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线上应聘找“枪手”代考小心掉入陷阱!
阅读提示
受疫情影响,企业招聘越来越青睐线上笔试。求职人员认为,线上笔试不公布答案、分数、排名,不透明的考试机制给了“枪手”代考可乘之机。专业人士建议,各治理主体应打出组合拳,共同铲除扰乱招聘市场的违法行为。
打着就业辅导的旗号代考舞弊
记者发现,线上笔试找代考并不少见。
记者发现,很多替考者声称熟练掌握题库,大部分机构承诺正确率85%以上。但当记者询问不过是否退款时,一家机构客服表示,“不保过,不退款”。他给出的理由是,笔试不直接决定是否进面试,企业会结合性格测试综合考虑。
武宇杰认为这只是机构的借口,“他们也许达不到这么高的正确率。我和身边一些同学都觉得知名企业笔试很‘玄乎’,有时觉得稳了反而进不了面试,有时答得差还收到了通知。”
招聘机制不透明给代考可乘之机
去年入职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小舟也曾动过找代考的念头。他告诉记者,企业线上笔试不公布答案、分数、排名,不透明的考试机制让求职者觉得像在开“盲盒”,“没人知道判卷标准和具体成绩,代考机构正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和学生的焦虑心态,赚昧良心的钱。”
很多公司对笔试全程录像,代考机构为何仍然有恃无恐
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从事人力工作的周雯告诉记者,为节约人力成本,监控系统虽然全程开启,但只会随机截取画面保存,事后由专人抽查。“即使你作弊了,恰好被抓拍到的概率很低,即使被拍到了,恰好被人力专员抽查到的概率更低。这两年不少知名企业报名人数激增,工作人员不可能面面俱到。”
事实上,对不少企业尤其是以互联网业务为主的企业而言,完善代码、从源头堵住漏洞并非难事。对此,周雯坦言,公司招聘评价体系多元,笔试只是初筛,三轮面试和持续全程的多轮简历筛选下来,笔试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坦白说,我们不愁招不到优秀人才,这样做性价比不高。”
很多机构的“业务”甚至覆盖求职全过程,代考笔试只是其中一环。某机构“就业咨询顾问”告诉记者,可提供全行业顶尖公司实习、全职内推、求职咨询、职业规划、笔试助攻、面试辅导。以实习为例,“价位在2~3万元。先审核简历,签订内推合同,再付30%定金,收到录用通知后付尾款。”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认为,网络招聘代考舞弊行为严重影响了企业人才选拔的真实性,干扰了人力资源市场的秩序,影响其健康发展。
究其原因,他认为,一方面反映出当前求职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折射出毕业生专业知识能力和企业所需人才素质需求不能有效匹配,导致应聘者为达到用人单位在职业能力上的要求而作弊。
专家建议升级反作弊系统、完善职业信用体系
招聘笔试代考性质恶劣。一旦被发现,作弊考生和机构需要承担什么后果
北京市道成律师事务所谢燕平律师介绍称,目前国家规定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国家考试中作弊构成犯罪,但就企业招聘考试而言,作弊者承担的是民事法律责任。“以欺诈手段骗取工作机会并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无效,如果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作弊者要进行赔偿。”
而对于代考行为,“不论是以合法注册的企业名义从事代助考,还是以个人名义实施,都属于违法行为。如果获利金额达到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程度,则涉嫌构成非法经营罪,应被追究刑事责任。”谢燕平说。
招聘笔试代考乱象不断。专业人士认为,各治理主体应打出组合拳,共同铲除扰乱招聘市场的“隐秘角落”。
王霆指出,企业首先要引起重视,升级反作弊系统,引进“鹰眼”等手段,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同时可借鉴研究生面试中的双摄像头模式,从正侧两面捕捉图像,对比考生手部动作和鼠标移动是否一致。
“企业应改变僵硬刻板的命题模式,根据岗位任职资格,精确做好人物画像,有针对性地设置试题,选拔出与岗位匹配度更高的人才。这样一来,代考机构自然无法生存。”王霆提议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将作弊、简历造假等违背职业信用的行为记入档案,及时更新和公布。如果能形成信用约束,应聘者就不会产生侥幸心理。”
王霆提示应届生,职场的第一颗扣子要扣好,切莫因小失大,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