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育编者按:如何有效地看课,带着什么样的问题看课,以怎样的视角来评价一节课,是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针对此问题,四川省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这样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课堂教学研究需要不同的钥匙。另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如下图片比较评课、议课和磨课:
“评课”“磨课”和“议课”
(刊于2008年5月14日《教育时报.课改导刊》,后半部分为本次补充)
【从参与者的地位看】评课有“评”与“被评”的主客体差异。磨课时授课者也会主动参与讨论,提供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但因为存在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彼此也就很难真正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议课定位于自助和互助,因为彼此需要,因为共同关心,它更容易、也更需要建立真诚、平等的对话关系。另外,在评课和磨课中,观课的老师主要是评判者、研究者,议课的角色还是上课教师的助教、学生的助学,观察者有责任适时对身边的同学进行指导和引导。
【从准备上】从客观公正的要求考虑,评价不仅需要评价者价值中立,而且需要一套全面客观的评价量标,因此,评委和科学的评价量标的准备十分重要。磨课更需要准备的是一颗无私帮助别人,成就他人的心。观课议课为了避免议课时缺乏指向和不深入,主张观课之前协商和明确观课议课的主题和要点,确定主题以后,则需要根据目的预先进行相应准备。
【从结果看】评课是得出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结论,发现授课老师的优势和不足,也提供教学改进的方向。磨课是发现这一课更加有效的一条路径,使课堂教学环节更流畅、师生活动更默契,教学效果更理想,可以说结果最终是大一统的,这种“多中求一”的大一统固然可能成就和改变上课教师,促进授课教师成长,也可能最终使上课教师失去自己。议课是从这一课的故事出发理解教学,认识教学环节、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一方面对这一课讨论和思考了更多的教学可能,另一方面是通过这一课中走出这一课,获得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有了“一中求多”。但有了多种可能以后,参与教师还需要自己选择,自己思考。如果参与者放弃思考和选择的责任和主动性的时候,议课就可能无疾而终,反而失去应有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议课更加需要教师自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有什么关系呢?
曾经有朋友提出“用观课议课取代听课评课”的说法,我不太赞成这样的理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
评课适合需要用在需要做出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比如,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了,这要和课堂教学水平挂钩,就需要对课的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等第;另外,优质课竞赛和其它涉及选人和判断人的问题,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所以,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
说了这么多观课议课的好话,但我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同时,尽管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对这种方式的运用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犹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虽然教给了磨墨的方式,教给了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但是成为画家、书法家,还是只会在自己脸上画花猫?则完全靠自己了。我想说的是,对于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解决和引起讨论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
曾经有朋友问我观课议课和精细化的课堂观察的区别和联系,我首先要说,我很敬佩做科学分析和精细研究的老师们,他们的工作是很基础的工作,是奠基性工作,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常常给我启示,我常常向他们学习,我要对他们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