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日美国消费点评网站Yelp确定IPO发行价为15美元,高于此前12-14美元的发行将区间。Yelp将于3月2日登陆纽交所,股票代码为“YELP”,共发行715万股普通股。按照15美元的发行价计算,Yelp融资额为1.07亿美元,而市值将达到8.98亿美元。高盛为此次IPO的主承销商,花旗集团和JefferiesGroup为副承销商。
Yelp上市前夕,我们将从发展历史,运营及商业模式,财务状况及市场质疑等方面,对其做一梳理。
一、发展历史
互联网刚刚进入2000年的几年间,UGC模式开始兴起。2001年成立的维基百科,带动了随后一批2.0形态公司不断诞生,以用户提供的内容为基础,形成信息的重组和检索。
2003年,大众点评网在上海诞生。2004年,Yelp在旧金山起步。而此时,点评网站在美国并不新鲜,成立十多年的CitySearch处于当时美国的互联网点评市场的老大地位,同时还有一些新兴的点评网站也正在探索之中。
Yelp在成立第一年里站稳了旧金山市场,并且成为当地新一代互联网工作者的娱乐指南,同时,这第一批用户也为Yelp在开始带了了大量内容。直到今天,旧金山湾区仍占了Yelp全部活动的30%。随后的几大本地市场分别是洛杉矶,芝加哥及纽约。
2010年前,Yelp扩张速度并不快,每年新增市场不超过十个.2010年开始,Yelp加速扩张.2010及2011年,分别新增22个本地市场.截至2011年底,Yelp总共有71个本地市场,其中25个位于美国本土之外地区,包括加拿大,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及澳大利亚。
而参与点评的商家服务范畴看,Yelp已经从单纯的餐饮扩展到生活服务类,包括牙医、机械师、水管工等。
具体点评份额上,餐饮及购物占比最大,各占23%。其次,家庭服务,美容修身及文艺娱乐分别占10%,9%及8%。
二、运营策略
可以说,Yelp自建立之初,就是一个社交特征明显的互联网公司。浏览Yelp主页和商家页面,最直观的印象包括:1)点评的长度让人印象深刻;2)主页见不到任何团购活动入口,反而是线下活动入口占据了重要部分;3)精英用户十分抢眼,用户间通过对点评本身和点评作者的“赞美”和“”互动频繁,
就像CEOStoppelman说的,“YELP讲求的是点评本身的体验,它更像是一个带了点固定结构的博客”。
分析Yelp的运营策略,最无法忽视的一点也正是其社交化的运营手段:
首先看Yelp如何拓展一个新市场:在一个新市场正式上线前,Yelp首先根据第三方数据,建立当地商家的个人主页,提供其位置信息,点评,照片,历史等。待到正式上线时,消费者可以贡献自己的点评,并添加还不完善的商家信息。
随后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当地商家。Yelp的策略是,在每一个当地市场,雇佣一名社区经理(当然,必须是本地人),由社区经理主管提高Yelp的品牌认知度,并培养当地的点评作者社区,由社区的发展推动点评的增长,并不断吸引新用户进来贡献点评。
除了线上的运营,点评者社区也是存在于线下的。
这种对“realpeople”的推崇,也在用户的搜索过程中展现,当你搜索一个服务时,好友曾经的点评会一并推荐给你。
用户的个人主页记录着所有写过的点评,Yelp好友,以及这些点评接受的投票结果(有用/有趣/Cool)和赞誉标签(感谢/好文笔/不一般/记号等等)。
通过积累的点评、投票和赞誉,Yelp的部分点评作者发展成为“精英用户”:拥有更多的好友,投票和赞誉。
在这种“激励”下,精英用户对网站的贡献更大,根据一份来自东北大学的调研,Yelp目前大约44%的点评都来自这部分精英用户。为了维系用户的兴趣和忠诚度,社区经理还会在线下定期组织活动。
通过紧密的社交关系和社区维系,Yelp的用户忠诚度远超于其他点评网站:根据上述的调研报告,只有4.8%的citysearch用户和11.1%的yahoolocal用户贡献过6条以上的数字,而Yelp的这一数字达到65.8%。
可以说,在社交化这一点上,Yelp和CitySearch这些老牌的点评网站明显地区分开来:传统的点评网站并不凸显点评者的身份,而Yelp努力让点评者变成社区的主角,甚至是名人。
三、商业模式
从广义上理解,可以把Yelp看成一个以本地消费为主题的垂直社区。垂直社区除了在细分领域上生产和重组信息,由于与行业本身更加贴近,因此用户在获取信息的需求之外,也有获取服务的需要。
(Yelp营收模式分析)
四、运营数据解读
1)国际市场开拓速度超过美国本土
从旧金山起步后,Yelp在几年间都缓慢扩张着,直到2010年,Yelp开始加快市场拓展的速度。但目前71个本地市场仍以大中城市为主,同时2011年开始,拓展国际市场的速度超过了美国本土。
2)点评数量增长放缓
截至2011年12月30日,Yelp平台上已有超过2400万条由用户产生的、针对本地商务的点评,比2010年高出64%;每月平均约有6500万独立访问者(UV)在使用Yelp,同比增长67%。
点评数量及UV仍保持高速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Yelp在移动端的表现。而截至2011年底,平均每月Yelp移动app在超过570万个终端被使用,同时,移动端用户搜索行为占整个平台的42%。
3)付费商家占4%,其中67%为老客户
截至2011年12月30日,约有60.6万个在册商家地点(claimedbusinesslocations),比2010年Q3高出97%;2011年Q4当季内,付费商家账户达到2.4万,占总商家账户的4%,比2010年同期高出109%.
五、财务数据解读
1)营收保持高速增长亏损放大
Yelp最近5年营收大幅提升,复合增长率155%;2011年全年,营收达到8328万美元,同比增长74.5%,但近几年亏损仍在继续放大.
2)费用&成本
造成Yelp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运营费用过高,尤其是市场营销费用,且仍在不断攀升。
2010年至今,Yelp市场营销费用显著增高,2011年去年达到5454万美元,同比增长60.8%。
Yelp的市场营销费用由员工薪水、福利、期权补偿(SBC)、差旅费和对市场销售团队员工的激励补偿组成,还包括品牌建设等常规市场开支。Yelp指出,公司在获得网站及手机应用流量上未投入过任何市场营销费用,其“社区经理”团队全权负责本地社区拓建和品牌建设。
Yelp招股书还披露,为进一步拓展美国和全球市场,未来计划加大市场营销方面的投入。Yelp计划2012年在此花费约15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雇佣全球市场的销售人员。
六、质疑&风险
2.移动端能否获得收入?
提到Yelp在移动端的规划,大众点评CEO张涛给出过评价:Yelp的优势只在线上信息部分,没有抓住团购机会,此外,Yelp在手机上也受到Foursquare的冲击,“这两个机会,Yelp都没有抓住。这也决定了它未来增长空间会受到Groupon和Foursquare的挤压。”
3.谷歌:合作or竞争
在招股书,Yelp就明确表示,流量极其依赖各搜索引擎的导入,如果当用户搜索某个本地商户或服务时,Yelp的搜索结果无法在免费结果中排名优先,那么流量将可能明显下滑。
其中,Google为其导入的流量超过总流量的一半。而Google也在推广自己的点评产品Googleplace,Yelp此前就职责Google用爬虫将Yelp商户信息和点评摘要都连锅端到他们的Places页面。
招股书中,Yelp表示Google在部分商户信息搜索结果中移除了Yelp的链接,并开始推广自己的本地点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