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生态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本文作者:张桂英单位:中卫市西郊林场
化学防治通常用于应急情况下,并且需要“专病专药”,尽量选用那些毒性比较低、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者尽可能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此外,应当不时改变药剂种类以及混合用药的配方,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而使得农药失去药效;并且需要采取科学的施药方式,尽可能避免采用大规模的喷雾防治,由于大规模的喷雾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药剂能够对靶标害虫从而起到作用,绝大部分都喷施在非靶标植物、水源、空气以及土壤中,不但造成严重的浪费并且还会产生污染。所以应当采用涂茎、根施以及注射等方式,尽量减轻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建立绿色生态林业系统。
伴随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将防治森林病虫害有机结合建立绿色生态林业的理念是当前保护并发展森林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现代林业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森林生态环境价值。不过,要想尽快普及预防森林病虫害有机融合生态建设的全新理念,不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还应当从管理制度、创新科技、强化意识等各个方面的配合,才能真正出现那种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
1.1祁连山地区概况
1.2林业资源现状
祁连山地区的森林资源为天然林,从甘肃省林业厅的统计数据来看,建国初期祁连山北山地区的天然林仅12.4万hm2,到20世纪80年代,天然林面积有所下降,约为11.6万hm2,随着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强,到2000年该地区北山的天然林面积已经达到19.1万hm2,到2010年该区北山的林地面积达到20.55万hm2,祁连山森林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水源涵养林。
2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
2.1能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受祁连山地区森林资源的影响,降水会随着森林的树冠和树根逐步渗入到土壤当中,减少地表的径流量,使得一部分降水被土壤吸收,一部分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流失,而被土壤吸收的这一过程就实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受树冠和树根的影响,减少了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森林地区地表通常有凋落物能够保护地表土壤免受雨水侵蚀,从而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森林地表都还有较厚的腐殖质能够有效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实现保育土壤的目的。
2.2能够调节祁连山地区的气候
森林往往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可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而且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水蒸气的发生,往往能够保持祁连山地区相对湿润的气候,也是受这一原理影响,森林地区多会伴有降雨发生。因此,祁连山地区的林业资源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相对湿润的气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3减少该地区各类污染
在喧嚣的城市中,噪音污染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森林能够有效的防止噪声污染,降低分贝;目前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巨大,据报道,全球现在以每10a0.5℃的速度在变暖,而森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有效的缓减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越来越严重,而森林能够吸收二氧化氮,减少由二氧化氮反映引起的臭氧消耗,因此能够有效的缓减祁连山地区的臭氧消耗量;森林还能吸收其他排放出来的废气,诸如二氧化硫等,从而减少污染净化空气。
3保护祁连山林业资源的对策
3.1加强林业管理和林业执法防止乱砍滥伐
护林员应该加强对该地区林业资源的巡护,以便能够及时的发现林木中的病虫害以及火灾等自然灾害做到即时防控;林业部门应该加大对林业的执法力度,发现乱砍滥伐的应该严肃处理。
3.2利用高科技设施防止火灾发生
目前数字防火系统已经在很多林区开始广泛的使用,数字防火系统包含地理信息系统、视频指挥系统、定位跟踪系统、火灾现场实时传输系统以及林火瞭望监测系统。该系统具有即时、迅速、可靠的特点,而且可以快速的识别出火源,一旦发生火灾就可以利用指挥系统指挥就近的人快速扑灭火源。
3.3加大宣传、呼吁周边百姓自发保护森林
政府应当加大宣传,让周边群众意识到“保护森林资源、人人有责”,呼吁周边的居民加强对森林尤其是天然林的保护,周边居民同林管局的工作人员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实现社区共管,一旦发现滥砍滥伐现象或森林起火现象立即向林管局报告,从而减少森林的毁坏。
4结束语
2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
2.1生物群落建造工程
生物种群的合理选择与匹配是建造人工生态系统的前提,生物群落建造工程主要是把种群按一定的时空顺序定植在复合生态系统之中。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种群可以是乔木,也可以是灌木,甚至是草类。在这方面,农田防护林建设、防沙基干林建设、荒漠植物优化配置、梭梭无灌溉造林、乡土树种在城市中的营建技术与模式以及“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等内容可以设置为专题案例,这些案例的讲解可以为林业生态工程学的学习奠定基础,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环境改良工程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主要在非森林环境中建造,为了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改良当地的立地条件,达到改地适树的目的。在干旱区一些严重退化的困难立地条件下,不采用环境改良或治理工程,就很难建造稳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为专题案例的题材较多,例如:保水剂在干旱区造林中的应用、暗管排盐、荒漠区集水造林、沙地造林采用的人工沙障、固定活化沙丘的草方格等,可以为学生充分认识到干旱区生态环境改良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起到的重要作用。
2.3食物链工程
食物链工程可以有效地利用绿色植物产品或加工剩余物转化成经济产品,主要包括生产性食物链与“减耗”性食物链。在环境恶劣的干旱区受条件限制,食物链简单、产能较低,但是也有一些地域特色的食物链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总体效益,例如:人工释放赤眼蜂控制杨二尾舟蛾、梭梭接种药用植物肉苁蓉、无叶假木贼等荒漠药用植物种植、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和林下养殖等。
3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教学模式
3.1选择合适的林业生态工程教学案例
一个好的林业生态工程案例是开展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典型的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应具有以下4个特点:(1)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案例设置的作用,案例分析能够很好地阐明课程教学的原理和理论,有助于对原理和理论的理解;(2)案例内容要能够反映林业生态工程中比较成熟的技术以及新动向;(3)围绕林业生态工程案例提出的问题恰当而且有教学意义,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好是能够结合教师的课题或实习中涉及到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或问题开展案例教学与分析;(4)通过查资料、咨询、现场观摩等多种途径,设置的案例要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获得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和体系,例如城市林业建设案例。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林学专业的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可以针对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大树移植、树种优化配置、园林施工等内容设立专题,既可以突出教学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2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讨论设计
3.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
3.4注重课后总结
4结语
桃山林场地处坝上北侧,总面积28万hm2,山地地形占96%,森林植被覆盖率为234%,年降水量在956mm,无霜期100d,海拔在380~2200m之间。林区包括了落叶松、油松、蒙古栎等在内的众多乔木,有大量灌木和苔藓、地衣等蕨类植物,整个林区成三层立体分布。同时还有众多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该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得该区承担着生产、科研的重任。从交通条件来说,该区附近有我国重要的铁路线路,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在林区内缺乏重要的交通线路,目前有在建的公路线路。
2.1生态指标建设生态环保效益型林业试验区,首先是要实现整个林区生态的平衡,为此要达到的指标:一是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在林区一些植被覆盖率不高的地区通过人为植入的方式补充林木资源,对一些珍稀树种进行重点保护[2]。二是恢复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比研究林区几十年来的物种资料,将一些珍惜物种进行保护,恢复物种多样性。三是恢复食物链,食物链是保持一个地区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食物链顶层物种的数量和利用天敌的属性,对某些物种进行克制。
2.3效益指标效益指标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经济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林区内的经济产品实现林区创收,而可以选择的经济产品除了木材之外还有林区特产等;环境效益主要是通过改善林区的环境,减少对林区的破坏,重点保护林区的土地、地下水等资源;生态效益主要是实现林区植被覆盖、物种多样性、生物链的全面恢复,最终将林区变为独立的生态系统。
3建设生态环保效益型林业试验区的举措
3.2以环境效益为导向环境是林区取得长远发展的基础,保护林区环境主要是保护林区的土地、地下水等资源。首先是严禁林区的土地垦殖,合理规划林区的土地,将保护区与生活区进行分离,在特定区域种植,减少土地破坏。二是严禁开采地下水,将林区内的居民进行合理安置,统一供水,减少地下水的破坏。
3.3以经济效益为重点经济效益是进行林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环境中,重视林区的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一定要做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的结合,以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反过来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林区经济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点:一是建设速生林,满足木材需求,通过速生林减少林区内原生林木的砍伐;二是适当种植经济作物,可以在林区适当种植一些果树等作物,增加林区的经济产能;三是发展林区土特产品加工,通过与周边企业合作,定时供应土特产品,增加经济效益,而不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摘要:提高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对于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理念。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对林业的投资逐年加大,林业工程项目推进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林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何尽快转变观念、提高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成效,以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林业生态建设的紧迫问题。因此,做好国林业生态建设理念研究,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一套建设理念,对于迅速地、整体地提高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多目标发展
三、引入参与式发展理念
参与式发展包括参与式研究,参与式推广培训和参与式发展操作。参与不是简单的参加。参与式发展要求农民及其他角色和群体能参与到项目实施的全部循环过程中去,如项目确立、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实施及项目监评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考虑和满足。通过参与,使得参与者获得了在发展决策、发展计划和发展实施中的权力份额。
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而赋权的核心则是对参与和决策发展援助活动全过程的权力再分配,简言之,即增加社区中穷人与妇女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项目中,要强调项目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部门合作之外,要强调农民的参与。要明确农民是林业建设的受益群体和主体,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单元,也是林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注重农民参与造林劳动,还要包含更广泛的农民参与的内涵,要包含“给予与获取”的双向过程。
参与式研究的核心体现在:基于对农民生活、生产体系复杂性认同的基础上,倡导农民参与所要研究问题的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其内容包括混农林业、新技术示范等。采用的方法包括小组讨论、问题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农民的评价、农民的记录和观察等等。参与式推广与培训的核心体现在:强调双向的交流,以用户为导向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推广和培训。其思想基础是推广员并不是什么都知道,而农民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采用的方法包括问题分析、研讨会、培训分性、直观展示、农民访问等。参与式发展实践的核心体现在:发展角色和群体充分参与发展过程的每一循环过程。其领域包括参与式农村评估和调查、参与式发展设计、参与式发展实施及管理、参与式监测评估等。参与式监测评估是提高农村发展项目成效的主要步骤。
四、引入社区林业理念
社区林业,是指在农村社区中,以林业为对象,以农民为主体,能够有效引导当地社区群众参与林业的多种形式,群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并通过努力得到直接的利益。
要以农村社区为单元,打破传统林业中“就林论林”的狭隘性,重视人与森林的协调关系和农户的积极参与,并把林业纳入当地整个社会发展计划,从而寻求一种人类与森林的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社区林业的本质特征是由当地群众真正自主和直接参与造林和管理、经营森林资源,以实现林业发展目标。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相区别,自主与参与是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的核心和基本原则。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我意识、自主决定和自主管理。在项目建设中,所有外部的信息、技术及资金方面的支持都是外部干预,其只能对社区发展起到辅助的帮的作用,而要真正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所有的外部干预变成农民内援的发展动力,即农民要充分认识和接受外部干预的选择,并把外部干预当成是自己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民对其社区发展的拥有感。内源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是自主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如果没有源动力,在外源发展的影响下,农民也许会把项目建设看成是所有外来人的事,看成是与己无干的事,并且这种发展也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
参与是社区林业活动的基础,贯穿于社区林业活动的始终,包括社区林业计划的实地调查、规划设计、树种选择、造林方式、管护、采伐、销售、分配方案等事项的决策和对项目的评估,并享受利益的分配。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特别强调林区或山区社区群众的自主与参与,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常常被贫困所困扰,而他们又与林业密不可分,只有让他们在林业建设自主参与过程中获利,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的整体战略目标,维护或恢复生态平衡。
五、体现农民的利益分配
生态建设的确是功在千秋的伟业,但也必须要利在当代。我们不能要求那些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农民紧衣缩食来从事生态建设。过去和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一直提倡“谁造谁有”,有林是有了绿色,有了生态效益,但有林不等于有财富,对老百姓来说,过去和现在的现实情况恰恰是有些地方有林不仅没有财富,而是带来贫穷。劳模石光银虽然有很多林,但却负债累累。关键是没有处理好农民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在造林工程中,如果是在老百姓自己承包地上造林,具体情况是,老百姓自己花钱整地、造林,自己掏钱管护、管理,为社会产生了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他们自己却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经济效益,当林地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时,还不能采伐,这样还要负债累累地继续看管、经营,虽然目前国家给他们每亩地补助了5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但这点仍然不足以弥补他们的经济付出,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在幼林期林地经营的积极性,领到这点钱后,他们将承担着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全部责任。生态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国家,如果国家要老百姓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就应该给与他们更大的优惠和补贴。
参考文献:
[1]魏殿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前的营造林工作,中国林业,2005.
1.1特色与乡土
特色是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活动吸引游客的保证,更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农业生态观光园的特色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色,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其景观要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突出“乡趣”、“野趣”,特别强调经济、实用,营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观光农业景观。
1.2主题明确
主题就是旅游地发展的主要理念或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强化旅游地特色,增强其竞争优势,满足核心客源市场的休闲、娱乐的需要。因此农业生态观光园的题是其建设、经营的核心,也是其卖点之一。“田园性”、“乡村性”和“生态性”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基本出发点。
1.3兼顾生态与开发
(1)生态旅游是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
(2)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是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的:
(3)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展来宣传生态旅游的思想,明确生态保护的意义;
(4)通过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建设的互动推进。这四项标准初步判定观光农园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
1.4以人为本,重在参与
现代旅游者越来越看重旅游经历,渴望参与,应设计一系列供旅游者参与的农业旅游项目,如跳民族舞蹈、钓鱼、野炊等,以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强调对游客参与性活动的项目的开发建设游人在观光农业园区中是“看”与“被看”的主体,观光农业园最大的特色是,通过游人作为劳动(活动)的主体来体验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并成为园区一景。
2、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入口的规划设计
园区入口是面向游客的门户,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印象所在,在规划设计上遵循其生态、乡土的设计原则,可以考虑在入口处放置广场,在广场上设置具有民俗特色、富有田园气息的雕塑小品等,例如在入口处设置景观水车,既能吸引游客的视线,造成震撼感,同时又能体现出农业园的乡土特色。
2.2生产体验区的规划设计
生产体验区主要为进行农作物的生产,可细分为畜牧区、森林经营区、渔业生产区等。同时设有可供游人参与体验的蔬菜、花卉园艺生产,让游客认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参与农事活动并体验到农业生产的乐趣。
2.3科普示范区的规划设计
园内可架设玻璃温室大棚,种植日常生活中少见的新奇品种、野生品种,展示当今先进的无土栽培方式,如水培法、基质培、立体栽培等。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或高科技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增长教益。
2.4观光游览区的规划设计
观光游览区一般地形多变,同时栽培多种观赏型农田、瓜果,通过对不同植物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姿态、花期、花色、季相、香、果、叶等的合理配植,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加上珍稀动物的饲养观赏等,使游人身临其境感受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
2.5水体景观区的规划设计
在农业生态观光园中存在水体形式有湖、溪、泉、瀑等。为体现其生态自然性,溪流多为自然水体,一般是以观景、休闲娱乐为主,而湖塘大多则是用于生产的鱼塘、荷塘,在景观营造上应兼具生产、观景、娱乐的功能。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同时也可满足游客观景娱乐的需求。游人也可泛舟其间自行采摘莲子、菱角或于岸边挥杆垂钓、捕虾捉蟹。
2.6休闲娱乐区的规划设计
本区应为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核心区。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站在游客角度,开设尽可能多的游客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并进行大概划分,从而形成趣味丰富、适用面广的娱乐活动,满足游客的需要。
2.7民俗文化展示规划设计
民俗文化的体现应应用于园区的各处,大到园区主入口,小到角落的景观小品,都能体现其文化性,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通过强调园区设计的民俗文化性为园区整体增添魅力,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景观小品的文化体现,设计主题的文化展示,景物景点的命名来展示、特色民俗活动展示等。
2.8管理服务区
关键词:林业;生态效益;生态文明;地位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林业是基础。林业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1林业的作用和地位
林业作为一个产业来说,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当其冲的资源基础。森林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保障,是所有建设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
森林可以产生大量的木材及副产品,保障了工厂、矿场、水利、交通、建筑等各个行业的顺利进行与发展,从而保障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造林事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面积,能够彻底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防止空气污染,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从而保障农牧业的高产、稳产,同时也能够绿化和美化城市环境。
因此,林业能够保护、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森林的生态效益
森林由于其面积大、功能强、作用广、养护成本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造福于人类的一项伟大的绿色力量。
2.1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是森林两项最大、最直接的功能
2.2森林能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森林还能调节气候,我们都能感觉到在树林旁,明显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凉爽,因为,树木在进行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时,都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就会时周围的温度降低,这样就调节了温度,同时也不会产生巨大的昼夜温差。另外,树木的叶片具有很强的蒸腾作用,蒸腾出来的水气既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又会由于水气的逐渐升空遇冷后形成小水滴,水滴越聚越多,当空气无法承受时,就会形成降水。所以,森林地区的降水量一般会比空旷地区多。因此,森林通过以上方式能够调节气候,从而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农牧业的正常生产。
2.3森林还可能是若干年后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地矿资源
地矿资源很多就是树木经过若干年后的沉积而形成的,所以现在我们大面积造林,增加森林面积,会为子孙造福。在古代,我国内蒙古地区呈现出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而现在我国的很多大型煤田就在内蒙古。因此,我们如果能够大力造林,就会重现这一历史。
2.4森林还能防治污染
2.5森林降低噪音的作用
森林由于其自身的高大叶茂,可以阻挡林内的声音,从而减弱噪音污染。有研究表明:50米宽的森林能够降低20-30分贝的噪音,因此,我们可以称森林为“隔音板”。
2.6森林能够杀死多种病原菌
很多树种能够散发出大量的挥发性气体和物质,这些物质会杀伤很多种病原,而在森林内由于大量树木的存在,散发出的气体和物质的杀菌作用就更明显。据研究:面积为一亩的松树在一天内分泌的物质可杀死痢疾、肺结核等多种病菌。因此,在城市大量种植某些功能树种会起到保健作用。
2.7树木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
在城市绿化中,树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树种的栽植,使绿化景观在空间上错落有致,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色彩,会丰富城市绿化,给人们带来清新、自然的感觉。
3森林的经济效益
3.1森林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不可或缺的绿色银行,是保障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必要保障
木材是建筑、煤炭、民航、铁路等各项建设中最基础的原料,曾经的统计表明,开采1000吨的煤炭大概需要22m3的木材做坑木;建设1000m2各种结构房屋大概需要100-300m3的木材;其他的产业如造纸、人造纤维、通讯、车辆、船舶的制造等都需要木材做基础材料。另外,很多种类的林木能提供香料、油料和工业原料。由此可见,森林的经济价值是非常大的。
3.2林业的副产品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例如:部分劳动工具、家居及办公用的家具、水果、加工的饮料等许多都是源自森林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森林。所以,我们每个公民都有义务积极投入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来。更准确地说,这是为自己谋利益,为后代造福,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关键词:林业项目;差别补贴制度;差别税率制度
林业不仅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稳定生态平衡,同时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林业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和行业的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与公共财政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论文就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进行了研究。
1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政府在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政府对林业投入方面依然存在很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林业投入不足表现最为明显,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林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大障碍。近年来,林业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快,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这样使得林业建设任务与资金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投入机制十分必要,这是解决政府林业投入与林业实际需求不足矛盾的最有效的措施。
2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内容分析
具体而言,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建立林业项目的评价机制
对林业项目的客观评价是建立林业补偿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林业项目的性质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林业是多效益行业,对社会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和生态效益上。无论是生态林还是商品林,都能同时带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是表现出来的效益程度不同而已。
2.2保证财政倾斜的公平公正
2.3提供林业财政投入的标准
目前关于林业差别补贴问题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现有的研究主要是理论上的研究,操作层面的东西仍然非常欠缺。我国各级政府林业财政投入始终没有合理的标准。而本制度的设计就要求提供制定财政林业投入的标准,为各级政府在做林业财政投入决策时提供依据。
3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模型和制度设计分析
3.1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模型和方法如下。
林业差别补贴制度设计。林业项目效益的具有动态性,财政补贴也必须具备动态性,所以林业差别补贴制度设计宜运用财政滑动补贴模型。财政补贴主要是对林业项目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补偿,该模型借鉴国际贸易理论中滑动关税原理,全面考虑了林业项目生态和社会效益动态性。具体制度设计过程中将补贴划分成两部分,次补和年补相结合。即在预测的基础之上对林业工程和项目进行一次性补贴,也称为初始补贴[1]。同时,各级政府根据辖区内需要补贴的林业项目情况,在考虑补贴资金量的基础上,对各项目依据生态和社会方面目前和未来贡献度,给予的一次性补贴。
3.2林业差别税率制度设计
林业税是对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林业收入税,属于农业税的范畴。由于林业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作用,所以林业税收既要将林业纳入整个社会的商品生产大循环,也要对森林公益价值给予肯定,并进行合理的补偿,这就决定了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是,可以实行林业
差别税率制度[2]。
3.3生态配额制或绿色证书制度设计
配额制是指对有限资源的一种管理和分配,是对供需不等或者各方利益不同的一种平衡方法。而绿色证书制度是对配额证明的一种形象描述。这种制度要求建立在对生态效益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根据各省级单位的具体生态贡献度发放绿色证书,然后各级政府依次分配,最后分配到林业企业[3]。该绿色证书代表生态配额,可以在碳金融市场上出售给有减排任务的企业,达到生态补偿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森林生态补偿的公共财政资金不足的弊端。
【关键词】
SCI林业经济核心期刊影响因子
1.1《林业经济》
1.2《林业经济问题》
1.3《中国林业经济》
2.1EuropeanJournalofForestResearch
2.2CanadianJournalofForestResearch
《加拿大林业研究》创刊于1971年,系同行评审期刊。主要刊载林业科学方面的有关内容,主要包括保护生物学、林业经济学、造林学木材科学等论文。期刊也会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出版专刊。该刊被遴选为过去100年中生物和医学领域100种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4]。其主编为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的DanielKneeshaw博士以及加拿大自然资源部林务局的PierreBernier博士。
2.3Forestry
《林业》系同行评审期刊,主要刊载有关林业可持续发展、树木研究以及政策等论文。该期刊更多偏向于发表温带和寒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论文。其编辑工作分工较细,各编辑所负责的事务各不相同。
2.4AnnalsofForestScience
《林业科学年报》系涉及多学科的国际期刊,每年一般出版8期。主要刊载林业可持续经营、生态学、树木生理学等研究论文。林业可持续经营以及生态学是该期刊的重要主题之一。其主编为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南希中心的ErwinDreyer。
2.5ForestScience
3.1国内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
3.2国外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
选择林业经济领域中SCI源期刊,对2006-2010年影响因子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体变化情况有三种:一种为上升趋势;另一种为下降趋势;还有一种就是其变化趋势并不明朗,不能较好地预测其未来是否上升和下降(见图4)。呈现上升趋势的期刊有:CIENCFLOREST、JTROPFORSCI、JFORESTRES-JPN、FORESTRY、EURJFORESTRES、SILVAFENN、INTFORESTREV、NEWFOREST、AGROFORESTSYST、CANJFORESTRES等,其中CIENCFLOREST、JTROPFORSCI、JFORESTRES-JPN、FORESTRY、EURJFORESTRES保持了稳步的上升态势(见图4A)。呈现下降趋势的期刊主要有:FORESTCHRON、JFORESTECON、ANNFORESTSCI、JFOREST、FORESTSCI,其中FORESTCHRON表现出一直下降的趋势,而其他期刊尽管有升有降,但总体以下降为主(见图4B)。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并不明显的期刊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仅两种期刊:FORESTPOLICYECON和SCANDJFORESTRES。
[关键词]林业种苗培育发展对策生产管理
近些年来,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任务越来越重,黑龙江省实施风沙治理工程的任务量很大,导致种苗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些都给黑龙江省种苗生产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黑龙江省在种苗生产基地建设这一基础之上,继续巩固以及发展苗圃育苗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积极发展林业社会育苗,初步形成了一种以国有苗圃作为主体,社会育苗作为补充的黑龙江省苗木生产体系。面对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发展形势,黑龙江省虎林市将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区作为中心内容,将市场作为导向,将科技作为动力,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贯彻以及落实,加强和加大执法的力度,强化林业行业的管理,对生产结构进行优化,对优良品种进行选育以及推广,尽最大努力推进黑龙江省虎林市林木种苗得到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而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就对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进行探析。
一、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实施科技兴种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虎林市实施科研和生产相互结合,提升林业种苗科技的含量,已经成为了林业种苗事业得到快速、持续以及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林业种苗生产的过程中,黑龙江省虎林市加大了林业种苗生产适应技术的不断推广以及不断应用,先后对地膜覆盖育苗技术、根宝育苗技术、营养钵育苗技术以及ABT生根粉育苗技术进行了推广,与此同时,加强了新品种引种示范的工作,黑龙江省虎林市先后从中国林科院、黑龙江省林科院引进了多个新品种,并且对其实施了引种试验以及示范工作,逐渐培育出了适当以及适宜的良种壮苗,进而为林业生态建设奠定了技术服务工作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黑龙江省虎林市想要保证林木种苗的培育质量,使其得到良好发展,必须要不断实施科技兴种的政策。
二、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依法治种
三、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夯实基础
四、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深化改革
所谓的深化改革就是指深化国有苗圃的改革,国有苗圃一直都是林木种苗行业中最为重要的骨干力量,能够有效促进虎林市林业种苗得到健康发展,黑龙江省对于国有苗圃实施了内部的整合,进一步将管理的体制进行了理顺,进而实现资源的整合,统一规划、合作发展以及分组管理这样的体制。扩大种植规模,合理实施规划,促进科学发展以及我国国有苗圃快速的发展。在苗圃内部也要组建四组一队,所谓的四组一队就是指绿化队、科研组、育苗一组、育苗二组以及营销组。在内部实施十分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
近些年来,人们在抓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的过程中,将苗圃服务的领域进行拓宽,将重点放在了种苗市场的营销以及营林绿化施工方面,这些从本质上为国有苗圃发展添加了一定的活力以及后劲。伴随着林业种苗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虎林市必须要借助自身所具有的地理位置优势,建立营销队伍,这样可以从本质上讲地区性种苗供应以及需求结构性的矛盾进行了解决。
五、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实施科技兴种、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依法治种、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夯实基础以及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深化改革这四个方面对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进行了探析。
参考文献
[1]陈幸良.洑香香.施季森.林同龙.CHENXing-liang.FUXiang-xiang.SHIJi-sen.LINTong-long南平地区林木种苗产业发展分析[期刊论文]-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2).
[2]王健.司徒春南.杜文军.张雯赤水市楠竹林场几种引种竹生长情况调查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