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安防系统工程;课程;高职院校;改革
安防系统工程课程是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智能楼宇安防系统的系统构成、设备选型及工作原理;安防系统弱电施工国家标准与技术规范;安防系统常见故障查找、分析、排除的方法。同时学生还可以具备各类安防系统工程施工环节中绘图、识图、设计、安装、调试的能力;各类安防系统的使用、管理、升级、维修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对安防系统工程课程进行改革,对我院的实训室进行了重新改造,将传统的固定系统演示为主的实训室化整为零,拆除整体系统,(下转96页)
(上接55页)实验室以模拟建筑模型为主题,采购目前市场主流的安防系统设备,如各类摄像头、探测器等,根据学生的系统设计给学生提供不同特性的设备,在模拟建筑模型上进行系统施工。
参考文献:
[1]程琼.门禁系统人才需求分析及教学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5,(3).
[2]言娟.对安防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分析[J].考试周刊,2009,(12).
[3]王蒙田.高职安防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个性化学习;电子学习;软件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0―0093―04
引言
教与学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摒弃基于课堂的集体学习,但这种学习方式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一方面,由于时空的局限性和师资的有限性,学生很难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进行创造性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精力有限,不能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来为他们差异性的安排课程。那么,如何让在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的学生有效率地进行自主学习;如何让教师个性化地了解学生从而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重新组织与调整教学;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及学习兴趣个性化的安排相应水平的学习资源,以上问题都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课题[1]。
许多教学科研机构已经认识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2,3],尤其是在英国,2007年1月4日,由英国政府委托的“2020年教与学评议”专家组了题为《2020愿景:2020年教与学评议组的报告》,描述了在2020年实现个性学习的教育愿景[4],提出了个性化学习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当前已有技术解决方案来看,基本上离教学理论所诉求的“因材施教”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并没有实质性地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特性进行教育资源与服务的重新整合、互动以及对个性知识需求的重构与再构[5];依然没有办法长期跟踪、分析、评价并反馈个体学生的学习状况;依然没有办法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相对合理的需求分析与指导方针,依然没有办法根据需求给出相应的个性化学习解决方案[6]。因此,本文将教师作为个性化学习平台中一个重要角色,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功能,使二者结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为教师和家长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提供依据,基于此,研究与开发了一个师生共建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平台ISI(IndividualizedSystemofInstruction),并进行了商业化推广,命名为文曲星家教新干线[7]。
一平台描述
ISI学习服务平台是一个基于测试、诊断、评价与反馈的、运行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间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它通过对学习资源信息和学生行为信息进行收集、统计与分析,最终为教师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提供帮助,为学生提供精确、省时、高效的个性化课后复习方案。下面将此平台从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物理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1功能结构
ISI平台的整体功能模型如图1所示,此平台将用户分为管理员、学生、教师三种角色,而家长一般只是通过邮件的形式获得测控分析的结果。管理员的职责是实现平台的一般性日常管理,如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资源管理等。
学生通过知识梳理功能复习章节的疑难知识点,通过同步测控来诊断学习能力和知识薄弱环节,通过智能训练来弥补知识薄弱环节,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通过测控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诊断报告,为自己的进一步复习提供依据。
教师通过测控分析功能来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包括:整体水平、成绩起伏、共同错题等),以及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包括:学习能力、知识薄弱环节、遗忘规律等),从而修改自己的教学策略,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诊断报告。再通过通过试卷搜索和智能组卷功能来干预学生的复习路径,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从而构建了一个教师参与的个性化学习平台。
2软件结构
ISI个性化学习服务平台的核心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由学习资源库、学生模型、教师模型、测试模块和教学控制模块、学生行为监控模块构成。学习交互处理\测试交互处理和人机界面是辅助结构,它们负责将教学内容和试题呈现给学生,并负责对学生的交互行为进行反应。下面主要介绍核心部件。
学习资源库由教学内容、测试题和知识关系库三部分组成,其中知识关系将教学内容和测试题关联起来,作为学习过程和测试过程的纽带。
教师模型是对学生能力的评估和教学策略的推荐,包含学生行为评定、学生能力测定、试题评定、教学策略选择等模块。学生行为评定模块根据专家知识库中的测试题目信息及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出分析结果及相应认知能力层次的分数比重,为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学习能力测定模块主要负责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评价取得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教学计划,为教师模型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提供条件,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试题评定模块主要是对试卷的要求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测试题目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试题分数的比例是否符合难度比例、认知层次比例和各章节的分配比例。教学策略选择模块负责依据测评结果选择学习方案和继续测试方案。
教学控制模块负责分析、解释知识库中的教学规则,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建立和修改学生模型的某些信息,控制教学的进行。在本框架中,教学策略分为三个层次:系统级和对象级、专家级。系统级策略是由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提供,是不同科目之间的一般性教学规则,它们在系统开发时已经加入到系统中。对象级策略由系统根据学生模型自动生成,是形成个性化教学的依据。专家级策略主要是由系统中的教师进行策略设计,形成学习和测试方案,它的级别最高,是保证教学方案更有效的方法。
测试模块主要负责智能组卷和判卷。它根据学生的当前认知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历史随机生成试卷,要求题目保持合适的认知能力和难度。然后学生对试题进行解答,由测试模块进行判卷,同时把测试过的试题和测试结果存入测试历史数据库中。
3物理结构
物理结构则从网络分布上描述了ISI个性化学习服务平台(如图3),形成了客户\服务器式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用户认证管理服务器系统、学习资源管理服务器系统、自适应学习管理服务器系统、教学辅导与管理服务器系统、学习行为数据分析管理系统和阀值信息管理服务器系统六大服务器和客户端:平台应用终端系统。
(1)用户认证管理服务器系统,主要包括连接、分配、验证、计费等部分,负责通过网络对用户进身份识别、权限识别、并根据用户终端类型和分布式服务器的状况合理安排由哪一站点对用户提供服务,同时验证用户的收费情况,管理用户的权限有效期等。
(2)学习资源管理服务器系统,主要包括学习资源元数据管理程序、学习资源元数据库、学习资源元数据挖掘程序、学习资源数据库和学习测评资源数据库。系统管理者利用两个程序实现对学习资源管理服务器内三套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
(3)自适应学习管理服务器系统,主要包括用户信息收集程序,学生学习历史库,学习评价管理程序,学生认知信息库,学生测试历史信息库,个性学习资源提取程序,个性学习资源数据库。负责进行学生信息的收集、整理、智能评价、反馈以及根据学生行为及评价信息智能安排与学生能力及状态相适应的学习资源。
(4)教学辅导与管理服务器系统,主要包括问题信息管理程序,学习资源检索程序,学生状态分析及定位程序,学习评价信息查询管理程序,学习资源布置程序,教学诊断库,教学策略库。它主要负责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程度,查询教学参考内容,及时给学生以决策评价。
(5)学习行为数据分析管理系统,包括学习者数据分析管理程序,学习者模型建模程序(通过学生对反馈的评价建模),它主要负责分析学习资源与学生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教师行为与学生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对学生与教师建模的工作,是把心理学观点引入系统的关键部分。
(6)阀值信息管理服务器系统,主要包括阀值信息管理程序与阀值信息程序,负责把学生的测评报告反馈给学生本人、其指导教师或者家长,从而对学生起到及时督促、鼓励、矫正的作用。
(7)平台应用终端系统,平台应用终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安装至各学生、教师、机构用户以及系统管理者的计算机上,供他们操纵所需内容,如个人基本资料、教学或学习资料、测评报告、组卷等。
二分析与讨论
针对现有的教育服务机制只能提供粗放型教育资源的缺点,ISI个性化学习服务平台通过定义学习资源元数据对学习资源进行描述,使学习资源属性能够被唯一确定并且单位最小化,从而有利于对知识体系进行快速有效地组合、重组与管理,为个性化教学提供资源基础。通过对学生个人学习行为的跟踪和教师富有针对性的干预,ISI提供了一套学生状态定位系统,通过把学生信息与学习资源进行关联,建立学生的学习能力属性,使得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模型能够被快速建立、定位、分析、统计与比较,从而为个性化复习方案提供技术基础。
三结论
ISI个性化学习服务平台是一项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双向互动的教学服务平台,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自己的判断修改平台提供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使得教学策略更具有效性和实用性。实践表明,师生共建个性化学习平台对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WonKim.StartingDirectionsforPersonalizedE-Learning[J].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2008,4823:13-19.
[2]沈孝山.自适应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B/OL].省略/grid20/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2006-09-11/2008-07-16.>
[3]王志平.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个性化学习系统研究[DB/OL].省略/grid20/detail.aspxQueryID=113&CurRec=1,2007-10-25/2008-07-16.>
[4]2020Vision:ReportoftheTeachingandLearningin2020ReviewGroup[EB/OL].
,2007-01/2008-07-16.>
[5]RosaG.J.Paredes,HiroakiOgata,YoneoYano,etal.AMulti-ModelApproachforSupportingthePersonalizationofUbiquitousLearningApplications[A].HiroakiOgata,MikeSharples,Kinshuk,YoneoYano.ProceedingsofThirdIEEEInternationalWorkshoponWirelessandMobileTechnologiesinEducation[C],USA:IEEEComputerSociety,2005:40-44.
关键字:大数据应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探索
1大数据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1.1基本未应用大数据进行英语教学
1.2初步应用大数据进行英语教学
1.3借助第三方成熟平台开展大数据教学应用
高校借助第三方开发较为成熟的平台进行英语教育。此类平台具有较为完善的跟踪记录数据收集端口,能够初步实现高校英语教学所需的信息采集需求。高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对此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挖掘,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能力、特点、心理动态等形成较为模糊的认知。同时,由于平台上教学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学潜能的发挥,且有助于师生互动量增加,使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多元化,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在较为知名的高校开展得较为普遍,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4构建独立的英语教育信息化系统
由于独立开发或借助第三方开发信息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采用此类方法的高校并不多,但是此法在彰显校园特色,教育特色以及人文特色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同时,构建独立的教育信息系统可以留一些特别的端口,博采众家之长,建设系统更为健全的信息系统,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更为详实的数据,制定更为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目前此类大数据应用相对较少。
2大数据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健全
大数据的应用离不开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收集离不开学习过程的数字化。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均未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数字化,因此数据采集变得困难,进而难以形成较为严谨的个性化教学方案。
2.2教学思想未转变
2.3应用技术能力待加强
另一方面,只有行为信息记录,没有教师的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也难以形成较为有效的学生形象刻画,更难以形成较为合理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3大数据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的创新探索
3.1高校英语教学的思想转变
因此高校应结合时代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现有的英语教学体系进行革新,改变高校教师英语教学理念,积极优化高校内部的信息化、数字化英语教学工作建设,加强各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
3.2构建英语教学智能化平台
构建独立的英语教学系统将有助于本校英语教学全程信息化、数字化,有利于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发现。同时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英语学习课堂进行学习。例如充分利用现有较为成熟的平台或者模式,如“慕课”(MOOC)“多模太”(MODULE)和“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等形式开展教学。由于借助现有网络平台难以挖掘更多的信息,而开发新系统成本较高,因此建议学校与现有较为成熟的网络英语教学平台合作,在其平台的基础上设置个性化信息抓取端口,更多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
3.3利用大数据发现需求,制定个性方案
根据教师归纳总结的信息,结合其行为特点,制定较为详细的培养方案,并根据其后期反馈情况,不断改进培养方案,使其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对英语的兴趣,形成良性的英语学习循环。
总之,大数据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要想让英语教学在大数据应用方面有长足进步,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投入。
“软件”方面,建议高校同学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学校提供的英语教学硬件系统,以便更详细地捕捉到英语学习行为数据,而高校教师尽可能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得出较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也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改进大数据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吴晶.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英语学习资源的个性化精品服务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6(8):220-221,231.
[2]颜健生.大数据时代高校英语数字化教学的转型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15(3):79-81.
运用信息化手段检测BMI数值,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我校体育工作的愿景是“每个学生都拥有健康标准体质”。为此,我们制订了学校体育工作方案,对每位学生都提出了科学锻炼的要求。其中,体育教师先使用信息化手段检测出所有非正常体重的学生,然后,从晨练到课间操再到体育课安排了不同的、分层次的训练方法,来确保每个学生的BMI数值正常化。下面是对一名肥胖学生的监测案例。
在2014年9月1日和2014年12月22日对陈经纶中学分校初二年级六班同学赵某某进行了2次身体素质测试,其中包括BMI(KG/M^2);立定跳远;800米;50米;仰卧起坐共5项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研究与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身体运动功能性训练方案。研究报告如下:
1.BMI测试结果与针对性训练方案
依据测试结果和诊断发现的问题,设计个性化的三个配套方案来解决问题:
(1)合理膳食,适当控制饮食方案
合理膳食,控制摄入,营养平衡。
(2)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案
加强锻炼,实现输出,提高肌体运动机能。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通过3个月的坚持,执行计划。(3)有效指导与监控
2.针对性训练的效果显著
经过3个月的练习,第二次进行5项测试,两次测试结果对比如表3:
在9-12月这三个月中,通过以上3种手段,对赵某某同学进行监督、训练和检测,在2014年12月份的5项测试中,她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体脂含量(BMI)由原来的25.1(KG/M^2)超重,恢复到正常体重20.5(KG/M^2);快速跑50米由10.9S得分为0分提高到9.7S得分为50分;耐久跑800米由4分46秒得分为40分提高到3分30秒得分为96分;跳跃能力立定跳远由157CM得分为63分提高到169CM得分为72分;仰卧起坐由原来的43个90分提升到现在的53个100分。除此之外,经过不懈的努力,她通过了我校田径运动队的选拔,参赛项目为1500米和3000米。赵某某的进步,是应用信息化手段因材施教的一个案例,在后期的跟踪调查中,赵某某同学一直保持着积极锻炼的好习惯,体育成了她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的意识正在形成。
以点带面,正是由于信息化手段在体育工作方面的运用,使我校体育教师和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科学锻炼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促进个性化教育
1.激发运动兴趣
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具有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容易产生兴趣的转移。根据这一点,体育教师就利用挂图、声音、模型、投影、视频等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的手段,实现立体模拟、平面模拟、语言声音重现、静态实景重现、呈现动态过程。以此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其在不同的刺激下,保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体育技能,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为个性化教育奠定兴趣基础。例如,我校李老师上一节篮球运球课,发现学生的控球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出现多次丢球的状况。李老师便使用节奏明快的流行音乐,如《小苹果》,让学生跟着音乐节拍完成原地运球动作。经过两节课练习,学生丢球的次数明显减少了,所有学生的运球技术都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边运球边唱歌,球性熟练的学生还根据节拍快慢运出了花样,一堂枯燥的篮球运球课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所有学生都喜爱上了这节课,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且使每个人的个性得以彰显。
2.建立正确动作概念,统一规范技术动作
信息化与学生运动生活相融合,提高体育教育个性化
针对目前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伍的现状,结合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及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探索个性化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确立人才培养理念和能力、构建个性化专业知识、加强实践应用环节、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及构建个性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出发,构建了一套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体系。该体系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培养出满足行业、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工业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0引言
工业工程是一门将工程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实践型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大规模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等宏观系统,也包括生产系统中的人、设备、物料、信息和环境等微观因素[1-5]。工业工程学科已建立近百年,其应用范围已经遍布社会的各行各业,但是我国高校中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却明显落伍,难以满足社会对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要求。本文将以东北林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为例,探索个性化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路径。
1工业工程专业个性化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2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对策
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在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一套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体系。
2.1确立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
2.2构建个性化专业知识
2.3加强实践应用环节
2.4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
2.5构建个性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3结论
作者:朱玉杰冯国红王巍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孟祥林.个性化教育的本质及我国的策略选择[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4(1):92-97.
[2]宋官东,王思惠.高校个性化教育改革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