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和认知障碍均是导致全球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的主要疾病,也是造成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对保护公众健康意义重大。该共识总结了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的相互联系、临床特点和防治要领,制定了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旨在增强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改善其管理水平。

正文

认知障碍的定义

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或应用知识的过程。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学习、理解、定向、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3]。

认知障碍分为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ubjectivecognitivedecline,SCD)、MCI和痴呆3种类型。SCD是指个体主观上感觉、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而客观的神经心理测试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的状态。主动对SCD进行早期干预,对于延缓病程、预防痴呆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MCI是指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且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MCI可分为遗忘型MCI和非遗忘型MCI两大类,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合并非遗忘型MCI最常见。遗忘型MCI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一个早期阶段,转化为AD的可能性较高[4]。

痴呆是指以获得性认知功能障碍为核心,并引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和精神行为异常的综合征[5]。临床上引起痴呆的疾病种类繁多,按照是否为变性病分为变性病痴呆(主要包括AD)和非变性病痴呆[主要包括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aD)]。AD最为常见,占所有痴呆的60%~70%。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可以是脑血管损伤引起的VaD或是神经退行性病变所致的AD[6]。

主要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

中国≥60岁成年人中痴呆患病率为6.0%,其中AD为3.9%,VaD为1.6%,其他类型痴呆为0.5%;MCI的患病率为15.5%[1]。据文献报道2019年全球有痴呆患者5740万,预计到2050年达1.528亿[7]。心血管疾病增加认知障碍的患病风险,不同的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也有所不同。

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公认的有遗传、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学说、tau蛋白学说和神经炎症学说等。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导致的临床卒中或亚临床血管性损伤是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最主要的原因,心血管疾病也参与VCI的发生发展[8]。VCI涉及至少一个认知域受损,涵盖了从轻度VCI到VaD的发展过程。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显著升高,而存在认知障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认知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多种共同的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发现潜在的、可调控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并对原发病进行综合干预,可以显著延缓和减少VCI进展和发生,对于延缓认知障碍进展、防治痴呆十分重要。

一、高血压与认知障碍

1.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国外研究报道中老年人群中血压均正常者在65岁以后痴呆发病率为1.31/100人年;与血压一直正常的人群相比,中年和老年时期始终是高血压的人群患痴呆风险增高49%[10]。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高血压患者罹患痴呆和MCI的风险分别增加86%和62%[1]。

2.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长期高血压致动脉内膜增生,造成动脉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加及大脑重要功能区的血流灌注不足是其主要机制。脑血流在额叶前皮质和扣带前回皮质明显减少,在皮质运动区和海马区也有一定的减少,因此高血压患者的注意力、执行功能、心理运动速度和工作记忆会明显受损[12]。

高血压患者的脑血流生理调节能力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因为使用降压药物不当导致低血压发生,造成脑血流灌注不足,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及神经元功能下降,诱发脑白质及脑灰质改变。脑白质和皮质间联系结构的损害致使各功能区的联系受阻,影响信息的传递,导致认知功能损害[13]。

长期高血压还会加速大脑中Aβ的积累,促进内皮细胞过度产生自由基,导致神经元细胞坏死。高血压患者常伴有交感神经张力亢进、迷走神经张力减低,导致血压变异性大,24h血压可表现为非杓型曲线。血压节律的改变对患者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影响[14]。

3.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患者通常会有执行功能、记忆、语言、注意力和处理速度等多方面认知功能减退。高血压对认知功能的损害不受性别、教育程度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和抑郁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5]。

二、冠心病与认知障碍

1.冠心病合并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冠心病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高达35%~53%[19]。冠心病患者非遗忘型MCI的患病率是无冠心病患者的2倍,在女性患者中这种差距更加明显[20]。合并认知障碍的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21]。

2.冠心病合并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冠心病合并认知障碍可能与脑小血管病变、脑动脉硬化、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过度激活、慢性炎症和低心输出量有关[22]。

冠心病和认知障碍具有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和缺乏运动等共同的危险因素[23]。这些危险因素会引起氧化应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神经退行性改变,并造成脑内Aβ的积聚和清除障碍以及tau蛋白的沉积。

认知障碍患者常合并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并随疾病进展而加重[24]。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可导致脑血流量减少,引起低灌注、脑白质损伤和脑梗死。

三、心房颤动(房颤)与认知障碍

房颤减少心输出量导致的大脑低灌注状态是认知障碍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房颤患者可发生微栓塞引起颅内循环障碍。房颤特别是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脑总血流量显著低于非房颤人群,恢复窦性心律可显著改善脑血流量[33]。此外,由白介素等炎症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是房颤发生发展及认知功能下降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3.房颤合并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注意力和执行功能下降是房颤合并认知障碍的突出表现。房颤患者注意力较差,且执行功能下降速度较非房颤人群快[34];但语言能力无显著下降[35]。

四、心衰、心肌病与认知障碍

1.心衰合并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心衰常与认知障碍合并存在,相互加重[36]。荟萃分析显示心衰患者的认知障碍患病率为43%,心衰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是非心衰人群的1.67倍[37]。认知障碍是心衰患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一些特殊类型的心肌病和罕见病,可以出现包括神经系统受损的多系统损害。如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性,淀粉样蛋白沉积于软脑膜和脑血管,造成脑出血或缺血性卒中,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42]。Danon病患者的溶酶体中糖原贮积可累及心脏、骨骼肌和神经系统。70%~100%的Danon病患者存在轻度至中度的学习或认知功能障碍;50%的患者在儿童时期即可出现轻度的学习或认知功能障碍。年轻患者可以表现为言语迟缓、注意力缺陷[43]。Fabry病患者的酰基鞘氨醇三己糖苷异常沉积于心肌和肾脏,并累积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16%的Fabry病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44]。此外,线粒体病等在心肌受累的同时也可能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认知功能受损。Chagas心肌病患者的脑组织活动期或非活动期炎症以及无症状缺血性卒中,是其发生认知障碍的主要机制[45]。

3.心衰合并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心衰合并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思维灵活性和整体认知功能下降。不同类型的心衰患者在视觉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抽象化或延迟回忆等认知域的损害不一样[46]。

心衰还常合并其他影响认知功能的疾病,如房颤、高血压、卒中。心衰和房颤对认知功能影响的协同作用尚缺乏证据,但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心衰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更差,自我管理能力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更低,从而影响心衰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五、心脏外科手术及器械治疗与认知障碍

除上述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脏外科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治疗手段,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aorticvalvereplacement,TAVR)和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ventricularassistdevice,LVAD)植入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认知障碍。

3.LVAD与认知障碍:REMATCH研究发现,44%的LVAD植入患者经历了多种类型的神经系统事件(如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毒性或代谢性脑病等)[58]。LVAD植入后在患者的脑循环中可以检测到微栓子,其可能会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但脑循环微栓塞是否会损害患者的长期认知功能尚不明确。对于已经存在认知障碍的心衰患者,LVAD可改善脑血流和脑灌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59]。

认知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对于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患者,应首先对神经心理功能进行初步评估,根据检查结果,邀请神经内科医生会诊或推荐患者前往神经内科门诊及有资质的认知中心进一步评估、诊断和治疗[4,5]。目前对认知功能的评估手段主要有神经心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辅助检查,推荐意见见表1。

一、认知障碍的神经心理评估方法

神经心理学检查需包括总体认知功能评估、单认知域评估(记忆、语言、执行功能、注意力、加工速度、视空间加工等)、情绪状态评估(焦虑、抑郁)及日常生活功能评估。神经心理评估是目前指南推荐的诊断认知障碍的主要手段,临床常用的评估量表如下。

1.总体认知功能的评估:常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cognitiveassessment,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和基本认知能力测验(basiccognitiveabilitytest,BCAT)。推荐BCAT用于综合认知能力的检测[60]、MMSE用于痴呆的筛查[61]、MoCA用于MCI的筛查[62]。

2.核心认知功能(记忆、语言、执行功能、视空间)的评估:常采用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画钟试验评估视空间功能[63],Boston命名测验评估语言能力,连线测验评估执行功能。

3.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对认知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包括两方面,即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工具性生活能力,常用量表包括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ofdailylivingscale,ADL)和功能性活动问卷等。

4.精神心理状态评估:常用量表有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等。

二、认知障碍的影像学检查

神经影像学是辅助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各类痴呆亚型的重要手段。脑灰质改变、纤维连接重塑、脑区激活程度与脑代谢改变是认知障碍的常见影像学改变。

1.结构性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sMRI):sMRI可以通过测量患者大脑皮层厚度来反映大脑灰质神经元的结构改变。轻度AD患者与MCI患者相比,在内侧颞叶、颞上回、丘脑、扣带回、顶叶出现明显萎缩。sMRI可以直观显示脑组织体积改变,可作为AD的辅助诊断手段之一。但是,体积改变并非AD患者独有特征,不能单依据sMRI检查结果对AD进行诊断[64]。

3.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DTI是最常用的大脑白质纤维素显像磁共振技术。描述白质微结构的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和平均扩散率等。DTI成像显示AD患者存在胼胝体压部、上纵束和扣带回白质纤维改变。虽然DTI的临床应用还需进一步完善方法学的标准化,但DTI对AD早期改变的成像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64]。

4.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PET显像对痴呆患者脑结构的功能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应用葡萄糖代谢的PET显像来反映脑组织内神经突触功能和神经元缺失情况;病理性标志物(例如Aβ、tau蛋白等)的PET显像还可用于辅助临床诊断[64]。

三、实验室辅助检查

2.基因检测:载脂蛋白Eε4(apolipoproteinEε4,ApoEε4)基因型检测可用于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MCI危险分层,预测其向AD转化的风险[64]。

3.脑脊液检测:脑脊液检查可作为痴呆患者的常规检查。AD患者脑脊液中T-tau和P-tau蛋白均明显增加,同时Aβ42含量下降,对A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大意义。脑脊液Aβ40与Aβ42比值对于AD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优于脑脊液Aβ42,脑脊液P-tau与Aβ42比值对于脑内淀粉样蛋白斑块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64]。

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治疗

一、认知障碍的治疗

1.药物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及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是治疗AD、改善认知功能的一线药物[65],尽管针对Aβ的药物研究还存在争议,但新近研究证实Aβ靶向治疗药物仑卡奈单抗(lecanemab)不但可以明显降低淀粉样蛋白的负荷,而且可以减缓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有望成为治疗早期认知障碍的新型药物[66]。

2.认知干预:认知干预是指通过非药物干预手段给予大脑一定神经刺激以提高神经元活性,改善认知功能。认知干预包括认知训练、认知刺激与认知康复3种方式。认知训练是指通过对不同认知域和认知加工过程的训练,如针对记忆、注意和执行加工过程等一个或多个认知域开展训练,适用于认知障碍患者及高危人群。认知刺激通常是指以团队活动或讨论的形式,通过持续数周的主题讨论、手工制作、集体游戏等小组活动,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其干预对象主要为轻中度痴呆患者。认知康复是指通过医生和照料者协作,采用个体化干预手段或策略,帮助认知障碍患者维持或改善某些日常生活能力或社会功能[67]。应针对不同患者及认知障碍程度制定相应的认知干预方案。

3.运动训练:运动具有增加海马体与灰质体积、诱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生成、改善认知脑网络连接等作用,可改善认知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发表的MCI指南推荐体育锻炼作为MCI的干预手段[68]。

4.其他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利用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可改变大脑皮质及神经网络的兴奋性。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非侵入性的治疗手段,可能改善患者整体认知功能[69]。

具体推荐意见见表2。

二、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治疗

(一)改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和降低认知障碍或痴呆风险是可行和有效的。约35%的痴呆可归因于9个可调控因素,包括早期教育程度低、中年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吸烟、缺乏身体活动、抑郁、社会孤立和听力丧失。认知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共同危险因素的干预,有助于降低痴呆发生风险[70]。

FINGER研究是首个针对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人群认知功能干预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对改善有痴呆风险的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具有显著效果[71]。多重危险因素的干预和早期管理可能会减少房颤的发生和进展,同时降低卒中和认知障碍的风险[72]。但针对房颤人群进行危险因素管理或生活方式干预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的获益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

具体推荐意见见表3。

(二)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治疗

2025年实现高血压患病率的降低,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全球目标,也是改善认知功能下降的关键措施。有效筛查和管理高血压对于减少认知障碍和痴呆的过早发生至关重要,合理降压治疗可以延缓认知功能减低、血管性痴呆和AD。对14项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提示,降压组与安慰剂组相比,痴呆或认知障碍风险降低7%[9]。另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发现,在高血压人群中使用降压药物痴呆和AD的风险分别降低了12%和16%[75]。

降低高血压患者痴呆或认知障碍风险的最佳降压目标尚存在争议。不同年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和认知功能可能存在U形曲线关系,血压过高或降压过度均会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认知功能损害[76]。老年人过度降压治疗可能造成潜在认知功能损害,临床治疗中应认识到个体化血压管理对预防认知障碍的重要性。SPRINTMIND研究提示强化治疗(收缩压≤120mmHg,1mmHg=0.133kPa)可以降低MCI风险或MCI与痴呆的复合事件风险,但不能降低痴呆的风险[77]。

钙通道阻滞剂[7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CEI)[79]、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antagonist,ARB)[80]、利尿剂[81]和β受体阻滞剂[82]这5类一线降压药物均可以通过降低血压或特定的神经保护作用降低痴呆或认知障碍风险,不同种类降压药物在降低痴呆或认知障碍风险方面均有获益,差异不明确[9]。肾素抑制剂(如阿利吉仑)和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如沙库巴曲/缬沙坦)尚缺乏对高血压人群认知功能疗效方面的研究证据。

具体推荐意见见表4。

(三)冠心病合并认知障碍的治疗

冠心病合并认知障碍患者自我疾病管理能力明显下降,疾病及死亡风险增加。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治疗冠心病及认知障碍可以改善预后。建议使用MoCA量表对60岁以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的筛查,对筛查出的MCI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的评估,动态监测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

1.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这3种抗血小板药物中,有研究证实氯吡格雷可降低痴呆的发病风险[83]。一项前瞻性研究未观察到他汀类药物与认知能力下降或痴呆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但发现他汀类药物联合运动对冠心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改善的作用[84]。一项纳入33项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新型降脂药物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以及依折麦布与认知功能障碍无关,并且较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不影响认知障碍的发生率[85]。

2.血运重建: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认知能力的下降,多数患者的认知功能通常会在6个月内恢复。冠心病患者术后远期的认知功能下降不是因为血运重建手术风险所致,主要是由于冠心病潜在的血管病变风险导致。血运重建术的类型(CABG和PCI)对冠心病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影响无明显差异[86]。

具体推荐意见见表5。

(四)房颤合并认知障碍的治疗

1.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增加了脑出血及颅内微出血的风险。抗凝治疗对房颤患者痴呆的预防作用尚不明确[87],但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痴呆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抗凝治疗者[30,88]。与华法林相比,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n-vitaminKantagonistoralanticoagulants,NOAC)在预防卒中方面同样有效,并且颅内出血风险更低。但NOAC在预防痴呆方面是否优于华法林仍存在争议[89]。

2.节律控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房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心室率控制相比对患者的MMSE评分无显著改善[90]。

具体推荐意见见表6。

(五)心衰合并认知障碍的治疗

恩格列净是一种新型心衰治疗药物,属于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以降低小鼠海马体的Aβ浓度,具有潜在的缓解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减退的作用[100]。

2.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采用CRT联合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defibrillation,CRT-D)治疗的心衰患者与单纯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者相比,术后认知功能、注意力集中能力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抑郁症状减轻[101]。Dixit等[102]研究发现,CRT-D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有应答的慢性心衰患者的注意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但仍需要大规模的研究来探索CRT/CRT-D的潜在益处。

具体推荐意见见表7。

(六)心脏外科手术及器械治疗后认知障碍的治疗

1.心脏外科手术后认知障碍的预防与治疗:目前无明确证据表明药物干预可以减轻心脏外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03],对于心脏外科手术认知障碍的预防和综合管理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术前通过一些简短的认知训练方案,如计算机认知训练或位置记忆法等可以降低CABG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

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不能改变POCD发生率。丙泊酚是一种新的静脉麻醉药,具有很强的抗炎特性,与右美托咪定合用在基础研究中显示出神经保护特性,但在接受择期心脏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中,二者联合使用没有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减少麻醉剂量、经脑功能监测下的麻醉药滴定可降低术后POCD的风险[104]。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可以减轻CABG术后患者记忆功能损害[105];美金刚在CABG术后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中尚无确切疗效。

CABG术后患者早期进行常规或计算机辅助的认知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认知功能[106]。基于视频游戏的认知功能训练、迷走神经刺激、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等方案可以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但在改善POCD方面尚缺乏证据[104]。

3.LVAD植入后认知障碍的治疗:LVAD围手术期综合管理包括术前的认知评估、危险分层及麻醉方案的优化、术中谵妄识别及心脏外科预康复,可改善危重患者的整体预后[108]。实施综合心脏康复管理有望提高LVAD植入后的长期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109]。

具体推荐意见见表8。

心血管领域数字化认知训练

当前国外已进行了一些包括综合生活方式干预、认知训练以及虚拟实境等的计算机新技术用于认知障碍改善的随机对照研究。国内正在开展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和房颤等主要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数字化认知训练随机对照研究。Aβ靶向治疗药物在减缓认知功能下降方面取得的进展,为早期认知障碍治疗点燃新希望。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进步,人工智能和数字疗法等新兴技术也极可能成为认知障碍治疗新手段。

主要执笔专家:曾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唐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孔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悦(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宇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龙德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程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陈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郭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薛玉梅(广东省人民医院),王江(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丁荣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马长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玉明(天津市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袁祖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吴书林(广东省人民医院)

THE END
1.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20240512.docx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一、概述认知功能障碍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它不仅仅包括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失用及视空间障碍等,还可能伴随焦虑、抑郁、激越、冲动等情感行为障碍,这些情感和行为障碍同样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提高医生对早期认知能力障碍的认识,及时进行早期诊断https://m.renrendoc.com/paper/327847686.html
2.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要点.pdf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要 点 认知是大脑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从而能够主动认识世界 的过程。认知功能包括记忆、注意、语言、执行、推理、计算 和定向力等多个方面。认知障碍是指上述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 受损,它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129/5141304043011101.shtm
3.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主 题词]:认知功能障碍;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 血管性痴呆; 危险因素; 执行功能; 混合性痴呆; 脑血管病; 日常生活能力; 记忆障碍; 防治 [作者所在单位]: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 [期 刊]: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I S S N]:16727061http://www.yidu.edu.cn/246010/detail/article/5776dfcaede4fe1a8dda350b.html?org=246010&uorg=246010
4.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睡眠障碍评估和管理的专家共识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睡眠障碍患病率较高,睡眠紊乱不仅会加速认知功能损害,导致其病死率增加;同时会加重照料者经济与心理负担。因此,对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系统的临床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临床和社会意义。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等机构组织专家对2018年4月以前正式发表的相关论文、荟萃分析和系统性综述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topic/267396/
5.痴呆前一步是“认知衰弱”认知衰弱是一种同时存在身体衰弱和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虽然没到痴呆那么严重,但也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住院、失能、死亡等风险。 ? 近日,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管理与评估委员会、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康复分会等机构联合发布《认知衰弱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3》(以下简称《共识》),为延缓老人脑力、体力的双重衰退https://wsjkw.sc.gov.cn/scwsjkw/sclljk/2023/11/3/e311b79266df4dbdb17965956f54ec29.shtml
6.2024.02+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的神经影像学诊断专家共识(2023年版对于疑似合并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认知障碍患者,可选用弥散张量成像序列。对于怀疑神经变性病导致的痴呆,推荐完善18F-FDG PET和Aβ-PET或tau-PET检查。Aβ-PET显像和tau-PET显像可实现脑内病理蛋白沉积程度和范围的可视化,对于痴呆具有重要的预测和诊断价值,并可用于痴呆的鉴别诊断以及疾病进展评估。此外,静息态功能性MRI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51312148
7.《老年人认知障碍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解读我国老年医学和神经内科学专家为提高对认知障碍的认识,规范筛查和评估老年认知障碍的方法和流程,在2022年发布了《老年人认知障碍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2)》。该文旨在对该共识要点进行解读,以便为及早干预和治疗我国老年人认知障碍提供参考。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show_article.do?id=53fdd1c00386825f
8.神经指南: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糖尿病治疗急性期神经心理评估确立认知损害及其程度,应至少包括5个核心认知域: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语言能力、视空间能力。此外,还需对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和情感障碍等共病情况进行评估。 在2017年已制定的《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出PSCI患者综合诊治流程(图1)。临床与影像的具体评估可参照《2019年中国血管性https://www.163.com/dy/article/H25TJ7R20532C8QK.html
9.壹生资讯在我国,认知训练起步较晚,国内还未形成规范化的认知治疗体系或方案,接受有效认知训练的认知障碍患者较少。为了推动认知训练的普及和发展,提高我国痴呆预防和早期干预的水平,依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认知训练中国专家共识写作组牵头组织国内在认知障碍诊断及治疗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参考https://www.cmtopdr.com/post/detail/4c5436c7-d54a-4174-b062-eaf878dfd35b
10.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rment, PSCI)是卒中后常见的神经心理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针对PSCI的治疗与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策略。以下就PSCI的治疗与管理提出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药物治疗是PSCI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针对PSCI的药物治疗https://wenku.baidu.com/view/5750abc23f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e.html
11.老年人认知障碍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2)学习园地老年人认知障碍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2) 时间:2023-01-20点击数:747次字体:小大 https://rs.yiigle.com/CN112225202212/1443010.htmhttps://www.dzrmyy.cn/libxuexi/638.html
12.主持制定的《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陈晓春教授带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经过多次讨论,历时1年余,由我科潘晓东主任医师、辛佳蔚副主任医师、余尔涵主治医师执笔,学组共同制定发布了《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的发布,为我国AD的早诊断、早干预提供了精准的指导方案,也提高了我院神经内科及认知障碍http://www.fjxiehe.com/xwzx/zhxw/202206/t20220606_11820.htm
13.(转载)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发布!丨指南共识对PSCI的治疗应以预防认知功能进一步下降、提高认知水平、改善精神行为症状、提高日常基本功能、降低病死率、管理卒中后的其他功能缺损为目的。《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指出,对于PSCI提倡及早筛查发现、及时综合干预的原则。综合干预包括了前述对已知危险因素的干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现有证据表明对PSCIhttps://www.haodf.com/lj/tuwen_wenmingyisheng_8267233042_DE4rmvzOYzMvQ3cc6PG3nlQsDNC4gpz-sgrSI2czVOsig6O1QapuWOiVF.htm
14.中国认知障碍患者营养管理专家共识20200826认知障碍患者营养问题堪忧,需要一部专家共识做临床指导,让认知障碍长辈受益。 02:43 膳食搭配 首先应考虑适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让老人可以轻松进食,不过硬、不过冷,不过腻、好消化; 二要尊重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满足老年人的心理期望,让老人觉得有食欲; https://www.meipian.cn/34z40gwh
15.商晓英教授:认知障碍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优医迈专家视角丁苯酞能够改善皮质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整体功能,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脑活素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银杏叶制剂对延缓正常老人记忆力下降有轻微作用,但不能抑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转化成痴呆。临床研究显示,银杏叶提取物对AD、多发梗死性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治疗有效,可改善患者的https://www.uemeds.cn/info/infodetail/3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