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位于天津东部,濒临渤海。在这里,矗立着一座油气生产基地--大港油田。如今,大港油田凭借区位优势,已成为华北地区工作气量最大的区域性调控气源,在“西气东输”、京津冀区域天然气“调峰保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天然气需求量与日俱增,储气库技能人才的评价与管理对大港油田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近年来,大港油田建立起促进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长效机制,为打造专业技能人才队伍提供保障。
开山辟路:完善“评价体系”,用好技能人才“指挥棒”
如果地层上下有各种岩石、气体、致密物质,可以将储存空间紧密“包裹”,就能用作地下储气库;将天然气注入到储气库,然后在高峰使用时段完成采气、供气……这是储气库运行工的日常工作。该工种集合了采气工、输气工等5大工种的工作内容,是天然气运维管理中综合性较强的工种。
大港油田组织开发团队,设立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级评价标准,并针对不同等级差异化开发评价题库,以贴近岗位实操需求。“目前,储气库运行工种的题库包含理论试题4367题、操作试题210题。日常还会基于题库进行全员抽考和储气库运维比赛。”储气库分公司培训学校教师张宝红介绍。公司对新增业务人员实行“培训考核+实习考核+上岗考核”三合格的认定标准,将能力素质过硬的员工补充到核心岗位。除此之外,大港油田还抽调经验丰富的技术技能专家整理编制《储气库井运行管理规范》等多项行业技术技能标准,在储气库开采实践中充分发挥技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
培土育苗:建设“培训体系”,厚植技能人才“沃土壤”
大港油田下设的驴驹河储气库是一座刚投产运营400余天的全数智化建设运营的气藏型储气库。在这里,日注气量达108万立方米,仅依靠着18名技术技能型员工,就可实现站库全天候安全生产运维。
“新站库在生产工艺和操作设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升级和改变。数智化的生产现场要求我们懂技能、懂管理、懂技术,更要懂现场下游的操作。设备操作、新站库管理、新工艺运行都需要重新学习。”驴驹河储气库高级技师孙文港感慨,自己在储气库运行领域“出道”16年,归来仍是“新人”。
孙文港的经历,正是大港油田对储气库运行工种培养目标的缩影:储气库运行要技能、技术、管理三支专业化队伍建设全面融合。
以赛促训也是培养的人才重要手段。“以储气库运维技能竞赛为契机而开展的封闭式培训,让我印象很深。分公司聘请多名专家讲师授课,实行‘日测、周考、月赛’制度。最终,我们团队在竞赛中获得了1金1银2铜的好成绩。”板南储气库作业区技师代冬冬说。
此外,大港油田还开展“人人争当岗位通”等培训活动11场次,共有超过400人次参加;搭建岗位交流平台以及本领展示平台,设立储气库创新工作室,激发技能人才“生长活力”。油田还建设“储气库人才大讲堂”文化品牌、开展“管理骨干进高校”活动,目前已培养高级技师2人,技师9人。
在开拓培训资源方面,大港油田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自主设计教材、业务培训大纲及培训模块,通过开展各类活动,目前已经培养22名储气库兼职教师。“我们学校承接公司内外部储气库运行工种的培训,目前开展专业培训20多期,吸引超200人参加。”张宝红说。
开渠引水:创新“带教机制”,实现师徒互相“赋新能”
从电焊维修工转岗为输气工,在2年内完成初级工到高级工的转变,然后在中国石油运维技能大赛获得银奖,成为运维工程师,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张增振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大港油田的“导师带徒”机制。
“我前后跟随两位师傅,不仅学习专业技术和经验,还学到沟通、协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让我实现了从操作人员到专业工程师的转变。”张增振说。
“导师带徒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制,在‘传、帮、带’中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4年间,我培养出两位运维工程师,也让我了解了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有助于作业区的日常管理。”张增振的师傅、板808/828储气库作业区经理管汉平说。
当前,大港油田重点面向新员工、优秀青年人才、数智技能人才等进行倾斜培养,年均签订师徒对子1300余对,超过800名徒弟通过技能等级认定,多名徒弟晋升技师、高级技师或技能专家,在技能人才池中储蓄“活水”,提高人才队伍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