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三分种树,七分管护”,种得好还要养得好,才能真正形成绿美的生态优势。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清远市阳山县大崀镇在推进绿美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量质并举、造管并重,探索建立护绿常态化机制,确保今年新栽种的苗木落地生根、茁壮生长,处处林木丰茂,绿意葱茏。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已成为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形成了人人争当绿美生态建设“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的好风尚。
建立网格化管护机制,形成固定管护体系和队伍走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松林村,一排排树木郁郁葱葱、长势良好。网格员正在对新栽种苗木进行定期浇水养护、修整树盘、修剪整形、清理杂草、病虫害防治。
大崀镇把做好乡村绿化管护工作纳入“两化”“两员”基层治理体系、纳为综合网格管理服务事项。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多网合一”优势,结合村庄绿化现状,依托“村党总支部+中心党支部+党小组”三级村党组织网格体系,以自然村为网格单位,将乡村绿化管护工作纳入49个网格进行管理,按照“1+2+N”模式配备有网格员50名、固定信息员338名,实现“一人一格一管护”。
“村里现在路修得又宽又平坦,我平常就很喜欢到处散散步,现在村里大抓乡村绿化,作为党员我也想为村里出一份力。”坑塘村老党员陈盛主动认领30棵黄花风铃木的管理,为绿化养护贡献力量。
大崀镇建立健全党员认种认养机制,由党员干部分片认养,通过党员带头、设岗定责等形式,全面增强绿化养护工作成效。探索建立“绿美观察员”及“绿美监督员”长效监督机制,邀请人大代表、热心社会人士担任“绿美观察员”“绿美监督员”,常态化开展植树后的养护监督。通过织密管护网、压实工作责任,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的绿美管护体系。
压实四方管护责任,落细落实常态化管护措施为保障绿化管护落到实处,大崀镇将管护责任划分为镇级责任、村级责任、村民小组责任及村民群众责任,不断压实四方责任,实现“造管并举、一栽就管、一管到底”。
大崀镇党委注重制度建设,制定《大崀镇乡村绿化管护工作方案》,通过远程教育平台、镇委党校等载体,组织镇干部、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群众等参加乡村绿化、种植管护技术培训班等,围绕苗怎样备、怎样种、怎样管等要点进行专业培训和现场教学,切实提高镇、村干部植绿护绿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确保苗木栽得上、护得好、能成活。
为确保苗木养护科学有效,大崀镇成立乡村绿化技术团队指导各村做好树苗管护工作。科学开展管护,准确抓住各种树苗生长周期,发动党员群众、村民小组长、护林员、保洁员、志愿者等管护力量。对树木开展定期养护管理,做好浇灌、施肥、修剪与整形、有害生物的防治、补植与改植、防护等各种树苗“护理”工作。
各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牵头抓好本村绿化管护工作,做好村组、农户的思想引导和宣传发动工作,对村中公共区域的绿化点位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广泛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苗木管护。
各村民小组做好公共区域及农户庭院已完成绿化点位的巡查督导工作,结合每月“村庄清洁日”,组织农户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绿化管护工作。村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绿化的建设和管护,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主动参与“村庄清洁日”,积极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苗木管护并互相监督,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负责、人人担责。
建立健全四大机制,凝聚长效管护的强大合力大崀镇把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广泛组织广大村民群众、乡贤、企业家及各界群体共同参与植绿、护绿、爱绿,持续加强苗木管护,确保新植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努力做到栽种一棵、成活一棵、成林一片,推动绿美乡村长效长美。
——建立健全保洁绿化一体推进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乡村保洁员作用。建立健全村庄保洁与乡村绿化一体推进长效机制,将乡村绿化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紧密结合,利用乡村保洁员每天定时定点保洁巡护的工作特性,一并对辖区绿化进行养护。保洁员在保洁的同时,对绿化植树点中影响花草树木生长的杂草、杂物和枯树枯枝进行清理,对绿化树木进行修剪、整形,及时清理枯枝败叶。镇人居环境和乡村绿化考核小组每季度对各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改及乡村绿化工作进行一次考核评比奖惩。
——建立健全“共同养护、群众受益”机制,充分发挥广大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动村民群众,深入开展“村村清洁、村村绿化、我的家乡我建设”行动和“村庄清洁日”活动。引导村民落实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农户庭院内外、房前屋后保持干净整洁,由农户对房前屋后种植树木、花草进行养护。发动“四旁”“五边”周边群众主动认领管护任务,由认领人负责树苗的养护工作,并且将树苗成材后收益全部归于群众,让群众把种养树木当成自己的“家事”,确保树苗种得活、长得好。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支持农户建设“四小园”、美丽庭院,在房前屋后种植名贵树木,因地制宜种植茶叶、果树等经济林,发展林下经济,在绿化美化乡村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