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产业规划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技创新产业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3运用模式单一。目前进行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与开发是与政府支撑分不开的,但是产业园在建成之初一直强调的政企分开,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的管理原则却没能落实。在单一的运营模式下,产业园呈现出运行效率低下,市场活力不足的现象。由此得知,政府对产业园单一的运营模式是造成产业园技术支撑力度小,经济效率下,设备更新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在产业园融资渠道、技术引进方式上都存在着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政府在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对政策作出进一步调整。

二、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的策略

2.1技术更新与技术普及相结合

2.2设备更新与园区设计相结合

对农业产业园进行科学技术的提升与产业园内的设备更新有密切联系,没有设备更新为产业园提供物质支撑,科学技术很难得到充分贯彻。但是,设备更新需要与农业产业园的基础设计相结合。首先,应该提升产业园设计上的前瞻性,在可预见范围内,做好设备更新的预留空间。其次,是产业园在进行设备更新时应该以产业园内的基础设计为主线,在增加产业园基本收益的基础上对技术设备进行有条理有步骤有计划的更新。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对农业化产业园现代化建设进行设备更新有两个大方向,一是农业专业设备更新,这种设备更新主要体现在产业园中的试验园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试验园区内需要添加足够的新型检测设备才能起到提升实验效率的作用,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设备更新档案,保证新设备添加与老设备更新相协调,保证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对农业产业园内其他种植辅助设备的更新,对待新技术设备的采用既要大胆试验又要谨慎小心,保证新技术采用与产业化种植相结合,促进传统种植与新设备更新的无缝衔接。

2.3运营机制与市场环境相结合

对农业产业园进行科学技术提升还需要以科学的运用机制为基础,保证科学技术有效贯彻,科学管理合理实施。比如在对蚯蚓生物反应器的采用中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来支撑,还需要与之配套的运营机制。这样才能保证新技术的采用达到提升农业种植效率的目的。

一、当前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建设特点和发展环境

(一)建设思路简洁,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低成本特点

(二)强调区域间合作,突出协同和互助的特点

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资源聚合,将传统行业和创新产业集群并实现有效的资源优势互补,相互影响和引导,形成高效的资源共享,达到在高效的资源利用上的协同进步。形成以创意产业带动创新产业发展,以众创空间发展引领区域经济建设的良好发展情况。

(三)突出多元化结合发展的综合发展思路

强调知识技能人才和技术产业发展相互结合,将创业与创新有效结合起来。积极引入山东地区高校、研究院、设计所等一些具备优越科研技术人才的单位同具备良好科研实践环境的企业对接发展,并且加强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发展结合、创业孵化和创新成果投资转化相结合的多元化结合发展。

(四)具备极强的便利性特点,并有效辐射济南周边地区

当前的山东众创空间发展建设正是以济南、青岛、淄博等多个区域中心辐射全省,形成建设实施场地、活动、项目接洽展会、金融服务、工商行政管理、法律事务服务、优化政策环境等综合性措施,形成有效吸引各地人才、资金涌入的多地中心化发展趋势,并有效辐射全省周边环境,突出众创空间发展上的便利化。

(五)建设具有全要素特点

当前政府发展技术山东、科技山东的政策带动着创业创新建设形成优势产业聚集、先进技术引导、优化政策环境建设、投资环境进一步整合的综合全要素发展建设局面。

二、当前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发展规划和政策动向

而从济南自身发展的实际环境出发,当前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建设发展规划总体上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总方针方向保持一致,并且结合了地区发展经验,探索出了发展规划上的一些重要经验。近年来也不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例如建设建成了山东大学西格玛众创空间等一批具备产业发展优势的众创空间发展实例。有利于形成济南“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发展局面。

总体看来,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发展规划具有从高新区集中发展辐射周边、从创新产业平面拓展到深入各产业的立体化发展、从政策引导为主转向投资引导为主的发展特点。

(一)发展规划上从高新区集中发展,辐射周边

从2015年首批泉城众创空间建设以来,济南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中心,集中集群发展的高新区重创共建发展项目,并且从发展规划上来看,将在今后的发展阶段上继续延续。

(二)从创新产业发展到个产业间的立体化发展

这一特点是当前济南众创空间发展建设的一个新趋势,是由简单的开发型创业服务平台转向综合服务型创业服务平台的发展思路转变。特别是济南市科技局出台新的政策,为积极引导众创空间项目发展,支持方式为事前支持与事后补助相结合,单个众创空间资金支持最高达到100万。这释放出积极信号,表明积极引入并将创业创新拓展点扩大到全行业全产业覆盖面上来。

(三)由政策引导为主转向以资金引导为主

这一变化在近年的济南众创空间发展建设中尤为突出,形成众创空间发展规划上的突出变化。将主动权交给市场机制,将引导的主体交给经济投资,这也是放开政策约束,实现同市场环境接轨的重要事件措施和发展方向。

三、当前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发展趋势分析

从上述的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发展规划可以明显看出当前济南地区众创空间发展趋势主要是集中表现在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技术产业化为导向、以资金投资建设为主要动力的发展趋势特点。

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特点,即是以具备优势的科学技术人才为基础,实现技术产业化发展,在众创空间的发展服务平台,积极寻求适合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将在今后的发展中,突出科技创新程度提高、技术产业化运作能力增强、投资和市场综合发展为引导的发展变化趋势。

四、总结

综上所述,济南积极建设泉城众创空间的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并且总结出具备一定发展特点的成熟发展规划思路,将在不久将来不断促进众创空间发展建设,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全面推行,将极大的带动济南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建设

[Abstract]:

Thepowerofscienceandtechnologyhasnowbecomeanimportantforcetopromotesocialdevelopmentandprogress,butthekeytocontinuedtechnicalinnovationisthepowerofscienceandtechnology.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society,beforethecityconstruc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advantageisbeinggraduallyweakened,citydevelopmentisweak,deepeningreformandthereforeactivelypromotethecityconstruc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hasbeenimminent,andth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thepreviouscityconstructionconsideringless,nowthepowerofscienceandtechnologyistheimpetusofthesocialprogress,thereforerelyingon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topromoteinnovativecityconstructionisveryimportant.

[keyword]:theconstructionofinnovative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city

正文:

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国家的号召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近些年来,很多城市在统筹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明显的功效。然而由于传统的经济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并且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依赖的低成本优势正变的越来越弱,在这种情况下,深入,寻找新的竞争优势来推动城市的持续稳步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如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正是科技力量,而科技力量最关键的就是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将科技创新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弥补低成本优势的减弱,进而推动城市的不断发展。因此依靠科技的不断创新,来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引领和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科学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如今科学创新已经深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但深刻的改变着城市经济增长和人们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收这方面已经做的相当成熟,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和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抢占全球的市场资源。我国目前大多数比较发达的城市都面临传统经济增长动力逐渐衰退的问题,因此就必须寻找新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科学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不仅可以大幅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而且对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创新是建设创新性城市的必然选择。

1.2科技创新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当前的城市发展必须适应科技全球化迅速拓展的趋势,因此为了提升在国际市场和分工中的竞争能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的脚步,加强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要提高科技创新带来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要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转型,就要对以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应该加快创新性城市的建设,并且要大幅度的增加对科技创新的一切有效供给。因此科技创新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现实途径。

二、科技创新助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工作措施

2.1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2.2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要想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应该加强企业的创新研发投入,确定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要加强企业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积极参与或者建设产业创新技术战略联盟,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良突破,推进技术集成,掌握核心技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这样才能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和科学发展的水平。还要注意拓宽企业获取国际创新资源的渠道,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并且吸引国外高技术人才的加入,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技术水平和研发条件的创新平台。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向科学创新型企业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创新性城市的建设。

2.3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2.4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2.5完善科技创新规划布局

政府应该合理规划各市区的科技创新的布局,应该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产业聚集区,带动周边产业或者其他产业的科技创新进程。应该有规划、有目的、有侧重的发展地区科技创新产业,能够对当地传统产业起到带动和优化作用。应该组织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样才能聚集更多新兴产业,吸引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城市经济体制向科技创新方向转变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源泉。

【结语】:

科技创新力量如今在国民发展和城市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的城市建设的弊端已经日益显现出来,因此要想城市建设健康发展,应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以科学创新助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评价

1引言

自2014年,在上海视察工作时,提出上海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北京、深圳和广州等城市都提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规划,学术界和政府研究机构也加强了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研究,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研究”课题组了由熊鸿儒执笔的题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规律及启示》的调查研究报告。科技创新中心多由经济中心发展而来,拥有相对集中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具备“宜居”“宜业”的创新环境。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具备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客观基础,但还需要与硅谷、纽约、伦敦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行对标,建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建设工作,本文就试图构建一个这样的指标体系。

1.2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钱智等[5]综合北京部分专家的观点,认为当今科技创新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从单一科技创新向产业、科技、文化等跨领域全面创新转变,越来越注重科技创新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从国际经验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重大科技成果的诞生地也是创新产业成长的策源地、创新资源配置的枢纽平台。它总体上具备六大标志性特征:一是科学研究中心,二是经济中心,三是开放中心,四是创业中心,五是创新资本中心,六是创意文化中心。楚天骄[6]认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应该包含科技创新链的六大功能:汇聚创新资源、产生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成果、提供技术服务、促成技术交易、促进技术转移。从创新的范围来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文化的创新正在加速融合,从创新的过程来看,从创意的产生到成果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资本、技术和人才结合的速度正在加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应该包括:在“宜居”、“宜业”的创新文化环境中,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资源,创新与创业互动,加速创意产品产业化,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3主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特点

1.3.1美国硅谷的主要特点成长模式———“热带雨林”型创新生态系统。硅谷的特点有:(1)汇聚创新链条上全球顶级人才。硅谷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50多名,技术移民占硅谷人口的36%(2012年)。(2)产学研集群效应显著。高水平大学与高科技企业融合发展,孕育了众多的全球顶尖高科技企业。(3)完善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融资、咨询、人才服务和企业协作服务等全方位服务体系完备。硅谷年均风险投资额高达70亿美元左右,占美国的近四分之一,天使投资额占整个加州的87%。(4)成熟的创新资源网络。在硅谷,高校、企业研发机构、风险资本和各类中介机构紧密互动,形成了开放创新资源网络,信息、知识、技术、资本、人才资源和其他创新资源在其中自由流动,形成共享,促进合作,为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诞生提供最佳的土壤[7]。可见,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必备要素。

1.3.2以色列的主要特点成长模式———“全民创新创业+海外资金”。以色列的特点:(1)全民创新。在以色列,创新并不仅仅局限于现代化工厂和实验室,而更多蕴含于普通人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如何推动全民创新创业高度重视教育+强调独立人格+通过军事训练和专业教育培养高质量创业者群体。(2)政府主动参与创新创业,与学术界、孵化器、产业投资者、资本市场及其他力量共同营造创新创业机制。(3)形成“循环创新”的良性格局。以色列积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并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出售给跨国大企业或上市。创业者在价值实现后,继续开始新的创新创业历程,产生了许多“循环创业式企业家”,形成了循环创新的局面。(4)实施开放式创新。以色列积极与全球重要的创新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科技合作,鼓励全球领先企业投资建立研发中心。此外,以色列还致力于吸引外资,获得了大量国际资金支持。2013年,来自国外的资金占以色列研发支出的45.6%[7]。可见,创新文化、政府投入、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全球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是资源相对欠缺区域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迈进的前提条件。

2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

2.1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范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既要涵盖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一般指标,又要将其纳入全球视野来评价,因此,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创新资源网络地位的评价,一是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有很多文献可以借鉴,但全球创新资源网络地位评价的研究还不多。王德禄[3]认为在网络时代,政府要打造创新网络,把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联系起来。那么将跨国公司、国外的风投机构、国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等创新资源都纳入这个创新网络,就初步构成一张全球性的创新网络。相应地,评价这张网络的创新能力,就要将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数量、引入的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数量、国外风投资本在该地的投入量、国际创客团队的数量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义、内涵和特征来看,评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创新产业、创新投入、创新载体、创新成果、创新文化、创新创业和创新影响等都应该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深圳市副市长陈彪,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钟小平出会。

四单位获科技创新奖

会上,南山区向11位科技顾问颁发聘书。11位科技顾问包括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校长吴家玮、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前院长冯冠平、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研祥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陈志列等。南山区政府还授予4家单位南山区科技创新奖(2011-2012年),这4家单位分别是: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闪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

南山区副区长纪震说,20条措施旨在实现3个“全面加快”:全面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全面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全面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南山的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区域科技投融资体系、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区域科技创新产业空间拓展体系。

进行6方面区域科技创新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方面具体包括:

——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13年区财政科技创新投入比上一年度翻一番,至2015年,3年累计安排不少于8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3年累计超过600亿元。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不低于6%。

——实施核心技术突破。区财政3年累计安排资金不少于2亿元,支持不少于100个核心技术突破项目,在4G通讯、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设计和高端医疗器械等20个以上重点领域,形成国际领先优势,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

——加强高端创新载体建设。区财政3年累计安排资金不少于2亿元,新增各类创新载体不少于100个,其中国家级5个以上。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培育计划。区财政3年累计安排不少于1亿元,支持不少于200个创新研发项目。

——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3年累计引进不少于100个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加强技术转移及成果产业化。通过研发资金和投融资支持,3年累计支持不少于100个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项目。

区域协同创新三项措施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以企业为主导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至2015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到20个,其中省部级联盟不少于8个,全国性联盟不少于2个。

——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共享。至2015年,服务平台组成单位达到200家以上,为不少于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的开放式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服务。

——加强深港合作与国际合作。建设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三举措搞好区域科技投融资

区域科技投融资体系方面的具体措施包括:

——促进科技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鼓励银行在南山区设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科技支行、信贷中心等专营机构。

——拓展中小科技企业贷款渠道。开展孵化贷、成长贷、研发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服务。区财政3年累计滚动安排资金不少于2亿元,为企业提供贴息、贴保支持,对银行和担保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代偿或风险补偿,引导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提供不少于20亿元的贷款。

——汇聚国内外创投资源。针对重大科技成果在南山区产业化设立投资基金。支持孵化器载体建立天使基金、孵化投资基金。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5措施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方面有5条措施:

——创新科技管理服务机制。编制《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年度行业分析报告》,深化研究“中国科技创新景气指数(深圳南山指数)”。

——深入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打造孵化器集群,至2015年,孵化器数量达到40个,孵化面积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达到3000家。

——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至2015年,组建不少于6个标准联盟。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探索“科技服务超市”运营模式。3年累计引进与培育科技服务专业机构不少于100家。

——完善科技专家决策咨询机制。聘请科技顾问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责任专家制度。

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区域科技创新产业空间拓展体系方面的具体措施包括:

纵观各国的发展史,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近几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都对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更加重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目前,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已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一代技术群和新产业增长点,全球将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我们必须准确判断,牢牢把握。

“十”报告不仅是论述了创新驱动的战略意义,实际上是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激发我们认真思考在贵州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如何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这给贵州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更为贵州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和新的舞台。要把学习贯彻好党的“十”精神与当前科技支撑我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做好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抓好科技创新目标任务完成、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上凝心加力、取得实效。

抓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促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近几年来,我局以规划引领、项目谋划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抓手,促进了我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一、抓规划引领,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组织编制完成了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二是组织编制了《夷陵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规范产业准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清单涉及国民经济4门类15大类25中类32小类,其中限制类涉及国民经济4门类14大类23中类30小类;禁止类涉及国民经济2门类2大类2中类2小类,不涉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出台《夷陵区重点发展产业建议》,建议我区在稳步发展食品饮料、轻工、矿业与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现有传统及优势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强化产业政策的引导性和针对性,积极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优先安排名牌产品项目计划,扶持企业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技改项目,推进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企业质量技术创新。

二、抓平台培育,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近三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湖北宏箭轻合金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湖北航天杜勒制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磷矿山绿色采选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茶叶现代化及深加工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三宁矿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顺利获批,为夷陵高新产业提速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2017年,组织稻花香、萧氏、三峡泵业等7家企业技术中心顺利通过了两年一度的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工作。目前我区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同时,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活动氛围,围绕一年一度的全国“双创活动周”,承办了为期一周的“全国双创活动周”宜昌分场夷陵区专场活动,组织区内新兴产业或创业主体积极申报全市双创主题展示项目,有力释放了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在全社会反响热烈,我区参展项目全部顺利与投资人签订了初步合作协议。(全文完)

天时地利,创新新舞台

自2010年10月北京市政府批复《海淀北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以来,作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城两带”的重点功能区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载区,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城建设进入快车道。

经过十年的发展,海淀北部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中关村翠湖科技园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汇聚了华为、用友、腾讯等600多家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初步形成了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网络通信、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等特色产业聚集,产业发展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12年总收入过千亿元。

此外,CID还将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将“一镇一园”建设成为CID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保障农民生计的重要载体,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就在海淀区政府宣布打造CID的当天,赛尔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项目和天地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驻中关村壹号;大北农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千方科技移动互联产业化项目入驻翠湖科技园;四维图新北斗与空间位置服务产业化项目、中关村气象科技产业创新园入驻永丰基地;凌云、鼎普科技、新晨科技、数码大方、华夏电通、北林科技也有意向入驻翠湖科技园……海淀北部地区已经成为海淀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加速器,CID蓄势待发。

“海淀北部地区已经成为海淀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加速器。目前,海淀北部已具备了建设CID、向国际一流园区看齐的基础和条件。”海淀北部办负责人表示,建设CID是时展的大势所趋,更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融合发展,产城新示范

海淀区区长孙文锴介绍,未来CID将放弃过去的工业基地、产业园区模式,按照产城融合理念,以创新产业驱动城市繁荣,以完善的配套服务推动科技进一步创新发展,重点打造成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区、专精特新产业创新集群区、产城融合发展智慧新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区即重点与海淀南部中关村科学城的知识创造中心相辅相成,着重建设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技术创新中心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区,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技术创新策源地。

专精特新产业创新集群区即将重点选择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研发、服务、运营管理等高端环节,引导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专业化、高产出的“专精特新”产业创新集群。

产城融合发展智慧新区即让智慧增长理念贯穿CID发展始终,以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渗透到医疗、教育、政务、商务、交通、通信、资源管理等城市运行和管理各个方面,力争让CID成为产业、居住和配套用地合理布局、宜居宜业的智慧新城、24小时精彩不断的活力之城。

CID还将打造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其发展将以民生为本,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福利改善,拥有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活保障一体化以及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据介绍,为营造科技创新需要的良好环境,CID将创新招商模式,针对重点产业、重点环节开展产业链招商、海内外合作招商。制定不同产业企业准入的投资、产出、研发、环境等标准,严格按照这些标准,重点引进创新能力强、盈利能力好的龙头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针对创新链的三个阶段(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化、产业化),建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代加速器为主体的四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供仪器设备、数据信息、检验检测、技术开发、示范应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政策宣介等多种服务。

生态绿心,环境新引领

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浪潮加速兴起,扬州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机遇,也面临经济增长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的挑战,唯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精致城市,才能注入发展新动力,集聚发展新要素,抢占发展制高点。

一、“十一五”期间扬州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扬州在做大做强石化、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等为代表的绿色新能源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起,新能源产业年均增幅在40%以上,2009年l-10月完成产值286.2亿元,高于全市工业20.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总量贡献率为7.7%。2009年7月出台了《扬州市新能源新光源双千亿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扬州南大光电研究院等公共研发平台以及华夏光电等核心企业,重点突破大功率高亮度外延片、芯片制造和高端封装等,开发白光照明产品,拉长增粗了LED产业链;以顺大多晶硅为龙头,打造国家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化基地,打通了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同时以高邮、广陵、仪征、维扬、宝应等为辐射区,重点生产太阳能单晶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太阳能LED照明灯具等,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二、“三个扬州”――城市特色发展之路

2010年扬州提出建设“三个扬州”的全新构想,即“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成为扬州实现全面跨越的纲领性文件,为“十二五”期间扬州的发展指出了新路线。“三个扬州”各有侧重、又有机联系,“创新”激发城市活力是关键,“精致”彰显城市品质是个性,“幸福”体现城市价值是目的。建设“三个扬州”有利于扬州抢占先机、错位发展,挖掘潜在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放大现实优势,培植竞争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扬州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创新扬州”――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三个扬州”的基础即“创新扬州”强调与时俱进,积极构筑扬州区位、产业、人才、体制等发展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基地化、现代服务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化、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把扬州建成创新产业发达、创新技术领先、创新载体优良、创新人才富集、创新体系健全的创新型城市。从城市发展路径看,“创新扬州”应体现在:

(一)产业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

重点培育发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绿色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中国光电城”和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做专做强烯烃、芳烃产业链,推进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和核心配套件开发生产,促进船舶工业进入海工装备和特种船舶制造领域,促进机械装备产业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环保化;优先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休闲旅游和创意产业发展,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农业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经营,完善销售网络,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二)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创新资源集聚

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加大各大研究所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力度,大力推进扬州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与扬州大学共建重点学科、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促进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着力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三)载体创新――建设“创新扬州”的主阵地

1、建设创新型先导区。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规划,促进“三新一网一书”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扬州智谷”,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光电城”的主要生成区。

2、建设创新型产业园区。巩固深化国家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制造基地、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的建设成果,加快建设LED产业园、光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推进科技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孵化载体建设。

3、建设创新型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机构、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组织开展自主创新项目试点活动,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深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人才创新――产业集聚转型的原动力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综合性政策,着力引进、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健全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服务体系,全方位地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五)制度创新――建设“创新扬州”的有力保障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扬州市发展不断向纵深拓展,产业和企业发展快速,在江苏省内的发展位次也在逐步前移。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后,扬州市的经济遇到了新挑战,原有的产业和企业不仅面临创新压力,更遇到了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扬州市经济发展也应适应内外形势的变化,抢抓机遇,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扬州抓住了产业创新、政策调整、市场变化带来的新机遇,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和高性能碳纤维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产业,正带动扬州工业优化升级。

2.扬州市“三新”产业发展现状

2.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扬州市现有“三新”产业企业196家,其中新能源产业企业54家、新光源产业企业63家、新材料产业企业79家。2011年三新产业实现产值90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02%。图1给出了2009-2011三年间扬州三新产业的产值,可以看出三新产业的产值增长幅度很大,对扬州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已形成电子级高纯度多晶硅产能2000吨、电池产能1225MWp(兆瓦)、组件产能420MWp。在LED产业领域,全市现有MOCVD(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设备50台,占全国1/8。2010年LED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30亿元,约占全国的10%。在新材料产业领域,仪化公司已完成了芳纶和高强度聚乙烯纤维产业化开发和百吨级生产线的建设。

2.2产业集聚加速形成

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照明(发电)”的完整产业链条。LED产业已形成“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在下游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了对接融合。LED产业已基本形成多领域全覆盖的格局。在衬底材料方面有扬州华夏光电公司的蓝宝石衬底、江苏中显科技公司的砷化镓衬底;在外延片和芯片方面,璨扬光电、隆耀光电、德豪润达、中科半导体、银雨芯片等企业都是从事高亮度外延片和芯片方面的垂直整合型专业生产企业。而扬州化学工业园区已经集聚了一大批包括化工新材料在内的新材料企业。

2.3科技创新逐步加大

目前,扬州市已建成了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扬州分中心、扬州-南大光电研究院、扬州-南大化工研究院、“三新”产业(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等一批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牵头成立了江苏省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扬州光电产品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际上屈指可数的光伏CBTL实验室之一。晶澳太阳能的晶硅电池光电转化率达到18.5%以上,中科半导体公司的大功率蓝光外延片光效达到120lm/w(流明/瓦)等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南大光电研究院的图形化衬底、艾笛森光电的大功率封装、史福特公司的LED室内外照明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4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

为完善人才政策,扬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形成了包括创业启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科技项目扶持、载体建设、服务保障和考核激励等6个方面23条人才政策,着力打造吸引人才的政策比较优势。人才载体有效提升,全市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3个、11个、174个、166个和38个,一批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相继建成使用并逐步发挥作用,人才效应日益显现。

3.扬州市“三新”产业竞争力分析

3.1生产要素

(1)地理位置。扬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北岸、江苏省中部,江淮平原南端,是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京杭运河纵贯全境,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目前扬州初步主要形成了“三沿”(即沿江、沿河、沿市域环路)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布局。其中,扬州LED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便坐落在以国家级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沿江产业带上。

(2)基础设施配套。交通方面,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京沪高速、沪陕高速、扬溧高速在境内交汇;宁启铁路横穿境内;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在扬州南部汇流,构成市域航道主骨;扬州泰州机场也已投入运营。供电方面,扬州共有4座电厂,电厂装机容量已达340万千瓦,能满足项目用电需求。供水方面,市区现有4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20万吨/日,水质优良,供水充足,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没有制约扬州“三新”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人力资源。扬州作为中西部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地之一,劳动力资源丰富。扬州周边拥有110万适龄劳动力人口,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的就有25.3万人,且人员就业相对稳定。此外扬州大学、扬州职业大学、江海学院、环资学院等高校、职校的快速发展为三新产业的推进提供了较为充裕的人力资源。另外,扬州市正打通多个高层次人才引进通道。市政府将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签订引进国外智力全面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扬州基地”合作协议。将新增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等3个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扬州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4个国家、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单位和推广基地。即便如此,目前扬州市“三新”企业仍缺乏缺乏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博士、硕士、高级职称的人才极其短缺。

(4)创新平台。产业基地拥有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扬州-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扬州分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工程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外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LED灯具成组驱动及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超高亮度四元系外延片及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另外,多家企业自身成立了研发中心,但总体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研发不足。技术支撑薄弱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已成为限制扬州三新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2需求条件

对于新光源产业的需求,目前,中国有10%-12%的能源用于照明,相当于3000亿/年的电力消耗。如用LED代替产用的低效光源,这一数字将大大减少。在未来几年内,半导体照明将逐渐取代节能灯走进千家万户。2011年,我国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的整体规模达到1210亿元,整体增长率达到34%,是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增长最快的环节。预计在国内LED照明今后几年照明应用仍将是增长最快的应用领域,将成为带动我国整个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关键要素。新能源方面,我国光伏“十二五”规划太阳能装机目标是21GW。以此计算,2011年底我国光伏装机规模已有3.6GW,意味着2012年-2015年每年新增装机量均在4-5GW左右。根据NPD报告指出,太阳能光伏需求预计于2013年成长2GW,从去年的29GW提高到31GW,年成长率为7%。中国将首度超越德国成为最大的的光伏消费国,而前十大国家市场仍将占全球需求的83%。

3.4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

从产业总体看,扬州已拥有一批较大规模的三新产业生产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企业集中度较低,处于分散竞争、粗放型发展状态,并未体现出有效的集约化增长。在企业战略上,企业战略目标不够清晰,经营单一,多数企业生产低水平重复,总体缺乏商标和品牌意识;在企业结构上,由于扬州三新企业资、外资企业占有较大比例,多数企业能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经营;在同业竞争上,由于三新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丰厚的利润空间吸引了新企业的不断加入,也驱使着企业间激烈竞争,因此扬州三新产业企业间呈现出竞争过度、合作不足的局面。

3.5政府和机遇

扬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兴产业,2006年编制了《扬州市“十一五”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2007年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扬州市新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订了《扬州市关于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扬州市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办法》、《扬州市LED和太阳能光伏产品政府采购实施办法》、《扬州市新能源新光源双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并用好优秀人才的若干规定(试行)》以及《扬州市新光源产业(2010-2012)三年快速发展行动计划》、《扬州市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从税费、资金、土地、人才、购买设备等方面都加大了对三新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4.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约扬州市“三新”产业的发展:一是生产要素方面的高级人力资本;二是地区间的产业同构和竞争。因此,扬州市“三新”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尤其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尤其是高级研发人才。同时要寻求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方式,开发新产品,形成差异化发展。

[1]陈卫平.国际竞争理论的新发展――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J].国际经贸探索,2002(3).

[2]陈芳.扬州市LED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扬州大学,2008.

THE END
1.中关村地标型企业和世界级原生企业建设方案研究而且这类前沿技术研发往往需要高昂的投入成本,包括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汇聚大量高端专业人才等,这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极大考验。 以半导体芯片产业为例,目前国际上高端芯片制程技术被少数几家巨头垄断,中关村的相关企业在自主研发先进制程芯片时,面临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cwNzk3Mw==&mid=2651552170&idx=1&sn=e80ca676537364fceafd829ce90cc995&chksm=bce096ac1746baed503d493b3b53ecaf1d6acf64268cc61a0c10ac16da8c1affc6952cbeb795&scene=27
2.热解读赋能未来产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局这一行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初步建成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人工智能与其他战略性产业紧密耦合,成为牵引产业升级的原动力、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唯有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加强人工http://web.jyrtv.tv/fccommon/Home/detail?site_id=75&detail_type=1&cid=80715216
3.中关村科技园位居今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榜首新浪财经相关结果于12月23日公布,具体内容包括综合评价前50名以及工业总产值、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优质企业数量、营商环境等六个单项评价前20名排名情况。 在综合评价中,位于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位居第一,位于广东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上海的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列第二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2-23/doc-ineamxpp2559202.shtml
4.中关村规划协调的核心要素包括哪些?而去年年底出台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规定,中关村今后将实行属地管理,管委会将海淀、丰台等“一区七园”的部分规划、建设、设计等行政审批事项的市级管理和执行权下放给各园所在的区级工作部门,并且成立企业家咨询委员会,企业家在园区的规划等方面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对于存在多个利益主体的海淀园来说,此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96737466304586068.html
5.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的通知全文中关村科学城。依托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高等学校和中央企业,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实现基础前沿研究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聚集产学研创新主体和产业高端要素,集中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及应用技术创新园、航天科技创新园、航空科技园、宽带技术产业创新园等专业园区,打造新型特色产业园和产业技术研究院https://law.esnai.com/view/176150/
6.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已进入协调推动的关键期,其核心任务和关键环节,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金融科技发展,涵盖了人才集聚、科技驱动、功能提升、绿色发展等众多要素,都是首都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要求北京以金融科技基础研发与应用实践为主线,利用首都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有效服务京津冀https://www.gaodun.com/news/1098109.html
7.珠三角大都市圈10篇(全文)徐州都市圈规划强调核心城市功能的培育,突出对产业、社会事业、政策环境等发展要素的培育,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深化对城镇布局、交通网络、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的协调。规划对江苏省内部分提出要求,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对省外部分提出发展预测和建议,以加强区域发展的整体协调。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txzb31k.html
8.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下)产业新闻发挥商务中心区总部经济、涉外要素密集优势,纵深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展示、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将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等功能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依托中关村朝阳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信息内容消费、产业互联网、区块链与先进计算、智慧城市等领域,高标准规划建设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积极推进政策创新,吸引一批功能性项目https://www.ziota.org/index/article/info.html?cate=31&id=827
9.月坛街道楼宇工作站创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和重点产业促进机制。健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完善“三城一区”管理体制机制,持续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亦庄新城建设发展。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体制机制创新,健全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https://www.meipian.cn/2h21t0kr
10.2023年重大网络安全政策法规盘点《概念文件》列出20项重点合作方向,具有鲜明的行动导向,归纳起来就是:坚定支持联合国安全治理核心作用、努力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等等。 《企业跨境数据流动安全合规白皮书》发布 白皮书基于对全球跨境数据流动发展态势的研究,系统分析了企业跨境数据流动不同模式下所涉及到的典型场景,并预测了企业跨境数据流动的发展方https://www.eet-china.com/mp/a273064.html
11.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2016以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核心,以政策先行先试、创新社区共建、重点园区建设、新兴产业培育、要素资源整合等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推动中关村各类创新主体聚焦“4+N”重点区域,构建政产学研用结合的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高效聚合全球创新要素资源,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京津冀建设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https://kjycyy.cumtb.edu.cn/info/1017/1382.htm
12.史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对发展现状的正确理解自立自强的创“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保证制造业比重稳定,因此要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制造业核心地位。我们研究发现,我国出现制造业占比下降过快问题,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不断融合,如何判断制造业的合理占比是一个需要探讨的新问题。同时,我们提出产业结构早熟问题,与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能力相比,制造业下降过https://stock.hexun.com/2023-05-05/20850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