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强国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经济社会;发展

一、高等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等院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产学研紧密集合,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2.推进产学研合作,符合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纲要》指出:高等院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近年来,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逐步提高,贡献力度不断加大。高等院校已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奖三大奖项获奖者中有一半出自高等院校。2004年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为高等院校所摘取,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等院校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三项一等奖。2008年两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部产生自高等院校。2010年国家科技技术奖中,高等院校获得各类奖项超过70%。

二、高等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高等院校在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等院校积极探索建立协同创新体制,通过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产学研结合,既推动了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紧密结合,也为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据不完全统计,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有86个,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在这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内,批准发明专利1185项,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306项,在孵企业总收入499.98亿元,累计有15家企业上市。作为国家唯一的A类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吸引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000余家,辐射近30个城市及地区。然而,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党和人民的需求相比,高等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创新效率不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不大。

1.科研体制机制不健全。产学研合作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科研体制机制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学研合作的内在动力。一方面,科学研究重视课题的级别、立项、数量和成果,反而轻视课题的结项、质量和推广应用,使得高等院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目标不一致问题。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拥有大量学术人才和科研资源,但缺乏与产业、市场内在联系,使得创新更多集中在知识和科技层面,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而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企业身在市场了解产业,却难以占有足够的人才与科研资源。这就造成高等院校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科研组织和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与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关键词】科研导师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本文作者结合所在专业的特点,详细论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讨,将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培养实践创新型本科人才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教育教学模式。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

1.1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目前,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培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2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当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等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科研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要。

1.3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途径

2.1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2.2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2.3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都或多或少承担着各类科研项目,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能接触到最新的食品学科发展前沿和食品产业发展动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同时,还能深化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情感和热爱。此外,导师以其人格魅力和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感染学生,与学生共建良好的交流和科研氛围,对于拔尖本科人才留校读研从事可延续性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4通过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科研导师制

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3.1加强本科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首先依赖于本科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需加强国家级、省级食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课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同时依托与本地高新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和食品企业等的平台,建设校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实习基地,以此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实践平台。此外,还需发挥本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院与专业间的界限,实现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等的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3.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导师选择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还依赖于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应建设专门的教师发展培训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应强化对教师实践经历的要求,建立教师定期到食品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科学研究,以及参加海外学习考察等的机制。利用校企合作和海外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科研导师选择机制,从师德、学术和实践创新水平等方面进行导师选拔,必要时可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创新人才作为校外导师,不断丰富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教师资源。

3.3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在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与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中,导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同时,应该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与其他导师制区分开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需要将学生科研、社会实践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如由学校组建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各项细化的管理制度,在学生和科研导师的遴选、科学研究过程、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对本科生和导师进行监管,以进一步规范科研实践过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应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评价体系,从专业实践、文献资料收集、科研项目申报、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开发、、专利申请、科研获奖、学位论文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更全面合理地衡量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还需完善优秀本科生科研导师的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4结语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之一。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食品工业发展,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都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载体和平台。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9):56-59.

中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现状

2010年,中国科技财政投入为4114.4亿元,带动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支出7062.6亿元,按当前汇率计算,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居世界第三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6%。2009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5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目前有3300多个外资研发机构,2009年,外资研发机构产生的技术交易额,占中国全部技术市场交易的25%。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46家已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

如何看待这些数字背后的中国科技界特有的现象呢?首先,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力量时,只看几个指标,特别是只看总量方面的指标是错误的。实际上,国际上有通用的R&D评价指标体系,而且有连续多年的监测数据,综合比较这些指标和数据,就能看出中国科技力量的结构和状态。其次,我们习惯把自己的今天与过去相比,这样更容易看到进步,却不容易看到体制性的制约因素。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42.1万篇,其中中国科技论文14.84万篇,占10.4%,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21次,世界平均值为10.71次,与世界平均值仍有不小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根据汤森路透支持的科学观察网站2012年推出的2001~2011年10年间科技情况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国论文总引用数为5191358次,排名第七,美国以48862100次的引用数保持第一,是中国的9.41倍。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论文引用数呈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其中2007~2011年与2001~2005年相比,翻了近两番。一般的看法是,中国科技论文水平与真正的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1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有4个评价分项:经济表现、政府效能、企业效率、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中国大陆2008~2012年整体竞争力排名分别是17、20、18、19、23;其中,经济表现排名是2、2、3、3、3;政府效能排名是12、15、25、33、34;企业效率排名是33、37、28、25、32;基础设施排名是31、32、31、28、29(科学基础设施排名8,技术基础设施排名26,教育排名45)。可以发现,中国虽然是经济大国,但在企业效率、人力资源方面都存在不足,政府效能近三年更呈下降趋势(体现在科技体制和科技企业管理方面的表现)。中国人才流失在IMD所有参评国家中也非常严重,仅好于委内瑞拉、俄罗斯和南非。虽然近年回流人数上升较快,但与其搞特殊的优惠政策和优质资源吸引极少部分海外人才,不如下决心改进国内整体的科技环境。

佐治亚理工学院2007年世界“高技术指数”(HTI)与上述著名指数有很大差距,引发诸多争论,Porter对此专门做出解释。首先,“高技术指数”仅基于统计,主要衡量的是基于知识服务的出口能力,也就是高科技产品出口,因此,“高技术指数”不能作为高科技能力的全面测度。即使是作为高科技产品的产量与出口,“高技术指数”也存在问题,因为大量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加工组装出口计算机、手机等产品,但这些产品的知识产权往往不属于中国,其出口量只能代表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产品出口国,但出口高度依赖于直接外国投资,主要形式是来料加工和组装出口。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科技大国,但远远不是科技强国。《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2010年中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21位的认识是科学合理的。追求科技强国之梦,首先要努力建设一个创新性的现代科技体系。

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与出路

中国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在世界上只是中等偏上水平,与其大国地位很不相称。中国科技实力不足有许多原因,投入因素并不是主要的。中国近十年的科技投入增长是快速而稳定的,这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形成并固化了科技体制中新的利益阶层,造就了一个稳定的科技官僚阶层。专家官僚原本可能是一线的科学家或技术专家,经过单位推荐成为具有评审权力的科技官僚,其主要工作是开会,协助科技管理官员项目指南、项目检查、项目验收,由于回避限项公开等制度不严格,科技官僚更容易参与到争取项目、分钱、申报成果、获得荣誉的进程中,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这种模式使其无法按照科学共同体预期的逻辑运转。越是重大的项目,在选择时候越缺乏竞争机制,基本上是靠关系运作。各类评估、评审、评奖常常是同一组“运动员”和同一组“裁判员”,科研经费审批权多由科技官僚阶层垄断。

以著名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为例,其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定量化、复杂化且难度系数很高,而对支撑人员考核却很简单,对行政人员绩效考核就更为主观化、领导意志化。科技官僚利益共同体的形成,造就了对一线、低阶科研人员的严格考核,而对科技官僚却无法有效监管,从而压制了创新,造成巨大浪费和内耗。

国家科技政策不应是急功近利和运动式的,更不应该将科研活动大项目化、工程化。目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甚至科技部的科研、科技产业化项目都在追求大资金,出大成果,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技术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但是科技创新成果需要通过企业家把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进行规模化生产。政府在其中要做的是创造平等有效的企业环境,而不是搞各种评比、树典型。

面向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献身海洋!中国海洋大学,显示着海洋的气象!

――选自《中国海洋大学校歌》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走向海洋成为国际发展趋势与时代潮流。党的十报告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海洋强国”。

朱庆林自2005年6月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的第一个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在海洋功能评价、海洋环境、资源评价及海域使用论证领域不懈努力,辛勤耕耘,传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薪火,成绩斐然。

八年来,他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先后主讲了《海洋管理概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自编教材)等本科课程及《海洋环境评价》(自编教材)、《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编教材)等研究生课程,承担了研究生教育中心组织的“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专业培训”授课任务,为中国海监九期上岗培训讲授课程《海洋环境管理》,并被中国海监总队制作成录像作为中国海监远程教育网中国海监行政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培训课程。教材《海洋环境保护》获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并于2011年11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多次参加了大型学术会议,获得了《海域使用论证资格证书》和《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先后独自或合作发表了《近海及海岸带功能评价数学模型研究》、《基于海洋产业集聚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研究》等科研论文,以及《中国海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等教学论文。其教学、科研事迹先后被《中国科技成果》和《中国科技产业》报道。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先后参加或主持了蓬莱电厂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福建罗源火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及数值模拟试验及海洋环境评价补充(主持);烟台污水处理厂排污混合区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修编;浙江舟山成品油码头及配套设施工程海域使用论证(主持);山东石岛湾核电厂厂址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编);福州港江阴港区15#-17#泊位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福州港江阴港区8#、9#泊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山东成山头海域建设波浪能、潮流能海上试验与测试场的论证及工程预设计;双岛湾区域规划泥沙冲淤及水动力专题研究(主持);国电潍坊风电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及电缆路由论证(主持);青岛炼化液体化工品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主编);国家海洋软科学项目“海洋功能评估数学模型研究”(主持);“海洋功能评价数学模型软件”(主持)等工作。

目前,他正在进行着广西LNG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钦州港桂达仓储物流服务基地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青岛炼化百万吨级乙烯项目配套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主编),以及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营口LNG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及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持)等多项工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朱庆林恪守着学人的严谨和师者的风范,遵循着“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中国梦”中马不停蹄地奔跑,乐此而不疲。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一、引言

研究生是当前科技创新的重要承担者和未来的主力军,研究生教育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和国家发展的迫切要求。[1]

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不仅是国家科技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依托力量,而且是国家未来创新发展的精英。[2]研究生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增强国家竞争力。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是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保障,理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也是国家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稳健提高的迫切要求。[3]

二、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研究生创新意识缺乏

创新是一种实践能力,而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先导。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的动机和意识,是激励和发挥人们所蕴含的潜在力量的思维活动。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为创新能力,其形成基于对各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然而,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更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和知识智力两方面融合后的产物。[5]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应当具有的创新意识是多方面的,比如明确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敏锐洞察力,而不只是简单重复和验证前人已有的研究。很多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扎实、但习惯于接受、掌握现成的理论知识,缺乏质疑、探究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研究生创新思维欠缺

个体发挥创造力的前提条件是具备创新思维。人只有具备了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保守性和“以过去为定向”的特征,是一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6]在这种文化模式下浸润的中国研究生,必然会有创新思维不足的缺陷。目前我国高校依然采用陈旧僵化的培养方式,缺少训练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载体和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三)研究生创新成果不足

以上分析的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不科学。因此,构建科学严谨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重要举措。

三、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的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为更好地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对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以研究生学科特色为依托,凝练学科专业方向并结合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中促进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应以科技发展和增强国家经济增长为导向,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成功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加以吸收运用,以坚实的理论功底为基础增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强化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管理及评价

创新实践作为创新能力的体现形式,包括了创新实践过程和创新实践成果。但在学位评价实践中,多数学校只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评价。导师要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管理,同时学校还要定期召开专业内的开题报告会、研究阶段性报告会等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价。

(三)协调评价的导向性和判断性相统一

目前各高校的各种评优、奖励制度依然采取“成绩第一、品德第二”这一硬一软两大条件,却极少明确提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等学校厚此薄彼的导向性作用下,教师、学生相应地把获取知识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创造能力的培养。

因此,学校应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项要求融入制定各种评优、奖励制度中去,使之成为优秀人才的一种素质特征,从而起到导向性的引领作用。同时,评价要与导向相适应,使得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奖励和表彰。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霍晶,葛岩.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40-42.

[2]印桂生,董宇欣.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253-255.

[3]张茂林,董泽芳.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煤炭高等教育,2010(6).

[4]印桂生,董宇欣.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253-255.

1、各国竞相出台纳米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

(1)发达国家和地区雄心勃勃

为了抢占纳米科技的先机,美国早在2000年就率先制定了国家级的纳米技术计划(NNI),其宗旨是整合联邦各机构的力量,加强其在开展纳米尺度的科学、工程和技术开发工作方面的协调。2003年11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这标志着纳米技术已成为联邦的重大研发计划,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研究中心、基础设施的建立以及人才的培养等全面展开。

日本政府将纳米技术视为“日本经济复兴”的关键。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将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技术和纳米技术作为4大重点研发领域,并制定了多项措施确保这些领域所需战略资源(人才、资金、设备)的落实。之后,日本科技界较为彻底地贯彻了这一方针,积极推进从基础性到实用性的研发,同时跨省厅重点推进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国际竞争力的研发。

欧盟在2002—2007年实施的第六个框架计划也对纳米技术给予了空前的重视。该计划将纳米技术作为一个最优先的领域,有13亿欧元专门用于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以知识为基础的多功能材料、新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欧盟委员会还力图制定欧洲的纳米技术战略,目前,已确定了促进欧洲纳米技术发展的5个关键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形成势头;加强研发基础设施;从质和量方面扩大人才资源;重视工业创新,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考虑社会因素,趋利避险。另外,包括德国、法国、爱尔兰和英国在内的多数欧盟国家还制定了各自的纳米技术研发计划。

(2)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瞄准先机

意识到纳米技术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韩国、中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也纷纷制定纳米科技发展战略。韩国政府2001年制定了《促进纳米技术10年计划》,2002年颁布了新的《促进纳米技术开发法》,随后的2003年又颁布了《纳米技术开发实施规则》。韩国政府的政策目标是融合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3个主要技术领域,以提升前沿技术和基础技术的水平;到2010年10年计划结束时,韩国纳米技术研发要达到与美国和日本等领先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前5位的行列。

中国台湾自1999年开始,相继制定了《纳米材料尖端研究计划》、《纳米科技研究计划》,这些计划以人才和核心设施建设为基础,以追求“学术卓越”和“纳米科技产业化”为目标,意在引领台湾知识经济的发展,建立产业竞争优势。

(3)发展中大国奋力赶超

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的势头,也制定了自己的纳米科技发展战略。中国政府在2001年7月就了《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并先后建立了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纳米技术专门委员会。目前正在制定中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将明确中国纳米科技发展的路线图,确定中国在目前和中长期的研发任务,以便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指导与协调,集中力量、发挥优势,争取在几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鉴于未来最有可能的技术浪潮是纳米技术,南非科技部正在制定一项国家纳米技术战略,可望在2005年度执行。印度政府也通过加大对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材料科学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纳米科技研发投入一路攀升

纳米科技已在国际间形成研发热潮,现在无论是富裕的工业化大国还是渴望富裕的工业化中国家,都在对纳米科学、技术与工程投入巨额资金,而且投资迅速增加。据欧盟2004年5月的一份报告称,在过去10年里,世界公共投资从1997年的约4亿欧元增加到了目前的30亿欧元以上。私人的纳米技术研究资金估计为20亿欧元。这说明,全球对纳米技术研发的年投资已达50亿欧元。

美国的公共纳米技术投资最多。在过去4年内,联邦政府的纳米技术研发经费从2000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7.5亿美元,2005年将增加到9.82亿美元。更重要的是,根据《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在2005~2008财年联邦政府将对纳米技术计划投入37亿美元,而且这还不包括国防部及其他部门将用于纳米研发的经费。

日本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纳米技术投资国。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支持纳米科学研究,近年来纳米科技投入迅速增长,从2001年的4亿美元激增至2003年的近8亿美元,而2004年还将增长20%。

在欧洲,根据第六个框架计划,欧盟对纳米技术的资助每年约达7.5亿美元,有些人估计可达9.15亿美元。另有一些人估计,欧盟各国和欧盟对纳米研究的总投资可能两倍于美国,甚至更高。

就纳米科技人均公共支出而言,欧盟25国为2.4欧元,美国为3.7欧元,日本为6.2欧元。按照计划,美国2006年的纳米技术研发公共投资增加到人均5欧元,日本2004年增加到8欧元,因此欧盟与美日之间的差距有增大之势。公共纳米投资占GDP的比例是:欧盟为0.01%,美国为0.01%,日本为0.02%。

另外,据致力于纳米技术行业研究的美国鲁克斯资讯公司2004年的一份年度报告称,很多私营企业对纳米技术的投资也快速增加。美国的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投入约为17亿美元,占全球私营机构38亿美元纳米技术投资的46%。亚洲的企业将投资14亿美元,占36%。欧洲的私营机构将投资6.5亿美元,占17%。由于投资的快速增长,纳米技术的创新时代必将到来。

3、世界各国纳米科技发展各有千秋

各纳米科技强国比较而言,美国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现在尚无确定的赢家和输家。

(1)在纳米科技论文方面日、德、中三国不相上下

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的纳米论文统计结果,2000—2002年,共有40370篇纳米研究论文被《2000—2002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纳米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且增长幅度较大,2001年和2002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0.22%和18.26%。

2000—2002年纳米研究论文,美国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其他国家,3年累计论文数超过10000篇,几乎占全部论文产出的30%。日本(12.76%)、德国(11.28%)、中国(10.64%)和法国(7.89%)位居其后,它们各自的论文总数都超过了3000篇。而且以上5国2000—2002年每年的纳米论文产出大都超过了1000篇,是纳米研究最活跃的国家,也是纳米研究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国的增长幅度最为突出,2000年中国纳米论文比例还落后德国2个多百分点,到2002年已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与日本接近。

在上述5国之后,英国、俄罗斯、意大利、韩国、西班牙发表的论文数也较多,各国3年累计论文总数都超过了1000篇,且每年的论文数排位都可以进入前10名。这5个国家可以列为纳米研究较活跃的国家。

另外,如果欧盟各国作为一个整体,其论文量则超过36%,高于美国的29.46%。(2)在申请纳米技术发明专利方面美国独占鳌头

专利反映了研究成果实用化的能力。多数国家纳米论文数与专利数所占比例的反差较大,在论文数最多的20个国家和地区中,专利数所占比例超过论文数所占比例的国家和地区只有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这说明,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纳米技术研究上具备一定的实力,但比较侧重于基础研究,而实用化能力较弱。

(3)就整体而言纳米科技大国各有所长

日本纳米技术的研究开发实力强大,某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尚未脱离基础和应用研究阶段,距离实用化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在纳米技术的研发上,日本最重视的是应用研究,尤其是纳米新材料研究。除了碳纳米管外,日本开发出多种不同结构的纳米材料,如纳米链、中空微粒、多层螺旋状结构、富勒结构套富勒结构、纳米管套富勒结构、酒杯叠酒杯状结构等。

日本高度重视开发检测和加工技术。目前广泛应用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近场光学显微镜等的性能不断提高,并涌现了诸如数字式显微镜、内藏高级照相机显微镜、超高真空扫描型原子力显微镜等新产品。科学家村田和广成功开发出亚微米喷墨印刷装置,能应用于纳米领域,在硅、玻璃、金属和有机高分子等多种材料的基板上印制细微电路,是世界最高水平。

日本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积极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内为纳米技术寻找用武之地,如制造单个电子晶体管、分子电子元件等更细微、更高性能的元器件和量子计算机,解析分子、蛋白质及基因的结构等。不过,这些研究大都处于探索阶段,成果为数不多。

欧盟在纳米科学方面颇具实力,特别是在光学和光电材料、有机电子学和光电学、磁性材料、仿生材料、纳米生物材料、超导体、复合材料、医学材料、智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能力较强。

中国在纳米材料及其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和单原子操纵等方面研究较多,主要以金属和无机非金属纳米材料为主,约占80%,高分子和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在纳米电子学、纳米器件和纳米生物医学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

4、纳米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

目前,纳米技术产业化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展示了巨大的商业前景。据统计:2004年全球纳米技术的年产值已经达到50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14400亿美元。为此,各纳米技术强国为了尽快实现纳米技术的产业化,都在加紧采取措施,促进产业化进程。

美国国家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管理者们认为,美国大公司自身的纳米技术基础研究不足,导致美国在该领域的开发应用缺乏动力,因此,尝试建立一个由多所大学与大企业组成的研究中心,希望借此使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美国联邦政府与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一起斥巨资在洛杉矾地区建立一个“纳米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便及时有效地将纳米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界。该中心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进行纳米技术基础研究;二是与大企业合作,使最新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其研究领域涉及纳米计算、纳米通讯、纳米机械和纳米电路等许多方面,其中不少研究成果将被率先应用于美国国防工业。

美国的一些大公司也正在认真探索利用纳米技术改进其产品和工艺的潜力。IBM、惠普、英特尔等一些IT公司有可能在中期内取得突破,并生产出商业产品。一个由专业、商业和学术组织组成的网络在迅速扩大,其目的是共享信息,促进联系,加速纳米技术应用。

日本企业界也加强了对纳米技术的投入。关西地区已有近百家企业与16所大学及国立科研机构联合,不久前又建立了“关西纳米技术推进会议”,以大力促进本地区纳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东丽、三菱、富士通等大公司更是纷纷斥巨资建立纳米技术研究所,试图将纳米技术融合进各自从事的产业中。

欧盟于2003年建立纳米技术工业平台,推动纳米技术在欧盟成员国的应用。欧盟委员会指出:建立纳米技术工业平台的目的是使工程师、材料学家、医疗研究人员、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能够协同作战,把纳米技术应用到信息技术、化妆品、化学产品和运输领域,生产出更清洁、更安全、更持久和更“聪明”的产品,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垃圾。欧盟希望通过建立纳米技术工业平台和增加纳米技术研究投资使其在纳米技术方面尽快赶上美国。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评价指标

据统计,2008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继续稳居高等教育大国的位置。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也相当严峻。挑战的严峻性主要集中在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战略目标的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则发挥导向作用,指导高等教育各个方面向前发展。因此,如何构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何种分析框架,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迈向高等教育强国过程中必须正视和急需回答的一系列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依据

目前,对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从概念分析出发,通过演绎的方式对被评客体属性有关内涵进行分解进而生成具有相互关联的各项指标,另外一种是根据评价目的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目的是指进行评价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对评价指标的设计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评价目的会导致评价指标体系的差异。根据评价目的来确定指标体系的具体步骤为:先从评价目的结构分析入手,认真分析评价目的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并将其全部罗列出来,再经过反复的分析、筛选,最终提炼出最能反映目标体系的指标,从而形成指标体系。当然,两种方法并不互相对立,在恰当的情境中两者可以很好地结合。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来讲,其最终目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以,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既涉及对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概念演绎,也要将其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的结合起来。

(一)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概念演绎

当将“质量”与“水平”两个概念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在不同的场合或语境所表达的意思侧重点不一样,在过程评价中,“质量与水平”的重心放在“质量”上,在结果评价中,重心则放在“水平”。因此,在作为过程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概念的演绎应该将重心放在“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概念上。

高等教育质量是个见仁见智的概念,其中尤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考察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情况基础上所提出的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最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该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与活动:各种教学和学术计划、研究和学术、教学人员、学生、楼房、设施、设备、社区服务以及学术环境等等”,“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识的交换、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流动以及国际研究项目等”。因此,可以根据对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演绎,选择有代表性和可行性的指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全面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各个方面。

(二)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特征

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指标设计如何体现这些内涵和特征现有文献分析表明,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高等教育强国这样一个复杂概念有不同的分析和解读视角,但是数量、要素、结构、功能、环境、输人、输出却是绕不开的理解维度。具体而言,一个国家之所以可以称得上高等教育强国,关键在于“它拥有较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较高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数量、输入);在于“它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的人才”(输出);在于“它建有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或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要素、输出);在于“它已经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布局结构合理、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在于“它的高等教育系统已与本国的社会各子系统已形成功能耦合关系,能够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功能);在于“它是世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创新的‘集散地”’(输出)。因而,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以上述高等教育强国的特征为依据,进行逐层分解并体现在具体的指标上。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分析框架

(二)观测点内涵与重要性说明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评价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时,人口统计上的特征是一个重要要素,对于高等教育来讲也不例外。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的是某一国家人口接受教育的总体水平,受教育年限越长则人口中接受教育的水平越高。完成高中教育是青年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教育的毛入学率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及其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反映的是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实质上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能力的一个标志。学生均拥有图书量和在校生计算机普及率是评价国家或地区学术基础设施能力的指标。从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高深学问来看,对高深学问的保存、共享的方式和手段则对高等教育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个人计算机不仅为身处高等教育领域的人们打开了交流高深学问的新通道,而且也为高等教育找到高校与社会资源相互合作的途径和方式。当然,传统以图书来保存、共享知识的方式也不能丢弃。

2.高等教育投入观测点

通过研究促进知识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职责,研发经费是保证高校实现这一职责的重要保障。“高校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反映了一国企业、政府、高等教育部门、私人非营利部门对研发的投入力度;“高校科研经费占总科研经费的比例”反映了研发经费在上述各部门的分配。

3.体现高等教育过程的观测点

4.高等教育结果观测点

结果是直接体现质量的直接观测点。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果中,观测点“25—64岁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反映以往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存量。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参与经济活动才能体现出其质量和价值,观测点“经济活动人口教育程度构成”中高等教育的比例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含义是“以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的为目的、以教学和研究职能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的具有学术性的服务”,指标体系将“高校年均非学历教育人次”和“师均技术和专利转让收入”作为评价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观测点。

正如克拉克·克尔所言,“大学按它对普遍知识的承诺的性质而论,本质上是国际机构”,因而,吸引着来自许多国家的学生与教师。观测点“留学生占全球国际生比例”、“外籍教师占本国教师比例”体现了一国高等教育系统从其他系统获得资源的吸引强度。这种资源在反映本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同时,也通过交流、理解促进该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世界一流大学是一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标杆或高地,在各种不同世界大学排行中,一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居于何种位置、数量的多少体现了该国高等教育标杆或高地高度。观测点“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行前500的高等教育机构数”和“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世界大学排行前20的高等教育机构数”分别从学术排行和声誉排行两方面分别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

三、指标体系构成特点

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特点可以参照图1来理解。

(一)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特征

指标体系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内涵演绎出发,使具体的观测点并不是一种主观判断,而是有着比较充分的依据,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特征。

(二)以诊断和导向为功能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目的,因而,具有诊断和导向的功能。通过观测指标观照高等教育,诊断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质量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而发挥其导向作用,指导高等教育各个方面向前发展,最终达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的。

(三)反馈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一方面,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遵循着输入——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而且在体系内存在着反馈回路,体现为结果评价不仅可以夯实高等教育的基础,而且可以刺激高等教育投入。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职能的多样化,指标体系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变换组合,具有可塑性。

(四)过程考察与结果考察的统一

针对以往评价指标体系注重结果评价的弊端,该评价指标体系在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增加了反映教育过程的指标。

关键词:体育科技;科技人员;科技保障;科技成果

AStudyonModernizationofCapitalSportsScienceandTechnology

DONGYuhua,LIUXin

(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Sportsvaluesgreatlyinnationaleconomyandsocialdevelopmentandalsorepresentsanimportantindexofmoderncivilizationandurbandevelopment.Inconstructingaharmonioussociety,Beijing,thenationalcapital,makesthemodernizationofsportsscienceandtechnologyoneofitsindispensiblegoals,andtheOlympicsprovideatimelypreciousopportunitytopropelthismodernizingprocess.Hence,thepaperconstructstheindexsystemthatincludesthemodernizationofcapitalsportsscienceandtechnologyonthebasisofliteraturereview,Delphiapplicationandinterviews.Apartfromtheindexsystem,thestudyalsodescribesthesituationofthecapitalsports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withaccuratedatabaseandproposesrelativedevelopingstrategies.

Keywords:sports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technicianpersonnel;ScientificandTechnicalSecurity;ScientificandTechnicalAchievement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关键。体育既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反映现代社会文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在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也必然包括体育科技现代化的内容。

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一次提出“科技奥运”的理念,这不仅使奥运会绽放出科技的光彩,而且也必将极大地推动北京体育科技的发展,深化科技在体育产业、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中的普及与影响。为此,在《北京体育奥运行动规划》中设有《体育科技专项规划》,为北京市体育科技发展设定了总体目标。值此宝贵的历史契机,研究首都体育科技发展的现状水平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特尔非法、个别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在制定体育科技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中,采用了特尔非法。在总课题组的指导和组织下,本子课题共进行了3轮座谈,每轮座谈共计14位学者。座谈主要围绕着各项指标的操作性指标的确定和内涵,进行了广泛的论证。

2结果与讨论

2.1首都体育科技的发展现状

2.1.1体育科技人员

2.1.1.1专职体育科技人员调查显示,2004-2006年间,北京市专职体育科技人员数分别为1011人、1148人、1262人。其中,专门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数分别为213人、238人、256人,占北京市科技人员总数的比重分别为0.53%、0.38%、0.40%,占北京市文化、体育、娱乐领域科技人员总数的比重分别为51.33%、52.89%、53.67%;体育院校(系)专任教师数分别为798人、910人、1006人,占北京市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8%、1.9%、2.0%。

统计分析显示,每10万从业人员中体育科技人员的单位数分别为20.11、22.71、24.56人,逐年同比增长分别为11.45%、7.5%,3年来平均每年每10万从业人员中专职体育科技人员的总数为22.46人(表1、表2)。

2.1.1.2体育专业在读研究生数量表3、表4显示,2004-2006年间,体育专业在校研究生总数(含硕、博)分别为1646、2196、2407,占北京市在校研究生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14%、1.33%、1.35%。每10万人口在校研究生数分别为10.94、1430、14.04,逐年同比增长分别为30.71%、-1.82%,3年来平均每年每10万人口中体育专业在校研究生数为13.09人。

在被调查学校中,北京大学是从2005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体育专业研究生,此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也相继从2007年开始具备了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资格。可见,在京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在校学生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这也表征了首都体育科技潜在人力资源较为充足。

2.1.2体育科技保障

2.1.2.1SR&D占体育总投入的比例2004-2006年间,北京市SR%D经费支出情况分别为400万元、300万元、1000万元,占当年北京市体育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0.59%、0.36%、0.97%。年均值为0.64%。投入比重很低,是制约首都体育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表5)。

2.1.2.2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仅为1所,即国家运动医学研究所所拥有的国家“兴奋剂及运动营养测试研究中心”,获国家科技部批准。

2.1.2.3体育科研机构数量截至2006年,在京体育科研机构数为17个,其中隶属于高校的研究中心(或基地)为13所,独立的省级以上机构数为4所。后者中,隶属于中央单位的为3所,隶属于北京市的为1所。独立的省级以上机构数占全国同等级别体育科研机构(35所[4])总数的比重为11.43%。可见,在拥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的数量上,北京与同类地区相比,居于前列。

2.1.3体育科技成果

2.1.3.1每年国家级科研奖项统计显示,2004-2006年间,体育科研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情况不容乐观。除2005年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占当年获奖比例为0.57%)、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占当年获奖比例为0.50%)之外,其它均为空白。三年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为4项,年均值为1.33项(表6)。

注:以上数据来自国家科技部官方网站以及国家教育部官方网站,此外,国家教学成果奖因每两年评奖一次,本课题统计年内仅逢一次评奖,因此调查结果中只有2005年的数据。

2.1.3.2每年被国际期刊收录论文数量根据调查统计,2004-2006年间,北京市体育科研论文被国际期刊收录的情况为累计28篇(含摘要),其中被SCI收录24篇,被EI收录4篇,年均值为9.33篇。据《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6)》显示,我国2004和2005年全国科技论文被SCI和EI收录的论文总数为213,465篇(国家科技统计数据默认的三大国家检索系统为SCI、EI、ISTP,后者与体育科学无接轨,故忽略不计),体育科技论文仅占其0.01%,产出量较为微弱。

2.1.3.3国家级体育科研项目立项数调查显示,2004-2006年间,北京市体育科研立项的情况分别是69项、145项、208项,逐年同比增长分别为52.41%、30.29%,年均值为14067项。体育科研立项中,国家体育总局的立项课题占全部立项数的比例分别为79.71%、87.59%、95.67%。可见,大部分体育科研项目来自于国家体育总局。

在全部科研立项中,获得国家级体育科研项目的立项数分别为7项、12项、8项,占全部立项数的比例分别为1014%、8.28%、3.85%。这一结果显示,首都体育科研缺乏高端项目,缺少与其它学科的科研竞争力(表7)。

以上数据来自: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科委、国家体育总局等机构的官方网站。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专利信息网。以下各表同。

2.2首都体育科学发展现状综述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可见,借助于2008年奥运会的历史契机,北京市已经加大了对体育科技的投入力度,北京市体育科研队伍也呈现了逐步扩充的良好态势,科技成果逐年上升。与国内同类地区比较,北京市的体育科技发展处于较领先的地位。但总体来说,在北京市区域现代化进程中,首都体育科技发展仍呈现较为滞后的状态(表10)。

2.2.2体育科技投入逐年增长,但仍相对滞后体育科技作为我国科技的一部分,资金投入不足始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从纵向比较看,北京市体育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较快,但从横向比较看,经费投入的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科技资源国际流动市场化的今天,充足的资金是吸引体育科技知识和人力的重要条件,是开展国际体育科技合作的重要基础。长期科技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造成北京市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2.2.3体育科技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的问题是我国体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特别是目前科技体制中条块割据的现象造成科技单位各自为政,限制了体育科技系统内部的交流与合作,使得体育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因此,系统内部的科技资源整合能力较弱,难以形成整体的合力。现有体制还限制了体育科技系统与外界发生的联系,社会的科技资源难以介入体育科技活动,影响到体育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

2.2.4体育科技服务体系尚待完善调查发现,北京市目前的体育科技研发经费仍以政府财政划拨为主,科技成果的产出途径也多限于科研机构与高校,而科技研发与企业的合作相对薄弱。由于受限于当前的科技管理体制,科技立项的途径多以政府为主,有偿性科技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体育科技与体育实践的紧密结合,阻碍了体育科技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合作,也使得体育科技自身的造血功能低下,体育科技与体育产业之间难以实现顺利接轨,也必然影响到体育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2.3首都体育科技发展的对策

2.3.1全面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部门分割的状况已影响了我国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科技的发展。因此,我国体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另一个任务是整合体育科技资源,解决科技力量分散的问题。在目前我国体育科技资源有限,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只有根据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需求,合理整合资源,才能使我们在全球体育科技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还应将体育科技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中予以理解和把握,使体育科技的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多学科、面向体育运动实践,以取得多方面的支持。

2.3.2积极进行国际间体育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体育科技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首先应从加强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做起,采取派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保持体育科技交流渠道畅通。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光盘检索、图书报刊等等资源,广泛地收集体育科技信息,并尽快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科技资源,迅速在国内推广应用。此外,还应加强与国外科技研发项目的合作,以此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育科技成果,同时又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体育科技人员的研发能力,对促进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的变革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2.3.3培养、挖掘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体育科技人才21世纪的体育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也是培养体育科技人才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北京市体育类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急剧扩大,但培养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因此,目前要特别重视提高体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立足于培养高起点、高标准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外向型人才。为此,体育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为我国体育科技顺应现代化发展需求输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

2.3.4加强科技服务,促进成果转化尽快建立完善的体育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进一步加强体育信息化工作,加大体育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建设力度,加强先进的电子科技成果在体育赛事中的应用;加强体育科技服务,加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发挥体育科研机构与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加强科技出版工作,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的力度等等。

2.3.5抢占世界体育科技发展制高点,提高首都体育科技国际竞争力加强体育科学技术的前瞻性研究,积极引进现代高科技研究成果,在世界体育科学前沿领域占据发言权,在国际体育科技研究与开发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要制定有效措施,鼓励北京市体育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机构在积极申请国内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同时,努力扩大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提高在SCI等国际检索机构的文献收录比例,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产权。

[1]周威,熊国庆.现代科技对中国体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2(2):16-18.

[2]王会寨.卢石.SCI与中国体育科学研究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474-475.

[3]张忠秋,刘文,等.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3-10.

[4]陈俊钦,黄汉升,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5(1):7-10.

[5]关朝阳,马红棒.科技全球化与我国体育科技发展的思路[J].辽宁体育科技,2005(6):3-4.

[6]吴凤起,孙新荣.科学技术与体育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1(4):17-20,30.

[7]彭杰.论我国体育科技进步的评价尺度[J].安徽体育科技,2003(2):1-3.

[8]张继忠.体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1(3):66-68.

[9]何培森,丛湖平.我国体育科技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5(4):21-24,43.

如今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经验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出现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是重视引进、消化、吸收上积累自身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最终实现自主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韩国、台湾;一种是满足于技术引进的短平快、拼资源、拼劳力和资本依赖,不重视技术能力的开发,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甚至社会动荡不安,如南美一些国家。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意义。

1科技与经济发展

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英国的崛起依靠的是纺织、炼铁、航运以及水力等工业部门生产技术的革命,美国的发展则是依靠石油、钢铁和电力等主导产业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德国19世纪末化学工业部门的发展则是第一个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实现追赶的工业部门[2]。narin等的研究表明,近年美国的公共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最近oecd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在知识社会中,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强化”[3]。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bell和pavitt[5]的研究指出,考虑到技术创造和变革中的知识需求,现代社会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的差距无法自动逾越,因此单纯依靠外来的技术建立大规模的工厂并不能提高技术引进国的技术能力,积极的学习对于克服后发劣势非常重要,起步阶段模仿的作用非常大。cimoli和dosi[6]指出,把技术引进和学习结合起来后,从模仿到创新只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模仿的效果和内在的技术能力有关,起步阶段和追赶过程中都需要一个较强的技术吸收能力。

2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除了增强技术吸收能力以外,科学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扮演了另外几个重要角色:

(1)科学研究相当于一个“探测仪”,的科学研究可以探测国外科学研究的进展以及可资利用的科技资源,可以检测到对本国经济发展可能有用的新技术。因此,即使在暂时无法介入的行业中保持一定科学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2)国家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证,它为进入和发展关键产业提供必要的知识。perez和soete[10]指出,公共的科学研究降低了新兴行业的进入门槛,是抓住机会窗口进行追赶的必要条件。(3)科学知识和增长之间还存在更加微妙和复杂的关系,如科学进展改善了国民的健康状况。(4)现在的技术创新主要产生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引进和模仿必须考虑技术在新的环境中(国家发展阶段、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人口结构等)的适应性而进行改进,在一个技术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的时代,这个技术改进过程包含了更多的科学内涵。

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不同的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rosenberg认为科学是外生的,技术领先于科学;klevorick等则指出,基础科学研究为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技术机会”。因此,企业非常重视追踪大学和科学机构的研究进展。当然对于不同的工业部门来说,基础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事实上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发展,技术范式的变革由科学推动的作用更加明显。而技术的发展对于促进科学研究的作用也日益显著。nelson和rosenberg认为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科学研究既是技术发展的“先导”,同时又是技术发展的“追随者”。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发展趋势,使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互为前提,互相推动,促进了科学技术连续体的形成。

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但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停滞和低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科学和技术之间不能协调发展。bernardes和albuquerque[11]对120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经济水平越发达,科学向技术转化的转化效率越高。

3实证研究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而众多国家的实践经验也很好的验证了这个结论。然而在我国到底科学技术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种促进作用的潜力还有多大,我们通过何种方式可以更大的挖掘这种潜力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从前人的理论研究可以看出,科学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又不是一种简单的确定性函数关系,而且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我们希望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连续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隐含在数据背后的统计关系。

3.1数据收集和处理

3.2基于paneldata的固定效应模型

gdp[,it]=eα[,i]+β[,1]pp[,it]+β[,2]pt[,it]+μ[,it]

i=1,2…30,t=1,2…8

表1无交叉项的回归结果自变量因变量gdp

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pp0.0163520.0062622.6110310.0095

pt0.1346810.0197326.8256030.0000

pp×ptfixed

effect(略)

r-squared0.888487mean0.234298

adjusteddependentvar

r-squared0.871867s.d.0.164200

s.e.ofdependentvar

regression0.058777sumsquared0.718575

resid

f-statistic1657.250durbin-1.642963

watsonstat

prob0.000000

(f-statistic)

gdp[,it]=eα[,i]+β[,1]pp[,it]+β[,2]pt[,it]+β[,3]pp[,it]×pt[,it]+μ[,it]

i=1,2…30t=1,2…8

其中pp[,it]×pt[,it]反映了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他各项含义同模型1。回归结果见表2。表2有交叉项的回归结果自变量因变量gdp

pp0.0694910.0118375.8707630.0000

pt0.1359560.0172327.8899290.0000

pp×pt-0.0121140.002327-5.2054330.0000

fixedeffect

(略)

r-squared0.912233mean0.234298

r-squared0.898665s.d.0.164200

regression0.052270sumsquared0.565559

f-statistic1075.756durbin-2.092203

4结论和建议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总体上来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基础科学研究所起的作用。基础科学研究有待于和产业技术发展进而和经济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而技术进步需要和基础科学研究相结合,完成从二次创新到一次创新地转变,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具体分析30省市的数据可知多数省市的科学研究、技术能力以及经济发展还停留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三者的和谐发展将有助于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较为理想的情形是基础科学和技术进步紧密的结合起来,二者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二者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正面影响。面对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变:

(1)在保证科技财政投入总量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科技管理决策机制,完善科技资源分配制度,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展较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和转化有其自身的特点,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决定了科学研究机构不能像企业那样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因此探索构建适合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及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成为一个关系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网融合为科技期刊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

三网融合将给科技期刊的体制改革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

三网融合下科技期刊的对策

总之,数字出版是国际潮流和大势所趋,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需要高度重视刊物的数字化建设。期刊的数字化绝不是纯技术的,而是与人的个体需求和科技发展要求结合在一起的。简而言之,就是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从读者的需求出发,从作者的需求出发,从学科发展的自然规律出发,借鉴国际知名刊物的数字出版经验,充分调动传统资源,巧妙运用三网融合的技术优势,实现传统纸质媒体的数字化转变,促进科技期刊办刊方式和出版管理体制的转化,才能使科技期刊出版大国逐步走向科技期刊出版强国,为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发展提供更及时、更丰富的科技信息。

本文作者:周园黄寿恩工作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期刊中心

关键词:成果转化;科研转化;策略研究;中国制造202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22

1现行科研成果转化状况

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已初步建立,通过日常的工作中也探索出了一些符合自身特征的方法与策略。但随着国际科研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科研技术需求的增长,传统的科研发展思路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作为需求方的企业,技术革新的加速也导致对技术升级的旺盛需求,作为传统的技术输出单位的高等院校也必须做好快速应对的方法。科技需求不断增加,而国内和国外的科研转化形势也略有不同。

2湖北省科研转化政策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修订)》正式完成。在国务院会议和该修正案表达的精神中,对完成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给以重奖成为一个最大亮点,各地方省市政策也快速跟进。奖励的比例从50%一直到99%,远远超过世界科技奖励的平均水平。

2015年5月,湖北省科技厅颁布“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业的十条意见”,被称为湖北省的“黄金十条”,意见提出:建设新型科技创业服务机构、鼓励建设专业技术开发平台、降低初创企业创新创业成本、激励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初创企业、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基金、支持在孵科技企业到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融资发展、健全创新资源服务科技创业工作机制、提高省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规模、加大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力度、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2015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研发活动的意见》也提出加大科研院所人员与企业合作,并列举了详细的意见内容。对于具体的实施单位下达了政策执行进度表,力求快速的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做好科技扶持和转化工作。

3建立科研成果交流转化平台与对策

转化平台的建设目的是能把政府、高校、企业三方有效的整合在一起,让信息对等、通畅。通过分析湖北省企业的技术研发现状,高校科研单位技术储备与研究能力,地方政策导向三个方面,综合得出符合市场的策略。

3.1现有技术需求研究

对于企业单位的技术需求,一般分为现有技术问题与待开发拓展的技术方向。转化平台的建立首先要为企业的技术需求做快速的匹配,找到相对应或者先关的研究成果,快速的开展技术合作。有利于企业实现快速的技术升级,同时也使得高校科研成果快速落地。

3.2现有科研成果推广

科研转化分三步走,第一步从高校的技术储备出发,梳理符合市场化需求和利于商业推广的科研成果,找到对应的关键词;第二步,梳理区域市场热点研究,与单位研究方向进行匹配,为科研转向提供市场依据;第三步,联系科研需求企业,推动研究团队和成熟的研究成果与企业战略配对,做好科研团队与企业的桥梁。

3.3校企联合研发

联合研发属于新技术的开发,对于技术转化来说相对周期比较长。但可以更准确的与地方政策的扶持方向对接;可以更好的契合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可以更充分的为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做搭好基础平台,利于后期技术升级。

4结论

政策的指导对于刺激校企科研合作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符合三方特性的解决方法来构建转化平台,有利于政策的推进和实施效果。提高了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推广效率,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革,三方合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守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弓兰秀.高校科研成果与区域经济的对接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6).

关键词:强军梦;强国梦;国防教育

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强军梦、强国梦、中国梦”,这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爱国教育。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防意识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集中展示,是民族精神和国民素质的全面体现。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兼任着班主任工作。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让他们增强国防意识,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强军梦强国梦,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把加强青少年的国防教育,提高他们的国防意识,当成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把国防教育当成我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下面我想谈谈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国防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

二、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阵地,上好国防教育课,树立强军强国梦

国防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国防意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充分利用主题班会,上好国防教育课,帮助学生树立起强军梦强国梦。为了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国防知识,我开展了主题班会“心系国防,有你有我”活动。通过此次班会,使学生了解掌握部分浅显的国防常识和国防科技,懂得“兵强国安”的道理。利用主题班会还开展了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等活动。使学生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学习,心系国防,做一名热爱祖国的好少年!

三、课堂教学,渗透强军强国的国防意识,共筑中国梦

首先,抓备课结合。由于国防教育没有统编教材,加之开始经验不足,对课文中有关国防教育方面的内容联系不紧,往往是一带而过,效果不很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备课,同时采取写论文、开研讨会等形式,与教师互相交流如何在课堂上穿插渗透国防教育内容的经验体会。

其次,抓课堂渗透。国防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无论是在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以及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学中,都力求渗透国防教育的内容。在语文课教学中,联系教科书中思想性强、现实教育意义深刻的课文进行渗透。向学生讲清国防的重要地位,使广大学生懂得“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最后,抓巩固提高。为了加深学生对国防教育的印象,巩固教育效果,我在抓好讲课中的渗透外,还辅之以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教材中学到的东西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在教学中,我采取改写、扩写、缩写课文中具有国防教育因素的名篇名著,布置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作文,采用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作文讲评等形式,渗透强军强国的国防意识,不断丰富了学生的国防知识,共筑中国梦。

THE END
1.理论网对无条件开放共享的、有条件开放共享的和对不予开放共享的三类公共数据作出界定,改善不同政府部门自由裁量的现状,提升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积极性,增强公共数据在社会基层治理领域的流通。第二,构建统一规范、智能便捷、互联互通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积极推动统一公共数据平台建立,搭建自上而下的公共数据共享机制,打破在公共https://www.cntheory.com/kjqy/202412/t20241220_68309.html
2.多地加速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近期,多地相继发布推动公共数据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相关文件,促进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甘肃省发布促进建立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和登记管理体系的相关配套文件,提供了明确指导。与此同时,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细化了广州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规则和流程。 https://home.wuhan.gov.cn/mtbd/202412/t20241220_2505577.shtml
3.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pdf互联网 政务服务》测试题.pdf,WORD 格式整理版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 一、多选题 1、当前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BCD ) A、网上政务服务内容不规范 B、服务不便捷 C、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 D、线上线下联通不畅,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220/6015024151011012.shtm
4.网络中心a)数字校园不仅包括技术系统,还包括组织体系。技术系统涉及多部门、多系统,需要进行顶层设计,进行数据标准编制和系统架构设计,处理好各系统之间关系,实现良好的系统集成,便于系统联通、数据融合共享,构建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组织体系涉及利益调整、组织变革,需要建成运行良好的数字校园规划、实施、运行管理、安全保障的体制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5.贵州的数据要素探索实践和特点启示焦点包括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基础保障、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大力培养引进人才、推动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数据采集、促进数据交易、推动相关领域大数据应用等。三是坚持公开透明,促进共享开放。对公共数据提出率先共享开放、统一共享开放、最大限度开放、有质量地开放、安全开放等五方面要求。四是明晰各方责任,强化安全管理。包括建立http://www.databanker.cn/info/353972
6.市级层面加快推进()等信息共享在2018年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通知中,强化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需做到___。 A、深入推进“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融合发展 B、提高数据信息汇集共享质量 C、推进本行政区域内CA互认 D、拓展专家资源共享范围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国家推进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https://www.youtibao.com/5r6h4nq6.html
7.2022网络治理专题(答题纯享版)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短视频的许多内容过分强调吸引眼球和讨好受众,逐渐变得具有强烈的商业特性和大众娱乐倾向,更加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的话语表达形态导致内容良莠不齐,“三俗”内容一再挑战社会大众的容忍底线。短视频公然地收集用户的隐私数据作为文本内容分发的基础,背离了用户的公共利益。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30345634906292
8.优秀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11篇尽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现有网络平台条件,严禁重复建设”的明确要求,但由于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的规划,政务专网建设存在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不能支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跨部门业务不能协同。“纵强横弱”、“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尚不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性建设https://www.yjbys.com/biyelunwen/fanwen/dianzixinxigongcheng/734087.html
9.平台型组织的中国进化:64字关键特征与12大案例深度剖析2、小米:协同共享打造“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 小米公司8年时间成长为全球500强,和其利用平台型组织的思路所构建的产业生态体系不无关联。 小米以客户和技术为基础,通过搭建开放式生态平台,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方式构建了自己的产业生态。除手机、电视等由小米负责,其他产品由小米投资、提供供应链、智能互https://news.hexun.com/2019-11-22/199377116.html
10.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实体经济通过利用工业数字经济,将分散生产的实体组织在一起,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以完成单一实体不能完成或不经济的任务,实现总体效益优于单独效益之和。内蒙古“网络协同制造云平台”通过实施数控机床设备数字化改造,构建设备智能互联网络,搭建开放共享的协同设计与制造平台,2016年实现400 台套数控集装联网规模,并http://www.nmgsme.cn/News/Detail/37515
11.中卫市特殊教育学校人人通空间8. 教材编写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留给地方、学校和教师以开发、选择的空间,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生活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等;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等;电影、电视、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794545
12.软考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4版)思维导图模板产业信息化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 社会生活信息化指包括市场、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大力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4c455f8f11b40fe56ece43
13.江苏省公务员网络与信息安全技能竞赛题库(附答案)12、信息安全风险是指人为或自然的()利用信息系统及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其对组织造成的影响。 A、脆弱性、威胁 B、威胁、弱点 C、威胁、脆弱性 D、弱点、威胁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操作系统用户的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例如口令长度、复杂性和定期的更新等 https://mip.oh100.com/kaoshi/peixun/22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