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是学校组织的常规教研活动,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常规听评课是这样的:
听课教师聚精会神,听得很认真,眼睛注视着上课老师,奋笔疾书边听边记。听课笔记密密麻麻,双色笔的使用更使观课记录丰富详细;还有很多老师陷入思考,及时写下感受。
评课时,上课教师先说课,再进行反思。观课老师轮流发言,开始1+1评课,一条优点一条建议,不重复。
所有听课教师都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给了中肯的修订意见及解决策略,而且每个人的策略方法都特别细致,特别有实效。上课老师也能及时交流请教,修改完善。
听课、评课课好像没有什么问题,效率也很高。
但是,很多教师反馈过来说,讲得那么精细了,学生还是不会。
好几个备课组长反馈过来说,都给上课老师磨了好几遍了,课堂还是没有什么起色。
讲得特别细致了,学生不会;磨了几次课依旧没有提升,原因到底在哪?
我们要寻找原因,就要进行全面详细的课堂观察,借助观察工具,真正深入课堂,收集证据,且依据事实观察现象反馈给上课者。即我们要进行观课议课,而不是听课评课。
什么是“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堂教学为依据,围绕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和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进行对话交流,以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课堂,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
实践工具背后是观念和文化。基于改善教研和教学生活的目的,观课议课主要强调这样一些文化观念:“改善生活的实践观”“以学论教的质量观”“促进思想的发展观”“成长创造的幸福观”“相互滋养的生态观”“境脉特征的真理观”“促进理解的对话观”。这构成了当下观课议课文化的整体框架和理想愿景,并由此构造观课议课的实践策略,积淀观课议课的实践品性。
观课维度的确定
观课时我们到底要观谁?观什么?
崔允漷教授团队LICC课堂观察框架给我们了很多启示。LICC课堂观察从4个维度对课堂进行了全面观察,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个维度中各有5个视角,每个视角里都有相应的观察点,共68个。
教师的教学当然很重要,但不再是观察的重心,所有对教师的观察和分析都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证据的基础之上。课堂要指向学生,观课就要以学习为中心进行观课,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质量,以及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因素。
由此,我们确立了以学习为中心进行观课的4个维度。
(1)目标的达成:最主要是看学生对于知识能力有没有达成;
(2)独立学习的过程:是看学生在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批注、笔记、习惯等等是不是良好;
(3)合作学习过程:同桌、小组交流的情况中,角色分工是否准确,学习的深度有没有达成,以及学生的发言是否聚焦;
(4)情感价值观:主要指的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我们可能存在的一个隐性的社会关系,甚至于上课的氛围,个体的性格,还有班级的和谐以及班级的文化等。
观课议课的流程梳理
通过学习研究,我们进一步梳理出观课议课的工作流程。每个流程都用问题引导,最终通过课前研讨确定观察点;课堂中针对观察点进行观察、记录;课后通过议课分析、反馈,以学习过程中的证据促使教师真正反思,重构课堂。
观课工具的研发
观课前确定每个维度的观察点后,怎样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呢?我们开展了以下研发观课工具的研究。
1.研究路径
确立好4个维度的观察点,真正收集学生在这4个方面学习的证据,就要研发工具,即观课表,而且是能针对这4个方面可以匹配的观课表。
(1)确立观课表的研究方向:引导备课、观察学习、多维分析。引导备课是校情教师队伍年轻化的需要,观察学习一定是指向观察学生学习的过程及达成情况,多维分析则是通过开发的观课表可以多个角度呈现学习的证据。
(2)组建开发团队,也就是课堂观察项目组。团队前期是由学科主任、备课组长、骨干教师来组成的;
(3)解读分析。解读各学科课标,解读核心素养中学生的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再对现状做详细分析,要基于学情师情,实用有效的进行设计;
(4)研发核心,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观课表,形成独具学科特色的观课表。
(5)试行优化,先选择试点班级或者是试点备课组试行优化,然后扩大试点再优化,接着就推向各个学科普及使用。使用过程中可以选用,进而再提炼优化。
2.研发的观课工具
根据4个维度,设计了5类观察工具。
(1)目标-学习活动一致性分析表
基于学校年轻教师多,备课需要引导的情况,我们先设计了目标-学习活动一致性分析表。
(2)目标达成观课表
目标达成观课表是在目标学习活动一致的基础上,观察课堂中学生学习结果的达成情况。
它具有学科差异性
由于学科的性质不同,观课表在前面部分设计为引导备课时,都要独具学科性质,比如数学学科的观课表主要是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课后习题;英语学科的观课表主要是课标、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音乐学科的观课表主要是学科课标、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美术学科的观课表主要是学科课标、学情分析、作品预设、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
以语文学科观课表为例:红色部分都是由上课教师依据课时教学设计填写。观课表将单元语文要素、交流平台的知识梳理、课后问题呈现,一是可以引导上课教师再次思考,二是哪怕是第一次见到这个课的教师也能快速把握重点,诊断目标是否准确,评价要点的设计是否在步步达成目标,包括作业设计是不是对应目标或对目标的迁移,板书设计是否设计合理精要等。
它具有观察集中性
它具有评价多维性
对于上课教师,可以自行选择设计评价要点、评价标准、关键点或量规,那对应的达成情况板块就根据需要进行量化的记录或质性的描述学习的过程及程度。
如果上课教师想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可以选择多个评价形式,给观课教师进行分工,从不同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必要时可以拍照或录视频,让上课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课堂状态,微镜头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会程度的证据。
同时我的建议板块可以是写自己的想法、感悟,可以是对于环节的重构,更好的是深度分析学生达成情况的原因,能够得出自己的推论,从而内化、审视到自己的课堂。
3.进步度观察表、评价要点量规观察表、学习点质性观察表。
进步度观察表数学学科比较常用。前后测试题目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覆盖所有教学目标;题目的认知水平的要求与目标一致;后测认知水平与前测相当,具有可对比性。总结其设计的特点: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对比性。
评价要点量规观察表,观察点的量规设计是难点,用大数据分析课堂效果程度,便于因材施教。其设计特点为:合理性、科学性、层级明晰、大数据确定分析。
学习点质性观察表,是专门针对学习方式的观察表。由上课教师定好观察方面,比如发言、倾听、小组合作、批注等,观课教师用白描、深描详细记录学生的状态,帮助上课老师充分了解学习的状态。很多时候也指向情感价值观。
通过学习点或行为、方式的详细记录,微镜头放大,白描记录学生一举一动,剖析观课堂各类关系,推论各种表现的原因。
观课议课的实践过程
经过反复研讨,征集意见,各学科敲定初稿。在开展同课异构磨课时,我们先试用了四年级语文、五年级数学、三年级英语。并在使用前先对上课教师及观课教师交流了如何使用。
观课状态
1.观课教师座位。观课教师坐到了定点观察的小组旁。
2.观课教师状态。仍旧聚精会神,听得很认真,但眼睛注视者换成了组内学生;双色笔对观课表进行圈画,时而观察完学生进行书写记录,时而思考,面对组内学生欣慰一笑。开始投入到了观察小组的讨论中,当然也有抬头观察上课教师的时候。
议课过程
首先上课教师针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了反思;然后观课老师轮流发言,先描述定点小组情况,再开始1+1进行议课,一条优点一条建议,不重复,但已经有一半的老师,所说内容已经开始用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证据来议课了。
有一位老师这样描述:
我定点观察的是第5组,共有4名同学。经过持续观察,我发现,只要是老师在讲,A就开始玩自己的手;B同学玩文具;C同学眼睛时而看老师,时而左顾右看;D同学一直在听讲还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当老师出示一个问题,让小组长带着活动的时候,每个成员就特别集中精力。D同学的小组长很厉害,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时候其他三个小朋友,拿着书端端正正地面向组长,跟着组长的安排,轮流发言,每个人都说得头头是道,特别是A同学,完全超出我的预料,因为说得很精彩,我就拿起手机录下来了——
她便拿出手机给老师们看,上课老师看后对A同学的表现十分诧异,一个从来不听课不回答问题爱捣乱的孩子,竟然在小组合作时表现如此精彩!
观课老师的建议是:既然已经有意识放手给孩子了,就在学生的小组学习后让学生来展示,不要再由老师一直讲了,就算是最差的孩子只要给机会,他也会说一些的,慢慢的就会越来越好!
“观课议课”的意义
借助观课工具进行观课议课,带来的不仅仅是引导了教师备课,集中了观察点,收集了学生学习的证据,还有对于这些证据的有效使用。只有在分析、重构具体的课堂中才能触碰到隐藏在行为模式下的原有观念,产生新旧观念之间的碰撞。新的观念只有经过认同,内化为理念,才有可能被接受。
所以这些证据可以让上课老师真正触动,重构观念:学习的有效,关键在于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做的只是提供一定的机会,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在互动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要比教师教学生的效果更好。
学生学习的证据收集起来,就能真实地看到学生学不会、教师上不好的原因了,但任重道远,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习真正发生,还需要多研究!
研究无止境,观课议课活动会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帮助老师们由重“教”转向重“学”。
陈大伟: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教师可以怎么做?
邂逅新网师,赋能生命成长|新网师“理想课堂与观课议课”课程作业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作者:王昌胜
编辑:张文欢
审核:刘凤娟宋炎红
新网师成立于2009年,全称为“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名“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是新教育实验旗下的教师培训机构,是面向全国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