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数字鸿沟弥合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朱玲琳

[关键词]数字政府;数字鸿沟;行动者网络

一、我国当前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数字鸿沟现状

这些研究对数字鸿沟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界定,为我们研究我国数字鸿沟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从我国当前数字政府建设现状出发,可以发现我国的数字鸿沟在多个层面都有所体现。整体来说,从数字服务的提供、数字服务的使用、数字服务的提供与使用关系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能够较为全面地窥视我国当前电子政务中数字鸿沟的全貌。

(一)数字服务的提供维度:机构差异

机构差异是政府机构间的电子政务发展的水平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为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政府机构数字建设成熟度和水平不尽一致,为公众提供的数字信息、服务和参与机会也存在差距。一般来说,人们所享有的大多数公共服务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政府数字建设水平关系到公共服务的效能。[12]同时,不同地区的政府机构之间也存在数字差异,《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3)》表明,不同地区政府机构之间的数字差异是比较明显的,省级政府的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非常高(90或以上)的第一梯队与总体指数为中(65—80)的最后梯队的省份差距较为明显,而重点城市的政务能力差距也呈现出同样的态势。[13]

机构差异的另一体现在于政府机构之间缺乏数据整合与共享,产生了数据鸿沟或数据孤岛。数据缺乏整合与共享,一方面容易带来数据重复或者不一致,导致提供的公共服务延迟和低效。另一方面,公众在获得服务时可能需要在不同部门的数据平台之间来回切换,并且还需要重复提供相同的信息,带来数据冗余和浪费,也影响了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尽管我国在数字政府建设中也意识到了问题并推动共享,但即使某些领域进行了数据整合共享但也更多是形式整合共享、部分整合共享和片面整合共享,还存在数据质量不高、整合共享范围小、成效不明显、干扰因素多,甚至个别存在整合共享后数据失真、失准、失效、失稳的问题。[14]

(二)数字服务的使用维度:使用鸿沟

使用鸿沟主要体现在不同人群对政府数字平台的使用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政府网站的访问、信息获取、服务使用、决策参与等诸多方面。一是企业用户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使用鸿沟。有学者通过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数字政府服务存在着重视企业服务需要而一定程度忽视普遍民众服务诉求的情况,[15]带来了企业用户与普遍民众之间的使用鸿沟。

二是特殊群体与一般群体之间的使用鸿沟。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移民等在数字政府建设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以老年人为例,诸多研究表明,年龄和代际差异带来的数字技能的缺乏会产生数字鸿沟,不熟悉数字技术的老年人可能在使用在线政务服务方面面临困难,加剧了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数字鸿沟。

(三)数字服务的提供与使用关系维度:供需鸿沟

最后,在数字参与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参与需要。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公众更希望加强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而部分政府机构则更多在传播信息,对加强沟通等方面关心不足。[17]

二、数字鸿沟产生原因分析——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Latour)、米歇尔卡隆(MichelCallon)等人提出,强调人类和非人类实体(如技术)的主体性,认为将二者联结起来的各种设备应该互动协同,并整合形成异质行动者网络。这一理论一经提出被许多研究者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的研究中,尤其是技术、政治、管理和科学成为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的热点关键词。[18]数字政府涉及各种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共同合作实现特定的目标,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这一系统的某一方面存在瑕疵或者互动受到阻碍,都可能导致数字鸿沟。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数字政府生态系统内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互动,可以为分析数字鸿沟产生的复杂原因提供独特且全面的视角。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政府机构、技术提供企业、公众等行动者具有不同形式、不均衡的资源,在分配、决策和结果方面也存在不均等。强大的行动者可能主导网络、塑造网络,潜在地边缘化较弱的行动者或特定社会群体,从而带来数字鸿沟。

(一)政府间数字建设的差异

最后,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鸿沟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不同政府机构、不同的组织结构以及部门间的分工与职责划分,使得他们在数据整合与共享方面存在障碍,导致数据流动受阻。二是不同政府机构可能使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和系统,这使得数据整合变得困难。三是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也会影响到机构间的数据整合与共享。

(二)公众参与的不均衡

(三)技术赋能失效

在行动者网络理论看来,在一个网络中,非人类行动者需要与人类行动者得到同样的重视。技术是数字政府网络中的重要行动者,政府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借助技术来完成的,这就涉及到技术提供者与技术本身两类行动者。

再次,技术基础设施、平台、标准的复杂性带来数字鸿沟。一是数字技术需要搭建相应的基础设施才能够实现对数字政府的赋能,一些地区基础设施缺乏或者落后,导致数字技术与相应的平台、网络基础设施或设备不匹配,用户难以访问和利用关键信息和资源,带来数字鸿沟。二是高端技术往往价格昂贵,使得资源有限的地区或群体难以获得先进的技术支持,与拥有更多资源的地区或群体产生数字鸿沟。三是技术标准不一致导致技术整合的困难。不同技术提供商可能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和平台,如此一来,他们之间在数据共享、互操作性等方面就会存在障碍,加剧数字鸿沟。

三、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我国数字鸿沟弥合对策

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来看,解决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就是要从包括人类行动者以及非人类事物的互动关系出发,解决机构间发展不平衡、公众参与不均衡、技术赋能失效等问题,从而推动数字鸿沟的弥合。

(一)政府推动数字资源的平等均衡配置

按照行动者网络理论,解决资源不对称、不平衡对于弥合数字鸿沟至关重要。在数字政府建设中,政府机构的法规、政策、流程、服务等是其他行动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数字鸿沟的缩小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干预,因此政府应该作为主要行动者发挥作用。

首先,在资源的分配上,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基础设施投入向不发达地区和特殊群体倾斜,提升数字服务的可及性。加强上一级政府与下一级政府之间、不同区域政府之间资源共享,缩小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之间的机构差异,推进一体化发展。例如,对于预算有限的中小城市来说,与发达城市共享或协调使用云计算服务平台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举措。此外,扩大地铁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区域的免费网络覆盖,为低收入群体的数字接入提供更多渠道。

其次,在数字技术的使用上,保障所有群体都能够使用新技术。确保所有电子政府网站和应用程序遵循可访问性标准,并与常见的辅助技术兼容,扩大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接入。为不能随时随地上网的群体提供离线访问选项,如可下载的表单和指南。对视觉障碍人士,通过屏幕阅读器、语音识别软件和盲文显示器等方式,为图像提供替代文本。对老年人群体,使用可调整大小的字体、采用语音命令和语音识别技术、创建视频教程或演示等等。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为所有群体提供个性化的电子政务信息和服务。

最后,对于公共数据,需要安全有序推动数据内部共享和外部开放。一方面消除政府之间的数字壁垒和数字孤岛,提升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的数据资源共享度,促进政务协同与联动,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另一方面,推动各行业各领域使用公共数据,提升数字资源价值,让政务资源数据能够运用于更多的社会服务领域。

(二)促进社会参与者的多元互动与协作

(三)提升技术包容性与安全性

[作者简介]朱玲琳,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武汉市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参考文献献]

[1]A.ThomasJ.C.andStreib,G.TheNewFaceofGovernment:Citizen-initiatedContactsintheEraofE-government[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3(1).

[2][21][23]Ragnedda,M.TheThirdDigitalDivide:AWeberianApproachtoDigitalInequalities(1sted.)[M].Routledge,2016:9-102.

[3]涂承昊.农村人口文化特质与数字鸿沟的关系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分析[J].OperationsResearchandFuzziology,2023(13).

[4]King,J.,&Gonzales,A.L.TheInfluenceofDigitalDivideFramesonLegislativePassageandPartisanSponsorship:AContentAnalysisofDigitalEquityLegislationintheU.S.from1990to2020[J].TelecommunicationsPolicy,2023(7).

[5]Wei,Kwok-Kee,Hock-HaiTeo,HockChuanChan,andBernardC.Y.Tan.ConceptualizingandTestingaSocialCognitiveModeloftheDigitalDivide[J].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2011(1).

[6]Dijk,Janvan,TheDeepeningDivide:InequalityintheInformationSociety[M].SagePublications,Inc,2005:4.

[7]薛伟贤,刘骏.数字鸿沟的本质解析[J].理论与探索,2010(33).

[8]Mossberger,Karen,CarolineJ.Tolbert,andMaryStansbury.Virtualinequality:Beyondthedigitaldivide[M].GeorgetownUniversityPress,2003:1-2.

[9]Norris,Pippa.DigitalDivide:CivicEngagement,InformationPoverty,andtheInternetWorldwid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4.

[10]DiMaggio,Paul,andEszterHargittai.Fromthe"digitaldivide"to"digitalinequality":StudyingInternetuseasPenetrationIncreases[R].Princeton:CenterforArtsandCulturalPolicyStudies,WoodrowWilsonSchool,PrincetonUniversity.2001(1).

[11]曹红柳,张延林.我国电子政务面临数字鸿沟瓶颈的发展对策[J].公共管理,2011(1).

[12]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22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调查报告:数字政府的未来[R].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译.联合国总部(纽约),2022:70.

[13][16]王益民,丁艺.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报告(2023)[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10-40.

[14]袁刚,温圣军,赵晶晶,陈红.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需求、困境与关键进路[J].电子政务,2020(10).

[15]刘江.区域数字鸿沟、技术主导失灵、政策在地化:城市数字治理能力的空间特征[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

[17]Moon,JaeM.,&Welch,EricW.SameBed,DifferentDreamsAComparativeAnalysisofCitizenandBureaucratPerspectivesonE-Government[J].ReviewofPublicPersonnelAdministration,2005(25).

[18]沈培,李建清.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11).

[19]K.V.Anderson,E-government:FiveKeyChallengesforManagement[J].ElectronicJournalofE-government.2006(1).

[20]Oschinsky,F.M.,Stelter,A.,&Niehaves,B.CognitiveBiasesintheDigitalAge–HowResolvingtheStatusquoBiasEnablesPublic-sectorEmployeestoovercomeRestraint[J].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021(4).

[22]Helbig,N.,RamónGil-García,J.,&Ferro,E.UnderstandingtheComplexityofElectronicGovernment:ImplicationsfromtheDigitalDivideLiterature[J].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009(1).

[24]Wilson,C.,&Mergel,I.OvercomingBarrierstoDigitalGovernment:MappingtheStrategiesofDigitalChampions[J].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022(2).

[25]李晴,郁俊莉,刘海军.数据赋权、网络协同、信任支撑:数字政府建设中政企合作的路径优化[J].新视野,2023(4).

[26]许开轶,谢程远.数字政府的技术资本侵蚀问题论析[J].政治学研究,2022(2).

[27]Kraemer,K.andKing,J.L.InformationTechnologyandAdministrativeReform:WillE-GovernmentbeDiffer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nicGovernmentResearch,2006(1).

[28]Chan,F.K.Y.,Thong,J.Y.L.,Brown,S.A.,&Venkatesh,V.ServiceDesignandCitizenSatisfactionwithE‐GovernmentServices:AMultidimensionalPerspective[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2020(5).

[29]雷刚.数字政府时代的算法行政:形成逻辑、内涵要义及实践理路[J].电子政务,2023(1).

[30]张海柱.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的算法黑箱与风险治理[J].科学学研究,2022(9).

THE END
1.理论网对无条件开放共享的、有条件开放共享的和对不予开放共享的三类公共数据作出界定,改善不同政府部门自由裁量的现状,提升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积极性,增强公共数据在社会基层治理领域的流通。第二,构建统一规范、智能便捷、互联互通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积极推动统一公共数据平台建立,搭建自上而下的公共数据共享机制,打破在公共https://www.cntheory.com/kjqy/202412/t20241220_68309.html
2.多地加速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近期,多地相继发布推动公共数据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相关文件,促进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甘肃省发布促进建立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和登记管理体系的相关配套文件,提供了明确指导。与此同时,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细化了广州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规则和流程。 https://home.wuhan.gov.cn/mtbd/202412/t20241220_2505577.shtml
3.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pdf互联网 政务服务》测试题.pdf,WORD 格式整理版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 一、多选题 1、当前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BCD ) A、网上政务服务内容不规范 B、服务不便捷 C、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 D、线上线下联通不畅,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220/6015024151011012.shtm
4.网络中心a)数字校园不仅包括技术系统,还包括组织体系。技术系统涉及多部门、多系统,需要进行顶层设计,进行数据标准编制和系统架构设计,处理好各系统之间关系,实现良好的系统集成,便于系统联通、数据融合共享,构建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组织体系涉及利益调整、组织变革,需要建成运行良好的数字校园规划、实施、运行管理、安全保障的体制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5.贵州的数据要素探索实践和特点启示焦点包括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基础保障、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大力培养引进人才、推动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数据采集、促进数据交易、推动相关领域大数据应用等。三是坚持公开透明,促进共享开放。对公共数据提出率先共享开放、统一共享开放、最大限度开放、有质量地开放、安全开放等五方面要求。四是明晰各方责任,强化安全管理。包括建立http://www.databanker.cn/info/353972
6.市级层面加快推进()等信息共享在2018年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通知中,强化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需做到___。 A、深入推进“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融合发展 B、提高数据信息汇集共享质量 C、推进本行政区域内CA互认 D、拓展专家资源共享范围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国家推进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https://www.youtibao.com/5r6h4nq6.html
7.2022网络治理专题(答题纯享版)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短视频的许多内容过分强调吸引眼球和讨好受众,逐渐变得具有强烈的商业特性和大众娱乐倾向,更加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的话语表达形态导致内容良莠不齐,“三俗”内容一再挑战社会大众的容忍底线。短视频公然地收集用户的隐私数据作为文本内容分发的基础,背离了用户的公共利益。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30345634906292
8.优秀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11篇尽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现有网络平台条件,严禁重复建设”的明确要求,但由于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的规划,政务专网建设存在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不能支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跨部门业务不能协同。“纵强横弱”、“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尚不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性建设https://www.yjbys.com/biyelunwen/fanwen/dianzixinxigongcheng/734087.html
9.平台型组织的中国进化:64字关键特征与12大案例深度剖析2、小米:协同共享打造“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 小米公司8年时间成长为全球500强,和其利用平台型组织的思路所构建的产业生态体系不无关联。 小米以客户和技术为基础,通过搭建开放式生态平台,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方式构建了自己的产业生态。除手机、电视等由小米负责,其他产品由小米投资、提供供应链、智能互https://news.hexun.com/2019-11-22/199377116.html
10.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实体经济通过利用工业数字经济,将分散生产的实体组织在一起,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以完成单一实体不能完成或不经济的任务,实现总体效益优于单独效益之和。内蒙古“网络协同制造云平台”通过实施数控机床设备数字化改造,构建设备智能互联网络,搭建开放共享的协同设计与制造平台,2016年实现400 台套数控集装联网规模,并http://www.nmgsme.cn/News/Detail/37515
11.中卫市特殊教育学校人人通空间8. 教材编写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留给地方、学校和教师以开发、选择的空间,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生活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等;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等;电影、电视、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794545
12.软考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4版)思维导图模板产业信息化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 社会生活信息化指包括市场、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大力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4c455f8f11b40fe56ece43
13.江苏省公务员网络与信息安全技能竞赛题库(附答案)12、信息安全风险是指人为或自然的()利用信息系统及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其对组织造成的影响。 A、脆弱性、威胁 B、威胁、弱点 C、威胁、脆弱性 D、弱点、威胁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操作系统用户的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例如口令长度、复杂性和定期的更新等 https://mip.oh100.com/kaoshi/peixun/22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