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视艺术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近二三十年来,电视机的高普及率、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给大众的休闲娱乐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式。在繁荣的商业文化经济的刺激和需求下,我国的电视电影市场也被进一步地挖掘和打开,越来越多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也被很好地呈现出来。
1电影电视的艺术特点分析
1.1以叙事为主线
1.2具有兼容性
1.3创作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结语
参考文献:
[2]王玉坤.戏曲电视节目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3]钟惠辉.评析国产电视电影的艺术创作表现[J].电影文学,2014(18).
【关键词】语言,电视,镜头语言,艺术魅力
前言:电视镜头语言从大体上一般可以分为画面语言,解说词和同期声这三种,这一分类方式在《电视画面电视语言的蕴意》一书中也曾经明确的指出过,而电视镜头语言作为一种非常直观的表达电视节目中所要表达的含义,而且能做到及其直观的表述出来,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方式,所以说电视镜头语言的表达能不能做到位,对于一个电视作品的观赏性,价值性,以及表达的内容,展现的主题,和人们的观后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电视镜头语言对于电视作品来说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当我们渐渐意识到电视语言的重要性时,我们也会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希望它与电视作品的融合做到更好,比如胡万峰就曾经做了一个深入的研究,他从电视镜头语言中的一个分类“画面语言”做了研究,通过对比演出时所用的服饰的颜色,不同的服饰颜色给观众的感觉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应该做到符合电视节目所要表达的内容,时代的背景,以及角色任务的性格方面都应该达到吻合。从而使整个人物的整体形象达到完美。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能够最大程度的运用好电视镜头语言可以更好的发挥一个电视节目的价值。
一、电视镜头语言的内涵
研究镜头语言的艺术特色,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镜头语言的含义,这是研究的基础。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作为人们相互交流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样的电视镜头语言也作为一种语言,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表达出电视节目想要表达的意识。而不同的电视镜头语言运用的也是不同的手法,可以运用文字,图像,符号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组合,但是这些要表达的意义,要确立在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基础上,建立出人们可以理解的一些常识性的符号,不然的话观众就不能理解电视节目所要表达的含义了。
电视镜头语言早期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的就是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哑剧”这个节目中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以及场景的布置,舞台道具的相互间的配合来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其中并没有任何声音的插入,是典型的无声作品,但是这却没有丝毫的影响到节目的质量,并能够带给人们的感染力和想象力,没有声音的作品也能够直接的表达出要表现的意义,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视觉的观看,加上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样的可以知道这其中所包含的意识,这就是电视镜头语言的独特之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声作品也渐渐的出现,当声音被加入到影视作品中以后这无疑是给予了影视作品更加生动的活力和表现能力。
二、镜头语言的艺术魅力
艺术的表达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并且在历史到现实过程中,对其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镜头语言来说也是如此,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对镜头语言的艺术理解与更加深刻。电视里镜头语言的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并且在综合艺术中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镜头语言在对作品的思想表达、对于人物心里活动的描写、对于环境的表现,这三个重要的表现方面是镜头语言的独有的魅力之处,而我们研究电视镜头语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这么语言更加的具有鲜活性,灵动性,更能打动观众的内心,最大化的表达出作品的创作者所要展现出来的情感,从而使影视节目变得更加的富有知识性,更富内涵,来不断的满足观众逐渐提高的观赏能力,只有这样电视节目才会不断的被更多人来接受,而不会被淘汰出局,反之由于更多人的接受和喜爱,这种传播的媒体方式才会更加的有动力,创造出更加高等级,高层次的作品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三、电视镜头语言的表达特点
结语:
[1]邢艳群.数字电视画面艺术特征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4.
[2]施万超.数字电影画面艺术表现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18.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电影艺术;电影配乐;长镜头;哲学思考
1900年,一个婴儿诞生在往返欧美两地的邮轮“弗吉尼亚号”上,虽然被自己的亲生父母遗弃,但是却被船上好心的工人丹尼捡到,于是这个婴儿便被命名为1900。婴儿在船上开始慢慢长大,在“弗吉尼亚号”的带领下游历着整个世界。然而,1900还没有长大,抚养他的丹尼就在一次意外中死去,而1900也无师自通开始弹起了钢琴,甚至成为一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他赢得了世界的瞩目,赢得了媒体的赞许,也招来了同行的妒忌。然而,1900却从来不肯踏上陆地半步,即使是目送着心爱的女孩离开“弗吉尼亚号”,即使他已经打包好了行李踏上了下船的阶梯,然而他还是无法让自己的脚接触到陆地上。直到“弗吉尼亚号”已然报废即将被炸毁,1900仍旧在船上与自己的音乐做伴,最终“弗吉尼亚号”灰飞烟灭……
《海上钢琴师》是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1998年上映,这部电影上映后就获得了如潮的好评。不论是传奇一般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情节,还是影片中表现的出神入化的钢琴技艺,还是男女主人公滋生的情愫,都深深打动着观众,然而最令人唏嘘不已的,还是1900对于自己人生的执著选择,充满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哲理。本文将从配乐、镜头和意蕴三个方面来阐述这部电影的艺术特点。
一、配乐优美动听,丝丝入扣推动剧情
这是一部讲述传奇钢琴家一生的电影,而精致的配乐与剧情的完美融合成为本片最大看点,也是本片能够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的关键所在。笔者选取三个情节来一一阐述。
情节一:1900与好友Max的相遇。Max是“弗吉尼亚号”上的小号手,刚刚上船的他在暴风雨中晕船十分严重,然而1900却将Max按在椅子上,让自己、Max和钢琴随着船的摇摆在船舱中滑动,这时他们弹奏的是一曲MagicWaltz,轻松而雀跃、无拘无束的曲调展现出的是1900的快乐以及他的音乐给别人带去的快乐。这一段情节,用轻快的华尔兹描画出1900对于音乐的热爱,正是对于钢琴的眷恋才使得他能乐观面对别人都害怕的大风大浪,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最后与“弗吉尼亚号”共同灰飞烟灭埋下了伏笔:1900并不惧怕死亡,在一方天地中拥有自己的东西,他便坦荡无畏。
情节二:1900与“爵士乐博士”罗尔·莫顿斗琴。这一段在电影中无疑是戏剧冲突最为强烈的情节之一,在这一场景中,两人分别展示了自己的琴艺,不仅画面上紧凑、张力十足,音乐的表现力更是彰显出紧张的气氛,让人叹为观止。第一轮,罗尔·莫顿用一曲BigFatHam来挑战1900,1900则回应一首安定祥和的《平安夜》,一方急切,一方舒缓,表现出1900的淡定;第二轮,罗尔·莫顿认为受到了侮辱,弹奏了一曲TheCrave,然而1900竟然完美原样重新弹奏了一番;在一比一平局的时候,罗尔·莫顿演奏TheFingerBreaker,轻蔑中带有胜券在握的意味,然而1900将香烟放在琴弦上,演奏了一曲《单人四手联弹》竟引燃了香烟,观众更是叹为观止,罗尔·莫顿甘拜下风。在这一情节中,大量的经典曲目和高难度的曲目呈现出来,咄咄逼人的音乐搭配着舒缓柔美的乐曲,不断让情节徐急有序,却又充满了悬念,罗尔·莫顿的傲慢和1900的玩世不恭在他们所选的乐曲中都充分体现了出来,然而,最后1900惊为天人的弹奏不仅将电影情节推向了,更是将观众的兴奋点推向了。
情节三:1900在船上录音。唱片商得到了为1900录音的机会,1900信手拈来,漫不经心,然而窗外不经意走过的姑娘却吸引了他的眼球。这个朴实无华的女子却燃起了1900内心的爱意,一曲最为温柔动人的旋律自键盘上蔓延开来,也成为电影配乐中最为温暖贴心的一段。这首曲子简单质朴,然而饱含深情,成为《海上钢琴师》的配乐的主题,也向观众们揭示出了1900这样一个音乐“怪才”内心柔软动人的一面。1900在此时从一个“音乐神人”的神坛上走下,变成了一个羞涩而又懵懂的青年,让人不忍心生爱怜,而这时PlayingLove温吞响起,将一段未说出口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这一曲在电影的开头、结尾再次响起,成为贯穿影片的重要线索。
二、镜头充满诗意,镜头辞格诠释情感
电影离不开镜头语言,而镜头语言在阐释着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很真切表现出人物的情感。《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中,利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来叙事,然而却十分精当,毫不拖沓;而根据影片情节的安排,又有多处插入性的镜头打破了Max的回忆或者将观众带入到回忆之中;除此之外,特写镜头表现出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是让人动容。
对于一部以音乐为线索的电影来说,运用长镜头能够保持乐曲的完整性,能够和音乐一起流畅表现出情节。在《海上钢琴师》中,许多长镜头的运用却没有显得情节拖沓,这是因为电影的音乐、情节、镜头有机组合在了一起,传递出了生动而绵长的情感,能够为观众所领会。在影片的最后,Max坐在废弃的“弗吉尼亚号”中,用扬声器放出了那惟一一张1900灌录的唱片,镜头随着主旋律的挥洒在“弗吉尼亚号”中游移,从一处到另外一处,Max走遍了船上所有的角落,在最后才在角落中发现了1900。这一段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有的还是空镜头,然而音乐带出的回忆并没有让观众觉得索然无味,而是在视觉的闲暇之中恣意寻找、回忆,直到1900的出现。这是一段比较低沉的长镜头,仿佛是一首诉说着离别的伤感诗;然而在Max与1900在暴风雨夜弹琴作乐的时候,呈现出来的长镜头是恣意洒脱、活泼不羁的,如同一首活泼的小诗,愉快得淋漓尽致。
特写镜头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强调,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在1900录制唱片的时候,有大量的特写镜头描摹1900的表情。此时的1900显得纯真而又专注,与影片其他镜头中所表现的游刃有余、玩世不恭、自信满满的状态完全不同,而正如笔者上文所述,正是这一场戏使得1900的形象倍加鲜活,而此处大量特写镜头的运用帮助观众了解到了1900内心纯真的一面。
三、故事意蕴深厚,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电影最重要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其反映出的内涵。《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贯穿着1900的友情、爱情,更重要的是,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执著的精神和人生观,更是让观众不自觉就进入了思考。一位著名的钢琴师,功成名就,然而却不肯放弃船上的生活,是担心生活无着吗?也许吧,1900说:“陆地上的世界我一无所知,琴键再长也是有头的,然而船下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我无从知晓,在船上,我面对的人虽然经常换来换去,然而总数也只有两千个,然而在陆地上,要面对的是无数的人。我怕的不是陆地,我怕的是未知。”
1900的世界观与“弗吉尼亚号”上任何一个人都不一样,那些新移民,他们为的是前往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他们只是船上的匆匆过客;而船员、侍者只是为了薪水而工作的劳苦人民而已,他们生于陆地,工作在船上,眷恋的仍然是陆地上的生活;就连Max也有厌倦了船上的生活的时候,尽管临别前管弦呜哑,然而他还是毅然提着行李箱走下舷梯。而只有1900抱着自己的执著和想法与“弗吉尼亚号”一起消失。
很多学者对于1900的选择有着自己的看法,然而,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也许与“弗吉尼亚号”一起消失正是1900最好的归宿。“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是哲学家苦苦思索的命题,然而对于1900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谁,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种族,故乡在何处的孩子,在没有根基、漂泊不定的船上生长,能够依赖的,只有这艘船,能够掌握的,也仅仅是手中的琴键,他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连自己是谁都无从知晓……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问题摆在他的面前:往何处去呢?也许所有人心中都有一个十分切实的答案,然而1900心中并没有,维系他的就是这样一艘船。我们每个人虽然都有一个去处、一个能够安身的地点,然而世界对我们来说,不也就是一艘大船,我们不也是生于斯,长于斯,最终消亡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我们的世界没有尽头,然而人的一生最终都要有一个归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1900。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拥有着诸多魅力的电影,不论是从音乐上,还是从镜头的辞格上,它都呈现出了多重的吸引力,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笔者认为,所有外显的表现形式都是为了传递一个精神,而《海上钢琴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的主题并不是单一的,一千个人心中,对于1900的选择有一千种解释,这种开放性的结尾,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去揣摩,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成功之处,也是其艺术魅力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刘盛楠.由《海上钢琴师》浅析电影音乐的功能[J].大舞台,2011(04).
[2]殷明明.有限与无限之间:《海上钢琴师》中的生存模式[J].美与时代(下),2011(08).
一、艺术团工作创新的实践性特点
作为以组织演出活动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艺术团,每年或每个演出季,演出一定场次高质量的节目,成为评估艺术团进行艺术实践成就大小的最关键的条件。艺术团工作创新的基本特点,就是指的这种实践性也可称作实践度。艺术团的实践性越强,对青少年进行校外艺术素质教育的力度越大,其工作创新的成就越大。演出数量和演出质量,是体现实践性特点的两个方面。保持较高的的演出数量,是衡量艺术团的实践性的基本条件之一。演出质量是艺术团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艺术团工作创新实践性的核心。
通过以上分析,从强调追求演出质量,并且科学制定较高的演出场次,两者有机结合辨证统一,才能充分体现艺术团演出活动工作,创新实践性的程度。
实践性特点或实践度,成为体现艺术团工作创新程度的基本特点之一。
二、艺术团工作创新的社会性特点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依靠社会、服务于社会,已经成为校外教育社会化的新增长点。艺术团在新形势下工作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社会化程度,即社会性或社会度的高低。作为以组织演出活动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艺术团,如何与社会联合并且服务于社会,成为艺术团工作创新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以我宫艺术团为例。近年来,我宫艺术团与社会(企业)联合做了一定的尝试性的工作,目前在各个方面都已经迈向稳步发展阶段,当然,它每向前走一步,都是相当艰辛的,都凝聚着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和心血。下一步要想使其又好又快的发展,让“艺术梦”助推“中国梦”必须以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宗旨,必须树立走政府支持、社会(企业)联合的办团理念,必须坚持走改革发展之路,我团的基本设想是:
第一,政府支持。大家知道:艺术团是一个纯公益性的少儿艺术团体,它每发展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政府资金的支持。就我宫艺术团而言,现已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如何打牢基础,助推发展速度,单靠自己去发展是非常艰难的,没有钱,只能是空谈发展,只有紧紧依靠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方能固牢基础、渡难关,促发展。
第二,艺企联姻,筹措经费。经费短缺一直是国办艺术团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障碍,虽然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要确保艺术团正常运转和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解决资金缺口,艺术团还是应当把筹资作为与社会联合的突破口,特别是与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和骨干企业合作,形成强强联合态势,企业可以加大一定的资金投入,支持艺术团走出省、市,甚至走出国门走国际间艺术交流之路,依托艺术团把企业宣传和传播出去,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之目的;少儿艺术团也可以通过企业的资金扶持,提高艺术含金量,促进健康快速发展,真正实现双赢,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横向联合,单打独奏是没有出路的,坚信我们的企业家们一定会有人去做这种利国、利民、利己的事业的。我团这几年在与企业搞联合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和探索,总体是好的,也是可行的,也从中吃到了一定的甜头,艺术团才出现了长足大发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下一步应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好的思路、好的事情,不说出去、不宣传,当闷葫芦,是转化不成生产力的,因此,必须多与政府、企业、社会交流沟通,大张旗鼓的宣传好、合作好,艺术团的明天将是一片碧蓝的天空。
第三,内引外联,积蓄人才。为解决高水平人才的不足,下一步我团争取承办大型音乐会,争取聘请到国家级的著名艺术家来担任艺术指导,争取聘请市里有名望的老领导老同志担任名誉团长和顾问,以改善艺术团的社会环境,从知名院校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少年宫任教,从老师的待遇、人格尊严、拴心留人环境上等方面下功夫,让他(她)们工作舒心、学习用心、生活开心。定期不定期的从全市范围内广泛招聘录取各类优秀的少儿艺术人才,充实壮大少儿艺术团队伍,从而确保从多方位、多渠道加快少儿艺术团的发展步伐。
第四,社会支持,共同创作。通过到外地参观学习了解到,河南少儿艺术团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建团二十年来,本着服务荧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艺术人才、为文艺舞台呈献精美的少儿文艺作品为宗旨,为热爱艺术的孩子们提供正规的艺术启蒙和训练,为省内外电视荧屏奉献了丰富多彩的少儿文艺节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关键词]舒伯特;《小夜曲》;浪漫主义;音乐特点
一、作者简介
弗朗兹-彼得舒伯特(1797.1.31-1828.11.19),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终其一生都在与穷困捉迷藏,不幸的是,穷困总能找到他,作为一个职业作曲家,却没有钢琴,要出席正式场合,却连一件像样的外套和一双成对的袜子都找不到,居无定所,生活没有保障,但他却从没有放弃写作,从来没有,因为他是为音乐而生的,如果哪一天停止了创作,那么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回顾舒伯特的一生,他早年的资料很少,我们只知道他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父亲对他期望很高,亲自教他钢琴、小提琴和作曲,后来他考入皇家神学院唱诗班(即现在维也纳少年合唱团的前身)。唱诗班当年只招收两名高声部团员,而他当之无愧的入选了。所以舒伯特首先是一位拥有甜美女高音嗓音的唱诗班男童,一位懂得歌唱的艺术家,其次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和音乐家。
贝多芬曾评价他道:“舒伯特的作品中的确闪烁着神圣灵感的火花”,他没有受过专业的学院派音乐教育,可以说他的音乐才华完全来自家庭的熏陶和自己的天赋,当然也离不开他后天的努力,所有的这一切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舒伯特,一个天才的音乐家。我相信音乐是不能教授的,他只能发自人的内心,如果心中有音乐,那么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演奏它,欣赏它;如果心中没有音乐,即使找再高明的老师也无济于事,不会有多么显著的改观,如果有,也只是表面肤浅和掩人耳目的东西。而舒伯特幸运的拥有这一切,这是任何的乐匠和庸俗的乐工所羡慕嫉妒不来的。
二、《小夜曲》作品分析
舒伯特的音乐清楚的体现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特点,形式严谨、完整而匀称。他运用的音乐语言十分淳朴,明白易懂。另一方面舒伯特的气质又不属于古典主义音乐的范畴,他和同一时期其他音乐家的创作思想存在明显的不同。《小夜曲》是舒伯特声乐套曲《天鹅之歌》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作品,在声乐套曲《天鹅之歌》里,舒伯特用德国诗人海涅、赛德尔、雷尔斯塔布的诗谱成十四首歌。《天鹅之歌》这个名字,是引用天鹅在临死之前,必唱动听的歌这个民间传说,来比喻这是作曲家舒伯特死前的绝笔。所以,用它作为书名是很有意味的。这十四首歌彼此之间并没有联系,《小夜曲》是其中的第四首,它是舒伯特于1828年用雷尔斯塔布的诗谱写而成。
歌曲为二部曲式,大小调交替发展。第一段d小调旋律轻盈婉转,情绪柔和明朗,模仿吉它的伴奏,表现一位青年向心爱的姑娘倾诉爱慕之情。三连音的运用以及舒缓的节奏使乐曲传达出一种自由、浪漫的气息。不难听出,这里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营造出静谧的意境,仿佛为人们描绘出在一个月光柔柔的夜晚,小伙子抱着吉他在心爱的姑娘窗下弹琴,希望心爱的姑娘能够听到他内心呼唤的温馨画面。
第一段歌词是对四周幽静环境的描绘。接着是8小节抒情而宁谧的间奏。则是对歌声的呼应,是主人公热切的期盼姑娘的回音。
第二段中部转D大调,运用了变化音,调性的变化使感情变得激动,层层递进,好像一位绅士热切,急切的盼望着姑娘的回音。
尾声的旋律和节奏加入了新的因素。随着以D大调为主,带有大小调综合倾向的结束句由强渐弱,仿似爱情的歌声在优美、恬静的夜色中渐渐远去。小伙子向心爱的姑娘表明自己炽热的内心,期盼渴望得到幸福、甜蜜的爱情,三个长音结束,营造出静谧、安详而幸福的氛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从《小夜曲》这首作品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舒伯特对这首曲子歌词的把握以及他内心深处蕴含着的那似水般的细腻的柔情。作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舒伯特用其短暂而痛苦的一生为我们抒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旋律。他的柔情和海顿的幽默、莫扎特的纯洁、贝多芬的崇高,构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全部的荣光。
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歌曲中那淳朴的音乐语言,更接近于民歌,他挖掘了大量德奥民歌的素材,有人说他的《小夜曲》是一首悲歌,其实歌曲最后转到D大调揭示了舒伯特对生活和爱情的那种期盼的执着,流露出他真实的内心。也可以看出舒伯特并不想按照以前的作曲方式给《小夜曲》来一个非常悲伤的结尾,留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也吻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追求个性解放,歌颂本能和情感,不遵循固有形式,用理智、客观的思维进行音乐创作的特点。
作为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舒伯特承袭了古典的严谨、典雅和高贵的气质,也把浪漫乐派唯美、自由和朦胧隐晦的色彩发挥到了极致。在作品处理上,具有独创精神,灵感火花一刹那的进发,天地极窄,用笔不多,但形象新颖,意趣盎然。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表现自我,为音乐赋予更多的情感。用主观幻想式的题材表现生活事物等;在体裁形式、音乐语言上有许多新的发展,如旋律抒情性的加强、局部调性的模糊、和声功能性的削弱、结构的自由及配器手法的多样等。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充满鲜明的民族风格。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旋律多为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则主观性相对更强烈、自由、奔放。浪漫主义音乐是对古典音乐的一种自觉的反抗。古典主义崇尚理性,浪漫主义却认为人是非理性的动物;古典主义十分强调形式和谐、明晰、严谨,浪漫主义却注重个人情感表现,淡化曲式的重要性。浪漫主义音乐喜欢从诗歌、童话或民间故事寻找音乐灵感,在从和声到配器的技巧运用上精益求精,描绘的意境异彩纷呈,更讲究诗情画意。
四、总论
舒伯特的艺术作品旋律气息悠长,弥漫着温厚之情,是他仁慈心肠最好的写照,钢琴歌唱性的魅力在知音者耳朵里绝不亚于美妙的歌声。舒伯特将钢琴伴奏的地位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他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不仅起到了陪衬旋律的作用,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一首艺术歌曲的伴奏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钢琴小品来演奏,无论从旋律还是和声方面都是极其成熟和完善的。舒伯特的器乐伴奏有点像莫扎特歌剧中的管弦乐队,为歌唱艺术萌发出最艳丽的花朵提供极其肥沃的土壤。
【关键词】中国动画艺术;《喜洋洋与灰太狼》;特点;研究与分析
1中国动画艺术所包含的中国元素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各行业的发展,我国动画产业逐渐兴盛起来,呈回温态势,如何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将中国动画艺术推广至世界,是新时期动画工作者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中国动画的艺术特点和发展方向,将引领我国动画产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
《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在中国动画行业中不仅创造了收视奇迹,还挽救了我国动画产业低迷的现状。在复杂的动画发展环境,《喜羊羊与灰太狼》取得高票房并非偶然,其成功得益于它鲜明的艺术特点,本文针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电影动画表现出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2《喜洋洋与灰太狼》的艺术特点
2.1可爱的艺术形象
2.1.1动画人物造型设计
《喜羊羊与灰太狼》采用的是Q版造型设计来制作动画形象,Q版动画设计人物的特点是将头的比例加大,使头和身体的比例严重失衡,这种“失衡”的艺术创作手法可以增加动画形象的趣味性,展现出的动画形象滑稽可爱。
2.1.2动画人物名字设定――中国词汇
人物的名字和性格定位也相得益彰,乐观向上的美羊羊、好逸恶劳的懒洋洋、善良老实的暖羊羊、大智若愚的慢羊羊,阴险毒辣的灰太狼,暴躁易怒的红太郎,善良纯真的小灰灰等,这些艺术形象和代表它们的名字非常契合。暖羊羊、喜羊羊同属于中国词汇――喜洋洋,暖洋洋,所以人们会很容易记得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1]。
2.1.3动画人物的特色装饰
《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的主角是“羊”和“狼”,这些人物表现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为了更好的区分它们各自的人物特点,动画人物造型师通常会为其制作特有的装饰,如懒羊羊头上有坨屎,美羊羊头让会别发卡,灰太狼脸上有个很长的刀疤、红太狼身披红袄手拿平底锅等。这些颇具特色的装饰对表现动画形象的人物特点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2.2搞笑的台词设计――哲理性语言
2.3老少皆宜的作品风格
众所周知,动画电影的观影的主要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这种受众人群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动画电影的发展。《喜羊羊与灰太狼》凭借其独特的作品风格,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的观影人群的观影欲望。在《喜羊羊与灰太狼》热映时,经常会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家长和老师一同观看电影的情景,这种“一拖三”的场面不仅可以提高动画电影的收视率,还能扩大电影的影响力。《喜羊羊与灰太狼》并没有过分追求画面绚丽的视觉效果,而是将重点集中在剧情设计和人物对白上,因为剧情和台词能准确把握整个动画电影的作品风格[2]。
3中国动画艺术的特点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富有创意,如人物个性鲜明、台词高效幽默、时代感强等,反派形象灰太狼和正面形象羊族的斗争虽然恶劣,但却充满正能量。
通过上文对《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作品进行分析可知,一个成功的动画电影作品必须具备独特的艺术特点,目前中国动画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物性格特点突出,动画电影中表现的人物应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性格各异的人物发生“化学反应”;②人物造型设计具有表现力,人物造型是展现动画电影作品风格的主要表现方面,动画人物造型师应针对不同人物,进行特色造型设计,使每个动画人物能够被观众清晰的记住;③故事情节内涵丰富性,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人物和台词都需要为情节而服务,所以一个好的动画电影作品必须有一个别树一帜的情节设计,将观众深深的吸引在情节中,使整个动画电影表现出的动画艺术更能让观众记住、深思[4]。
4结论
综上所述,动画作品要想表现出独特的动画艺术,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动画制作方法,不走制作捷径,尽量避免翻拍、情节重复。中国动画艺术特点是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据,《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也预示着中国动画艺术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5]。
【参考文献】
[1]石荣兰.实验动画艺术短片角色造型的中国绘画元素探究[D].西北大学,2012(10):134-142.
[2]吴乃群.试论中国动画“民族化”的传承与发展[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11):101-113.
[3]白宁.影视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民俗文化解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3(04):135-152.
1、《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小品,虽是“随想随写”,但写来清新隽永。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饶趣味,令人读後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见作者独有的智慧和过人的洞察力。
3、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又精研西洋文学,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西方随笔式的从容与优雅,虽然生活点滴都可入文,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关键词]电视散文;审美;艺术美学;创作特征
一、视听语言——与观众的絮语
“审美就是自由的体验”①与央视《电视诗歌散文》的栏目宗旨有相通之处。同时,“电视兼有媒介属性与艺术属性双重属性”②。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电视散文这种电视节目样式的部分艺术美学特征。《电视诗歌散文》中的《中国古诗欣赏》《天一生水》《可可西里生存日记》等作品,在以优美的视听语言演绎经典文学作品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看不仅是眼睛的活动,而且是大脑的活动。”③影视画面被观众眼睛接受,同时,它如同文字之于文学、音符之于音乐,是电视不可或缺的成分。电视散文的画面大多非常优美,构图十分讲究。一方面为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服务;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为了创造自身的独立审美意义而存在。画面不仅是重要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信息传播手段,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具有以影像来营造意境的特点。意境“是由精神经验和心理意念构筑成的空间和画面,但是这种经验和意念,一旦得到会意性的领悟,往往可以获得多义的效果”④。
二、画面构图——景语的蹁跹
构图,即单幅画面内部的构架。有时,拍摄者会将焦点纵向变化,以达到画面的顺畅、层进式变化的画面叙述目的,从而带来独特视觉效果,对作品全篇的镜头语言产生影响。在《背影》中,主人公从火车内望见父亲去买橘子时的主观镜头纵深推进使焦点纵向变化,配合朗读作者内心的独白,是全篇的一个描写精到让人动情的所在。
“是什么使得好的艺术如此有价值,对我们如此有意义?……所有这些都是正当的美学问题。”⑤针对电视散文的话,答案中应该有“视听语言”几个字,视听语言能增添作品别样的美感,赋予作品以灵性。比如“丽江春雪”以出乎意料的初春之雪,颠覆了平时很多人心中固有的丽江形象。该片的后半部以人物为主,表现出人们在雪中的活力与情趣。在北方这些行为相对多见,但在三月的南方,在极富生趣的解说词的点染中,更是另有趣味。不论是人们对下雪的行为反应,还是面部表情,都渲染出雪中别样美丽的古城。
同样的移动的镜头,在“走失在纳西文字中”与“时光的痕迹”中以不同的节奏打造出不同的视听效果。前者由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着手,展现纳西族的独特文化和悠悠历史。一个个象形文字像一幅幅图画涤荡在镜头的河流中,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倒影出波光粼粼,它近在眼前,却发端千年以前……引子将丽江演绎得从容而大度,为后面的铺展奠定了节奏基础。蒙太奇的使用让古城景物和纳西古文字交替出画,那些熟悉的花鸟虫鱼,仿佛因为与象形文字的遥相呼应而令人眼前一亮。其构图虚实相生、别有意蕴,营造出一种诗意的空间。
相较而言,“时光的痕迹”以其柔和、悠然而体现出不一样的情调。它从“第一次来丽江是晚上”娓娓道来,巧妙利用了昼夜对比的手法,由表及里地展现出对丽江两天三夜的有粗有细的多样感受。白天喧嚣、入夜安静是我们常有的生活印象,相反,丽江的夜晚则热气腾腾,展现的是人们的激情与火热,围篝火而起舞的众人、酒吧一条街的喧腾以及丽江的特色——水,不舍昼夜。夜晚过后的白天,倒是反而显得安静,像在阳光中打盹的猫。节奏的张弛有道,把丽江演绎得动静生姿。“从审美特征上看,电视与电影作为姊妹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⑥构图当属相同点之一。除了节目都用16∶9的电影模式播放,每期节目中都还可以明显感到创作者在构图方面的匠心(比如《毕业了》系列作品,《太阳花》系列作品)。
三、色彩——真情与意境的流淌
对于色调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导对基调的思考、对色彩见解及色彩本身的表意功能的差别。其实,“任何美(审美意象)都是‘呈于吾心’,同时又‘见诸外物’”⑦。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⑧。“意象的基本规定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情景交融)。”⑨在《荷塘月色》中,以一种夜晚的月下朦胧的色彩与影调,引起观众的想象,中国古典美学中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语)的意境就体现了出来。
【关键词】潘玉良,绘画,艺术成就
民国时期留学海外的女性画家在留洋以前都在中国受过传统文化洗礼,在绘画精神上难免有融合中西之处。潘玉良作为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留洋女画家她的绘画作品不仅融中西画之长,又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
潘玉良可以算是这一时期女画家中艺术成就最高、创作最多的。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自幼家贫,父母双亡,8岁时由舅父抚养,14岁时被卖到青楼,尝尽人间酸苦,正在她走投无路之时遇到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男人——潘赞化,后嫁他为妾,1923后赴法国留学学习西洋画,直至1928年回国执教。1929年潘玉良参加了全国第一届美展,她的绘画题材为女人体,在那个时代,人体画被视为“有伤风化”,加之她曾经流落风尘的经历,她的作品不但被人理解,甚至遭受羞辱。艺术的受挫与感情的失利,潘玉良离开了中国,开始了她漫长的国外生涯。
人体绘画的出现,可以看到在民国女性意识觉醒的初期,潘玉良已是一位精神上觉醒的女性,她力图用自己的眼光观赏自身,而不满足于男性的审美经验,这正是潘玉良后来大量创作彩墨女人体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潘玉良在油画、国画、版画、白描、雕塑等画种上都有涉及,尝试西方各种不同流派大师的绘画语言,1942年以后,潘玉良也开始尝试用西洋画的表现技法来绘制在中国画,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试图在保持中国画的笔墨韵味的同时加强物体的形体刻划,使表现的对象更加生动,在她这些中国画特征的彩墨画中,既运用了中国画的绘制材料、笔墨又运用西洋画中的色彩表现技法及体积刻划、背景烘染、质感描绘等手段,形成了自己中西结合,彩墨结合的绘画风格。
潘玉良彩墨画题材:
第一种:女人体题材。潘玉良的女人体作品大多都可以在她的素描或速写中找到,可见她事先进行了揣摩、思考,画面色彩柔和,体现女性柔美的情感。在她的画面中的女子基本上都是的,人物大多是背对或者侧对观众,即使是正面也没有与观画者的眼神交流,她塑造的人物给人一种慵懒的感觉,像是在叹息或闲谈,这也是她本人生活状态的体现与表达。
第二种:扇舞题材。这一类作品有反潘玉良忧郁情愫的绘画,是潘玉良独特的、最具创意特色的,画中的女子着清末服饰,跳着双人舞,扇舞居多,也有袖舞。人物姿态摆脱了写实,已不在意表现人物的形的准确,线条更加随意,画法更加洒脱、自由。有点类似民间年画的夸张、变形,或色彩浓重或色彩淡雅,画面的气氛欢快、愉悦。表达了她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
第三种:情爱题材。爱是高贵的,爱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生活的一部分,潘玉良作品中对于情爱的表达是直接的,画面中的男女着身体,拥抱、亲吻,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世界中只有她们两人,有时甚至更直接表达交欢的画面。
作品对于情爱的表达有分两类,一类是表现男女柔情蜜意的爱情,通过塑造强壮的男性与柔美的女性进行对比,体现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另一类则是讽刺不正常的情爱关系,主要以青楼为场景,塑造与客的场景,这与潘玉良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也可以看出她对于自己经历的坦然。
第四种:母爱题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也是女性独有的情感。在西方绘画中有很多歌颂母亲的作品,但是在中国却没有这方面的绘画作品,是因为中国人更重视母子关系的另一端——褒扬孝子;潘玉良终生没有生育,她选择母爱题材一方面是寄托她对潘牟(潘赞化之子)的思念和母爱,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居住国外,受西方绘画影响。
整幅画表现的是女性母爱的天性,母亲亲昵地哄着即将入睡的婴儿,画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她曾经拥有或者渴望拥有的亲密的时刻,一个温柔、慈祥的时刻,只有一个女性才能表达出这样的感情,潘玉良终生未孕,在她的以母爱为题材的作品中表现了女画家对母爱的憧憬。
潘玉良和小妾的身份,使得中国一些还具有传统思想的人不接纳她,更不接纳她的绘画(人体),因此潘玉良长期寓居海外,她的绘画受中国国内社会现状影响较少,反而有利于她对于自己个人感受、自身经历内容的创作。不过同样由于她深处国外,她的绘画在她生前对于国内画家也没有产生影响。
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优秀的女画家,如方君璧、关紫兰、孙多慈等等,她们都已经走出封闭的闺阁,有些甚至走出国门,完全完成了从“闺阁画家”向“新女性画家”的身份转换,虽然她们的作品中没有个人感受及自身经历的体现,但她们的作品丰富了中国现代绘画的样式,也奠定了女性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1]薛扬.中西文化的漂亮穿越——潘玉良与她的彩墨艺术[J].国画家,2010,(5):58-59.
[2]张桂林.论潘玉良的绘画艺术及其成就[J].贵州大学学报,2004,(2):39-42.
[3]凌朝阳.谈潘玉良绘画中的女性意识[J].企业家天地,2006,(1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