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要促进人的现代化,着力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解决人的素质、知识、技能和健康水平如何在现代化中得到提升的问题。
人力资本积累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效应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基于“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的科学判断提出来的。他说:“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由此,对工人提出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是,“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因而,“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在当下的现代化进程中,正在迅速推进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促进了产业基础高级化。这种革命性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分工、技能要求及相应的就业的全面流动性,由此提出更为紧迫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这个要求的途径就是教育现代化先行,“教育与技术赛跑”,实现人的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以充分应对科技和产业变革导致的劳动职能的不断变革。
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人力资本积累上。人力资本积累有外部效应和内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随着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其带来的社会效益是逐渐增加的,且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效益。内部效应是指提高劳动者自身劳动生产效率与收益,带来个人收入增长的同时,又增加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在知识、技能、生产效率、精神上促进人的现代化。
人力资本积累源于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关系到全民族知识和健康水平的提升。教育和健康投资均作用于人的知识、技能、身体素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要手段。相比物质资本,人才资源才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重要的现代化资源。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人才为支撑,不仅需要培育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还需要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医疗卫生现代化
健康投资关系到人口质量的提升。现代化社会所要满足的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人民在体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预期寿命等方面的需求。人力资本的健康投资不仅需要提高医疗水平,还需要提高公共卫生和防疫水平。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公共医疗卫生及环境改善的资金投入,加强卫生医疗准入制度、卫生监督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设,加大力度推进生物技术和医疗技术的科技进步,增强城乡居民抗疾病风险的能力。
人力资本的健康投资能够提高劳动参与率。从业者拥有健康的身体能显著增强劳动参与动机,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者的数量;健康的身体也使劳动者对未来的预期回报更加乐观与自信,一定程度提高个人对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兴趣,有利于新装备、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人力资本的健康投资能够提高劳动效率。身体条件是劳动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身体素质是扩大再生产的保障,健康的身体是实现现代装备及技术与人有效结合的重要支撑,健康的从业者使用生产资料(机械装备、技术应用等)的效率比非健康者更高,直接提高了劳动质量。根据健康投资的要求,加强医疗卫生投资、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是积累人力资本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是培养能够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文盲的减少是一个国家吸收和应用现代知识得到强化的显著标志。发达国家中不仅进入高等学校求学的人数急剧上升,而且在高等学校中学习现代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学生数上升得更快。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这样,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更应该这样。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就是学习和直接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知识的过程。经济发展的初期以减少文盲为目标,而推进现代化则要以普及高等教育为目标。因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所占的人口比例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是推动人的现代化的必要过程。教育现代化不仅表现为接受教育的年限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而且也表现为教育质量的提高。现代化的第一资源是人才,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教育现代化要落实到提高教育质量上。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的现代水准和能力。一是具有跟踪并掌握最新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和机制;二是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和机制;三是具有同企业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现代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机制;四是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吸纳世界先进文化、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机制。
教育以及教育现代化的所有目标归根结底是通过现代人的培养和现代人的贡献来实现的。教育要使所有的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育应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教育要培养人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及能力等,这些都是现代人培养的最基本要求。要让实现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始终处于支配性的地位,须从两个方面作出根本性转变。一是公平观。将受教育权作为一项人权应当树立一个基本信念,那就是只要有公平的机会和足够的资源,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学习成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二是质量观。通过课程、教学及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这两大转变应充分地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中。
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教育现代化需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实现教育公平。我国教育的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突出表现在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距。教育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居民有平等享受的权利。因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均等化配置,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现代化以科技创新为重要特征,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教育现代化不能仅限于在校教育,还需要推进劳动者在职培训之类的终身教育机制建设。现代社会的人应处在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中,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要在社会成员需要学习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与在校教育不同,在职教育主要是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包括各类技术的培训和管理的培训。其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并使其他投入收益及总规模收益递增。另一方面,这是一种长期性投资。从事不同岗位工作的劳动者和管理者能够不断地适应不断进步的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更高的水平上,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