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信息化时代与平台化管理

本文就这两个概念浅谈一下自己对信息化建设和平台化管理的认识。

信息化时代对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组织是金字塔式的,企业按照职能的不同分成一个又一个部门,各个组织对上负责,整个组织通过科层制的形式向下进行管理。这种组织结构是工业时期传承下来的,是许多企业家和管理者多年研究和实践的结晶,在标准化生产时代,这种模式效率是很高的,它用“分工、分权、分利”的理论有效的解决了“责、权、利”的问题,用专业化的分工使劳动效率最大化;用行政组织管理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用人力资源管理使人的效率最大化。

随着移动网络、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全球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标志着我们迎来又一伟大时代——信息化时代,它的到来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它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也更为深远,衡量一家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对现代企业来说,信息化的应用程度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在信息发达的数字化时代,经济环境瞬息万变,随着数据的快速增长和信息的广泛传播,企业管理越来越依赖数据的支持,封闭管理思维越来越行不通,传统管理模式这种“按部就班”常态化的工作方式,就显得日益低效和僵化了,如果没有持续优化机制跟进,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企业丧失活力和灵活性,已无法应对外部变化的环境。因此,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充分挖掘信息化所蕴含的价值,将其转化成企业管理的有效资源,由此制定更准确的决策,为企业发展带来持续不断的竞争力。平台化管理恰恰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在最大程度上激活组织效率。

如何实现平台化管理

平台化管理是将在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演进,去掉中间层,把整个组织变成根据业务需要的自由团队。利用信息化平台,通过组织机构共享化、去中心化、无边界化使组织效率激活,追求效率最大化。

01

组织架构重组

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对环境缺乏一定的反应力与竞争力,平台化的组织结构更需要灵活性和非结构化,因此,实现平台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组织架构的调整,今年年初,为实现平台化管理的目标,公司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提出了三个平台的全新组织结构,即“一线员工平台、”“指挥中心平台、”和“专家平台。”管理模式如下:

其中,一线员工平台指生产部门,含检测中心、技术研发部及各项目部;指挥中心平台包括计划合同部、行政综合部、总工办和财务成本部;专家平台由公司技术骨干和教师、专家组成。

这种管理模式,目的是从纵向去掉中间层,从横向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形成新的组织团队。在这个组织架构里,实现三个平台资源共享,一线员工可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直接和指挥中心、专家平台沟通;指挥中心和专家平台也可直接对一线员工提供支持,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组织效率。

02

角色定位与职能转换

如果说传统管理模式是“分工、分权、分利”,那么平台化是通过“协同”实现系统效率最大化。

在腾讯内部,曾有一种管理模式是“赛马机制”,它的本质就是团队之间的相互竞争,最后将资源对优质团队倾斜,这种机制使得腾讯优秀产品频出。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值得深入思考,“赛马机制”使得各团队之间信息隔离,形成“信息孤岛”,有效的知识、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例如,A团队已具备的成果或知识,B团队对此不知,还需要重新开发,这种模式造成越来越多的资源耗费。2018年底,腾讯宣布放弃赛马机制,“这次的调整,就是想原来不同的团队融合在一起。”。

因此,平台化管理就是要加强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交叉和深入程度,打破原有的各干各事、彼此之间业务不熟悉的状态,实现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因此,企业能否促动各方角色定位的转变,打破现有的职能边界和利益格局,是决定平台化组织变革成败的核心。

在平台化管理模式下,一线员工不仅仅是完成任务的角色定位,而且要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决策自主权;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组织模式下目标、定计划、监督实施的职能式管理模式,要从一个管控者角色向服务者、资源支持者角色转变。实现资源共享,激活组织效率。公司的指挥中心和专家平台,就是要将合同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产品(检测报告)服务、资质服务、财务服务和技术支持等相对辅助性的职能集中到共享平台上,面向全公司提供事务性、服务性支持,最大程度满足员工需求。

03

信息化对平台化管理的作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市场信息瞬息万变,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去推行平台化管理。但是,平台化管理又离不开信息化,互联网+数字化的发展,数据的快速增长和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得资源共享、去边界化、融合、协同成为可能,因此,信息化技术的采用,为平台化管理搭建了良好的管理平台。

自信息化平台实行以来,大家可能感觉到“忙”,至少我有这种感觉,随时随地都要查看“通知”、“日志”,随时随地都要审核报告、合同。这种“忙”,就是工作效率的提高,公司的组织效率被激活了。

困难与挑战

平台化虽是企业组织变革的趋势,但尚未达到成熟的状态,我们仍然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探索,甚至面临失败的可能,我们必须要做好直面重重挑战的准备。

管理思路的改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采用传统的科层式管理模式,已形成一种管理惯性,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已经在脑海里定型,不知不觉地按原有的方式方法去行事。这种管理惯性与平台化管理理念无疑是冲突的,即灵活性机制与既有固化机制之间的冲突。

机制的完善

公司虽然建立了三大平台的组织架构,这只是大的框架,还需要进一步作出新的决策逐步完善管理机制。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分工”,员工只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就行,现在员工是主动创造价值,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企业应建立怎样的机制完成员工角色的定位;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分权”,部门只要按部就班地行使自己的职责就行,现在部门的边界已经打破,通过团队的融合向全公司提供服务,企业应建立怎样的机制完成部门职能的转换;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分利”,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已有了完善的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保证员工的利益,现在是协同、共享、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企业应建立怎样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新的课题,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完善。

THE END
1.什么是平台化?什么是平台化? 这个问题太大,尝试用之前的总结回答一下,平台化属于什么创新。 近期越来越多头部的企业家,知名专家都在频频为企业平台化发声。商界管理圈子一时之间好不热闹。简单略作梳理就不难发现连近年来有关“平台”的书都越来越多。其实平台是个老概念,早在当年春秋《左传》中则有“鸟则良木”之说,而当下https://www.yoojia.com/ask/17-11916211104416403498.html
2.企业的平台化管理实施平台管理需要的转变       平台,一定是整合了多个流程、多个组织机构、多个人、多种数据资产,平台管理者一定要从全局视角触发思考与工作,需要不停的跨界,捞过界,承担很多接口、统筹、实现不同人的差异化需求的工作,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工作特征,与工业时代的流程分工,要求对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69715578327437972.html
3.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专栏之七企业形态之变:平台化随着企业不断平台化,随着工作不断云端化,随着个人影响力不断无边界化,激励个体不断创造的将越来越来自最深层的价值观:信念。从这个层面上讲,平台的信念就是平台对于参与个体最强大的激励。 2017年7月到2019年1月期间,我担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期间,尝试在大学的学院层面来实践“平台化管理”。运用“https://www.suibe.edu.cn/ai/2020/0210/c7640a96512/page.htm
4.什么叫软件系统的平台化软件平台化的好处什么叫软件系统的平台化 软件系统的平台化 是指将一个软件系统或解决方案构建为一个通用的、可扩展的基础架构,以支持多个应用、服务或功能在其上运行和集成。平台化通常意味着从一个专门为某个特定业务需求开发的系统,演变为一个可以支持广泛应用场景的基础设施。这样,其他团队或开发者可以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快速构建https://blog.csdn.net/xuanyuanjiaqi/article/details/144269757
5.产品设计思考:浅析平台化架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在我的理解,平台化是一种底层功能的架构方案,其实现的是将业务从业务耦合,多头管理,刚性支撑到业务分治,归口管理,柔性支撑的架构转变。 这么说可能不太好理解,让我来解释几个概念: 1、业务耦合-业务分治 这里说的业务耦合,并不是指正常的业务耦合,而是是指过紧的,不健康的耦合。 https://www.woshipm.com/pd/560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