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考试和教材改革的推进,“大语文”成为新的投资风口。在各路资金的簇拥之下,各种培训班应运而生,内容参差不齐、五花八门,让人瞠目结舌。专家指出,做好“大语文”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绝非是以其为噱头的浑水摸鱼。
伴随教育部从教材、考试等多环节改革的推进,全教育界甚至全社会都把语文学科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在消费需求明确、政策利好不断释放、全民推崇国学文化等多重因素催热下,一直不温不火的语文教育终于迎来风口,被冠以“大语文”概念,引起一众资本竞相角逐。
多方改革重塑语文学科内涵
一直以来,在学科培训市场生态中,英语是家长用户普遍认为紧迫性最高、培训机构必要性最高的课外辅导品类,其次为兴趣素质,再次为数学,语文培训则较容易被忽视。所以,当传统培训领域厮杀成红海之时,却没有产生对应语文科目的行业“领头羊”。
然而,自2018年起,一众以英语、奥数起家的培训巨头们,纷纷对大语文抛出了橄榄枝,据不完全统计,仅一年内就有至少16家教培机构涌入赛道。专家指出,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扬眉吐气,搏得“C位”出道,其背后具有多重因素。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新高考、新中考改革之路拉开帷幕。经过四年六省市试点后,2018年初,全国17个省市同时启动新高考改革。
今年9月,“部编版教材”在全国统一铺开。新版教材中,首次在小学一年级课本中加入古诗词,六个年级共收录128篇,约占课文总数30%,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7%;初中教材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平均每个年级学习40篇左右;高中更甚,教育部特别指出,新课标高中语文必背篇目从14篇增加到72篇。
在增加古诗文占比的同时,新课标还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新概念,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内容的相互融合。并将之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宗旨性概念,统领整个课标。
教育学专家刘维东指出,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应试为主。只注重生字、拼音、生词、造句、修改病句、语法、修辞等语文基础,美文赏析的课堂五步走,教条死板,全然谈不上欣赏。其次,学习内容、考试范围都局限于课本的桎梏,背生字、背诗文、背修辞、背艺术手法、背作文模板,只要将“背”字贯穿平日,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枯燥且乏味,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之美”。
教学要求方面,其精髓在于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着眼论世知人,为语文综合素养奠定基础。相比于过去对字、词、句知识点和阅读写作能力的考察,外延更广,不在仅局限于应试高分,而是融合了中外文学史、国学、传统文化等各个方面,也融入了自然地理、科学技术等跨学科领域,更加侧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乱象丛生大语文成型尚需时日
从高考和教材的改革不难看出,语文在升学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并逐渐引起家长的重视。但语文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考点多、范围广、见效慢,最需要长期积累,很难临阵磨枪。不少家长对记者坦言,随着高考理科难度逐步降低,用数理化拉开差距变得越来越难,语文的区分作用日渐显现。年级越高,就越能深刻理解语文的重要,现在班里总体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具有优秀阅读能力的孩子。
记者梳理当前市场产品发现,业内资本争相逐利,不仅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典范,反而将其变成大杂烩和大噱头,乱象丛生。
其次,传统培训等的流量红利已经过去,语文作为行业生力军,毋庸置疑地肩负下一个教育行业的爆点使命。当各机构致力于占据市场份额时,就难以用心打磨、设计。很多课程未经论证和实践检验,就已经被高举“大语文”的招牌跑马圈地,教学成效自然不高。
对于学习方法,刘维东认为,语文没有大、小之分,真正有价值的语文只有一个,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在统一,是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运用。此次改革的立足点,也是提升阅读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思维通透、审美能力与感受力,致力于文学素养以及个人修养于一体的综合,绝非以大语文为噱头的浑水摸鱼。高级思维与审美本身就是有门槛的,教好不易,但也不能因此就迎合市场,偏离方向。毕竟,考好语文惠一时,学好语文惠一生,若以此观之,语文教育观念成熟发展尚需时日,任重而道远。(记者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