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向(精选5篇)

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对大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因而,要取得教育实效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探索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活动为依托,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增强学校的社会效应,变封闭为开放。

二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策略

1.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真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快速传播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下明显提升。如果忽视新媒体的传播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将很难控制学生错误的思想。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喜欢在互联网中寻求知识和所需答案,高校工作者应该掌握这一特点,通过新媒体与大学生沟通,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加强远程开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

在以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成熟经验之上,笔者认为远程开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户端,即建立完善的网络办公系统。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无线办公,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二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把红色网站建立到互联网中,使互联网也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思想的网络阵地,成为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三是建设校园网络公共平台,依托学生熟悉的几大网站,逐步建设起真正吸引和凝聚大学生群体的各种网络平台,发挥网络在消息传播、舆论引导和沟通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3.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培养其运用远程开放网络进行工作的能力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加强学习新媒体和新技术技能,提高运用网络进行工作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4.建立健全高校互联网信息监控机制

需要高校建立有效的信息监督机制,对传播的信息进行高度监督和舆情分析,引导学生吸收正能量,构建和谐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5.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

论文摘要:“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学各个环节的个性化特征,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并未充分彰显,明确并落实思想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化和实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思想性”界定及表现

“思想”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有所不同。如,哲学论域中的“思想”是指相对于感觉、印象的一种认识成果,属于理性认识,有时也可指一种理论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思想”则指的是思想意识,涵盖了意识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但侧重理性形式[1],是指支配人的行为、态度的主观观念、主观意识、主观精神,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特点的范畴[2]。“思想性”是指以思想、观念为涵载,强调思辨而非经验,价值主导而非价值中立,承载着价值判断、伦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属性。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1.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

2.思想、观念性教育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

3.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性的,强调课程对受教育者主观思想观念的改进和提升,具体来说就是在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以为理论指导和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方面所达到的效果。这迥异于常见的学术性标准,后者注重对某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掌握以及增进和积累。政治学和伦理学传承和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知识体系,可能培养出政治学和伦理学学者,却未必能培养出政治家和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不是在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培养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学者,而是要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心理素质有所提升。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实现的认识误区

1.泛政治性使思政课无法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2.学术依附性使思政课囿于知识积累而非思想水平的提升

3.重理论环节而轻实践环节使思想教育与现实脱节而缺乏实效

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一样,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论和西方的教育理论都明确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相对成熟,自我意识强,情绪、情感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乐于独立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非书本上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学生们无法通过简单的背诵、记忆完成任务,必须迫使自己作出认识和思考,这无疑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一种再好不过的途径。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或者被忽视乃至名存实亡,或者虽有严格的社会实践安排但却缺失思想性的主导,甚至沦为变相的旅游。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对策

1.贯彻针对性、形象性、层递性原则,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的思想性

2.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学术取向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深厚基础,但必须凸显自身的特色。首先,“合思想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术研究的独有视角,是学术个性所在,它所展示的是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研究而非单纯的理论研究。“合思想教育性”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独特研究领域,能否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其次,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以学术地位并加强其学术性研究。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被视为学术研究,在论文的分类上就有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之别,后者显然没有得到学术承认。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各专业学术研究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强势地位有关,它所强调的是学术积累而不是思想和观念的教化。以观念和思想教化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比任何其他学术领域都更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否定方法研究的学术性是十分荒唐的。再次,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特色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标准。这对于本学科确立独特的学术领域,凝聚和培育学术人才,提升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3.突出思想性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社会实践的准备阶段,要使选题富有思想意义,与课堂理论教学有衔接,作出详细、可行的实践计划并作必要的技术准备,以保证社会实践的深度;在行动阶段,要进行全时段的导引和监督,保证社会实践的方向和力度;在最关键的总结阶段,除了严格要求,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社会实践成果的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以最便捷的途径、最大的容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挖掘学生最深刻的内心感受。总之,思想性主导的社会实践既要有“量”——使学生广泛思考,又要有“度”——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获得深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102.

关键词:思政工作;辅导员协会;专业化;职业化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二、创立高校辅导员协会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协会,是为进一步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辅导员之间的经验和知识共享,促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逐步推进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进程,以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为主体,自愿联合结成的全校性、专门性团体。高校辅导员协会是一种民办组织,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促进高校的发展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有利于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选聘机制

辅导员的选聘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选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在选聘过程中,首先要严格选聘标准,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选聘辅导员。其次,要严格选聘程序。高校可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专门成立选聘小组,根据学校情况,制定相应的应聘条件和要求,以确保选聘工作的公正、透明,也有利于广泛听取师生的反馈意见。当然,各高校在坚持选聘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充分发挥辅导员协会的监督和指导作用,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传统特色来制定具体的辅导员选拔制度。

(二)有利于完善辅导员培训制度

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化教育和培训,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来逐步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并通过一定形式的认证来达到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求,使其更新知识,调整和更新管理理念。要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完善辅导员的培训制度是最重要,也是最现实的途径。培训制度的完善与落实,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还能够帮助他们增强发展后劲。

(三)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激励机制建设

在对辅导员工作的分析和评价制度中,加强辅导员协会的参与力度,建立更适合考量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机制,一方面可提高检查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还可起一部祈祷促进和激励作用。高校要建立健全与工作职责、能力、业绩紧密联系、鼓励学生管理人员创新的分配制度、晋升通道和激励机制和工作考评体系。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向关键岗位和优秀学生管理人员倾斜,在职称的评定和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对他们给予适当的重视。建立规范有效的奖励制度,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奖惩分明,实现有效激励,以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辅导员协会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辅导员队伍中

除增加培训和进修环节外,辅导员协会还可以担任起部分工会的工作,对辅导员在福利待遇方面所遇到的分歧出面和校方进行商榷,有了个人发展、职业前景和有保障的福利待遇,能吸引、鼓励更多的政治素质高的、有爱心、有奉献精神、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的行列中,并制定可行措施,使辅导员队伍的智能结构、性格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调整到合理状态。切实解决好学生管理队伍在专业和职业上发展的老难题。

三、辅导员协会建设之对策

(一)辅导员协会的理念是协会的核心

随着大学生思想的变迁,旧的管理教育理念已经很难很好的适应四年时期的要求,加上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的不足,现在急需一个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的发展思路,而辅导员协会就是这个新思路的先驱者,在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监督管理、学校把握方向开展工作的同时,对辅导员队伍也起到了帮扶作用。所以辅导员协会的宗旨就是:团结高校辅导员,加强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工作交流,为进一步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服务,其理念是树立服务意识,做好帮扶工作。

首先要更新服务观念。辅导员协会要与大学生教育接轨,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要始终把维护和代表辅导员利益,全心全意为辅导员队伍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把队伍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队伍建设需求作为第一需要,把协会会员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协会会员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协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会员诚心诚意办实事。其次要开拓服务领域。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辅导员协会工作覆盖面非常广泛,内涵和外延都是多方面的,协会系统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广大会员搭建专业指导、人才培训、技术信息、法律维权等服务平台,提高协会的服务能力、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使协会为会员服务工作得到全面创新。再次要创新服务方法。协会工作要提升水平,扩大影响,必须创新服务方法,坚持与大学教育接轨,努力实现人性化服务,指导,全方位服务。辅导员协会可以建立重点帮扶、会员联系点、会员之家、会长理事定期工作制,与党政领导定期座谈等制度和机制。

(二)辅导员协会的准确定位是协会发展的关键

辅导员协会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协会的自身定位尤其关键。协会首先要协调好协会与会员的关系,牢固树立以会员为本,会员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其次要协调好协会与理事的关系,坚持民主办会,关心尊重理事的工作,充分发挥理事的作用;其次协调好协会与学校及有关组织的关系,要遇事多请示,多汇报,争取多支持,同时加强与组织、宣传、人事、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协会工作发展的良好氛围。协会工作开展必须立足当前实际,要紧密围绕广大会员的热点、难点开展工作,要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辅导员协会工作是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协会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只有贴近学校实际,自觉围绕学校开展协会工作,协会事业才能有大发展。

(三)辅导员协会的能力建设是协会持续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娄钰华.努力构建创新型高校辅导员协会[J].大学时代,2006(11).

2、陈立民.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兼结合[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研究成果;发展趋势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界对思政课考试环节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本文对此进行综述,旨在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所禆益。

一、传统思政课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现有研究来看,论者们普遍认为,传统思政课考试环节积累了许多好经验,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概括地说主要有:

1.命题内容呆板

2.考试形式单一

张振昶指出,传统考试方式仅从教材、课本出发,将考试局限在课堂内,缺乏对社会实践的考核,不能完全反映思政课的课程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3]王儒仿指出,多年来思政课考试大多采用开卷和闭卷两种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题型模式由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构成。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与灵活性。[4]石裕东也指出,考试题型缺乏理性思辨,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只是临考之前突击背诵,所以达不到思政课教学的应有目的。[5]

3.成绩评定失当

目前在思政课课程成绩评定上,许多高校采用“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这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但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成绩中所占比重大(一般要占到70%),所以许多学生还是把重点放在期末考试上。石裕东认为,这不能很好地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核,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6]

4.考后分析缺位

考试有多方面的功能,而长期以来思政课在设置考试环节时,比较重视考试的检查功能,即仅仅将课程考试的及格与否作为监控思政课教学的唯一目标。对此,王儒仿认为,由于受教学课时、学习内容等诸多因素影响,思政课考试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期末或一门课程结束之时进行,也就是说考试实质上只是总结,而非诊断。[7]李楠也认为,过去对思政课考试作了孤立于思政课教学系统之外的狭隘理解,也即只是将考试看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而没有很好地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更没有看到考试本身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8]

二、改革思政课考试的现实意义

关于改革思政课考试的现实意义,学界主要是围绕这四个层面来加以研究的:

1.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消解传统考试的弊端

梁勇等论者指出,传统思政课考试在命题内容、考核形式、成绩评定、考试分析等方面的弊端,既有高校对考试环节设置错位的因素,也有教师对考试操控力不强的因素,还有学生应试目的不端正的因素,更有个别领导对考试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使改革方案无有力保障而半途而废的因素。这些弊端和不利因素极大地制约了思政课考试意义的发挥,因而必须强化对思政课考试改革重要性的认知,积极推动思政课考试的改革实践。[9]

2.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

王儒仿认为,传统思政课考试过分突出考试的检查和总结功能。这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也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10]马冀也认为,思政课考试不仅要测试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更要督促、引导和提升师生双方的教和学,因而从发挥考试本身具有的评价、导向和激励等多种功能来说,必须对思政课考试进行改革。[11]

3.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杨建强提出思政课考试改革,应结合“05方案”的实施,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努力使考试成为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12]王立荣提出,思政课考试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手段要改革创新。唯有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知识视野的拓宽、发现和认识规律以及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提升。[13]马冀也提出,科学而又符合教育规律的思政课考试,不仅能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而且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14]

4.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吴昌盛等论者认为,要通过改革思政课考试,使之更加适应教书育人这个大目标的客观需要,更好地适应注重素质教育这个时代大趋势的客观要求。[15]杨建强也认为,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考试理念、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已不完全符合时代、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深化考试改革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政课教学,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探索和实施好考试改革。[16]

三、改革思政课考试的原则与对策

1.改革思政课考试的基本原则

为了积极而稳妥地推动思政课考试改革,论者普遍认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其中,较典型的有四种观点:一是张振昶提出的必须将理论知识考试与实际表现考核相结合,期末测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同时兼顾师生实际承受能力;[17]二是杨建强提出必须把考试的权威性与人本性相统一,考试目标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相协调,理论考试与实际表现相结合;[18]三是李磊等论者提出必须坚持有利于培养人才、提高素质、转变学风、丰富实践和适应社会的“五个有利于”原则;[19]四是李庆华等论者提出了“六个相结合”,即坚持分层次与分阶段改革、开卷考查与闭卷考试、熟记知识点与运用基本理论、主课程小步改革与副课程大步改革、平时考核与期末试卷、考试成绩与读书心得等相结合。[20]

2.改革思政课考试的对策思路

第一,拓展命题内容。思政课考试的内容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及书本知识,金春姬认为思政课考试命题除了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之外,还应考查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21]李楠也认为,作为思政课考试的内容范围,应减少对书本知识等纯粹记忆性内容的考核,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内容的考查,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22]

第三,完善成绩评定。李楠认为,改变思政课课程成绩评定不合理状况的关键是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这就要求在课程成绩的评定上贯彻“三个相结合”,即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以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与社会实践考核成绩相结合,以加大社会实践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书面成绩与其他方式成绩相结合,以书面成绩为主。[26]张振昶认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应分别按占总成绩的40%和60%计算为妥;[27]吴昌盛等论者提出“二三五”模式,即平时、期中和期末各占总成绩的20%、30%和50%较合适;[28]杨现勇认为思政课课程成绩要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根据不同课程内容,两者在总成绩中的比例要有所区别,如理论课的理论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可稍高些,而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可略高些。[29]鉴于思政课课程的特殊性,李玉姣提出,在课程成绩评定上还必须跟学生的实际政治思想情况和日常表现结合起来。[30]

四、推进思政课考试改革探索的若干思考

1.必须创新视角

经过多年的实践运作,硕士生入学考试全国统考课,无论是在考试目标的设定,还是题型结构的设置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思政课学业考试借鉴,但目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几乎是空白。另外,以往对思政课考试方式的研究,多是从考查形式、题型设置等方面展开的,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能否进行网上考试的探索,能否将改革考试方式与完善考试机制、有效引导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结合起来研究,目前还不多见。

2.必须深化研究

如何发挥思政课考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效应,现实中存在哪些制约因素?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另外,如何科学安排思政课考试内容、规范设置考试形式、正确处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的关系、合理划定课程成绩比例等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此外,在考试内容、命题素材的选取乃至考试方式的设置上,今后应积极探索如何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与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的关系,努力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对其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上。

3.必须注重应用

在今后思政课考试改革研究中,应加大应用性、实证性和对策性研究的力度,如关于思政课课程成绩的评定,多数论者主张要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但阐述必要性的居多,而创建具有一定可行性模式的还不多见;又如要借鉴和汲取现代教育考试学的理念、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将之运用到思政课考试实践中,以体现对考试实践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13]王立荣.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90-93.

[2][9]梁勇,靳秀芳,李新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49-51.

[3][17][27]张振昶.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8-61.

[4][7][10][24]王儒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08(4):40-41.

[5][6]石裕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科教导刊,2010(35):47,50.

[8][22][23][26]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65-69.

[11][14]马冀.探析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学理论,2010(30):267-268.

[12][16][18]杨建强.新课程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初探[J].社科纵横,2010(7):169-173.

[15][28]吴昌盛,傅麟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4):73-77.

[19]李磊,冯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刍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7(3):78-79.

[20]李庆华,梁温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77-79.

[21][25]金春姬.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林业科技情报,2007(3):128-129.

[29][31]杨现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黑龙江教育,2007(6):77-79.

1.重视影视教育培养电影思维——高校要建立正确的影视教育观

2.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影视教育

3.中国影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若干问题

4.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

5.论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

6.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7.视觉人类学与九零后的影视教育——以“清影工作坊”为例

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状况调研分析

9.影视教育:现状、问题与出路

10.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由一份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1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图谱探寻

12.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探讨

14.和而不同——影视教育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

15.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16.河南省大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17.对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路径及方法的探究

18.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19.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20.对艺术本体维度的超越与回归——影视教育的文化省思

2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23.影视教育的现状与趋势——2006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与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综述

24.中美高校影视教育比较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影视教育为例

25.媒介融合时代的高校影视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6.突破与转型:对当下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思考

27.影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28.论影视教育中的视听文化

29.高校影视教育课程的静态思考

30.把影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落到实处的思考

31.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初探

32.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综述

33.CG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

34.试论影视教育中的影视文化与审美认知

35.高校大学生影视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36.影视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应用研究

37.普通高校影视教学必须建立大影视教育观——影视课程教学深化素质教育浅谈

3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上)

3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40.云南影视教育80年的发展与思考

41.陕西高校广播影视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

42.美国影视教育特点及启示——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

43.论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影视教育问题与策略

44.高校影视教育中教育媒介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45.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46.强化公共影视教育对提高农村社区早期脑卒中认知的价值

47.台湾高校影视教育现状管窥——以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等为例

48.“影视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49.影视艺术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兼论影视教育对于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意义

50.21世纪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兼谈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

51.中国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52.高校影视教育问题反思及对策探析

53.试论网络时代高校影视教育的立体架构

54.秦皇岛市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对策

55.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影视教育

56.国际影视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主席唐纳德·J·泽坡拉访谈

57.构建高校影视教育新机制

58.影视教育中的实践主义新探

59.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

60.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影视审美教育

61.论高职院校开设影视教育的迫切性

62.当下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态势与理性思考——中国·长春首届“影视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63.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64.略论加强影视教育中纪实素养培育的意义和方法

65.集众家之力开创影视教育新篇章——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影视教育高层论坛”综述

66.新媒体时代影视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67.影视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多元方式

68.专门艺术院校与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之比较——从影视专业角度

6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探讨

70.实施影视教育的策略与原则

71.河北省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2.以信息革命为背景的视听媒介——对21世纪高校影视教育的思考

73.高校影视教育实践教学探析

74.试论数字化浪潮下的影视录音教育

75.解析精英教育——对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教育的调研

76.2015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

77.现代影视教育的四个知识层面与任务型课堂模式

78.当代数字技术与中国影视教育

79.我国地方高校戏剧影视教育的实践性问题研究

80.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变革路径探析

81.影视教育与艺术课程

82.新媒体传播与影视艺术发展——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综述

83.我国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缺失专业支撑问题研究

84.影视教育在涉外型高校的意义及对策

85.江苏高校本科段影视教育现状与问题

86.影视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87.浅论高校影视教育与环境道德建设的关系

88.论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教育

89.高校影视教育与教学模式分析

90.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91.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92.教育媒介在高校影视教育中的选择

93.浅谈影视教育与高职学生素质培养

94.高校影视教育中DV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5.影视教育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13年年会综述

THE END
1.民盟北京城市学院支部顺利换届12月10日,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城市学院支部在顺义校区会议中心举行第五届支部委员换届选举会议。民盟海淀区委原副主委、内部监督委员会主任张百海,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蔡派应邀出席。第四届支部主委王建妮主持会议,支部全体盟员参加会议。 会上,王建妮代表民盟支部第四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她回顾了过去五年支部在组织建设https://www.bcu.edu.cn/info/1054/19744.htm
2.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12月13日上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二处处长杜建峰、市委宣传部宣传教育处四级调研员石正义一行来院调研指导工作,民办高校督导专员兼党建工作联络员、北京化工大学原副校长任新钢陪同调研。上级党委代表、北京邮电大学组织部副部长陈阁及学院理事会理事李雪受邀出席,学院党委书记王常军,院长、党委副书记谢苗峰,副院长兼党https://www.ccbupt.cn/sjyw/52203b1decc44e398bf830fa513ece26.htm
3.北京城市学院网络教学平台:http://jpkc.bcu.edu.cn北京城市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北京城市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入口:http://jpkc.bcu.edu.cn北京城市学院在校教育综合平台。新生的用户名和密码均为学号,请同学们登录系统后,及时修http://www.daydayup123.com/a/7719.html
4.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就业平台35、北京星航方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招聘:项目经理2、呼叫中心主管10、咨询专员6、呼叫专员15、项目助理20、网页美工设计6、网络推广专员5、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维护专员8、行政人事专员3、面试专员10、薪资福利专员2、培训专员2 36、北京阳光金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http://jy.bcpl.cn/zpxx/c1cbf90580fb4dc5b34b532625469409.htm
5.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4、北京城市学院 招聘:辅导员(学工委)20名、各专业教师(详见北京城市学院官网)127名 5、长城计算机软件与系统有限公司 招聘:大数据工程师5名、JAVA开发工程师15名 6、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招聘:大数据开发工程师岗30名、开发工程师30名 7、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bjbys.net.cn/c/2018-09-18/299733.shtml
6.北京城市学院校园网络软件系统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北京城市学院校园网络软件系统 校园网络软件系统是公司整合校园网络管理系统、资源库管理系统、VOD点播系统、校园网站和虚拟社区形成的校园网络综合应用平台,结合数万所学校的使用需求、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和公司的技术成果,涵盖管理、教学、资源、娱乐、窗口等应用环节,能够充分共享各子系统的资源,是校园网建设中最理想https://www.yixinjie.com/lib/yjs-23802.html
7.中国教育在线“作为中国教育的联结者和赋能者,中国教育在线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前行的力量。多年来,中国教育在线专注教育领域,坚持满足各类教育需求,对接国内外2000余所高校、3000余所高中,覆盖全国30余个省市,发布各类权威的招考、就业、辅导等权威的教育信息,专注于为国内外http://eol.cn/
8.校外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一周双选会参会单位预告75、北京新年华无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招聘:课程顾问/学习规划师10、初高中学科教师20 76、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招聘:神经外科4、内科2、外科2、药剂科1、检验科1、麻醉科1、妇产科1、病案室技术员1、护理4 77、北京城市学院 招聘:教学30、行政10 78、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https://m.haitou.cc/xjh-205908
9.学习《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有感(通用14篇)[5] 钟海清.发展中的广西教师教育.北京:高等科学出版社,2009. [6] 张耘,王金凤,姜燕.以学习型组织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4). [7] 卫中旗.建设学习型组织途径探析.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4). [8] 张晟.构建学习型组织,搞好教师队伍建设.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7u346i7.html
10.doc北京城市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北京城市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网络中心全体人员 网络中心人员在工作中 利用网络开展教学 举办网页设计比赛 北京城事学院;耋:…li.t…,……my-'-… 一一…'.一'_■■ - 凹 g一一 " _ⅢT~……一■'_,,▲,'_-__一 . 瓣舀潮 北京城市学院网站 :北京城市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北京城市学院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校园https://www.docin.com/p-749381872.html
11.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开创新局面。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疏整促”工作,严格控制市属高校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以建设良乡、沙河大学城为重点促进部分中央高校向外转移,聚焦推进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等5所市属高校向外疏解,教育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统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14所优质学校,北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110/t20211008_2507725.html
12.翻译专业主要学什么课程1.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研究生、本科学历学位资格,并举办中职、高职专科教育。北京城市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实行公有民办体制的新型高校,以务实、创新而著称,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恪守为民办学的公益性https://www.gaokao.cn/gk-mb/20/105
13.北京公共服务向北三县延伸布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表示,多年以来一直非常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不仅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当前的民生大计。所以今年继续围绕这一话题建言的提案是: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发展的谋篇布局。 刘林委员建议,在做优首都主城区的首都功能,加快通州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北京、天津两个城市更加深度https://m.loupan.com/huludao/news/201812/3746835
14.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www.pkudl.cn北京 237 培训机构 网站信息 网站类型:教育文化,培训机构 所属地区:北京,海淀 网站简介 查看pkudl.cn站点信息 > 站点介绍 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www.pkudl.cn)。 网站数据 查看更多> 21 百度权重 1 360权重 -- APPPC排名 275 关键词数 0 APPPC反向PR https://top.chinaz.com/site_www.pkudl.cn.html
15.建议增设中小学生春秋假对教师参与完成的转发等工作全面清查2019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即“教师减负20条”,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近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在调研中发现,大中型城市中小学编制不足、人手紧张的问题仍有存在,一些中小学出现了人不够用以及年轻教师任务多、压力大等http://news.hnr.cn/shxw/article/1/1633298038057177090
16.学代会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第七届学生委员会候选人名单蔡博硕,男,汉族,共青团员,北京人,2005年生,教育学部2023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现任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学生会生活权益部干事。曾参加2023年运动会志愿者,教育学部主持人大赛,教育学部军事理论课,2023年教育学部职业规划大赛,教育学部辩论赛,教育学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0MzM4NjAzNQ==&mid=2247566542&idx=1&sn=2450b42f22395d5ed31a8c7abf4d1be0&chksm=c292fbeaa647424f70f2cace3ee5452b1f91a3f74caee40d3d311954a418494956c3f0514684&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