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着减着体重不降了,瘦身“平台期”怎么破?平台期新浪财经

很多减重人士有这样的经历:刚开始减重时,掉秤速度可观,到了后期,即使坚持清淡饮食和运动,体重却不怎么变了,即进入了减重平台期。

减肥,是要一直坚持的事情,只要方法用对,体重总会下降!

但是,的确有很多人,减着减着,体重就不降了!

“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一顿操作猛如虎,上称还是二百五。

实在让人怀疑人生。

也许,您开始遭遇“减重的平台期”了。

什么是减重平台期?

有过减重经历的朋友不难发现,假如某种办法对你的减重比较奏效,比如调整饮食或增加运动,在减重的初期时,往往效果会比较明显,能肉眼可视地看到自己的体型变瘦,体重减轻,这时会让人信心大增;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到了平台期

如果体重没有变化,但这些指标都有下降趋势,那说明机体还是在减重的路上,只不过由于锻炼增加了肌肉比例,使得体重没有明显下滑;相反,如果体重、身体围度都停止变化了,则多半是进入了平台期。

不少人会将

一些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的“欺骗餐”

加入到减重饮食计划中,

认为它可以稳定瘦素水平,帮助代谢。

那么,“欺骗餐”真的有助于减重吗?

如何调整饮食才能健康度过平台期呢?

平台期的元凶——“代谢适应”

其实我们的身体很懒,不喜欢变化,比如让一个缺乏锻炼的人去运动,可能没几下就喘不上气;让一个饭量很大的人大幅节食,可能不一会就会饿。身体有维持自身平衡的机制,这就是身体惯性。

体现在减重上,这个惯性就是维持能量平衡(摄入的能量=消耗的能量)的机制,也称作「代谢适应」,即在体重明显下降时,身体随之做出的代谢改变。

降低机体的基础代谢,减少非运动的能量消耗,减少能量支出;

加强对食物的吸收,增加能量收入,减少脂肪分解利用,加快脂肪储备;

降低食物消化吸收所需的能耗,对机体能量做最有效的利用,提高效率等等。

尽管摄入的热量减少了,但由于明显的代谢下降,每天消耗的热量也少了很多,当摄入不再小于消耗时,体重就会进入「平台期」。

让人哭笑不得是,机体的「代谢适应」还会有“前瞻性”:

当体重由于人为干预而急剧下降时,机体代谢下降的速度会更快,幅度会更大,以应对“继续这么下去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来为身体的变化提供“缓冲垫”;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放弃了之前减重的做法,摄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消耗仍然处于低水平,体重就会迎来“报复性”反弹,甚至比减重前还高,体型更加臃肿,一直到机体重新适应新的平衡,这种代偿的机制才会减弱或消失。

这就是为什么“减重”那么困难,因为身体走出了“舒适区”,其实不光减重困难,对于体重偏低的人群或一些需要增重的运动员,增重同样困难,也是因为“代谢适应”的原因。

如何打破平台期

01

调整饮食结构

减肥出现了平台期,不要盲目地开始减少饮食量。

这个阶段的饮食,应该更侧向于营养均衡,碳水、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应该摄入充足。

最简单的方法:热量摄入不变的情况下,每天吃12种以上食材,每周吃25种以上食材。小幅度减少主食的比例,增加高蛋白食物和高纤维食物的比例。

蛋白质能够加速肌肉的修复和生长,并且提高新陈代谢水平,增加热量消耗,而高纤维食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多余的代谢垃圾,同样能提高新陈代谢水平。

而且,高蛋白食物和高纤维食物,本身的消化难度比较大,身体消化这类食物,也会需要更多的能量(食物的热效应),也能增加热量消耗。

02

喝足够量的水

喝水,能够促进营养的均衡吸收,并且加速新陈代谢。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天喝水1500-1700毫升(7-8杯),我们建议减肥者,每天喝足2000-3000毫升。

喝水的时候,以小口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饮水过多引起水中毒(每小时不超过800毫升)。

03

少食多餐

身体在饥饿的状态下,会降低能量消耗。

推荐大家尝试少食多餐,在饮食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两餐间隔,一直维持不饱不饿的状态,进而稳定新陈代谢水平,保证能量的稳定消耗。

具体做法:把原本三餐的食物,分为4-5餐,如原本一天吃1200大卡,可以安排为早餐300大卡、午餐400大卡、晚餐300大卡,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各加餐100大卡。

04

调整运动方式

如果,一直以同样的方式运动,身体产生适应后,运动的消耗就会降低。

这时候,可以尝试做出以下3种调整:

a.如果,以前一直跑步,就换成跳绳、打羽毛球,或者多种运动方式交替进行,给肌肉不一样的刺激,让身体一直处于不适的状态,就会消耗更多热量;

b.在改变运动方式的基础上,适当地提高运动强度或者运动量,增加热量消耗;

c.安排一些力量训练,增加肌肉含量,进而提高基础代谢,让身体每天消耗更多热量。

面对平台期,最重要的不是改变减肥计划,而是保持良好的心态。

只要找到了应对的方法,平台期终归会过去的,但如果心态不好,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或者尝试一些极端的减肥方式,最终前功尽弃。

THE END
1.怎么判断减肥是否到了平台期问答问题描述:( 女, 36岁 ) 通过控制饮食的方式减肥,现在减肥的斤数一直没有变化,怎么判断减肥是否到了平台期? 医生回答(1) 李可竹 主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判断减肥到了平台期需要根据自身的体重来决定。如果通过运动减肥,长时间体重没有下降,可能到了平台期,通常运动减肥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达到理想的https://mip.meilo.cn/mcnask/1011097465.html
2.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处在平台期?关于“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处在平台期?”如果你还有疑问或不确定你所要学习的方向,请与赛普健身在线老师联系,老师会根据你的情况,为你做个科学规划,推荐合适你的班型,并且告诉对应的学费。~速戳咨询~https://www.saipujianshen.com/article-30076-1.html
3.平台期快过了的表现减肥的患者遭遇平台期是每个减肥患者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建议减肥的患者,不要气馁,要坚持运动和节制饮食,平稳的度过平台期。平台期快过的主要表现用运动和控制饮食方法,体重有所下降,但下降的不明显。但过平台期后体重下降会稍快一些,在平台期后应注意保证心情舒畅,可以多练一些瑜伽,慢步跑,跳广场舞等情况应坚持锻https://m.youlai.cn/askmip/5E97D3m58TJ.html
4.零一万物潘欣:Sora无法让AGI到来,GPT才是关键AGI技术50人《新程序员》:这种不适应感来自于什么? 潘欣:是否能跟团队、上下游进行磨合,互相理解。在公司的既有分工下,能否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同时获得老板的支持。 《新程序员》:我们一般都是在产品大热的时候跟进潮流,很难感知到「高速发展期」和「平台期」的具体时间。你是如何具体判断技术周期的演变的? https://blog.csdn.net/dQCFKyQDXYm3F8rB0/article/details/137664751
5.又到“减肥季”!秦昊瘦身食谱曝光,您找到科学减肥之道了吗?专家告诉我们,这种情况是到了减肥的平台期。也就是说,无论你再怎么使劲,体重都会固定在某个数值,有时甚至长达半年、一年之久。 中国科协“源新闻”专家库成员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于康:因为人体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这个机器,当它看到外界在拼命减少能量摄入的时候,它就会有意识保护自己身体,不要过快丧失体重http://www.jh.gov.cn/jh/kpjh/202305/7dedeb4604264416944c19f108e392c8.shtml
6.怎么判断是不是宫外孕语音科普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血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也就是hcg水平的一个动态变化来辅助的判断是不是宫外孕。hcg如果是在正常的怀孕,应该是四十八小时能够达到翻倍增长的状态。如果hcg翻倍不好,或者呈平台期甚至下降,我们就要考虑有宫外孕的可能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https://www.bohe.cn/voice/view/qawqfi0wk5rhive.html
7.西安疫情已进入高峰平台期;最新明确:出现这些症状可判断为重型→普通发热病例,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为主。重症病例,应重视肠道管理,肺肠同治,如采用生大黄、宣白承气汤、大承气汤等进行口服、鼻饲或灌肠,保持大便通畅,日2~3行糊状便。 文字: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病临床救治专家组 原标题:《西安疫情已进入高峰平台期;最新明确:出现这些症状可判断为重型→》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433120
8.怎样判断是不是顶到最里面了通常我们说的顶到最里面了,实际上是碰了女生的A点。A点发现晚,藏得又深,以致于了解它的人并不多https://m.naimal.com/ask/q-18362.html
9.临床判断范文12篇(全文)也许,A股的这一异象是以一种违悖常理的特别方式在警示我们:切莫忽视了6124点这一历史性顶部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它恰好出现在实体经济处于世罕其匹的高速发展后的高原平台期的末段时。如果大家都服膺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话(尽管因为股市常有不同步的表现而引发争议),那就有理由相信:先行一步的敏感的股指这一历史大顶可https://www.99xueshu.com/w/ikeya6tb2c0s.html
10.如何判断结肠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易康网葡萄胎清宫术后每周复查HCG,如果连续3周HCG水平处于平台期或者连续两周HCG水平不降反升,应该是侵蚀性葡萄胎。也就是所谓的恶性 发布于 2022-10-12 00:33 有用846 0评论 癫痫病应该怎样确定是良性还是恶性 概述 癫痫病对人的身体健康会有很大的影响,癫痫病的诱发因素也是非常多的,一般都是有严重脑部外伤引起http://health.eekang.net/knowledge/2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