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0月4日发布消息称,上海将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
上海市人社局透露,为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就业观,推动全社会形成更加包容平等的就业环境,帮助广大青年群体在择业时有更多选择、尽早实现就业,该局会同上海多部门已于近日印发《关于优化调整高校毕业生参加本市招考(聘)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
此外,《通知》规定,报考上海当年度公务员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可根据本人基层工作经历等情况选择报考相应类别的职位。
多地调整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
透露什么信号?
杭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现场。图源新华社
此前,应届生享有两年择业期保护,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及一些重点行业和企业岗位招聘中占有特定比例名额。但同时,各地普遍存在“交了社保就不算应届生”等不成文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毕业生的“首次择业”限制。
应届生身份“有多香”?
被高校学生普遍看重的应届生身份,主要分为当年应届毕业生和择业期的应届毕业生两种。目前,国家层面规定的择业期为两年。
在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国企、世界500强企业和互联网大厂等的招聘公告中,拥有应届毕业生身份多为明确的报考条件之一。例如,2024年公务员国考的招录计划中,超过65%的岗位只开放给应届毕业生。
强调应届毕业生概念是为了保护和支持初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记者分析,参与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高等院校为社会各单位用人提供了输送渠道,政策上的区别化保护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在就业市场中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相较于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由于没有更多就业机会,很多学生会把考公考研作为最后的选择,慢就业比例会更高,尤其是本科生群体。”结合调研结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告诉记者,慢就业效应的叠加和传导有可能带来一连串社会问题。
调整是当下所需
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通知明确:“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并为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按应届毕业生身份及时办理就业手续。”此后,应届生身份普遍从“过期不候”的一年调整为两年,这两年则为“择业期”。
各地对应届生身份的调整范围也有所不同。湖南、广西分别明确“高校毕业生”包括近2至3年内毕业、未落实过编制内工作的毕业生(即毕业证书落款年度2至3年内,含毕业当年度),不对其是否签订就业协议、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贵州的调整范围则扩大到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的招聘中。
记者发现,与调整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一同引起讨论的,还有应届毕业生概念本身是否应适时退出。
“在就业政策中严格划定应届毕业生身份,追根溯源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储朝晖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应届毕业生身份的认定面临相应调整,尤其是对当年毕业的限定,越来越明显地掣肘着大学生的就业。
多端发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之争,最终要回到解决就业问题上。
今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创下新高,达到了1179万。业界普遍预计,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继续走高。
近年来,高等院校频繁呼吁毕业生积极就业,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客观了解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理性调整就业预期,科学做好职业规划。
在这方面,学校和企业能够发挥的空间巨大。“一个在校青年在毕业之前至少有7个寒暑假,充分利用假期开展校企联合,增加企业实训环节,对学生的成长和求职意义重大。”毛宇飞认为,学校应加强引导,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掌握技能,避免因对应届生身份患得患失而错失更多机会。
在更深层次上,提高就业市场的有效需求是题中之义。
毛宇飞向记者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海洋装备等是受到国家大力支持的朝阳产业,目前正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未来的就业增长点。
放宽认定标准是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追梦
围绕应届生身份,社会讨论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就业公平,为毕业生创造更加从容、开阔的择业空间。浙江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一位老师表示,在就业工作上,学生最需要克服的心态是不敢尝试,“我们在咨询中发现,不少学生对考公考编存在一定‘幻想’,入职后出现不适应、却又害怕因为失去应届生身份离职后难以就业的案例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地方优化应届生身份认定,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职场新人的心理负担,以制度的微调推动年轻人充分就业”。
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意味着年轻人有了更多就业机会。我们期待,各地出台的这些政策能够激励更多毕业生勇敢追求梦想。
为年轻人提供多一种可能
应届生政策调整的方向很明确,就是要让“应届生”这个身份,有足够大的空间、足够多的机会,尽可能容得下高校毕业生的梦想与追求,消除他们的焦虑与顾虑,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
上海、山东、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出台的政策,更像是一种“托底机制”“保障机制”,以更加包容、开放与平等的姿态,打破了“应届生”的一些条条框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一种可能”,让他们勇敢尝试、大胆去飞,改变他们的就业心态,实现“积极就业”“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