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鹤峰县走马镇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凝聚党员力量,创新工作机制,抓实工作载体,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建队伍凝聚党员力量
基层治理,党员干部是关键。走马镇金岗村从曾经的软弱涣散村变成现在的“五好”幸福村,离不开党员“走在前、做示范”先锋模范作用。
金岗村位于鹤峰县走马镇东部,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326户1088人,辖6个村民小组,有党员32人。为不断增强基层治理能力,该村以党支部为核心,做实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群众“一起干”,取得了“一名党员管住一户家庭、一户家庭带动一片群众”的良好社会效应,成功打造了一个支部建设好、产业发展好、村庄治理好、人居环境好、文化生活好的“五好”幸福村。
金岗村自开展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试点工作以来,积极推行“一会二训三示范”工作法,将党员干部分为五类,包括干部服务类、居家发展类、在外创业类、发挥余热类、老弱失能类,差异化安排季度工作任务,制定合格党员个性标准。
同时,每季度对所有党员评分并将结果公示公开,让成绩单“晒”在阳光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截至目前,该村10名党员先后被评为全县“四讲四有”示范党员。党员干部带动全村茶农累计发展有机茶园2700余亩;全村党风清、民风纯、家风正,广大村民向好向善、互帮互助、和睦相处;近三年全村无一例打架骂人、出村上访事件。
以村党支部为统领,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基层治理格局逐步形成。
建机制找准治理发力点
“义警队的成立,可以有效解决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填补乡村安防漏洞,减少治安盲点。”2023年4月13日,走马镇阳河村治安联防义警队成立,这是阳河村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基层治理的体现。
群防群治,群众安心。阳河村以“党建引领+综治中心、义警队、党员网格员”的“1+3”工作模式为基础,着力强化村辅警、党员干部、村民三方联动机制,配合村综治中心、乡派出所等联防联治。
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森林防火、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时段联防联控、应急值班值守等方面,该村着眼群众身边小纠纷、小隐患、小案件、小问题、小需求,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员、重点问题、重点时段,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分类梳理,以小组为单元深入查找问题症结,逐一制订并落实各项化解方案、措施。
同时,对已调解的矛盾纠纷,及时跟踪回访,及时了解调解协议履行情况,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有效防止了各类矛盾纠纷叠加升级、发酵蔓延,当地群众对矛盾纠纷化解满意度大幅提升。
搭平台抓实基层治理
“以前遇到胡搅蛮缠的事,自己要是不会分辩,就只能生闷气。现在大事小事都有地方说了,只要讲道理就有人给我们撑腰。”走马镇李桥村村民骄傲地说。
近年来,李桥村坚持用群众的办法来治理农村,为群众搭建“话有地方说、苦有地方诉、理有地方讲、事有人去做”的“和事堂”服务平台,激发了群众参与共同缔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筑牢了群众的幸福家园。
在乡村,邻里乡亲之间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矛盾纠纷往往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处理得好,云开雾散,皆大欢喜;处理不好,酿成祸端,民事纠纷就会变成刑事案件。
李桥村“两委”本着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在老党员、老干部等乡贤中选任“和事佬”23人,带头开展“和事堂”说事行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说事、议事、办事、主事。
同时,该村向群众收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小心愿”、产业发展、公共设施管护、公共环境维护等事项建议,创新搭建青年公益平台、孤老助养平台、儿童托育平台,成立情绪疏导服务队、文艺表演等14个群众服务组织,吸纳500余名村民参与。通过这些举措,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凝聚起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