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募格学术原创,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作者:糊涂君
整理好心情之后,又重新投了与B校同在一个城市的C校。C校开出的条件是:安家费80万,科研启动金30万。双方经过一番交谈之后,对接的学院领导觉得十分满意,并希望能加入他的课题组。但进一步了解之后,本人意向的目标学院同样没有硕士点,平台比A校稍好一些(全校少数学院已评上硕士点,其他学院正在积极筹备)。当时感觉C校条件还不错,不过我还是想再试试平台更好的D校!
不久之后,向D校投递了简历。D校是一所211院校,博士、硕士点齐全,平台较好,目标学院也表示乐意接收!但是,该校安家费只能给20万(大概平台稍好点的院校都是这个水平吧),无科研启动金,可以带硕士。但学院并没有像样的实验设备,硬件平台同样相比同级别211相差较大。
虽然可以带研究生,但没有可用的设备,难以开展科研,前期发展相对会比较艰难!不过可以借助隔壁学院的大型平台开展一些实验测试,借助学校平台申请省级及以上项目相对容易很多。
面对接二连三的遭遇,本人遂决定到最初联系的A校(当时有绿色通道办理编制,且报道即可上班)。说实话,当时来到A校,心里还是有些不太甘心,也十分担忧进入该校的前途发展。有想继续做2年博后,继续冲击D校特聘岗位的冲动。但后来D校的人才政策改动,特聘岗位的教师,3年之内若完不成考核,必须退还相应的安家费、年薪以及科研启动金(若完不成考核,按照普通岗副教授待遇核算,多余金额需退还),瞬间觉得D校的政策就是一个精打细算的套路,考核条件与实际平台存在一定差距,多数青椒进去只能等着退钱!于是暂时打消了进D校的念头,到A校人事处正式办理了入职报到。
问了人事处,回答是每个引进博士都一样,但应聘之前99%以上的博士并不清楚这一条款!入校之后,从同事处获悉,人事处每年对教师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均有考核,新进教师同样要接受下半年的工作量考核,若不通过将从绩效工资中扣除相应罚金。
当时一下子就慌了,幸好在热心同事的帮忙下,从他们负责的课程中分担了一部分任务,陷入了每天争分夺秒的挣课时、做监考、拿积分的紧张工作中……
没曾想,刚回到家不到一周,全国就爆出了武汉疫情严重的消息,当时还庆幸自己未到过武汉。由于疫情影响,国内几乎所有的大中专院校均采用线上授课形式,本校也不例外。在紧张的备课及网络授课过程中,本人还承担了近10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刚开始感到十分充实,等学期结束,静下心来回想一下,发现半年多了,自己一篇论文未发,一次实验未做,一项专利未申请,当然,一个项目也未拿到……
情急之下,下半年申请了一个厅级项目,并有幸获批,可折算约1200科研积分,但项目执行期从2021年开始,需到2021年积分才算数(算是为第二年任务做铺垫吧,新进教师没有积累,通常前两年都很难完成任务)。
!
根据个人经历,给各位青椒博士提出几
点建议!
回想起来,其实无论选择入C校还是E校,平台都很低,只不过是在此“坑”与彼“坑”之间的抉择。同届毕业的博士,多数也都进入地方普通院校,普遍反映都是想继续科研挺难!是啊,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求职预期根本就不同道,存在落差是必然的!但是,即便如此又能怎样?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好规划调整,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也有个别博士进入了某省一本院校,工资待遇低,没有科研启动,没有自己的实验场所,初期反映发展还是挺艰难!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连续申请到了多个课题,已经开始购买设备,带领学生建设自己的实验室!从目前来说,该博士初期虽然较难,但是学校的平台对其申请基金挺有帮助(不要被一些毒鸡汤洗脑,说什么平台影响不大,即使是申请青基,同样的申报书,评审专家也会优先考虑平台较好,能够保证完成质量的单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高校,这种表现只会越来越明显!)
当然,也存在个别在普通高校发展很好的博士(通常发展都在行政或教学),在211或985也存在发展不好的青椒。但是,那仅仅是个例,不能代表整体!总体来说,平台对科研的发展仍然起着很大的主导作用!!!
上述经历就是本人1年多以来的求职经历和个人反思,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也是本人亲身经历的真实感受!希望能够为立志从事科研的在读博士或正在求职的博士提供一些参考,求职需谨慎!
当然,在当下房价和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如何选择合适自身的发展去向,也是当下年轻人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虽然国家政策鼓励人才流动,但当下公认最文明的大学校园,却隐藏着部分“耍流氓”的高校,肆无忌惮的打着政策的“擦边球”禁锢人才,对外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挽留”人才!甚至,某些高校在招聘时连哄带骗的把这些博士套进去,最后给人家提供不了相应的发展平台,要想逃出却比登天还难(陕西某学院、安徽某学院、江西某高校都出现类似情况)!
一些在办理入职手续之后再签署的所谓“补充协议”,表面看似你情我愿,实则职场新人别无选择,入职青椒始终都处于弱势地位!其实,能够理解底层高校发展的不易,但职场青椒也需要发展!如果学校发展与人才发展无法“调和”的时候,各大“文明”高校能否高台贵手,放广大青椒一马,别人愿意“赔钱走人”,学校能否“好聚好散”?
最近在青椒中流行一句调侃的话:“小时候,父母和老师用语言告诉我:考个211/985;工作后,人事和现实告诉我:应聘211/985!”虽然只是一句调侃的话,但也反映出某些地方高校的“流氓”做法,要么把未就业的博士逼进更好的平台,要么把他们挤到企业、公务员系统、研究所等其它机构!长此以往,地方高校将更难招到博士,高校教职也许不再是博士们的首选!当然,也不乏有些二本院校的评聘规则及人事政策比较合理,入职博士评价相对比较高,如东部某省二本院校和成都某些二本院校就做得不错。但目前来说,多数高校还是坑比较多!由于水平有限,很多东西分析未到位且欠缺深度,望广大同仁补充完善或提出不同建议,不喜勿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