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查建国陈炼)6月22-23日,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主办的首届中国人工智能设计理论研究大会(CAIDTRC2024)在同济大学举行。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张凌浩分别致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胡飞致辞并主持会议开幕式及新书发布会。与会专家聚焦人工智能与学科发展战略、跨界人才培养、未来设计教育、高端设计理论等方面,展开了多领域的前沿性探索与交流。
隔日,中国设计理论与数智文明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八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当前世界发展前沿问题——数智文明(DIC,DigitalIntelligentCivilization),体系化探索中国自主的当代设计学理论体系与数智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价值,与会学者围绕数智设计学体系建构的基本问题、理论形态和应用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首届中国人工智能设计理论研究大会(CAIDTRC2024)会议现场之一本网记者陈炼/摄
首届中国人工智能设计理论研究大会(CAIDTRC2024)会议现场之二本网记者陈炼/摄
吕培明表示,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时代最为引人注目的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与教育。在学科发展战略上,需通过“1+N”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计划,来加快推动高校设计学科的整体转型,其中“1”就是要做好人工智能的本体研究,重点建设好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N”则是要为人工智能提供新场景与新应用,从而推进落实以人工智能来赋能学科建设。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教授致辞本网记者陈炼/摄
张凌浩提出,人工智能与设计领域的融合不仅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工具和方法,更为设计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虽然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存在学习过程的不透明性、数据依赖性和伦理性等问题,但是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趋势下,设计师将更多聚焦设计解决问题的循环、全新的设计方法和人与AI的交互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张凌浩致辞本网记者陈炼/摄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胡飞致辞并主持会议开幕式及新书发布会本网记者陈炼/摄
在新书发布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志强,发布所著新书《智能教育——WUPEN对明日教育的今日实践》。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长聘特聘教授邹其昌,发布所著新书《设计治理——中国自主人工智能设计治理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志强发布所著新书《智能教育——WUPEN对明日教育的今日实践》现场本网记者陈炼/摄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长聘特聘教授邹其昌发布所著新书《设计治理——中国自主人工智能设计治理理论体系研究》现场本网记者陈炼/摄
吴志强提出,从未来设计教育的发展来看,知识将从教室传播走向网络传播,未来人才培养将愈加重视培养人的多元组织与跨界创新能力,以及对人格的培养。在人类-人工智能(HAI)设计中,人工智能将在分析洞察、概念创新和实施交付的不同阶段来赋能设计实践,进一步促进人与AI的互信、互助、互保和可控的互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志强作交流发言本网记者陈炼/摄
邹其昌认为,“设计理论应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的设计理论问题,以期更好地服务国家、民生与学科建设。”从文明形态来看,人工智能推动工业文明转向数智文明,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未来世界,亟需通过“打开”理论的思维来跳脱出目前知识结构的局限问题。要始终以国家发展战略为风向标,构建中国自主的当代设计学理论体系,在体系化思维中推动人工智能设计理论与技术的高端化。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长聘特聘教授邹其昌作交流发言本网记者陈炼/摄
首届人工智能设计理论大会围绕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时代最为引人注目的技术革命,为设计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了探讨。本次会议聚集了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宁波大学、卡梅里诺大学等50余所国内外院校的学者。
本次会议核心议题涉及数智设计学的当代实践路径与结构内涵,包含数智设计的主体、对象和流程等结构化的诸要素在内。其中,与会学者探讨了数智设计的核心主体数智工匠培育问题。接着,展开了数智设计的多元对象研究,如数智设计的科技、内容、系统、服务、工程、产业、教育、生活、美学、城乡等。此外,就数智设计的流程而言,学者们从设计治理理论出发对数智设计的过程性实践进行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剖析,为未来打开数智设计学的实践路径提供基础。
首届人工智能设计理论大会部分发言嘉宾本网记者陈炼/摄
中国设计理论与数智文明学术研讨会部分发言嘉宾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参加首届中国人工智能设计理论研究大会(CAIDTRC2024)嘉宾合影本网记者陈炼/摄
探索数智设计学的当代实践路径
杭间提出,未来的设计应超越传统的功能和美学,而是整体性地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创造性的批评和伦理约定,探索AI与设计的信任关系,从而实现共生发展。蓝江表示,当前的人工智能尚未达到自我意识的阶段,其行为仅是对环境和数据的反应电子生命的存在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复杂的技术环境支撑,并且其哲学意义在于重新定义生命和个体在数字时代的角色。
在会议的后续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高建平,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设计创新”“人工智能设计学理论体系构建探索”等主题作了交流与探讨。
在后续举办的中国设计理论与数智文明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八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上,邹其昌提出,从理论形态与基本机制来看,数智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是数字文明和智能文明走向统一的新阶段。就数智文明设计学体系中蕴含了六种基本机制,分别是内在机制(数字设计、数据设计、数字内容设计等)、载体机制(智能体设计)、运营机制(算法设计、算法设计学体系等)、社会机制(泛在的智能化设计)、创生机制(生成式设计、自主设计)、优化机制(迭代孪生设计治理问题)。
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曹盛盛表示,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设计给设计教育的教学环节、设计创作、思维培养等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这需要设计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技术与教学、育人、研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未来设计思维训练过程中,应加强深度理解和高阶思维的培养,并激发学习主动性与促进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数智设计正在深刻变革设计实践和引领未来生活世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韩禹峰教授展示了基于可穿戴技术的艺术疗愈体系研究,他认为现代可穿戴技术在诞生伊始就被视为机器逻辑性的编码与人的知觉性感受的交融,而艺术疗愈是一种非指向性疗愈方式,多数案例以单一知觉干预如视觉、听觉、嗅觉的干预或复合性感知建构如沉浸式空间,视听联觉等方式进行感知建构,从而进行精神疗愈。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服装人因与智能设计实验室副教授王伟珍探讨了如何将东方设计哲学与现代数字工程相结合以推动时尚产业的发展。这可能包括探讨人工智能在服装设计、制造、营销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将中国传统设计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时尚产品。
张家界学院教授、艺术学院院长、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杨军林提出,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还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中国设计理论研究都需要对传统设计资源的再审视、再挖掘,很有必要从传统设计实践中反思曾经的造物制度价值。
探索数智设计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多维价值
面对中国问题,创建中国设计理论,“构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是中国设计界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今中国设计实践发展的重大需求。数智设计学的提出与建构具有极大的开创性质,很难找到国外直接参照的对象,尽管西方在设计领域有某些领先或成果,但是主要是讨论“设计”问题,设计学问题还未见真正意义上的成果。而本次会议的与会学者不仅探讨了数智设计学的理论问题,更在社会层面展开了多维价值的展望。
从现实价值来看,为了促进当代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数智设计学尝试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设计问题。与会学者分别在新质生产力的语境下,对乡村设计创新理论体系、社区设计创新理论体系、民俗设计创新理论体系、工程设计创新理论体系、气象设计创新理论体系、手艺设计创新理论体系进行了构建与探索。
从文化价值来看,为了实现对地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数智设计学提出了设计赋能乡村工匠文化培育等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卫表示,需深入探索乡村工匠的培育机制,优化其技能进阶与创新思维的培训模式,以期在保护与传承乡村工匠文化的同时,推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为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从理论价值来看,随着数智设计学体系的结构内涵与理论形态的全面打开,中国设计理论界将拥有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当工业文明走向数智文明,邹其昌认为,以人工智能设计为代表的数智设计,应该是人类追求的一种大美,设计理论界应大力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国家(人类)、民生与学科建设。
参加中国设计理论与数智文明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八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嘉宾合影照片由主办方提供