、“腾讯与360软件不兼容”、“京东与苏宁价格战”……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崛起,电商领域的突发事件急需得到妥善处理,电子商务智库在其中发挥...
6月7日上午9点,普陀区少年城五楼多功能教室里掌声阵阵,气氛热烈。同济二附中学生记者团以及高一年级学生共7位学生在张丽老师、刘诗苑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