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升至57.8%招生高考

9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效。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近53万所、在校生超2.9亿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8.1%,比十年前提高23.6个百分点;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十年前提高3.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提高27.8个百分点。

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义务教育在我国始终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以来,我国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取得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突出体现在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还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经过不懈努力,到2021年底全国所有县区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吕玉刚进一步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眼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将保持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工作力度不减,继续把义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有保障和县域基本均衡成果,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谈及具体的工作目标,吕玉刚介绍,将着力实现全面发展理念更鲜明、学校建设标准化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确保到2035年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

吕玉刚表示,在实施策略方面,教育部将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重点通过“五化”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五化”是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智慧教育数字化和学生关爱制度化。

“在工作推进上,坚持政府主责、强化统筹,科学规划、分步推进,先行创建、示范带动。”吕玉刚表示,教育部已经制定《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并已启动了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工作,去年面向全国各省(区、市)遴选135个县(区)进行先行创建,明确了创建的基本要求和重点攻坚任务,积极探索优质均衡的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严格控制高考加分项目

怀进鹏在发布会上表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它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又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还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中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相应出台了一系列考试招生改革的文件和配套政策,分五批指导29个省份进行高考综合改革,基本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中国特色招生考试模式,健全了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

怀进鹏强调,当前我国区域城乡入学机会更加公平。教育部持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新增招生名额重点向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倾斜。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从2012年当时只招1万人增至今年的13.1万人,累计录取学生95万余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累计已有168万余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与此同时,考试评价的素质教育导向不断强化。怀进鹏指出,各地普遍建立起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增强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突出能力考查,加强教考衔接。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全国每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已经超过300万人,占高职招生总量的60%以上。

此外,人才选拔方式更加科学规范。据怀进鹏介绍,这些年来,大幅减少、严格控制高考加分项目,已经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

2020年起,全国启动实施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这三年来已经招收1.8万余人。深入推进高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进一步提高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制度笼子进一步扎紧织密。加强信息公开,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落实‘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招生工作禁令。大力推进从严治考治招,严厉打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2020年以来,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创造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组织大规模考试的中国经验。”怀进鹏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实行科目可选,打破了过去“文综”“理综”固定科目组合模式,普通高中不同程度实行“选课走班”,高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

THE END
1.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突破60%股票频道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突破60% 快讯摘要 快讯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60% 列世界第一】 今天下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透露,我国高等教育已普及化,2023年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规模位居全球首位。怀部长表示,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重要时期,强调建成教育强国、世界人才中心和https://stock.hexun.com/2024-03-09/212123751.html
2.不知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是多少?中国目前适龄人口的大学入学率是查看图片//@_wolff:回复@_wolff:取消高考的主要目的是打破这个内卷的恶性循环,可行的方向是,国家接管高等教育,向普及高中那样普及大学教育,不要让教育过度资本化,而把大学教育作为公民的一种自由选择。我没有仔细分析过普及大学教育的成本问题,目前初中百分之五十的升学率,大学百分之八十的升学率,其实我们基本覆盖40%https://xueqiu.com/4638219505/176176021
3.2019年国内高等教育普及率将达50%4月7日,教育部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是世界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超过150倍,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数据指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在1949年为11.7万,2015年为3700万,与新中国https://finance.qianlong.com/2016/0412/529608.shtml
4.各国高等教育普及率:韩国遥遥领先!历史区各国高等教育普及率:韩国遥遥领先!大西洋体系 2023-09-24 10:38 关注 年龄段:25至34岁 韩国接近70%,加拿大俄罗斯日本60%出头,美英50%出头, 德国30%出头,意大利不足30%历史区 发布于陕西阅读46897这些回复亮了 马基雅维利论自然法2023-09-24· 陕西 PekingOSC:30%多,还可以了,跟土耳其、葡萄牙差不多。 这https://m.hupu.com/bbs/62207020.html
5.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新中国建国6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结构不断改善。建国初期到1978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同时也适度发展高等教育。文盲率由1964年的33.58%下降到1982年的22.81%;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5%。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义务、高等、职业等教育方式都得到迅速发展。2008https://www.360doc.cn/mip/1115784833.html
6.2024年教育普及率提高显著20240203091508.pptx此外,中国政府还在努力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02高等教育在中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03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国政府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努力提高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普及率。2024年中国教育普及率的现状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203/8064137063006033.shtm
7.2024年民办高校未来发展趋势预测2024数字化教育和在线学习平台的应用将促进教学手段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普及率。同时,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支持政策和监管机制也将进一步完善,引导其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2024-2030年中国民办高校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依托详实的数据支撑,全面剖析了民办高校行业的市场规模、需求动态与价格走势。民办高校报告深入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59/MinBanGaoXiaoWeiLaiFaZhanQuShiYuCe.html
8.人民教育奠基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谈新中国60年教育改革发展周济:我用一组数字来比较。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到2008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来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因为充满了文盲https://www.zjitc.net/info/1015/35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