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所学,提交一份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热点的理解分析。要求教师原创,不可抄袭。
教改,就是教育改革,对我们来说就是指的基础教育的改革。教改我们当地习惯称课改。关于课改已经有好多种的理解和说法,都没能从总体上、从本质上把这件目前教育最大的事说准确。说起课改人们最少要问五个问题:到底什么是课改?究竟是谁让我们课改了?课改离我们还有多远?真的必须要改吗?要真的必须改的话,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关于课改我们听到有好多人在解读,但因为站的角度不同,有时候说出来的会有些差距,根据我的学习和思考,我觉得听别人说不如自己去学习和研究,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最能看清国家的政策方针。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关键是课程方案和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四梁八柱的改革措施都基本出台,已经进入“全面施工”和“内部装修”阶段。
一、当前教育的社会背景。
(1)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一个整体性、阶段性、战略性的重大政治判断,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方位和行动指引。面向新时代,我们要按照十九大的总体部署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抓住主要矛盾,从全局上谋划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以实际行动展现基础教育工作的新气象、新作为。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创新型国家建设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由之驱动的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学习、交往和生产生活。产业革命的基础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根本靠教育。可以说,抓好教育、抓住人才,就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为此,世界各国几乎都制定了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把目光放在下一代尖端人才培养争夺上。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紧紧围绕并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并强调“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二、当前教育的现状和愿景。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三、教育改革的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普及水平显著提升。回顾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体基础较薄弱的情况下,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了普及水平的快速追赶,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且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事实充分证明,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扬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立足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发展道路,为整体提升国民素质、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我们要有充分信心,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树立教育自信,不能丢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总之,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教育要为人们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