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中国高教2035与世界高教2050
摘要:中国制定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传统由来已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报告提出七大教育宣言并展望2050年及以后教育远景、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界已经提出2050未来高等教育愿景的情况下,中国高等教育学界和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有“更高和更远的思维”,适时开始筹划谋虑2050年高等教育远景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吸收各国以及专家学者的设想和智慧,在原有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谋划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加开放、更重生态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035;2050
一、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演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更是培养国民经济建设各领域高水平人才的社会活动,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以强调,并提出了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和科技成果转换、办好一百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等发展路径,成为20世纪最后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3]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国际科技竞争和产业革命激烈程度的不断提升,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层面也加快了对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
2010年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涉及高等教育的篇幅最长,分别从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优化结构五个方面,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战略指导。如今2020年已经过去,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实现了《教育规划纲要》的既定目标,而且提前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双一流”建设的全面展开,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和“强基计划”的试点推进,研究生教育规模的空前增加,以及省部共建大学、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都是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战略指引依据的。由此可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进入“十四五”时期,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远景纲要》)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出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而言,到2035年,我国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要建成教育强国,显著提升国民素质和文化软实力。涉及高等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建设高质量、多元丰富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化高校招生、评价、治理改革;利用在线教育优势促进全民终身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远景纲要》对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和产教融合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即提升100所中西部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高水平师范院校,以及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100个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对高等教育的路径转变和层次提升意义重大,并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是前瞻性。为适应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往往提前10-20年便开始布局谋划,规划周期在10-15年不等。其二是方向性。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构建、大学办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许多影响深远的改革,如高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双一流”建设、“强基计划”等,皆是在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引领下,集中力量稳步推进和实施的。其三是合理性。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基于对国内高等教育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的合理判断,以及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路径的借鉴参考,而后必须经过周密严谨的考察调研和分析论证才能得出,因而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趋势,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提供了评价、核验标准。
二、世界高等教育2050远景发展规划
新冠肺炎疫情是改变世界的转折点,它给人类的深刻教训和启示是:地球上的所有事物、国家、民众都相互联系,在所有人抵达安全彼岸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彻底安全。同样,世界高等教育正逐步国际化,未来更加是互联互通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制定时参考了联合国《2030议程》、《教育2030行动框架》等提出的发展目标,未来我国在制定新的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时,除了立足现实国情,也应在了解联合国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远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
1.联合国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目标
联合国及其下辖的教科文组织(UNESCO)是全球教育治理的权威机构,主要承担倡导新型教育理念、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全球教育发展等工作,为世界各国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9]例如,联合国在2000年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中就提出普及小学教育、确保不论男女都能完成全部初等教育课程、使全球初等教育普及率提升的教育目标。到2015年,全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初等教育净入学率达到约91%,提升了8%,同时全球小学适龄失学儿童的人数减少近一半,基本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提出的教育目标。[10]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通过的《2030议程》把对全球教育发展和治理的规划拓展到高等教育领域,意图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使全体民众平等享有优质的大中小学教育,获得终身教育机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融入社会。[11]其中提出,到2030年,实现普及优质高等教育,并且通过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生活方式。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基于《2030议程》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为完善和落实联合国制定的2030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了具体目标和实施路径。虽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H.E.Clark)认为“受教育机会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核心”,但目前高等教育的获得机会并不均衡。尽管从2000到2013年世界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成倍增长,达到1.99亿人,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性别、种族、国家间的差异巨大。因此,《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首要目标是促进优质的全民终身学习机会,包括公平获取和扩大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高等教育和研究,并适当注重质量保证。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供了一系列指示性策略:提升世界高等教育学历间的相互认证度,方便高等教育机构之间转移学分、学生流动和国际交流;利用互联网和在线课堂技术,制定高等教育远程学习服务方案;确保弱势群体具有平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提升高等院校的研究功能;制定关于公平优质终身学习机会的政策,为全体民众提供继续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机会等。[12]上述文件为我国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促使全人类更加重视所生存的世界,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2021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题为“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的报告(以下简称《学会融入世界》报告),提出了七大教育宣言,并展望了2050年及以后的教育远景,其中特别重视人类和地球发展的可持续性。该报告开篇即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历史上受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时期,但却也是生态环境最接近崩溃的时期。这说明更多“同等类型的教育”只会加剧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人们必须思考教育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报告明确了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都不可分割、教育必须发挥关键作用三大前提,提出了重构教育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秉持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开展教育活动、平等对待地球上的生物、摒弃人类至上主义、赋予教育以国际化的职责、承认世界的多元性并和不同世界共存有情等七大教育宣言。报告指出,应通过教育,促使人类学会融入世界,从人道主义转向生态意识,从谋求社会正义转向谋求生态正义,人类的本质从社会人类转向生态人类等。[13]这是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少有的专门论述教育生态意义的报告文件。
通过分析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关于高等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可以发现,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兼顾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总体目标是实现全民平等享有优质高等教育机会,以实现人的终身学习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背景下,还加入了对生态教育的要求。在具体措施方面,则聚焦于国际开放交流程度、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保障弱势群体机会和树立生态发展意识等。
2.部分国家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
上述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大体还是指向2030年以前,尚属于联合国《2030议程》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规划范围内。然而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已经瞄准2040、2045年乃至更遥远的未来。
无独有偶,国家创新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的芬兰,也同样面向2040年提出了本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年4月,芬兰政府向议会提交了《政府教育政策报告》(ValtioneuvostonKoulutuspoliittinenSelonteko),意图为2040年芬兰高等教育的公平和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22]总体而言,芬兰希望到2040年建成强大的教育和文化基础,教育公平和普及程度得到提升,教育水平和竞争力跻身世界最佳的行列中,并且通过教学和研究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成为芬兰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实现民众幸福生活的基础。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具体措施方面,首先,通过对立法和资金投入的全面改革,保障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使每个人都平等拥有学习和成长的权利;其次,到2030年,实现至少50%的青年获得高等教育学位的目标,因而要在确保高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高等教育机构的招生人数,同时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最后,打造世界级的科学研究优良环境,吸引各国顶尖人才加盟,提升芬兰的科研水平,并鼓励私人资金投入科研项目等。
此外,东南亚人口大国印度尼西亚也在2020年发布了《印度尼西亚愿景2045》,提出到2045年本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实现增长60%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尼西亚政府将保障学生能平等接受优质教育,实现技术创新基础上的知识经济转型,以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学习环境等。[23]
如上所述,当前已有不少国家制定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其中日本、芬兰等国的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超越了联合国《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范畴,战略发展目标更为长远。并且,上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目标和措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增加高等教育的信息公开和公正透明度、保障公民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应对潜在的社会危机等方面。
3.各国学者对高等教育2050的展望
其四,高等教育的开放性、联通性和国际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加突显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关联性,未来的高等教育既是各国机构和机构、机构和学生间交流的途径,也是不同知识领域相互贯通的中介,体现出开放性、联通性和国际化的特点。约旦大学副校长玛杜布(A.Y.Majdoubeh)教授认为2050高等教育应是一个基于混合学习、科际整合和强有力的国际参与的体系,即结合面对面的校园教育和在线学习;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从混合学科和同时接触多个学科中产生新知识;在教学、研究和联合学位方面进行合作,促进思想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等。[32]巴内特教授指出,高等教育互联互通是未来发展的核心,大学作为一个与世界联系的机构,其知识活动联系着世界和其他机构,教育过程联系着世界、其他机构和学生。[33]米塔教授认为,学生将有机会学习不同大学的多种课程,而不仅仅从一个大学获得学位,由此未来大学可能会采取开放的形式,消除地理和制度的障碍,为学生提供进入和退出的多种选择。[34]可见,伴随疫情冲击下国际社会关联性的增强以及在线教育技术的发展,未来高等教育的开放性、联通性和国际化程度必将进一步提升。
限于篇幅,本文只是简略地介绍了一些代表性专家学者的观点,但已可以大概看出国际上对2050高等教育的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网站为“未来高等教育”专门设立了主页,将25位专家学者的论文纲要同时以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三种版本上传并提供下载。[38]
三、筹谋2050中国高等教育远景规划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学会融入世界》报告提出七大教育宣言并展望2050年及以后教育远景,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界已经提出2050未来高等教育愿景的情况下,中国高等教育学界和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有“更高和更远的思维”,未雨绸缪,立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远景纲要》,吸收国外已有的有益经验和成果,适时开始筹谋2050年高等教育远景规划,以体现大国担当并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我们认为,将来着手制定205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更高的高等教育质量
无论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使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还是《远景纲要》提出的“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都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面向2050,我国需要更高的高等教育质量。
其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也从注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工具价值转变为工具价值和学生的个人成长个体价值并重,而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已初露端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对于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的可选择范围将扩大,选择也将更加理性,个体发展的需求将上升为重要的价值追求。[39]当前的高等教育模式还难以全面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和助力终身发展的目的。对此,高等教育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大多数人面向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具体而言,应增加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并继续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多学科交叉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等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学生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需求。
2.更加公平的高等教育环境
面向2050,我国需要更加公平的高等教育环境。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主要集中在区域、大学和群体之间。
其次,在大学之间,当前一定程度上存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于部分精英大学,而占大学数量比例和培养毕业生人数最多的普通大学的资源则相对不足的现象。正如马金森教授所言,政府渴望建成“世界级”研究型大学,而普通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私立大学的资源则相对不足。[41]当前统筹推进的“双一流”建设,也可视为集中全国之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举国工程”。这在高等教育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是培养国民经济建设各领域关键人才、提升本国科技文化水平的必要之举,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以及普及化程度逐渐提升,应注意校际资源均衡问题,尤其在2035年以后,临近2050年之时,不应再扩大校际办学资源差距。因而对于公办大学而言,应保障各校基本办学经费充足,并合理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路径;对于非营利性民办大学而言,应享受相应和公办大学平等的政策支持,并获得相应的税收减免和奖励待遇;对于营利性民办大学而言,也应在强化监管的同时,落实相应的税收优惠制度和其他政策支持。
最后,在不同群体之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向更深层次发展,保障弱势群体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避免对仍因各种原因未能接受高等教育者的“学历歧视”,是维护不同群体间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所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对此,应持续改善农村和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提升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继续实施高校招生农村专项计划、少数民族专项计划等针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政策等,充分保障弱势群体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对于暂时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大学应通过开放社会培训、技能进修的方式,真正实现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3.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格局
面向2050,我国需要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一方面体现为与国际交流和接轨,另一方面体现为对国内民众的开放和透明。
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的技术水平和适用范围都在逐步提升,使得跨越大学、国界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活动越来越频繁地开展。未来的世界会更加体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虽然未来大学的边界并不会因此而消失,但国际社会的联系和互动会因此愈发紧密和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将进一步发展。未来高等教育既是各国机构和机构间、机构和学生间交流的途径,也是不同知识领域相互贯通的中介。因而我国也应坚持高等教育的国际开放战略,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必将更加开放与包容,除了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规模以外,还将注重国际化质量提升,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世界各国及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人才流动,增进国际理解与友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应有的力量。
此外,大学也应该走出封闭自己的高墙,与那些留在象牙塔外的人进行教育交流。因为大学不仅服务于本校师生,随着未来在促进科技进步、引领智慧生活等方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以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机构要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相应地和其他社会成员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因而除举办公众开放日、邀请民众进校实地参观、主动向社会公布学校办学情况等之外,大学也应将教育功能更多地向社会成员开放,通过举办公益性质的科普讲座、开办短期社会培训和技能进修班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使社会成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得以提升,助力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这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工作年限延长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4.高度重视生态的高等教育
面向2050,我国需要高度重视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廷柱,王建华,阎光才,等.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笔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3(4).
[4]2030年教育研讨会在京召开[J].中国德育,2017(4).
[5]刘海峰.建议在13个省区设立教育部直属高校[R].教育决策咨询(总第183期),北京: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处,2016.
[6]师闻.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办好公平优质教育[N].中国教师报,2017-03-08(1).
[7]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1-4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1).
[9]孙进,燕环.全球教育治理:概念·主体·机制[J].比较教育研究,2020(2).
[10]UNDP.MillenniumDevelopmentGoal[EB/OL].
[11]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EB/OL].
[15]IESALC.ThinkingHigherandBeyond:PerspectivesontheFuturesofHigherEducationto2050[EB/OL].
[16]刘强,刘浩.当前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与发展方向——基于《高等教育与科研法案》[J].比较教育研究,2018(8).
[21]日本文部科学省.2040年に向けた高等教育のグランドデザイン(答申)[要旨][EB/OL].
[23]KementerianPPN/Bappenas.VisiIndonesia2045[EB/OL].
[25][33]BARNETTR.TowardstheEcologicalUniversity-AConceptNotefromRonaldBarnett[EB/OL].
[26]SMITHLT.HigherEducationasanEpsitemicFailureofModernity:theCasetoDecolonise,ReconceptualizedandOfferNewPossibilities[EB/OL].
[27][30][41]MARGINSONS.HigherEducationattheCoreofHumanSociety[EB/OL].
[28]MACASS.Project:FuturesforHigherEducation[EB/OL].
[29][34]MITTALP.FutureofHigherEducation[EB/OL].
[31][37][40]NAIDOOR.HEfortheGlobalGood:Visions,SpectresandCollectiveAction[EB/OL].
[32]MAJDOUBEHAY.VisionofHigherEducationin2050[EB/OL].
[35]HigherEducationandtheIdeaofPermanentKnowledgeRenewability[EB/OL].
[36]TIBBITTSF.HumanRightsandDiverseSocietiesinHigherEducation[EB/OL].
[39]LIUHaifeng.HigherEducationinChina,2050:MovingtoHigh-QualityPopularizedHigherEducation[EB/OL].
ToTakeaBroadandLong-termView:China’sHigherEducationin2035andtheWorld’sHigherEducationin2050
LiuHaifengWeiHuafeng
Abstract:Chinahasalongtraditionofformulatingmedium-termandlong-termdevelopmentplansforhighereducation.InthecaseofUNESCO’sreport“LearningtoBecomewiththeWorld:EducationforFutureSurvival”,itputforwardseveneducationdeclarationsandlookedforwardtothevisionofeducationin2050andbeyond,andtheworldeducationcommunityhasputforwardthevisionofhighereducationin2050.Theacademiccirclesandhighereducationauthoritiesshouldalsohavea“higherandbeyondthinking”,takeprecautions,andstartplanningandcontemplatingalong-termplanforhighereducationin2050atanappropriatetime.Attentionsshouldbepaidtoabsorbingtheideasandwisdomofvariouscountriesandscholars;andonthebasisoftheoriginalmediumandlong-termdevelopmentplanforhighereducation,planninganewpatternofhigherquality,fairer,moreopen,andmoreecological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isthefuture.
Keywords: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planning;2035;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