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
摘要:英语课堂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然而,现在小学英语课堂仍有不少可以提高和改进的地方。本文通过观察本校及周边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情况,分析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提出结合多模态教学法进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如今小学英语课程也呈蓬勃发展之势,各地英语教师积极投身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探索中,探索的路上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在观察和分析本校和本地区部分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后,笔者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中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通过了解多模态教学法及其意义后,对多模态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进行探索,以希望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出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展现英语教学生活化,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的设置过于注重课程的工具性
例如,某节主题是“Theworldrobotexhibition”的阅读课,老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
(1)能通过观察图片和听课文录音,理解课文内容;
(2)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朗读课文和提取关键信息;
(3)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本课的重点句型“Whatareyoudoing?I’m...”询问和表达正在做某事。
2.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略显单薄
本地区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是PEP人教版,该教材的编写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是一套优秀教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并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教材的功能,没有钻研和处理好英语教材,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只停留在表面,显得内容单薄、课堂容量不足。
这样的英语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很常见,虽然课本中这一课时的基本教学内容完成了,但是总会让人感到缺点什么,没有在课本固定的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没能给学生体验外国文化和语言拓展的机会。如果老师在这节课提供一个拓展文本,介绍英语中一周七天说法的由来,能给学生更多的语言拓展素材和更好的文化体验,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简单套用教学方法,缺乏有效性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能见到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利用实物或物品图片的直观教学法,有创造语境的情境教学法,还有任务型教学法等。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在习惯于在某种课型就固定只用了某一种教学法,比如单词课就用直观教学法,对话课就只用情境教学法,阅读课就是任务型教学法。这样只是将各种教学法简单的生搬硬套,即使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得较好,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缺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具体分析,割裂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PEP四上英语教材中的“Dinner’sready”单元进行食物的单词教学时,老师运用直观教学法以单词图片来教学单词,只能够达到让学生看到并认识该食物英语名称的目的,并不足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例如,在主题为“Weather”的单词课教学时,老师只是简单地拿出单词图片或是呈现幻灯片进行windy,rainy这些单词的教学,看似直观呈现了各种天气状况,实际上学生对单词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直观印象并不深刻。如果运用多模态教学法,以音频、视频结合的方式创设一个刮风或者下雨的情境,就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深深记住windy和rainy。
二、多模态教学法
1.什么是多模态教学法?
多模态教学法的全称是视听动触多模态教学法(Audio-visualmulti-modalteachingmethod)是指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五种感官来感知世界,通过各种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即为模态。由人类的五种感官所产生的五种交际模态就是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赵慧娟,李恒,2014)。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多模态教学法可以利用不同渠道和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几种感官协同工作,以达到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记忆强化的目的。
2.多模态教学法的意义
要达到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总目标(教育部,2012),需要有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多模态教学法就是顺应新课改和现代科技发展,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将传统的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兼收并蓄,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英语教学气氛,达到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多模态教学法不但注重各种感官在学生对英语知识建构中的作用,而且注重图像、动作、视频等视听与行为相结合的非语言文字符号模态在意义传递和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英语教学的情境化、生活化和交际化。
三、多模态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基于教材的深度挖掘,采用多模态教学法,体现课程人文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实际中,老师应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就重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不能将英语课堂仅仅当做给学生灌输各种英语语言知识和锻炼听说读写能力的场所,英语课堂还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初步文化意识和有效学习策略的地方。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深度挖掘教材,恰当采用多模态教学法,设置和实现具有人文性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PEP四下英语教材的第三单元的ALet’stalk时(见图1),笔者除了设定了能听说认读对话和正确运用课时重点句型等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另外还设定了一个情感目标——能通过课件中的音、视频及课本插图,体验到室外寒冷,理解妈妈不允许Mike出门玩耍的初衷,丰富对“妈妈”这一形象的认知。
图1
这个教学目标直接指向情感态度,是根据课本插图,挖掘出“外面飘着雪花,室外很冷”这个符合妈妈所说的“It’scoldoutside.”的有效信息。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此处运用多模态教学法,以课件的音、视频呈现课文中寒风呼啸和大雪飘落的情境,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尽量真实地体验寒冷,从而换位思考能够理解妈妈不允许Mike出门玩耍的初衷,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之情,丰富学生对“妈妈”形象的认知。
2.基于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利用多模态教学法,展现英语生活化
本地区使用的是PEP人教版英语教材,教材的编写紧扣《英语课标》要求,其难度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十分具有实用性。但是教材编写得再好,在教学实践中仍然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年龄特点进行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再结合当地英语教学实际来灵活使用教材、拓展教材,才能展示出英语学习生活化的一面,从而更好地达成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图2
再例如,在主题为“Atthezoo”课上(见图3),让学生描述几种动物时,学生因为词汇量储备不足,在描述长颈鹿时不能抓住关键点,导致很多学生是这样描述的:“Itistall.”“Ithasasmallhead.”“Ithaslonglegs.”以上这些句子显然没有描述出长颈鹿的典型特征——脖子长,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英语单词“neck”。
图3
因此,在第二个班级进行该课时的课堂教学时,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利用多模态教学法,将歌曲和动作等非语言文字符号模态相结合,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唱歌曲“Headshoulderskneesandtoes”并加上动作。歌曲结束后,老师和学生逐一说出身体部位名称,老师趁机渗透单词“neck”接着向学生展示一个长颈鹿玩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再请一些学生上台来摸一摸这个玩偶,然后才让学生尝试描述长颈鹿。这一次学生大多能够说出“Ithasalongneck.”这个突出特征。
不论是单词教学、对话教学还是语篇教学,利用多模态教学适当地拓展延伸教材,展现英语学习的生活化,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基于多种感官的信息接收,运用多模态教学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图4
图5英语绘本What’sthetime,Maisy
要将多模态教学法恰当地运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提升钻研和处理教材的能力、熟知学生个性差异状况,优化教学设计,设定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学目标,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