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益众筹走进公众视野,一方面真正帮助了一些有需求的人,另一方面,“骗捐”“敛财”等新闻也不断曝光,部分平台存在的问题与漏洞逐渐显现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网络公益众筹平台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一方面,这些平台为患有重病、面临失学等经济困难人群迅速筹集资金,帮助他们及时渡过难关,既发挥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公益作用,也有效推动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公益众筹在超常规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善款支配不透明、募集资金虚高甚至骗捐、诈捐等现象,暴露出管理上的滞后乃至脱节问题,令这一模式出现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
网络公益众筹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网络捐赠应运而生
“当大夫把我单独叫进办公室,得知妻子罹患淋巴瘤的那一刻,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流。后来我觉得,此刻最不应该徒伤悲的就是我,我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帮她战胜病魔。疾病不可怕,最怕自己未战先降。流干眼泪后,我想我们已经做好随时乐观起来的准备,恳请大家帮帮我!”
轻松筹创始人于亮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互联网众筹这个模式借鉴、移植到爱心公益募捐,为我国的慈善事业、个人互助事业带来新的模式,也是对政府救助、慈善救助的一种有益补充。
正因如此,个人求助众筹发展迅猛,多家众筹平台不断涌现,众筹数目也迅速增多。以“轻松筹”为例,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该平台上发起的个人救助项目为2.3万余个,总支持379万余人次,筹款金额超过1.88亿元。截至2016年底,通过该平台发起的个人救助项目累计已升至约13万个,总支持3000多万人次,筹款总额超过10亿元。
火爆之下有隐忧
不过,火爆的网络公益众筹并没有看起来那般美好,仍存在不少漏洞和监管挑战。
网络公益众筹走进公众视野,一方面真正帮助了一些有需求的人,另一方面,“骗捐”“敛财”等新闻也不断曝光,部分平台存在的问题与漏洞逐渐显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表示,部分公益众筹平台存在求助人谎报虚报病情、编造虚假医疗证明、发布虚假信息等不法行为,部分人员将众筹平台视为敛取钱财的手段和工具;募集资金虚高、支配不透明、募投金额过于随意等问题时有发生。
业内人士表示,在网络公益众筹平台野蛮生长的阶段,部分平台在项目流程监管、项目审核与批复、善款使用等诸多层面,缺少清晰的行为及法律边界,是行业乱象丛生的根源。
事实上,网络众筹平台对此并非没有应对措施,但仍有力所不逮之处。比如,“轻松筹”等众筹平台为了防范“骗捐”“诈捐”行为,在页面中添加了“举报”功能,一旦有人举报,平台就会暂停该项目的众筹,并采取实地走访等方法核查。
不过,实地走访等核查方法并非十全十美,仍然存在沟通不畅等问题。“除非求助者配合我们调查,否则重大疾病涉及个人隐私,我们对其进行项目验证是无规可依的。而且,现行法律法规不支持平台对个人求助者所筹集的资金后续使用状况干预和审查,平台也只能通过反复劝说等方式让发起人公示后续资金使用状况,在很多情况下平台也是无能为力的。”于亮坦承。
在个人求助信息是否“真实”之外,网络公益众筹也亟待弥补法律监管空白。
规范发展迫在眉睫
一方面是网络公益众筹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问题层出不穷,网络公益众筹的规范化发展迫在眉睫,行业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就目前来说,一些众筹平台也作出了有益尝试。于亮表示,除了不断完善自身审核流程,“轻松筹”也在积极同政府管理部门及医院对接,核验筹款人所提供材料证明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腾讯乐捐平台上,非公募机构或个人发起的项目,需经过公募机构审核项目的真实性、家庭情况、项目设计和可执行性等,之后才能决定是否支持。
相比较而言,目前对个人求助的监管还很薄弱。有关法律专家认为,互联网众筹平台还属于新生事物,法律和监管都还在摸索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虽然《慈善法》无法约束个人求助行为,却可以通过对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监管来间接地规范个人求助行为。未来还需要“双管齐下”,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及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来弥补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