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之创新模式-森林乡村建设受追捧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不断改善提升村容村貌,积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国家林业草原局研究制定了《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方案明确,到2020年,建成20000个特色鲜明、美丽宜居的国家森林乡村和一批地方森林乡村,建设一批全国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县。
方案指出,要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结合古村落、古建筑、名人古迹等保护,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加强乡村原生林草植被、自然景观、小微湿地等自然生境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方案提到,要增加乡村生态绿量,构建乡村绿道网。开展乡村裸露山体、采石取土创面、矿山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地等绿化美化。利用边角地、空闲地、撂荒地、拆违地等,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建设一批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微绿化公园、公共绿地。
方案明确,要加大各类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乡村绿化美化。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造后补、筹资筹劳、以工代赈等形式,引导支持村集体和农民自主实施乡村绿化美化。
目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已正式发布第一批、第二批
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湖北共计369个乡村入选
宜昌50个乡村入选
其中,长阳6个乡村入选
开展国家森林乡村建设是示范带动乡村绿化美化,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措施。其评价标准包括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森林绿地建设、森林质量效益、乡村绿化管护、乡村生态文化六大方面。
湖北入选名单
《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保护乡村绿化成果,持续增加乡村绿化总量,着力提升乡村绿化美化质量,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努力建设“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根据乡村地理位置、自然禀赋、生态环境状况、产业发展需求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瞄准乡村绿化突出短板,一村一策,缺什么补什么。避免发展模式趋同化、建设标准“一刀切”。
2.保护优先、留住乡愁
保护乡村地形地貌、水系水体、林草植被等自然生态资源,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注重乡土味道,保护乡情美景,维护自然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综合提升乡村山水林田湖草自然风貌,突出乡村特色和田园风光。
3.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充分考虑乡村发展基础,尊重村民意愿,按照乡村建设规律,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分步有序推进乡村绿化美化。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科学合理确定乡村绿化美化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标准。
4.政府引导、多方参与
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以村为单位组织实施,动员村民自己动手,自觉投身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调控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绿化美化。
(三)行动目标
到2020年,建成20000个特色鲜明、美丽宜居的国家森林乡村和一批地方森林乡村,建设一批全国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县,乡村绿化美化持续推进,森林乡村建设扎实开展,乡村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绿化总量持续增加,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行动内容
(一)保护乡村自然生态
结合古村落、古建筑、名人古迹等保护,依据地形地貌,加强护村林、风水林、景观林保护,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加强乡村原生林草植被、自然景观、小微湿地等自然生境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全面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对古树名木、风水林、珍贵树种等进行挂牌保护。对濒危和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及时开展抢救复壮工作。发挥生态护林员、草原管护员的巡护作用,落实巡护责任,抓好林草火源监管和重大病虫害灾情报告,及时组织除治,减少灾害损失。
(二)增加乡村生态绿量
因地制宜开展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风景林、游憩林、康养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林网等建设。推进乡村绿道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托地形地貌,将农田、果园、山地、森林、草原、湿地、古村、遗址等特色景观联成一体,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人文丰富、景观多样的乡村绿道网。开展乡村裸露山体、采石取土创面、矿山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地等绿化美化。利用边角地、空闲地、撂荒地、拆违地等,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建设一批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微绿化公园、公共绿地。开展庭院绿化,见缝插绿,有条件的可开展立体绿化,乔、灌、草、花、藤多层次绿化,提升庭院绿化水平。慎用外来树种集中连片造林,鼓励使用乡土树种开展乡村绿化美化,防止“奢侈化、媚外化”等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做法。
(三)提升乡村绿化质量
要科学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坚持以水定绿、适地适树。积极推广使用良种壮苗,优先使用保障性苗圃培育的苗木开展乡村绿化。重视种源和遗传品质,造林用种用苗必须具备“两证一签”。做好绿化苗木供需衔接,避免长距离调运种苗。鼓励营造混交林。加强造林后期管护,确保成活成林见效。对村庄周边缺株断带、林相残破的河流公路两侧林带、环村林带、农田林网等进行补植修护,构建完整的村庄森林防护屏障。对生长不良、防护功能低下的退化防护林,实施修复改造,提升防护林网功能质量。对成过熟林、枯死林木进行更新改造,优化防护林网结构,提升防护林网、林带生态功能。对乡村范围内的中幼龄林,及时进行抚育间伐,利用林间空地补植乡土珍贵树种,促进天然更新,优化森林结构,培育健康稳定的多功能森林,构建优美森林生态景观,让广大人民群众亲近森林、感知森林、享受森林。
(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三、推进实施
(一)制定工作方案
各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省级行动方案,指导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各县(含市、区、旗,下同)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摸清底数、梳理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县域内乡村绿化美化的内容、任务、标准,将任务落实到行政村,并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工作台账,明确专人负责。
(二)加强宣传发动
各地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的重大意义,推广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利用生态科普栏等形式,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解读乡村振兴政策,提高村民知晓度和参与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典型示范
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启动开展国家森林乡村、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县建设工作。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地方森林乡村建设。通过试点示范,总结提炼出一批乡村绿化美化成功经验,形成一批能复制、可学习、可推广的成熟技术、建设方式和管护机制。
(四)持续稳步推进
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改善提升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既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分阶段部署、分年度实施,扎实推进、久久为功。各地要针对突出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和传统习俗,根据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林草产业发展需要,由易到难、有序推进,推动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常态化。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科学节俭开展乡村绿化美化。
自然条件好、气候条件适宜、树种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加快乡村绿化美化进程。有条件的地方要着力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水平,创建更多美丽宜居的森林乡村。干旱地区要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林草比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逐步提高生态宜居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将乡村绿化美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措施,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统筹推进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各项任务。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发挥好牵头部门的作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对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开展措施有力、成效突出的县进行通报表扬,重点宣传。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督促指导。县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二)强化责任落实
(三)完善政策机制
(四)确保建设成效
引导和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下乡指导编制乡村绿化美化规划设计,以建立科技示范点、技术承包、技术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加强乡村绿化美化技术指导服务,提高乡村绿化美化成效。弘扬生态文明新风,制定完善乡规民约,树立良好的村风村貌、家风家训,营造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风尚,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巩固乡村绿化美化成果。
可以看出引领乡村绿化美化发展,目前是乡村富兴的重中之重,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树种备受追捧呢?成为这建设中的一份子呢?《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实施方案》告诉你答案:
乡土树种
护村风水树种
依旧地形样貌,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风水林成为了乡村发展的一大趋势,风水树:藏水避风、陪萌地脉、化解煞气、增旺增吉,象征着人们美好的祝愿。
风水树讲究的是一门学问,不仅给人心理上的舒适,还可带来美的视觉。
常见的护村风水树有:桃树、橘树、石榴、桂花、椿树、海棠等等。
常绿树种
彩叶树种
彩叶树种:指其叶片、茎秆等常年呈现出异色(非绿色)的植物,且常年或在落叶前,拥有红色、黄色、紫色等非单一绿色的树种。
其经常成为一道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乡村地区打造,可提高旅游产业的开发。
其品种有:银杏、红叶石楠、红花槭、红叶女贞、夕阳红枫等等。
果树
果树:指能提供可供食用的果实、种子的多年生植物及砧木的总称。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市场的放开,果树的生产会给农村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其具有长久的市场效益。
不过果树是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御的,必须其精力将其开发好,往生态果业领域发展。
常见的果树有:柑橘、柚子、板栗、桂圆、芒果、杏子等等。
一、问题挑战
那么如何建设森林乡村,目前建设森林乡村存在哪些问题与挑战呢经研究发现,目前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乡村而言,无非存在如下几种问题:
1乡村森林资源匮乏,很难建设森林乡村
2乡村森林资源一般,缺乏优化与利用
有些乡村具有一定的森林资源,但可能规模较小,或者其生物资源比较单一,价值不大。这样的村庄比较普遍,难道这样的村庄就不能建设森林乡村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以发展,这就要求村庄的开发建设者要对乡村的森林资源进行充分的评价,对物种进行合理规划,优化这些森林的物种结构,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3乡村森林丰富,但未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
4由于某种原因,不适合建设森林乡村
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建设森林乡村或者必须建设森林乡村,比如有些乡村规模较小,或者位于海边,土壤、气候都不适合乔木等植物的生长,这就不能过于强求。
5缺乏资金支持,动力不足
任何项目的开发都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作为基础,建设森林乡村也不例外。但是对于大多数乡村而言,经济基础本就薄弱。因此,仅凭乡村自己的实力去建设森林乡村往往比较困难。这就需要由其他社会资本的参与或者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
6缺乏专业人才,不懂如何发展
建设森林乡村是一个系统工程,往往需要有足够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比如生物专家、农业专家、乡村规划设计专家、建筑设计专家、景观设计专家、旅游产业专家、运动专家、休闲娱乐专家、康养专家、营销推广专家、运营管理专家等等。对于大多数乡村而言,这些人才是比较缺乏的,所以建设森林乡村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需要借助外脑的参与和自身人才的培养或引入。
7体制机制不畅,无法顺利开展
由于一些政策或规章制度的原因,很多森林资源未得到充分地挖掘与利用,也有一些土地不被允许作为森林或者以森林为载体的产业化开发。而一些地方管理者也未对建设森林乡村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对此未引起足够重视,所以森林乡村的建设在很多地区还无法顺利开展,需要进一步的宣传、推广与体制机制协调。
二、开发要点
三、开发模式
(一)根据森林资源基础情况划分
1.退耕还林型
这种开发模式适用于那些土地资源相对充足,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种植树木,而森林资源较为匮乏的乡村。这类乡村可以结合村庄居民点、产业分布现状以及地形条件等因素对村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减少土壤条件较差、零星小片非基本农田,对现有林地、荒草地,河滩、村庄闲置地重新利用的方式,用于栽植防护林、经济林和村庄绿化。用以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乡村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减少农业病虫害,从而促进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此外,通过结合村庄的绿化,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丰富乡村居民公共活动场所,改善乡村精神文明面貌。有条件的村庄更可以通过经济林及以森林为载体的休闲、运动、康养、旅游开发优化村庄产业结构,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
2.优化升级型
这种开发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森林资源,但质量一般的普通乡村。这类乡村可以结合村庄居民点、产业分布现状以及地形条件等因素对村庄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进一步优化,对现有森林资源的物种结构进行重新评估,在物种质量与数量上进行优化和提高。根据乡村实际情况,着重对防护林、经济林、村庄绿化、村民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以及以森林为载体的第三产业开发。从而在减少当地病虫害、干旱、水土流失、风灾等自然灾害发生率,提高当地农业质量,改善局部气候,促进生态平衡,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丰富乡村居民活动空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乡村居民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保护开发型
这种开发模式适用于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乡村。森林资源是这些乡村的宝贵财富,这类乡村建设森林乡村具有先天的潜在优势,可以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对森林资源进行分类评估,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进行适当开发,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突出此类乡村特色。
(二)根据业态类型划分
森林乡村的开发建设模式除了因具体乡村各自的森林资源情况不同有着不同的开发模式与策略外,面对不同的业态类型也有着不同的开发建设模式。森林乡村建设过程中产业的发展是极为关键的,因为产业的发展往往也是森林乡村建设的动力,更是投资方参与森林乡村建设的投资合作的基础。按照不同的业态类型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六种类型,即:
1.农业生产与加工型
这种开发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森林资源或具有森林开发条件及开发潜力,且在区位、交通及旅游价值方面不具备优势的乡村,因此将发展精力主要投向如何延长森林产业链,提高经济价值方面,将以森林为载体为特色的农业生产及加工作为森林乡村主要的业态类型。当然,此种模式也可以在一些区位、交通及旅游价值更好的方面与其他产业配合发展。具体业态类型包括:经济林建设,主要生产经济木材;林下经济,比如林下养菇、种植中草药、林下养鸡等林下种养殖业;二产加工,木材加工、木制品加工、造纸、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制药等。以森林为载体农业生产及产业链延伸加工业为森林乡村建设动力,带动全村的森林乡村建设。
2.休闲旅游型
这种开发模式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森林资源或者特别适合在短期内能实现森林旅游产业开发,且区位、交通条件较好,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开发价值较高的乡村。这类乡村可以将以森林休闲旅游作为乡村的主导产业和乡村的主要特色打造。具体项目包括:森林公园、森林亲子乐园、森林木屋等森林休闲娱乐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并配合森林文化节、森林音乐节等活动举办增强人气与影响力,以森林休闲旅游带动乡村其他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村庄的人居环境建设等,促进全村的乡村振兴。
3.运动探索型
这种开发模式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森林资源,且区位、交通条件较好,当地与周边市场具有一定基础的城市近郊乡村。这类乡村可以将以森林运动探索作为乡村的主导产业与特色打造。具体项目包括:森林步道、森林球场、森林户外拓展训练营地等以森林跑步、森林篮球、森林网球、森林羽毛球、森林骑行、森林太极拳等体育运动、户外运动、户外探险为主题的森林运动探索项目。以森林运动探索为主题的产业带动乡村其他周边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村庄的人居环境建设,从而促进全村的乡村振兴。
4.科普教育型
这种开发模式适合拥有物种丰富或者具有一定科普价值森林资源的乡村。这类乡村可以凭借森林物种丰富、珍贵等特点,挖掘森林资源的特色优势,以某种特色生物或某几种特色生物为特色,为主题打造科普教育为主题的特色乡村,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周边产业开发,打造特色村庄,带动周边其他产业发展,并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村庄的人居环境建设,从而促进全村的乡村振兴。如:该乡村具有一定数量的红豆杉种群资源,资源十分珍贵稀少,具备其他乡村不具备的优势,那么就可以打造红豆杉科普教育基地。围绕红豆杉主题,建设科普公园、科技馆、青少年研学营地,红豆杉知识图书、红豆杉手办等周边产品开发,围绕红豆杉打造产业体系,从而带动当地乡村的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就业致富。
5.康养型
这种开发模式适合具有一定森林资源,且周边有山有水,自然生态资源优越,空气质量较好的乡村。这类乡村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以健康、养生为主题特色,围绕康养打造产业体系,塑造乡村特色,以此来振兴乡村。比如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建设养老公寓、养老度假村、健康疗养中心,结合森林资源开发中草药种植,主打药膳、药泉、健康养生文化等以康养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及养生度假项目,并以此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振兴乡村产业体系,带动乡村生态建设,带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带动村致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6.综合型
综合型,顾名思义就是以上多种类型综合发展。但这种类型对乡村的基础条件要求较高,往往在区位、交通、自然生态环境、森林物种资源等方面要有这一定的优势。最终依托这些基础优势,将森林农业生产、加工、休闲旅游、运动、康养、科普教育等项目类型按照资源特点及分布情况,按不同功能分区进行综合发展,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利局面,以产促进乡村的生态、人居环境发展,促进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