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画艺术市场上,有一批书画骗子在艺术市场上横行,他们大量骗取书画家们辛勤劳作的书画作品,或用名家的假书画骗取暴利。此种行为严重的扰乱了艺术市场的正常规律,破坏了书画家和画廊、艺术经纪人乃至收藏家的诚信,让书画家和收藏家们深恶痛绝,愤怒至极!这些人的身分复杂,骗画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对于心地善良、老实实在、感性较强的书画家们正是他们的下口猎物。此类人扬言:全国这么多书画家每人骗一次,这辈子也骗不完。
还有是小偷小摸的行骗,比如说在你不经意时偷你少则一两张多则十张八张画,付钱给你时在一万元沓里抽出一千两千元,用耍嘴皮方式软磨硬泡的要求增画给他做纪念;见一位画家蹭一次画,表现出极其热爱书画又无经济条件等等可怜相!
有许多书画大名家受骗上当的实例,已成为书画界“佳话”。总结上述原因一是骗子在这行当是专业行为,骗人有术有方;二是书画家向来不善于心计交往,大都是感性思维;三是书画爱面子,重感情重情意,以诚待人毫无防范心理。所以,书画家们要把受骗上当作为学费,吃一堑长一智,提高防范意识,并且彻底揭露这些书画骗子的丑恶嘴脸,扶正压邪,使艺术市场走向有序而健康发展的阳光大道!
北碚警方返还方凤富71幅画作。警方供图
昨天上午,画家方凤富来到北碚区公安分局,现场确认71幅画作之后,签字领回自己的作品。
在这些画中,有让方凤富享有“中华葡萄王”美誉的葡萄画作,还有国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画。
震惊全国书画界的“名画诈骗案”就此告破。
涉案嫌犯是一对夫妻,无业。丈夫周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处罚金6万元。妻子占某处在哺乳期,警方依法对其进行取保候审。北碚警方向记者讲述案发经过。
我是国家博物馆的
我们要把你的画印上台历
2014年8月,方凤富接到一个北京来电,来电女子自称吴睛,说自己是国家博物馆策划部工作人员。吴睛告诉方凤富,国家博物馆将在2015年新年前出一本台历,有意以他的画作作为台历配图,只需他提供画作的电子文件即可,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我认识出版社领导
可以帮忙在报纸上宣传你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方凤富就收到了一张由“某某日报”寄来的日期为12月6日的报纸,在该报纸第4版,用了大量篇幅对方凤富进行宣传,而报纸的反面则是时事新闻。
方凤富不知道,他收到的“台历”与“报纸”均为犯罪嫌疑人在印刷厂印制,属于假冒物品。
当时对此深信不疑的方凤富却不知,他正一步步坠入骗子精心设计的圈套中。
美协领导对你的作品有兴趣
想和你合办画展
“博物馆工作人员”原来无业
夫妻俩涉嫌诈骗7616700元
2015年5月12日,民警在广东将周某抓获,并依法对周某的住所进行了搜查,顺利从其家中搜出方凤富被骗的71幅画作(鉴定价格为7616700元),并抓获嫌疑人占某。
目前,关于此案的刑事判决书已经下发,被告人周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伙同他人采取虚构事实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应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判处周某有期徒刑11年,并处以罚金6万元人民币。
占某因处在哺乳期,警方依法对其进行取保候审。
本报记者钱也实习生刘蕊通讯员程东亮
书画界骗子、掮客大揭秘:艺术市场的骗术
2014年7月,湖北画家杨白云向深圳警方报案称,自己的162幅精品画作被朋友程某以帮忙到香港办画展为名,一“借”两年不肯归还(本报2014年10月21日曾作报道)。此事经楚天金报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100多家网站和媒体转载,《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也对湖北画家的遭遇作了重点报道。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接触了湖北的多位书画家,发现杨白云画作被“有借无还”并非个案。在从画室走进市场的过程中,不仅是年龄稍长的书画家,一些年青书画家同样遭遇种种陷阱,而他们的维权之路也分外坎坷。
案例
小学文化的骗子设高价陷阱
名画家“入局”痛失15幅画
杨白云的遭遇并非个案。武汉知名画家殷先生也曾遭遇过类似骗局。
殷先生是武汉较有名气的书法家和画家,以山水人物见长,曾和著名画家范曾合著双人集,多幅作品曾在香港拍卖。杨某只有小学文化,黑龙江人,1998年到广东以卖书画为生。他通常从新闻报道中寻找线索,联系知名画家,以帮其画作卖个好价钱为由诈骗,此前曾因此被判刑一年。
骗子出手大方买字博取信任
江城草根书法家轻信“中招”
年过五旬的书法家刘先生在武汉书画圈小有名气,尽管他从未接受过专业教育,也没有拜过名师,但经过30多年的潜心钻研,其书法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创办了自己的书画工作室,其作品在武汉本土销路还不错。2014年3月,一名自称某商会秘书长的男子来到刘的工作室,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该男子出手大方,当时就花了1万元钱,购买了刘先生的2幅书法作品,声称要挂在商会的办公室里。两人相谈甚欢,还互留了联系方式。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刘先生发现自己受骗后并未选择报警,而是自认倒霉。记者问及刘先生为何不报警时,他说:“一把年纪还上当受骗,传出去丢人,就当蚀财免灾。”
网上卖画签了合同没钱收
青年画家作品遭扣打官司
2014年12月29日下午,来自朋友圈里的一条消息终于解开了湖北青年画家汪燎的心结:当日上午,北京朝阳法院判决哈嘿(Hihey)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归还原告艺术品,如不能归还,需按市场价折合人民币归还原告89.8万元。至此,历经两次开庭,轰动一时的艺术家集体维权一案,有了明确的说法。
据汪燎介绍,2012年他还在湖北美院读研究生,哈嘿网在美院做宣传推广。彼时,艺术品电商刚刚兴起,他觉得在网站上推广销售作品这种形式颇有新意,而哈嘿网号称“国内第一艺术品电商”,于是决定试试看。“我把自己精心创作的5幅画作拍照传过去,很快对方工作人员跟我取得了联系,说挑中了其中3幅。当时我打听到,也有不少同学和我一样寄去画作,大多都落选了。这让我感觉到哈嘿还比较正规,有一定门槛。所以,在和对方签订合同后,我将那3幅画作寄到了北京”。
专家支招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朱学杰律师—
遵循市场规则规范交易过程
至于艺术家联合声讨哈嘿网维权事件,朱律师则认为,这是一次维权意识的觉醒。艺术家普遍法律意识较薄弱,而且总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即便吃了亏上了当,除非损失特别巨大,一般不愿通过法律手段维权,觉得难为情,他们宁愿通过私下协商的办法来解决。而一些不法商家和骗子正是擅长钻空子。朱律师建议,书画家进入市场,就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则办事,规范交易过程,不要轻信高价卖画的许诺,要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
书画经纪人张明—
艺术家闯市场需专业人士帮忙
书画经纪人张明介绍,在国外,不管是画廊还是艺术家都是有经纪人的,好多还是学法律出身的。如果艺术家本身的法律意识好一点,相信在这方面出问题的概率也会低一些。张明是2014年3月认识杨白云的,因为欣赏杨的画作,所以毛遂自荐当了他的经纪人。最初,杨白云并未对张明提及其作品被“借”的事情,老人比较重面子,觉得难为情;另一方面,他仍然对程某心存幻想,觉得作为朋友,他应该不会骗他。直到张明陪杨去深圳的画室,从杨白云的另一位朋友口中才得知此事。在张明的鼓励下,老人才鼓足勇气,决定追回自己多年的心血之作。
张明说,现在,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书画市场更规范些,不少艺术家有自己的专业经纪人。但在武汉,专业的书画经纪人不多,不少艺术家自己开工作室,创作的同时做销售,或者直接选择和画廊合作,并没有请经纪人的意识。他认为,书画家进入市场过程中,还是有必要请经纪人的。多年来,艺术家们只顾潜心创作,不谙人情世故,也不太懂市场,更需要专业的人士去帮助经营。“你看,现在稍有名气的音乐人几乎都有经纪人,一旦权益受侵犯,就算他们自己不在乎,但他们背后的经纪公司很重视维权。很简单,如果你不重视,我找谁上版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经纪人就是一个'排雷兵',能帮书画家绕过可能遇到的坑儿。”
相对来讲,书画家在这方面比较封闭,没有具体的操作模式和想法。或许这跟他们的性格有关,他们更淡泊一些。
当聊到艺术家集体起诉哈嘿网事件时,张明认为,像Hihey的争议事件,实际上不仅仅反映出其本身商业模式上的问题,从整个商业规范的道德水准方面来讲也存在问题。“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讲,如果仅仅从自己维护权益的角度来讲,当然可以说做一个高姿态,拿回应得的就行。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规范市场环境,惩治不诚信的公司,否则甚至对整个行业发展的危害会更大。”
书画市场骗术揭秘
1.谎称出书骗财
这招虽老土,但骗子最爱用,也最容易引盼望出名的书画家们上钩。
2014年,就有一无业男子谎称与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有合作关系,以帮助书画家出版作品集为名,骗取了69名书画家60余万元。
该男子被抓后供述,他曾在其他类似的公司打过工,学会了这种骗术。被骗的书画家都是他在互联网上查找的,这些书画家急于出版自己的作品并出名,弄钱比较容易。可叹的是,其中一名书画家为了给自己出版一本专著,一下子就给他汇款26万元。
2.以办展名义“借”字画
这招也屡见不鲜,比如百味山水画家杨白云就是被程某以办个人画展的名义“借”走了162幅字画。哈嘿网惹人争议,也是源于其“办展”期间向众多艺术家邀约作品,过后却迟迟不还。
3.炮制到账短信骗字画
前不久,北京三名男子通过炮制的一条虚假的“600万元购画款”银行到账短信,诓走了一位老画家李先生的24幅画作,涉案金额近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