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七一,感党恩。继5月27日在小哨村开展“三下乡”暨“碳·马拉松”赛之后,6月29日-7月2日,农学与园艺技术学院在普洱市澜沧县开展2023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三下乡,农学与园艺技术学院共组织了由31名师生组成的4支队伍。共青团澜沧县委,澜沧县政府,澜沧高级职业中学,竹塘乡团委、大塘子村小学全体师生等部门和人员参与了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6月29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伍学龙、校团委干部在图书馆前为农学与园艺技术学院“三下乡”支队送行。
图一、送行仪式合影
6月29日晚上,师生们齐聚酒店大厅,作物与经营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赵燕老师,现场开展玉米“千粒重”测定项目技能培训,为到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开展深入调研学习做充分准备。
图二、赵燕老师在组织培训
6月30日上午,农学与园艺技术学院“三下乡”团队,来到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在贵校领导的带领下,全方位参观了院士林、实验实训室、图书馆、宿舍、教学楼、食堂等地。其中,60多位院士们在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校园里种下的各种林木,形成的院士林给到了师生们前所未有的震撼。师生们表示,回到学校后将以3.12植树节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植树活动,用植树造林的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夯实农学与园艺技术学院品牌团学活动。
图三、参观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
参观后,两校师生交叉组队,以测定玉米“千粒重”测定作为项目进行了技能比拼,深化了两校的务实交流。
图四、技能比拼现场
临行前,农学与园艺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涛向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捐赠了实验仪器,并在学校南门石碑前合影。师生们决心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学农、知农、爱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图五、在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合影
6月30日下午2点,我院“三下乡”团队来到澜沧县竹塘乡大塘子村小学,开展“党建带团建,圆梦微心愿”志愿服务活动,本次活动由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云南月石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给大塘子村小学的全体小学生量身定制了84套(三件套)爱心校服。捐赠仪式上,小学生给我院师生佩戴红领巾,行少先队队礼,让师生们重温了儿时入队的场景。大塘子村小学是一所偏远的山区学校,小学生们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校服,此次“三下乡”帮助在校所有的孩子们实现了“校服梦”,小学生们拿到期盼已久的校服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脱贫攻坚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功绩,特别在大塘子村这样的拉祜族为主的直过民族村落,更是一步跨越前年,但是仍然欠发达,不富裕,大塘子村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和支持,办好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图六、在大塘子村小学开展捐赠活动
6月30日下午3点,在县团委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院士工作站,参观了朱有勇院士脱贫攻坚时期工作的地方,也是他现在仍然在奋斗的地方。师生们到了实地,才知道,这里并非师生们之前所想像的高端的研究所,有许多高精尖的科研设备和豪华的装修,而是朱有勇院士简单朴素的办公和生活的场所,师生们情不自禁对朱有勇院士生出了由衷的敬意。
图七、参观院士工作站
随后,我院“三下乡”团队在云辉酒业的时代楷模精神学习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在这里,师生们记笔记、拍照、录视频,一边参观、一边听向导讲解,学习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水稻旱种等专业技术知识,并了解到朱有勇院士带领澜沧各族群众脱贫攻坚经历的各种曲折波澜和取得的成绩。从朱有勇院士驻村事迹中,师生们充分感悟到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切实学到了来自农业一线非常接地气的专业技术知识,增强了青年未来投身乡村振兴的本领。
图八、学习乡村振兴技术
在云辉酒业,师生们实地了解了林下三七的后续加工技术和营销方式。在参观林下三七酒生产现场时,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李茜老师现场即兴教学,给同学们讲解了三七的来龙去脉,充分体现了农学与园艺技术学院“课程跟着节令走、课堂搬到田间去”的教学理念,随后师生们一起品鉴了朱有勇院士团队开发的三七须根酒。从理论到实践、从实验室到田间,从种植、田间管理到加工、销售,朱有勇院士开发的林下三七体系为农学与园艺技术学院建设产业学院提供了案例和借鉴。
图九、李茜老师现场即兴教学
最后,实地调研参观了朱有勇院士最新的乡村振兴技术—水稻旱种。师生们来到实地,为眼前的旱地上生长出的绿油油的水稻所震撼。随后师生们在此参观田地里的水稻并在田地中发现了几棵马铃薯,在向导的讲解下知道了这里也是实行轮作制度,冬季种马铃薯春季种水稻,了解到水稻旱种这个项目自开始以来就肩负着拓展稻谷生产路径,切实解决山区农民口粮问题等重大意义和其中的关键技术要点等,也让同学们明白理论知识对实践的重要性。
图十、实地调研水稻旱种技术
7月1日上午,我院“三下乡”团队前往景迈山进行了调研。对翁基布朗族古寨、景迈傣族大寨、糯岗傣族老寨等几个少数民族村寨实地走访调研,了解了傣族、布朗族、佤族等少数民族民俗建筑和民俗文化。在古寨之中师生们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善良淳朴,看到了独特的房屋结构,还品尝到了当地特有的茶叶。
图十一、景迈山实地调研
7月1日下午我院“三下乡”团队来到达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工作人员带师生们观看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宣传片《景迈山·家园》,之后在景迈山遗产价值宣教展示中心向师生们系统讲解了当地茶文化及当地居民的特色生活与茶的渊源。包括茶的起源、演变、种类、加工,茶与当地各民族村民的关系,当地少数民族房屋结构演变、特有服饰、习俗、生活等各个方面。讲解员向师生们全方位展示了当地少数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如何与自然环境作斗争,并在斗争中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形成了景迈山特有的地理人文风貌。相信景迈山世界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址不久必将可以申报成功。
图十二、师生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合影留念
(图:“三下乡”全体师生/文:李雁松/一审:廖承菌、二审:蔡东、三审:李涛、/一校:廖承菌、二校:蔡东、三校:李涛/责任编辑: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