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考28066小学创造教育考试大纲(高纲1757)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创造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三个“非常现象”的深层透视,明确基础教育的偏差,掌握创造教育的探索历程、多重困境与突破路径。

[学习内容]

一、三个“非常现象”的深层透视

1.第十名现象

2.计算能力与创造力倒挂现象

3.拒录“偏才”现象

二、基础教育的偏差遏制创新人才的成长

1.教育理念的偏差

2.课程设置的偏差

3.教育行为的偏差

4.教育评价的偏差

5.教师功能的偏差

6.教育管理的偏差

三、创造教育的探索历程、多重困境与突破路径

1.创造教育的探索里程:

复苏阶段

拓展阶段

攀升阶段

2.创造教育的主要进展

3.创造教育的多重困境

4.创造教育的突破路径

[考核知识点]

[考核要求]

1、识记:、基础教育的偏差,创造教育的探索里程

2、领会:三个“非常现象”的深层透视,创造教育的多重困境与突破路径

第二章指向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创造教育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研究进展和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动力模型,掌握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核心理念。

一、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研究进展

1.创造词义的研究进展

2.创造心理的研究进展

3.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研究进展

二、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动力模型

1.升华说

2.补偿说

3.集体潜意识说

4.自我实现说

5.三维动力说

三、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核心理念

1.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内涵

2.儿童创造教育的核心理念

1、识记:创造词义的研究进展,创造心理的研究进展,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研究进展,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动力模型

2、领会: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内涵,儿童创造教育的核心理念

第三章儿童创造意向的发展与教育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创造意向是创造过程驱动力,明确儿童创造意向的发展特征,掌握激发儿童创造意向的实践路径

一、创造意向是创造过程的驱动力

二、儿童创造意向的发展特征

1.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的创造意向旺旺萌发于他们的个人需要

2.创造意向基于儿童的好奇心,并常常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3.儿童的创造意向常带有一时冲动性,易遇难而退,须培养机遇一时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4.儿童的主动性是产生创造意向的重要动力,也有利于转化为他们的创造行为

三、激发儿童创造意向的实践路径

1.多给儿童一些自主思考的空间

2.多给儿童一些大胆质疑的机会

3.多给儿童一些积极的情感激励

4.多给儿童一些真诚美好的欣赏

5.多给儿童高一些良好的心理暗示

6.多给儿童一些克服困难的勇气

1、识记:创造意向

2、领会:儿童创造意向的发展特征

3、应用:激发儿童创造意向的实践路径

第四章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内涵,方向,基本特征,主要形式。明确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征,掌握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心理的核心

1.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2.创造性思维的方向

3.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4.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二、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征

1.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

2.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性别差异

3.创造性思维与学业成绩

4.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验研究

三、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践路径

1.呵护创造的内部动机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子

3.激励儿童的自由想象

4.激活儿童的问题意识

5.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6.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7.解开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8.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早起训练

9.让儿童学会“延迟满足”

10.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1、识记: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创造性思维的方向,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2、领会: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征

3、应用: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践路径

第五章儿童创造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创造性行为是创造心理的外在表现,明确儿童创造性行为的发展特征,掌握儿童创造性行为训练的创造技法。

一、创造性行为是创造心理的外在表现

1.创造性行为的内涵

2.创造性行为的形式

3.儿童创造性行为的基本维度

4.儿童创造性行为的判断标准

二、儿童创造性行为的发展特征

1.研究性学习

2.科技探索

3.专利申请

三、儿童创造性行为训练的创造技法

1.属性列举法

2.组合法

3.信息交合法

4.改变法

5.扩大缩小法

6.增减法

7.移植法

8.逆向法

9.专利文献法

1、识记:创造性行为的内涵,创造性行为的形式,儿童创造性行为的基本维度,儿童创造性行为的判断标准。研究性学习,属性列举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改变法,扩大缩小法,增减法,移植法,逆向法,专利文献法。

2、领会:儿童创造性行为的发展特征,儿童创造性行为训练的创造技法

第六章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与教育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创造性人格的含义,明确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特征,掌握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

二、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特征

1.儿童创造性人格特征研究

2.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研究

3.超常儿童创造性人格的研究

5.创造性人格的稳定性研究

三、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实践路径

1.呵护儿童好奇心

2.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

3.把玩的自由还给儿童

4.培养儿童的质疑能力

5.鼓励儿童的挑战精神

6.鼓励儿童的乐观自信

7.提高儿童的自主能力

8.强化儿童的“晶化体验”

9.提升儿童的道德境界

10.锤炼儿童的顽强意识

1、识记:创造性人格

2、领会: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特征

3、应用: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实践路径

第七章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理念与路径选择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掌握性教学对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阻抗因素,明确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掌握推进创造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掌握性教学不利于儿童创造心理发展

1.衰落的主体地位

2.滞后的教学方法

3.超标的教学内容

4.异化的评价方式

5.迷失的师生关系

二、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理念

1.创造性教学应该是一种责任,而不应该是教学的点缀和装饰

2.创造性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儿童,而不应该只面向少数精英

3.创造性教学应该注重创造心理的综合素质养成,而不应该局限于创造性思维或技法的训练

5.创造性教学应该将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而不应该把创造的权利垄断在教师手中

三、推进创造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创造性教学的发展路向

2.创造性教学的模式构建

3.创造性教学的实现条件

1.识记:创造性教学的典型模式。

2.领会:掌握性教学对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阻抗因素,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理念。

3.应用:推进创造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与实践路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维持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含义,明确儿童创造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掌握激发儿童创造性学习的实践路。

一、维持性学习阻碍儿童创造心理发展

二、儿童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1.个性化

2.自主性

3.选择性

4.探究性

5.参与性

6.开放性

三、激发儿童创造性学习的实践路径

1.解放儿童的创造潜能

2.坚持“生命在场”

3.建立新型知识体系

4.突出方法及方法论教育

5.积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6.促进和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

7.加快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

1、识记:维持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儿童创造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2、领会:儿童创造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应用:激发儿童创造性学习的实践路径

第九章让活动课程成为激发儿童创造潜能的平台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活动过程的特点、优势,明确活动课程中的儿童创造教育资源,掌握推进活动课程的路径选择。

一、活动课程在儿童创造教育中的地位

1.活动课程活特点

2.活动课程在创造教育上的优势

二、活动课程中的儿童创造教育资源

1.科技创造发明活动

2.文艺创作活动

3.创造性社会实践

4.创造性集体活动

5.日常生活的创造活动

三、推进活动课程的路径选择

1.走进社会大课堂,丰富实践体验

2.强化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减少直接说教,提倡间接启发

4.开展专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5.推广“爱的模式”,推进爱的教育

6.弘扬教育民主,变革教师的领导方式

7.克服创造性思维障碍,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1、识记:活动课程

2、领会:活动课程的特点,活动课程的优势,

3、应用:活动课程中的儿童创造教育资源,推进活动课程的路径选择

第十章创造型班集体的组织设计和建设路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几种不良班集体特征,明确创造型班集体的组织设计,掌握创造型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班集体与儿童创造心理的发展

1.求知型的班集体

2.娱乐型的班集体

3.监管型的班集体

二、创造型班集体的组织设计

1.班集体的目标特征

2.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3.班集体的行为特征

4.班集体的情感特征

三、创造型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1.更新文化观念,走出对创造的认识误区

2.开展“敏感性训练”,克服组织发展的阻力

3.发扬班级民主,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4.强化组织诊断与治理,实现班集体的可持续发展

5.发挥班级的链接功能,开创“绿色生态教育”

6.及时转换角色,提高管理行为的有效性

1、识记:创造型班集体的特征

2、领会:几种不良班集体特征

3、应用:创造型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第十一章创造型教师与儿童创造心理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师阻碍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病理学分析,明确创造型教师的成长过程,掌握创造型教师自我修炼的路径选择。

一、教师阻碍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病理学分析

1.培养内容上的失衡,放弃学生的创造型

2.培养观念上的偏见,蔑视学生的创造型

3.培育环境上的专制,遏制学生的创造性

二、创造型教师的成长过程

1.创造型教师的成长有先有后,其成长是多阶段的连续过程

3.创造型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与教育环境积极互动的过程

4.创造型教师成长的策略是多样的、综合的

5.从内在因素看,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在其成长中起着关键作用

三、创造型教师自我修炼的路径选择

1.打破“路径依赖”,不断超越自我

2.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3.推进动态生成教学,提升教育智慧

4.强化校本研究,走上幸福之路

5.注重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能

1、领会:教师阻碍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病理学分析,创造型教师的成长过程

2、应用:创造型教师自我修炼的路径选择

第十二章儿童创造教育的测量与评价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创造教育评价的动能、创造力测评的困扰、创造力测验的两重性和儿童创造力测验的分类,明确儿童创造教育评价的多元路径,掌握多元化儿童创造教育评价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尽快改变测量与评价滞后的现象

1.儿童创造教育评价的功能: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

二、走出儿童创造心理测量的困扰

1.台湾学者陈安龙教授的创造力的测评的困扰;

2.哈佛大学加德纳的创造力测验的两重性。

3.儿童创造力的侧脸该工具及方式的分类

托兰斯语文创造性思维测量

托兰斯图形创造性思维测量

发散思维测量

威廉斯创造力测量

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

态度与兴趣量表

人格量表

同伴提名

视导者评定

作品评价

名人研究

创造活动及成就的自我报告

三、儿童创造教育评价的多元路径

中小学创造教育评价的多种方式结合:

1.根据评价在创造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分为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诊断性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标准可分为性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3.根据评价的组织可将创造教育评价分为校园评价和社会力量评价

4.侧重于目标、过程性评价,同时考虑到条件评价

多元化儿童创造教育评价工作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1.心理测量与教育评价

2.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

3.教育评价与元评价

4.教育评价与指导

1、识记:儿童创造教育评价的功能: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

2、领会:创造力的测评的困扰,创造力测验的两重性,儿童创造力的侧脸该工具及方式的分类

THE END
1.在基础教育阶段“引爆”学生的创造力综合课程是创造力教育的适切载体。《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创造力培养不仅体现在日常的学科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通过综合课程进行。创造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创新创造往往需要个体调用多方面的知识,这与综合课程基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或议题,将不同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起来的特质相一致。http://m.jyb.cn/rmtzgjyb/202405/t20240516_2111194981_wap.html
2.创新与创造教育2024pdfepubmobi电子书《创新与创造教育》共分七章,内容包括:创新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创造能力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创新创造能力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创新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创新创造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创新创造能力等内容。 https://onlinetoolsland.com/books/1393501
3.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创造教育就是依据创造规律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大批人才https://xgh.chd.edu.cn/2006/0308/c4867a61327/page.htm
4.向明中学:四十余年引航创造之梦在向明,创造教育秉承普及性科学教育和创新性科技创造两翼齐飞的理念,实施“两个面向”,即面向全体师生、面向全部学科和各项活动,实行“(3+3)+1+X”选课学习模式。其中,3+3指高考要求,1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X指具备个性特长。创造教育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育学生的科创志趣,进而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https://www.jsenews.com/rmzt/2024Y/csj/sh/202408/t20240808_8373893.shtml
5.刍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追溯其原因,就是一项又一项富于创造精神的发明支撑了人类文明的建立与进步,使人类走提更远,其生存空间也获得了拓展。这其中,创造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使得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下的知识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而创造教育则使人类的个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经验和智慧得到不断的创新,实现链式反应https://www.fwsir.com/jy/html/jy_20080807221732_169294.html
6.专家系列王占仁谈创新创业教育志阳创谈创新创业创造在”人才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引领未来的”三创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11月,中国创新创业创造50人论坛”共识”发布,旨在着力丰富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新体系,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创造研究新生态,助力推动高等教育“创业型”转型新范式。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926064.html
7.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造就理想信念坚定、勇于创新创造的新时代青年奋斗者,提升高等教育新时代塑造力。 (四)更全面。鼓励各学段学生积极参赛,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各类各学段的全覆盖,http://jyt.shaanxi.gov.cn/news/jiaoyutingwenjian/202204/24/20440.html
8.智能时代教育创新与变革的十大趋势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新需求激发创新能力 未来社会迫切需要创新型、创造型人才,以激发社会创新能力,而创造力教育正是推动人才培养目标变革的重要环节与手段。 智能时代,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搜集、筛选、整合和利用,如何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中提出具有前瞻性、创造性和领先性的技术构思,这是当今人才培养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未来教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341469
9.阅读札记:在创造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素养本位的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 第一步,确定生成性主题; 第二步,确定素养目标; 第三步,开发真实表现性任务; 第四步,规划并启动项目活动; 第五步,实施项目活动; 第六步,项目反思与总结。 附录当年(2001年)的小文,其实关于创新与创造教育,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https://www.jianshu.com/p/0bbbd0da3bfb
10.观察捕捉教育的契机,为儿童成长与教育创造良好环境集体活动,其外沿是宽泛的,不仅仅局限在当前的活动之中,而能够促进幼儿在集体活动之后,将已有的经验、获取的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之中,有提炼和迁移,能激发幼儿有创造的活动延伸。 幼儿园良好环境的创设是保证课程教育实施的关键部分,因此教师必须要智慧发现,认真观察、捕捉教育的契机,为儿童成长与教育提供优质的服务。http://xjyey.qpedu.cn/bjwd/kdxj/tszd/239105.htm
11.2021年4月自考小学创造教育08329真题及答案(完整版)?自考4.简述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8-2] [答案] (1)个性化。 (2)自主性。 (4)探究性。 (3)选择性。 (S)参与性。 (6)开放性。 六、综合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谈谈创造教育面临的困境,[1-3] [答案] (1)教育政策与执行之间的“习惯性错位”。 https://www.educity.cn/zikao/243170.html
12.“未来教育之春”国际云论坛: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与教育的有效应对和协同刘根平以“科技驱动教育创新——谈技术与教育的共同生长”为主题进行发言。他深度剖析教育所面临的的诸多挑战,并提出应当从教育思想、目标、内容、方法、学习方式、结果、评价和组织形式上全面重构教育;应当以“积极地创造”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刘根平从七个方面向教育届同行详细介绍了南山所理解的“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4/14/content_24130474.htm
13.设计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路径探索在高校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首先,要在充分考虑行业市场和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下,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设计实践人才作为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一部优秀的教材不仅要有内容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践鲜明的案例指导,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实现对学生实践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创新创业教育https://cssn.cn/jyx/jyx_zdtj/202404/t20240411_5745732.shtml
14.创新教育能力与创造型教师1、创新教育能力与创造型教师东城中学 莫志标(一)创新教育的涵义:就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淘汰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它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更具体地说,创新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它具有:新颖性(即不墨守陈规,前所未有)、独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20974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