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内容重点是“双减”:一是减少校内作业量,减轻学生负担;二是减少校外培训负担,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对于减少校外培训负担,措辞之严厉,措施之有力,可谓前所未有。本文认为,此次“双减”新政,国家层面透露的风向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出重拳、出实策,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让教育主阵地回到学校,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
1.“双减”新政透射出深化教育改革新信号
当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主题,这也是党中央对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科学判断。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也亟须以教育改革再出发破局。但是,对于一场牵涉到教育内外以及国计民生的改革而言,不但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更要在顶层设计和具体操作中兼顾多方平衡,才能行稳致远。总的来说,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落实落地出实效,需要在实践中平衡好三对关系。
2.平衡好学段之间的衔接与独立性的关系
3.平衡好国家需要与人民群众需要的关系
4.平衡好家长需要和学校、教师发展需要
进入新时代,教育作为民生大事,顶层设计也越来越注重吸纳民众的诉求与呼声。加上新生代的家长也越来越善于发出呼声,其声音越来越被听见并进而在教育决策中不断体现出来,这也对促进学校改革带来了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家长需求也有非理性的一面。校外教培机构曾经的火热和引发内卷,除了其自身贩卖焦虑之外,家长群体的盲目跟风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双减”新政不要光盯着打击教培机构,家长的非理性教育需求减不下来,教育改革的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因为,为回应家长需求所带来的改革任务通常最后都要学校、教师来落实,但这些任务是否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可承受能力和教师的职业特性?已有调查统计显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大部分的家长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也要做好调查研究的是:“双减”之后学校的责任和教师的工作量是不是普遍大幅增加了,教师的满意度如何,怎样改进才更有利于各方满意度的平衡……诚然教育主管部门的出发点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学校也有学校的办学规律,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主体是教师,要紧紧围绕着学生成长,在家长需要、和学校、教师发展需要之间取得良性平衡。
因此,教育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在于凝聚教育共识。尤其是需要重树家长对于学校、教师的信任,否则又会因在学校“吃不饱”而千方百计想办法给孩子补课。但是,如果还认为大量的作业和答题技巧训练才是“吃饱”的话,“双减”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双减”之后一个明显的政策信号是推进教育均衡,比如多地大力推行区域内教师轮岗制度,学校和教师发展都面临大变局。这其实也是希望给家长明确的政策预期: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再在“择校”“择师”以及“唯分数”“唯升学”的路上狂奔。家长群体如果还是抱持一元性的教育观念,对学校和教师作出的改革虽伤筋动骨但也可能收效甚微。目前,“双减”新政列出了负面清单,但破后如何立,则更加需要建立对学校的信任并坚定推行校本改革,让校长和教师等对所在学校教育教学最了解和专业的人在其中真正发挥力量,让更多学校办出特色达致更好均衡。
教育改革要听见民众的呼声,也要给有教育情怀和理念的校长、教师更多的办学空间,让他们更好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和价值,供应出更加多元也更有品质的教育,满足国家需要和人民期待的教育才更加未来可期。
(作者:陈先哲,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